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胶质瘤的microRNA通路机制研究及靶向干预拟申报奖项及等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彭英(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为本项目的总负责人)容小明(主治医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本项目关于靶向给药系统研发的构想和规划,论文撰写和修改)邱树卫(职称:主治医师,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关于胶质瘤miRNA信号通路的相关机制研究)岳培建(职称:主治医师,工作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关于胶质瘤斑马鱼模型建立、胶质瘤靶向药物研发的实验研究)梁兵(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主要负责(FA-PEG-PEI)复合物治疗胶质瘤的离体和在体实验验证)訚亚涛(职称:医师,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靶向药物研发的实验研究)何蕾(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基因治疗相关实验)黄达泉(职称:医师,工作单位:江门市中心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基因治疗以及miRNA相关信号通路的实验)龚汉贤(职称:主治医师,工作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基因治疗相关实验)沈庆煜(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基因治疗以及miRNA相关信号通路的实验)李梅(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关于miRNA340和胶质瘤发病相关实验研究参与大分子前药LF-HA-DOX的功能验证)黎祥喷(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模型建立)项目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脑原发肿瘤,临床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仅为15-18月,五年生存率小于10%。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华南成品油管网雷击及其引起的电源扰动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廖兴万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主要贡献:组织项目立项,确定项目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和方案;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成品油管道输送系统雷电防护技术导则》企业标准送审稿的编制;针对华南管网供电特点,提出多重故障下快速切换的技术要求,提出快速启动的判断逻辑,提出智能自适应功能方法:自动识别短路故障、自动识别单相接地的区间和类型、自动闭锁手动操作功能并报警;对项目研发过程中存在的疑难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2.李杰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参加了站场配电网、站场供电系统、弱电设备的防雷保护方案的研究,地下管道的稳态和暂态电位升高分析计算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以及华南管网分级防雷防护方案的编写工作等关键技术工作;参与了无扰动供电系统控制装置的研制,主要包括装置硬件、结构及软件算法;提出了快速失压启动、单相接地选判、最优减载策略、带电容切换、多重故障判别判据等技术。
3.赵平生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主要贡献:参加了站场配电网、站场供电系统的防雷保护方案的研究,地下管道的稳态和暂态电位升高分析计算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以及华南管网分级防雷防护方案的编写工作等关键技术工作;参与制订项目总技术方案及现场应用方案;参与两台样机安装及动态试验,开展样机运行情况分析;设备推广应用阶段,优化设备与输油泵低电压保护配合,为整个华南管网推广应用提供安装、调试、维护技术支持4.林武斌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主要贡献:参加了站场配电网、站场供电系统的防雷保护方案的研究,地下管道的稳态和暂态电位升高分析计算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以及华南管网分级防雷防护方案的编写工作等关键技术工作;重点提供站场基础技术参数及数据,提出适合输油工艺失压、无流、电容联切等方案创新点;提出了无流起动、逆功率起动、方向过流闭锁等技术要求;总结了失压启动定值、判据,提出过流闭锁逻辑优化方案;试点10千伏架空线路加装避雷线,探索其实际防雷效果。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基于安全风险管控的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谢成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主要贡献:制定项目研究方案和技术线路,直接参与并解决疑难问题;构建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总体框架,参与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应用与提升;参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用与提升工作;为管道完整性管理现场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并进行现场工作协调;在投产、应用或推广过程中直接参与并解决重要技术难点2.杨文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主要贡献:制定项目研究方案和技术线路,直接参与并解决疑难问题;构建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总体框架,参与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应用与提升;参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用与提升工作;为管道完整性管理现场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并进行现场工作协调;在投产、应用或推广过程中直接参与并解决重要技术难点3.王晓霖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主要贡献:制定项目研究方案和技术线路,直接参与并解决疑难问题;构建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总体框架,组织并参与管道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等;关键技术研发、完整性管理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设计与编制;组织编制完整性管理现场实施方案,并指导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对项目成果进行把关,带领完成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审查与评审工作;完成专利技术方案研究与材料申报。
4.李明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主要贡献:设计并构建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框架;设计完整性管理软件功能模块;开展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及现场应用,收集并整理管道现场评价数据;编制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5.廖渊文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主要贡献:在研制过程中直接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作出重要贡献;组织开展体系文件编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组织开展并推进项目成果的现场应用与推广,包括现场高后果区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的组织与开展;在投产、应用或推广过程中直接参与并解决重要技术难点6.席罡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主要贡献:在研制过程中直接参与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应用以及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用与提升工作;为管道完整性管理现场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并进行现场工作协调。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含铜重金属工业危险废物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主要完成单位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 吴阳东(高级工程师、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完成人,项目总负责人。
负责项目总体方案规划、设计,项目主导者、决策者;负责项目的核心技术开发、实施、落地及产品推广。
)2. 黄智源(工程师、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完成人,参与项目技术方案制定,主持项目技术方案实施工作)3. 谢逢春(教授级高工、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第三完成人,参与项目技术方案设计)4. 孙水裕(教授、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第四完成人,参与项目技术方案设计)5. 刘敬勇(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第五完成人,参与项目技术方案设计)6. 王永成(高级工程师、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第六完成人,项目开发及产业化应用资源配置)7. 查正炯(工程师、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第七完成人,组织项目技术方案实施)8.刘杨(工程师、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第八完成人,项目开发技术方案实施)9. 韩福勇(工程师、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第八完成人,项目开发技术方案实施)10. 熊建民(无、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第十完成人,项目产业化应用方案实施)项目简介一. 项目所属领域本项目隶属于重金属含铜废液、含铜污泥的资源化处理技术领域。
二. 项目主要内容本项目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含铜蚀刻废液的资源化处理技术。
含铜蚀刻废液的资源化处理技术又分为4部分:(1)含铜蚀刻废液除杂技术(2)含铜蚀刻废液制备饲料添加剂碱式氯化铜技术(3)含铜蚀刻废液一步法制备高纯碱式碳酸铜技术(4)含铜蚀刻废液两步法制备高纯电镀级硫酸铜技术第二部分:含铜污泥及废液的协同处理技术。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大型汽轮机安全高效灵活配汽技术及其自适应控制方式研究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湛江电力有限公司单位2: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单位3: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单位4:华南理工大学单位5:北京全四维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单位6:广东粤电红海湾发电有限公司单位7: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沙角C电厂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陈庆辉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贡献:项目总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研究和设计,对本项目创新点1、2、3均有重要的创造性贡献;组织和指导项目实施与验收管理、项目成果推广;占本人工作量的70%。
2.郑国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湛江电力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湛江电力有限公司主要贡献:项目汽机技术具体负责,对汽机存在的各项疑难问题组织攻关,提出解决方案,组织落实研究成果在湛江电厂4台机组的实施应用。
与北京全四维公司合作研发分流式进汽阀组壳体,对项目创新点1有重要的创造性贡献;占本人工作量的60%。
论文1的第一作者,知识产权8的第一完成人。
3.李千军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1)协助制定本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
提取通用特征变量,进行汽轮机能耗特性计算与分析。
2)开发了汽轮机最佳滑压运行方式自适应控制技术,设计自适应控制逻辑图,对新的滑压运行方式进行热力性能测试仿真和DCS安全性测试仿真。
3)编写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在多台机组上验证与实施。
对项目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占本人工作量的50%。
知识产权5的第一完成人。
4.万文军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1)协助制定对汽轮机配汽曲线的修改,并开发与完成配汽曲线在线切换逻辑设计与组态。
2)开展了汽轮机最佳滑压运行方式自适应控制技术的逻辑组态,协助相关功能的投运。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弓形虫病的致病机制和免疫防治基础研究拟申报奖项及等级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 吕芳丽排名: 1技术职称: 教授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工作单位: 中山大学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全面组织实施和管理。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81271854、81071387、30070682)和1项“973计划”项目(2010CB530000)(分课题负责人),指导研究和论文撰写,对发现点1-5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提出Dectin-1、Tim-3/galectin-9和PD-1/PD-L1参与弓形虫脑炎的免疫病理机制;IL-33/ST2轴参与眼弓形虫病的免疫病理调节;Tim-3参与弓形虫感染动物模型母体-胎儿界面免疫的调节机制的关键学术思想,以及发现中药提取物及匹多莫德均具有弓形虫疫苗免疫佐剂的作用。
参见代表性论文1、2、3、4、5、6、7、8、9、10,为这些代表性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
2. 黄世光排名: 2技术职称: 教授完成单位:暨南大学工作单位: 暨南大学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本研究项目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负责本项目的设计、实施、完成和成果发表。
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81071387),对发现点1、3、4、5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提出了肥大细胞在弓形虫感染宿主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机制;发现弓形虫温度敏感无毒株(ts-4)可诱导眼弓形虫感染保护性免疫,其中CD8 + T细胞是最重要的组分。
研究结果扩展了对ts-4特性的理解,并创新地提出用疫苗来防治眼弓形虫病的思路。
参见代表性论文1、2、3、4、5、6、8、9、10,为这些代表性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
3. 郑焕钦排名:3技术职称: 主管技师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工作单位: 中山大学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项目执行人,参与1项“973计划”项目(2010CB530000)和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1854、81071387、30070682),对发现点1、3、4、5均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黏土矿物的表面反应性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 何宏平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要贡献:项目设计和组织者。
对重要科学发现1、2和3作出了主要贡献。
开展了黏土矿物微观结构与表面反应性研究,系统考察了黏土矿物有机复合体微观结构与表面反应性的关系,阐明了黏土矿物有机复合体与环境物质的表-界面作用机制。
代表性论文1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4、5、7和9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2、6、8和10的合作作者。
2. 袁鹏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要贡献: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对重要科学发现1和2作出了主要贡献,对科学发现3有重要贡献。
开展了埃洛石、高岭石等黏土矿物结构和性质的多样性研究,发现黏土矿物的层离型新结构及其形成条件和机制。
代表性论文2、3、5和6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2和6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1、4、7、9和10的合作作者。
3. 朱建喜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要贡献:是项目主要参加者之一,对重要科学发现3作出了主要贡献,对科学发现1和2有重要贡献。
建立了原位水环境条件下黏土矿物复合体微观结构的原位研究方法,首次获得了湿态下黏土矿物有机复合体的层间域微结构及其“结构-效能”关系。
代表性论文10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1、2、4、5、6、7和9的合作作者。
4. 周琴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要贡献:是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对重要科学发现3作出了主要贡献。
考察了黏土矿物有机复合体对环境物质的吸附行为,提出了黏土矿物有机复合体的表-界面作用机制。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基于精确前景提取的视频分析性能提升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单位惠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市异度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深圳市云宙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蔡昭权(教授、惠州学院、惠州学院、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2、3、4、5、6、7、8、9、10、11、12,专利1、2、3)2.黄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2、5、8,专利3)3.梁椅辉(助教、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2、7、8)4.胡辉(高级工程师、惠州学院、惠州学院、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7)5.朱在国(无、深圳市云宙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云宙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技术成果的产品研发、运营及销售)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新形势下国家对图像、视频数据智能分析的重大需求,以研究基于精确前景提取的视频分析性能提升技术为基础,重点解决视频精确前景提取、视频的转换存储、多运动目标准确跟踪等问题。
项目的目标是研究基于精确前景提取的视频分析性能提升技术,并将技术成果进行应用推广。
基于视频前景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难题,图像抠图过程中存在的非凸组合优化难题,视频特征的匹配融合及关键前景区域频率域低失真变换问题,给出一系列基于精确前景提取的视频智能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提出基于大规模优化的协同差分演化抠图算法,解决复杂背景下视频前景对象的精确提取问题;设计精确前景提取方法,来解决低存储空间占用的视频转换存储传输问题;提出多运动目标的协同粒子滤波跟踪算法,通过分层贝叶斯多核学习的多特征融合,解决多运动目标的准确跟踪问题;研究多角度下的图像、视频特征融合技术,解决多种特征匹配困难的问题。
同时通过对技术的成果转化实现成果的推广应用。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论文1:<Improving sampling-based image matting with cooperative coevoluti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论文2:< Unsupervised segmentation evaluation: an edge-based method,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论文3:< Multiple human tracking based on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cameras>论文4:< Towards secure and flexible EHR sharing in mobile health cloud under static assumptions>论文5:< Video abstract system based on spatial-temporal neighborhood trajectory analysis algorithm>论文6:< Hierarchical Bayesian Multiple Kernel Learning Based Feature Fusion for Action Recognition>论文7:< Offline Video Object Retrieval Method Based on Color Features>论文8:< Edge-Based Unsupervised Evaluation of Image Segmentation>论文9:<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with multi-scale local receptive fields for texture classification>知识产权名称专利1:<一种监控视频中蒙面人检测方法>(ZL201510066492.9)专利2:<一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装置>(ZL201620983315.7)专利3:<一种用于人脸识别的防雾摄像头>(ZL201620983314.2)专利4:<一种应用于工业生产监控的摄像装置>(ZL201620987912.7)专利5:<带摄像头的云计算桌面终端>(ZL201620983316.1)软件著作权1:<高尔夫挥杆动作视频智能分析系统>(2018SR034438)软件著作权2:<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挥杆动作智能分析系统>(2018SR034426)软件著作权3:<视频人体运动智能分析系统>(2018SR846055)软件著作权4:<多模态视频数据智能快速检索分析系统>(2018SR845979)软件著作权5:<视频目标智能识别与分析系统>(2018SR241037)推广应用情况1.应用推广情况项目的精确前景提取技术解决了复杂背景下图像、视频的前景对象准确提取及转换存储问题,通过对视频中前景的鲁棒提取,实现了低存储空间占用的基于精确前景提取的视频转换,有效降低了以物体识别为代表的图像、视频应用所需的存储、传输成本。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非编码RNA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拟申报奖项及等级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主要完成人1.王海军(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要贡献:负责临床项目的立项、具体实施、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指导论文撰写及发表,主要学术思想和理论的创建和归纳,是所有十篇文章的参与作者,第1,3,5,6,7,8,10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70%。
)2.朱永红(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主要贡献:基础项目的总负责人,具体实施、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指导论文撰写及发表,主要学术思想和理论的创建和归纳,是所有十篇文章的参与作者,是第2,3,4,5,7,8,9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70%。
)3.毛志钢(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要贡献: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临床信息和标本的收集和文章的撰写,是第1,2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在第4,5,7,8,9,10篇文章做出贡献,探讨了术前用兰瑞肽治疗4个月是否能提高新诊断的肢端肥大症的大腺瘤病人的手术治愈率的问题,同时发现microRNA表达的改变参与GH分泌垂体腺瘤的转化,识别和描述改变的microRNA基因的目标可能阐明参与垂体腺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4.何东升(职称:主任医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要贡献: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临床标本的收集和课题的申请,在第1、第3、第7、第9篇文章中做出重要贡献,负责部分实验的完成,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5.王欣(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主要贡献: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实验部分指标的观察以及部分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第5、第8文章的第一作者,发现SZ-685c可能是治疗垂体腺瘤的有效替代疗法,明确了SZ-685c可能通过体外抑制AKT途径诱导人的NFPA细胞凋亡,为新的治疗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 - 1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项目名称 脑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神经保护机制及相关因素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1.徐恩(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项目的总体设计者,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实施和统筹等) 2.詹丽璇(副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参与项目的部分设计,是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3.孙卫文(高级实验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4.左夏林(博士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参与项目的部分设计,是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5.李雯(副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与项目的部分设计,是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6.祝萍萍(主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红会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7.朱婷娜(主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8.梁东海(研究助理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环境卫生系、参与项目的部分设计,是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9.温海霞(博士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10.王小娟(副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项目的执行者之一)
项目简介 主要研究内容:项目针对急性脑缺血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等,对预处理和后处理在脑缺血后神经保护机制及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①建立短暂全脑缺血的低氧处理模型,更新了人们对急性脑缺血防治的观念。②深入探讨低氧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分子机制,对研发相应的临床措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存活及长期预后,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③探讨了大脑皮层梗死后远隔部位如丘脑和黑质等继发损害的发生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神经损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④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防治措施。 技术创新点:①创新性地建立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低氧预处理短暂全脑缺血模型和短暂全脑缺血低氧后处理模型。②系统研究低氧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发生机制,并针对脑缺血后神经损害的机制,开展治疗研究。③揭示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远隔损害的部分新机制。④开展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国患者的基因多态性筛查。⑤防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⑥提出γ-氨基丁酸在新生大鼠缺氧后在发育早期的不同阶段对海马的作用及其机制。 推广应用:本项目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23篇,SCI论文被引303次(单篇最高达61),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有6篇。主编、副主编教材各1部,参编著作3部,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多次在世界卒中大会、亚太卒中大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学术年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并应邀在国际期刊写综述,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高的学术影响。本项目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改善了脑缺血患者预后,减轻了患者家庭和社- - 2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果蔬冷链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及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宁夏大学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科美斯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德捷力冷冻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一衣口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孙大文,教授,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波谱快速检测方法。
对创新点2,提出了果蔬真空快速冷却技术,对创新点3,提出了物理场辅助冰晶形成技术及荔枝的高静压冷冻技术。
2.何勇,教授,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完成单位:浙江大学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揭示了植物养分与特征波谱间的响应规律和开发果蔬品质的波谱快速检测技术。
3. 朱志伟,副教授,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对创新点2,研究了叶菜类果蔬的真空快速冷却,对创新点3,研究了物理场辅助冷冻技术和液氮速冻技术。
4. 蒲洪彬,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开发了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与研制了基于倒置高光谱成像和EtherCAT总线的农产品在线无损检测装备。
5. 何建国,教授,工作单位:宁夏大学,完成单位:宁夏大学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研究枣的快速分级技术与装备。
6. 付浩华,工程师,工作单位: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开展农产品品质光谱成像现场检测技术普适性研究,对创新点2和3,开展快速冷却与冷链技术示范研究7. 成军虎,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农产品品质的波谱快速检测8. 韩忠,副教授,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和创新点3,开展农产品检测与加工技术研究9. 刘贵珊,副教授,工作单位:宁夏大学,完成单位:宁夏大学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研究枣的快速检测技术10. 李宪光,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4,提出了气液分离与蒸发压力控制融合的自动放空气方法,提出了渐进式中压排液方法,研制了渐进式中压排液器11. 潘洪准,工程师,工作单位: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4,开发了自动放空器,开发了变温容器自动选型方法与数据库12. 王启军,讲师,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对创新点3,开展新型冷冻技术研究,与荔枝高静压辅助冷冻技术开发13. 莫朝庆,无,工作单位:东莞市科美斯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完成单位:东莞市科美斯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2,提出了多S型流道的水蒸气捕集器,研制了新型高效快速预冷机14. 陈海洋,无,工作单位:深圳市德捷力冷冻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深圳市德捷力冷冻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3,优化液氮进液控制和开发了液氮速冻设备15. 刘江,工程师,工作单位:广州一衣口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州一衣口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和2,果蔬预冷与果蔬分级检测的应用示范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农业科学领域。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旱地甘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江永研究员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主要贡献:论文5,6,7,8,9,10;专利:9,10(2)敖俊华副研究员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主要贡献:论文5,6,7,8,9,10;专利:9,10(3)高三基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论文1,2,3,4,9 ;专利1,2,3(4)邓军副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主要贡献:论文9 ;专利4,5,6,7,8(5)周文灵高级农艺师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主要贡献:论文6,7,8,9,10;专利:9,10(6)刘少春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主要贡献:专利4,5,6,7,8(7)黄莹高级农艺师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主要贡献:论文6,7,8,10;专利:9,10(8)李奇伟研究员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主要贡献:论文5,6,7,8,9,10;专利:9,10(9)张跃彬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主要贡献:论文9 ;专利4,5,6,7,8(10)杨俊贤研究员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主要贡献:示范推广项目简介本项目综合运用植物营养学、作物高产栽培、病害绿色防控等理论,创新集成起甘蔗氮素无损监测、覆盖栽培保墒养分提效、有机养分循环、病害早期检测及诊断等旱地甘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甘蔗产量、糖分,同时实现环境生态友好。
项目成果已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主要蔗区应用,增产、增糖显著。
1、建立旱地甘蔗氮素无损监测技术,揭示甘蔗功能叶片氮平衡指数与植株氮营养状况的关系,提出氮肥调控技术,发明2种甘蔗专用缓释肥。
2、率先构建旱地蔗叶覆盖+糖蜜酒精废液定量回田及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建立有机无机养分循环利用及蔗叶原位覆盖还田技术模式,改善土壤质量,实现甘蔗产高产与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建立蔗田地膜全覆盖栽培模式,保水保熵,阻控养分损失,实现肥料增效、甘蔗增产。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 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西南交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1.梁立农(教高;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中,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和组织,负责国内外主要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建设及运营养护资料收集与分析,对主要病害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需要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技术路线和具体方案,提出并获得了三个专利,参与了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审核了课题成果总结等。推进研究成果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2.万志勇(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中,担任第二项目负责人,与第一项目负责人一起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和组织实施,参与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国内外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及类似桥梁的资料收集,分析得到此类结构的主要问题及病害,通过多个子课题专项研究得到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获得三个专利。推进研究成果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3.陈枝洪(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中,担任第三项目负责人,与其他项目负责人一起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和组织实施,参与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国内外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及类似桥梁的资料收集,分析得到此类结构的主要问题及病害,通过多个子课题专项研究得到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获得三个专利。推进研究成果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4.郑凯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正交异性桥面板具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具构造复杂等特性,致使其极易出现疲劳开裂。总体单位提出了变厚度U肋和双面焊U肋的优化方案。本人作为参与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主持对上述方案进行的整体和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并进行了大型足尺模型试验工作,验证了变截面U肋较常规U肋,能显著提高其抗疲劳寿命。本人积极推动变截面U肋的工程应用,参与编写了行业标准《桥梁钢结构用U形冷弯型钢(YB/T4624-2017。) 5.徐德志(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分项负责人,主要参与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构造优化与抗疲劳性能研究”、“钢混结合段构造与耐久性研究”两个子课题。根据对正交异性板和钢混结合段常规设计缺陷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优化方案,同时将优化方案的部分成果应用到背景工程“江顺大桥”主桥钢箱梁及钢混结合段的设计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彭李立(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索塔锚固结构是斜拉桥设计的关键部位,其受力性能对斜拉桥的安全及耐久性至关重要。传统钢锚梁及钢锚箱锚固结构存在定位精度差及塔壁易开裂等问题。 本人作为索塔锚固构造形式及优化研究主要研究人员,通过对传统的索塔锚固结构形式受力性能分析及施工方式研究,参与了索塔锚固结构形式优化方案设计、索塔锚固结构长期监测等工作。作为主要参与人员之一创新性的提出了组合钢锚箱设计方案,研究其构造设计细节,并分析其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受力特性。组合钢锚箱结构施工方便,索塔锚固区结构受力合理,较好的解决了传统锚固结构的存在问题,为索塔锚固结构的一大创新。) 7.苏成(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全面考虑江顺大桥地震动空间变化特点及大桥结构特点,对长周期大跨径斜拉桥首次采用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校核规范中反应谱法及时程分析法的计算结果,提高了大跨径斜拉桥抗震设计的可靠性,丰富和发展了大跨径桥梁抗震分析的计算理论与方法。分析江顺大桥整体受力特点和关键部位构造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江顺大桥关键部位的实桥测试方案、整桥施工阶段仿真模拟分析及关键部位的有限元分析方案。) 8.陈政清(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作为课题负责人,主要完成了江顺大桥主桥结构的抗风性能专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关键技术路线的确定等;重点对江顺大桥主桥结构主梁断面涡振性能和颤振性能的气动优化、施工期抗风措施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电涡流TMD来控制主梁悬臂施工期的风致振动控制措施方法;研究成果对江顺大桥主桥结构抗风性能改善与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9.孙向东(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中,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与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国内外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及类似桥梁的资料收集,分析得到此类结构的主要问题及病害,通过多个子课题专项研究得到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获得一个专利。) 10.林逸标(高级工程师;江顺大桥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江顺大桥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依托工程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顺大桥工程的建设管理单位的工程部部长,参与本研究各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对研究工作提供了意见和建议;并推进相关研究成果在本项目中的应用。) 11.刘志文(副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主要进行了江顺大桥主桥结构的抗风性能专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关键技术路线的拟定;研究成果对江顺大桥主桥结构抗风性能改善与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该项目为依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自助下对大跨度桥梁主梁断面涡激力展向相关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对于大跨度桥梁涡振机理与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韦锋(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全面分析江顺大桥整体受力特点及关键部位受力和构造特点的基础上,对江顺大桥索塔锚固节段、钢锚梁结构及箱梁钢混结合段进行精细有限元分析计算,并对索塔关键节段及箱梁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进行了长期监测,获取江顺大桥施工和成桥全过程关键受力部位的应力、温度场相关信息,分析了测试部位的应力、应变特性以及收缩和徐变作用的变化规律。基于实测结果,校核了设计规范中关于混凝土索塔及箱梁温度场的相关规定,初步验证了设计规范中收缩和徐变的计算公式。) 13.李龙安(教高;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主引桥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抗震性能目标和评价标准;建立了主引桥的三维空间动力分析计算模型,分析了主桥结构的土桩共同作用对抗震性能的影响、主桥结构多点激励效应(包括行波效应及局部场地效应等)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提出了主桥减震措施、阻尼器设计参数、抗震构造措施研究。 ) 14.刘海龙(工程师;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分报告《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耐久性与抗滑研究》参与人员,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结合广佛江 快速通道江顺大桥工程的特点,将研究成果积极采用到江顺大桥主桥钢桥面铺装施工图设计中,建成后 的江顺大桥环氧沥青铺装的构造深度和抗滑性能较传统细级配铺装显著提高。) 15.徐郁峰(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江顺大桥进行精细仿真分析研究,清楚的反映了大桥三维受力状况,并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项目简介 本课题以700m主跨的混合梁斜拉桥为背景,6个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正交异性钢桥面构造优化与抗疲劳性能研究,发明了一种正交异性钢桥面变厚度U肋抗疲劳开裂技术,可提高疲劳寿命2倍以上。 2.索塔锚固构造形式与优化研究,发明了一种用于避免索塔塔壁开裂的先滑后固型钢锚箱,可减少塔壁应力3MPa以上。 3.钢混结合段构造与耐久性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改善钢混结合段构造问题的拉杆方案。 4.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施工及运营期抗风研究,提出了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期最大单悬臂的TMD抑振控制措施,可减少振幅50%以上。 5.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抗震研究,首次将非线性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应用于长周期大跨径斜拉桥。 6.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耐久性与抗滑技术研究,优化了粗级配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增加了上表面构造深度,提高了正交异性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抗滑性能。 本项目针对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实践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为行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代表性论文 专著目录
论文1: 论文2: 论文3: 论文4: 论文5: 论文6:with thickened edge U-ribs>
知识产权名称 专利1:(ZL2012 10326336.8) 专利2:(ZL2011 10375282.X)
专利3:(ZL 201320444468.0)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解决了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设计中的5个关键性技术问题,目前已在多个工程项目进行了推广应用,具体情况如下: 1、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顺大桥 江顺大桥是广佛江快速通道一座跨江特大桥,主桥采用主跨700m混合梁斜拉桥,以本项目为依托开展“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并将5个子课题成果在该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成功进行了应用。 2、广东省潮州至惠州高速公路榕江特大桥 广东省潮州至惠州高速公路榕江特大桥是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在主跨380m的混合梁矮塔斜拉桥设计中,本课题研究成果如:新型钢混结合段拉杆设计、变截面U肋设计等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佛山市富龙西江特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