铜陵市郊区区情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尊敬的[收信单位名称]:您好!我单位特此向您介绍枞阳区划的基本情况,以便您对我区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为详细介绍:一、地理位置枞阳区位于我国[具体省份]省[具体市]市,地处[具体地理位置描述],东临[相邻地区],南接[相邻地区],西靠[相邻地区],北望[相邻地区]。
全区总面积为[具体面积],其中陆地面积[陆地面积],水域面积[水域面积]。
二、行政区划枞阳区下辖[具体数量]个街道、[具体数量]个镇、[具体数量]个乡,共计[具体数量]个行政单位。
具体如下:1. 街道:[具体街道名称]2. 镇:[具体镇名称]3. 乡:[具体乡名称]三、人口状况截至[具体时间],枞阳区户籍人口约为[具体人数],常住人口约为[具体人数]。
其中,城镇人口约为[具体人数],农村人口约为[具体人数]。
人口密度为[具体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四、经济发展近年来,枞阳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主要经济指标如下:1. 国内生产总值(GDP):[具体数值]亿元2. 工业总产值:[具体数值]亿元3. 农业总产值:[具体数值]亿元4. 第三产业增加值:[具体数值]亿元五、自然资源枞阳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1. 矿产资源:[具体矿产名称]2. 水资源:[具体河流名称、水库名称等]3. 土地资源:[具体土地类型、面积等]4. 生物资源:[具体生物种类、分布等]六、社会事业1. 教育:枞阳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数量]所,其中普通高中[具体数量]所,初中[具体数量]所,小学[具体数量]所。
2. 卫生: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具体数量]家,其中医院[具体数量]家,卫生院[具体数量]家。
3. 文化:枞阳区有图书馆[具体数量]座,博物馆[具体数量]座,电影院[具体数量]座。
4. 交通运输: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具体里程]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具体里程]公里,国道[具体里程]公里,省道[具体里程]公里。
七、未来发展规划枞阳区将紧紧围绕[具体发展目标],全力推进以下工作: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3.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4.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枞阳敬请收悉,期待与贵单位开展友好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狮子山区情简介狮子山区是铜陵市三个市辖区之一,建制于1958年,面积61.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0万,规划总人口约50万人。
辖1镇(西湖镇)5社区(狮子山社区、立新社区、凤凰山社区、翠湖社区、铜霞社区)1个办事处(东郊办事处)和1个省级开发区(狮子山经济开发区)。
狮子山区历史悠久,荟萃源远流长的青铜文明。
早在商周时期,先辈们就在这里采冶铜矿,采铜铸器的历史绵延3000多年,境内现有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等文化遗存。
狮子山作为“中国古铜都”的组成部分,是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的重要板块。
狮子山区资源丰富,提供加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境内富集金、银、铜、铁、硫等矿藏资源,有金属储量100多万吨、亚洲第一深井的冬瓜山铜矿和全国第二大储量(2.8亿吨)的新桥硫铁矿,有年产万两黄金的安徽黄金第一村——朝山村。
我区科教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安徽省知识产权强区试点区;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铜陵工业学校、市委党校等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狮子山,是我区打造“科教绿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重要基础。
狮子山区交通便捷,构建对外联系的桥梁纽带。
沿江高速、铜九铁路、城际铁路穿区而过,铜陵新火车站、铜陵公交总站坐落我区,辖区内西湖立交桥及“三纵八横”路网基本建成,成为集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狮子山区区位独特,形成不可多得的发展优势。
铜陵市委、市政府加大了西湖新区开发建设力度,在我区布点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近100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50亿元。
举全区之力倾力打造的狮子山经济开发区,以海亮铜业、星辰光电、盾安阀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铜产业、光电、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园,成为全省首个省级光电产业园区。
我区已成为铜陵市承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区域。
狮子山区崇尚实干,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通过开展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推出“一站式”、“一表清”等一系列创新之举,落实“一企一策”、“一线工作法”等举措,加强对企业的跟踪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全力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着力打造全市以至全省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地区之一。
首先对铜陵做一个基本的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
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
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
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
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升州。
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
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
现辖一县三区,代管一个国营普济圩农场,2003年末总人口70.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9万人。
市花:牡丹,桂花。
市树:泡桐,广玉兰。
铜陵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铜陵物化地阜,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八宝之地”的美称。
境内已探明的矿种30多种,其中,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全省之首。
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丰富,有88科600余种,凤丹是南方牡丹的代表,丹皮还是珍贵的药材,生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生姜与凤丹都是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鱀豚、江豚、扬子鳄等。
铜陵市郊区大通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充分发挥大通镇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大通在全市乃至全省旅游中的地位,发挥旅游业在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增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根据市区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大通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区概况铜陵市郊区大通镇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座标东经117°44′,北纬30°48′。
镇东毗邻铜陵县天门镇,南以青通河与池洲为界,西隔江与枞阳相望,北连铜陵市区。
全镇辖10个村,2个居委人,人口2.3万人。
交通区位优越,铜青、铜贵公路、沿江快速通道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合铜黄高速、沿新公路、铜九铁路穿境而过,距铜陵长江公路大桥仅l公里。
金、铁、铅、锌、石灰石、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铜陵海螺和省内大型黄金企业紫金矿业公司座落境内。
大通镇属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山、丘、洲、圩并存,东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西南部紧临长江,水网密度高,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生物资源丰富,代表生物有中华白姜、白暨豚、江豚及特色江鲜水产品等。
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使大通镇成为古铜都铜陵的西南门户,重要的无公害蔬菜、水产品基地,矿山建材基地,周边市、县物流集散地,佛教圣地大九华头天门所在地,安徽“两山一湖”北大门。
近年来,全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先后荣获2004年联合国迪拜全球107个最佳环境国际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重点镇”、“全省中心镇”、“全省卫生镇”等称号。
2004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3444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80万元,农民人纯收入达到3158元。
二、旅游资源分析(一)旅游资源概况人文历史资源:l、和悦老街:座落在大通镇对江的和悦洲上,原名荷叶洲,清光绪年间改为现名,意思是和颜悦色迎客商。
铜陵市的区位优势铜陵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游,东临芜湖市,南接黄山市,西邻池州市,北界安庆市。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铜陵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铜陵市地处长江经济带,享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
长江是中国最长、最大的河流,它为铜陵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这不仅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此外,长江还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要道,铜陵市依托长江水运线路,可以便捷地与全国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加快物流运输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铜陵市靠近华东地区的发达城市和经济中心。
距离上海仅有300多公里,距离杭州、南京等大城市也很近。
这使得铜陵市具有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邻近城市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跨区域的产业合作。
铜陵市还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较高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
铜陵市可以借助这一区域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铜陵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铜陵市是中国重要的铜矿产基地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矿之一——铜陵铜矿。
这里的铜资源丰富,质量优良,被誉为“铜都”。
铜陵市的铜矿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铜陵市还有丰富的磷矿、锌矿等矿产资源,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铜陵市的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铜陵市位于皖南山区,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如铜陵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李白故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故乡,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
此外,铜陵市还有许多温泉、湖泊等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铜陵市的区位优势使得这些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铜陵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在经济、交通、资源和旅游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努力下,铜陵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郊区区情简介铜陵市郊区位于铜陵市南部,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余人,辖一乡二镇两个办事处(灰河乡、大通镇、铜山镇、桥南办事处、安庆矿区办事处)。
郊区交通便捷发达,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合(肥)铜(陵)黄(山)、铜(陵)南(陵)宣(城)、沿江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铜(陵)九(江)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宁(南京)宜(安庆)城际铁路穿境而过,铁路铜陵货运南站也座落境内,即将新建的九华机场也近在咫尺。
区内长江岸线长9.2公里,座落在本区大桥开发区横港物流园境内的铜陵港为国家一类口岸,也是万里长江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
铜陵长江大桥、市三水厂、发电厂、西气东输管网等基础设施座落区内,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市区相融,条件得天独厚。
郊区境内铜、硫、金、银、石灰石、石英石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海螺公司、铜化集团等上市公司座落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千年古镇大通境内拥有众多景点,包括国家级的“长江白鳍豚养护场”、被誉为“九华山头天门”的佛教重点寺庙一一大士阁、曾经拥有“三街十三巷”的和悦老街以及景观资源得天独厚的白浪湖、慈堂湖生态旅游景区等。
全区现有各类企业近3000家,已形成钢铁制造、铜材加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建筑安装、采掘、现代物流、房地产、餐饮、旅游、绿色农产品等多业并举的产业化格局。
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铜池枞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起步区紧邻郊区。
铜陵大桥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610余公顷,划分为私营工业园、大通工贸园、横港物流园等几个功能区。
私营工业园规划面积85公顷,重点发展铜材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电子机械等一类工业,现已基本建成,已引进企业200余家,其中入驻企业80余家,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园区”、“安徽省星火计划密集区”、“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创业基地”、“安徽省创业基地”、“安徽省创业示范园”、“国家级铜陵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电子材料企业孵化基地”等称号。
铜陵市郊区区情简介
郊区位于中国古铜都——安徽铜陵南部城区,横跨长江两岸、皖江四市(铜陵、巢湖、安庆、池州),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辖一乡二镇二个办事处 (即灰河乡、铜山镇、大通镇、桥南办事处、安庆矿区办事处),有18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17个社区。
全区有各类企业2000多家,涉及机械、电子、采掘、冶炼、房地产、交通运输、商贸服务、建筑建材等行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家,较大规模的建筑开发企业10家,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5家(隆门白肉市场、瑶海家俱市场、金牛五金市场、大通农贸市场、桥南集贸市场)。
10多家省属、市属大型骨干企业、4家上市公司坐落境内。
郊区是皖中南交通枢纽。
距九华山机场5公里,公路干线四通八达,铜陵长江大桥、合(肥)铜(陵)黄(山)、铜(陵)南(陵)宣(城)、沿江高速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宜(安庆)铜(陵)铁路、铜(陵)九(江)铁路和宁(南京)宜(安庆)城际铁路穿境而过,铜九铁路铜陵货运南站也坐落境内。
郊区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丰富,是长江万吨级深水良港之一,铜陵外贸码头年货物吞运量五千万吨以上。
郊区资源富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属、非金属、燃料、石灰石等20多种,储量丰富。
郊区光热水资源充足,气候温暖适宜,物种品类繁多。
郊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和悦老街、澜溪老街、大九华头天门——大士阁、铜陵国家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大通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人文、自然景观分布境内。
近年来,通过重点实施“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农业精品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加速南部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30%,财政收入年递增20%,城乡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年递增16%以上,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创新是郊区人长期坚守的信念。
1998年区委、区政府投资兴办了全省第一个私营经济工业园,至2005年底,企业全面改制,民营化率100%,占全区经济总量的98%以上。
短短几年,富鑫钢铁、安铜球团、丰泽建材、华海特种线缆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和知名度的民企迅速崛起。
郊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省级大桥开发区扩容升级,随着南拓和跨江发展的推进,区域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园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现代物流、现代服务、精细化工三大主题产业集中区逐渐形成,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同时注重节能降耗,工业整体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
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道路,加快推进销售额过百亿元的钢材大市场、铜陵汽车4S店集群和铜陵汽贸城、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二产向二三产共同推动发展转变,促进三产比重进一步提升。
郊区还先后获得全市人才工作先进区、综治工作先进区、乡村规划建设先进区、平安建设先进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全省企业改革工作先进区、全省首届、第二届平安县(区),全省信访工作责任目标管理优秀单位;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区、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等称号,城区中心镇大通镇为国家级重点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站在新的起点,郊区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全面实施“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农业精品化、城乡一体化”四大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速建设南部城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铜陵南部新城。
详情请登录:安徽省铜陵市郊区政府门户网站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