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与 海派经济学的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163.76 KB
- 文档页数:6
探究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与演变娜日娜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摘要: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结构中,对于经济学价值观念的判断极其重视,大多西方学说均将经济学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而后将反映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方法论以及基本假设为辅助因素,以上诸多内容共同组成了经济学范式的硬核,也曾将其称作保护带。
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最为常见的形式有五种,其中包括硬核、保护带、主流经济学内部的学派综合以及学派研究范式的交汇,加之主流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而本文则主要针对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形式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与思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演变中图分类号:F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1-0426-02人类若想生存并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要从事生产活动,而在生产活动中不仅要明确教学活动与自然界两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要构成系统化的生产关系,其中涉及消费、生产、交换以及分配等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经济学,主要指的就是结合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经验,总结生产活动的落实规律,所形成的有关生产关系的理论认知。
马克思曾将其概括为:“经济范畴主要指的是社会关系与生产两者间的理论表现,可以抽象的理解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关的理论、观念与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范畴与理念之间所表现的关系将一致,但并非是永恒的,观念的形成过程也在处于不断的运动态势。
”那么本文针对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研究也要注重其演变规律。
主要从西方经济学范式及其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并从科学哲学层面入手,提供了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方式,希望将经济思想史脉络梳理清楚,进而揭示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内在逻辑规律,增强学术范式的解释能力。
一、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结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围较广,同时也涉及许多的经济问题、统计报告以及文献资料等等,它也包含了企事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经济领域亦或是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结构,总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相关理论进行升华,从中吸取经验[1-2]。
述评结合:《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思路和结构安排1. 引言1.1 介绍《西方经济学》教材《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西方国家经济制度和经济理论发展历程的教材。
该教材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系统介绍了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别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思想变革。
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掌握其核心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概述教材的编写思路《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在深入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需求,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佳效果。
编写教材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的编写要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前沿性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既要确保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关注实践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如案例分析、实证研究、讨论课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思路旨在通过系统、科学、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3 概述教材的结构安排概述教材的结构安排是编写教材的一个关键部分。
一个良好的结构安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结构安排应该合理分布各个知识点,呈现清晰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结构安排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消化和吸收。
一个好的结构安排应该包括从整体到局部的层次,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
《资本论》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超越马涛;邵骏【摘要】150年前《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经济科学的一次重要变革.《资本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强调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使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人"范式,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强调用"逻辑—历史分析"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均衡—静态分析".《资本论》在哲学基础上,全面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旧哲学基础,在方法论上,具有西方经济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上都较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优势.【期刊名称】《财经问题研究》【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6页(P9-14)【关键词】《资本论》;"社会人"范式;"经济人"范式;"逻辑—历史分析";"均衡-静态分析"【作者】马涛;邵骏【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1.9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 200433)《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变革,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更是唯物史观的典范,在经济学的研究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7年时逢《资本论》(第1卷)诞生150周年,撰写此文以志纪念。
《资本论》在研究范式方面的创新是以主客体之间的物质活动——生产实践——为基础,在这一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人”——才是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从而用“社会人”范式硬核取代了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范式硬核。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转变的理论研究作者:亓明远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4期[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相关理论出现了诸多质疑声,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发生一些转变。
首先是以理性预期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在批判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同时,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相关理念已经逐渐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接受,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界的主流思想。
其次是西方正统经济学理论自身的缺陷被逐渐发现,为弥补这些缺陷,西方经济学派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并且都取得了诸多进展。
各种学派内部变革力量的积累促使西方经济学正在发生转变,通过对不同学派相关理论产生的作用以及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理清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脉络和方向,是今天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转变;复杂性;多元化;跨学科[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尤其是近几十年,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在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对其归纳总结,找出了这些变化的相关特性,我们可以把西方经济学变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方面:(1)西方经济学逐步向复杂性科学转变。
(2)由于非正统经济学影响的增大,西方经济学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3)西方经济学正在向跨学科研究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借鉴其他学科方法和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三个特性的研究,希望能找到西方经济学转变的方向,以便对西方经济学转变的发展历程和脉络做出清晰的判断。
2 研究意义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经历了数次变革,而这次变革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转变是多层面的,这增加了研究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难度。
本文将这种转变的特性归纳为以上三点,能够清晰准确的在各个方面不同层次上发生的变化中找到一些线索。
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转变的性质、准确掌握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方向,还能更好地理清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相关理论更深入的研究,以便能更好的总结和完善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方法。
浅议均衡分析法与平衡分析法2500字均衡分析法与平衡分析法,二者不仅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区别,同时反映了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学说结构和经济理论上的对立。
毕业均衡分析唯心主义平衡分析唯物辩证法一、均衡分析法及唯心主义“均衡”的思想萌芽由来已久,魁奈的《经济表》便开始运用了均衡分析。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理论经济史意义上最主要的成就,即“论证了相对价格机制如何使分工趋于保持均衡状态”。
经济学要具有规律的形式就必须进行“精确的表述”,而这又必然离不开供给、需求、价格等这类明确的概念,在此意义上,李嘉图体系实质上就是“各种明确的数量和关系趋于均衡的过程”。
总之,经济学家愈来愈倾向于探究各种经济“量”在某些初始资料给定的情况下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这些资料变化产生的影响。
可见,从魁奈、亚当?斯密开始,经过李嘉图学派的发展,到1870年代,均衡分析法已经形成并取得了初步发展。
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纳什均衡和非均衡分析法等,这种分化主要是在新古典时期完成的。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借用物理学的相互作用力原理,将供求论、边际效用分析等学说加以折衷,构建起一个逻辑较严密的局部均衡分析体系。
瓦尔拉斯则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开创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阶段,“从交换的均衡入手,逐步分析了由交换均衡、生产均衡、资本积累均衡和货币均衡构成的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并用一组联立方程表示各方面的均衡。
此后,帕累托、希克斯、阿罗、德布鲁等人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
局部均衡法和一般均衡法,二者都属于供求均衡分析,不同之处只是抽象程度和变量的多少。
而纳什均衡法则“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的价值、信念、理论结构以及技术体系等完全统一起来”。
由于传统均衡分析的假设过于理想化,非均衡分析法在70年代应运而生,它有三个特征:价格粘性假设、在改变价格前调整数量假设,以及引入非供求相等的广义均衡假设使得非市场出清时均衡状态也可并存。
两种“范式”之争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金成晓
【期刊名称】《财经问题研究》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两种“范式”之争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金成晓樊纲博士和崔之元博士分别对“苏联范式”与“西方范式”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范式危机”论,由此引发了两种“范式”的争论。
虽然表面看来,两种“范式”之争仅涉及两种经济体系的价值判断,但其实质却在于中国经济学究...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金成晓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
【相关文献】
1.构建中国经济学范式:缘由和思路 [J], 朱富强
2.两种“范式”之争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J], 金成晓
3.探讨现代中国经济学的科学范式的构建 [J], 李学周
4.构建现代中国经济学的科学范式 [J], 于金富
5.构建现代中国经济学的科学范式 [J], 于金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论坛试论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蒋霖(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0)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学范式相应改变,同时经济学价值观也会随之创新。
本文以西方经济学为切入点,首先介绍其概念,然后分析其范式结构及演变过程,希望能为经济学者提供借鉴,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变化1引言近年来,相关学者对西方经济范式研究活动高度关注,由于社会环境不断改变,导致范式结构相应演变,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要想具体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掌握其发展规律,应围绕范式结构演变来分析。
因此,该论题具有探究必要性,论题分析的现实意义十分显著。
2概念介绍由于西方经济学属于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经济内容,而且还涉及多样性经济问题,能为研究人员提供相关资料。
目前,范式理论越来越完善,范式结构呈现层次化特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观念范式、基本规则、基础假设。
该定义首次出现于库恩的书籍作品,主要参照一定范式组织经济活动,其中范式形成于学科理论,范式结构在经济观念以及经济价值的影响下不断变化,结构范围逐渐扩大。
具体探究其范式结构能够了解西方经济的变化情况,掌握经济运行规律。
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发挥经济引导的重要作用,下文具体分析了其变化情况(表现形式)。
3范式结构分析从上述介绍可知,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时代性,这一理论对经济学范式结构有直接影响,范式结构调整、改革能够缩短新型范式形成时间,还能对西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范式结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范式继承、范式调整、范式融合,具体分析如下。
3.1范式继承范式继承指的是延续传统经济学范式的精华,这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有明确记载,能为范式继承提供理论支持。
与此同时,古典经济学能在合理分配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积极作用,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市场竞争,这为多样性竞争理论提供了发展空间,有利于改变新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理论的认知。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研究作者:李亮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07期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通过范式运动不断发展、不断演变。
伴随着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变化,经济学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
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入手,简要说明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并对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旨在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演变引言: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发生了变化,因为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学价值观的变化。
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概念、演变过程展开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规律,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更为了解,进一步吩咐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研究。
一、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不仅包括了大量的经济资料,还包含这各种类型的经济问题,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学范式的概念被提出并且不断发展。
观念范式、基础假设、基本规则是范式结构的主要内容,具体是指人们基于价值观判断经济学范式结构。
观念范式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关键内容,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的层次较多。
此外,需求与总收入等也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重要内容,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可以引导西方经济的发展,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的学说[1]。
范式结构的调整对新经济范式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范式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范式继承。
范式继承是指继承已有范式的核心内容。
以古典经济学为例,其认为优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可以改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这一观点被后来的多样性竞争理论继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在原有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2)范式调整。
在市场交易阶段,因为市场行为结果难以被准确预测,经济决策与经济行为只能凭借经济人的大致判断与预测,对经济人主观因素的依赖性较大。
因此,通过改变思想认知与交易行为,并对经济环境、交易环境深入了解,提升交易主体的判断能力。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论文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论文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掀起了对经济学范式研宄的热潮,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范式结构也发生了演变和转换,范式结构作为科学的共同体,具有其独特的理论模型,西方经济学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观念范式,它是稳定不变的界定、思维等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也发生了转变。
因此,必须对其结构和演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规律。
一、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既是广泛的概念又是经济内容,包含着大量的经济问题和资料,本文所研宄的西方经济学只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一部分。
随着资本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出现了范式理论。
从系统角度来讲,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系统,主要包含方法规则、观念范式和基础假设三个方面。
西方经济学范式主要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它指的是科学共同体在按照范式进行专业活动,范式是一个科学的专业,依赖于学科理论的模型[1]。
西方经济学范式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人们对范式结构和范围进行判断。
在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中,观念范式是最核心的内容,而方法规则和基础假设则属于外围。
当然,范式结构也具有不同的层次。
比如,理性经济人观念和制度文化观念则在非主流学派和主流学派有一定的区别。
同时,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还包含总收入和需求等内容,所以通过范式结构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论证。
二、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的形式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存在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
经济学理论的变化,会出现西方经济学范式革命,继而出现新的范式结构。
西方经济学范式存在几种运动形式。
首先,对已有范式的继承,继承的内容包含经济人的核心硬核和调整保护带等。
同时,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达到最佳配置,也就是帕累托最优;其次,张伯伦和罗宾逊在经济人硬核的基础上,对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假设进行修改,开创了产权经济学新领域。
[收稿日期]2002204225 [作者简介]程恩富(1950-),男,安徽合肥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经济改革和发展理论;伍装(1965-),男,安徽无为人,上海财经大学讲师,在职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与海派经济学的构建程恩富,伍 装(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方法;制度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学[摘 要] 均衡分析框架所构建起来的经济学分析体系,不仅与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相脱离,更无从解释决定这种均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是什么。
从方法论上说,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种形式经济学,而新老制度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一种拓展与反抗。
马克思经济学是一种经济的逻辑表达形式与现实经济体相统一的经济学,是一种没有新老制度经济学各自缺陷的实质经济学。
构建海派经济学体系时,须克服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2)0820028206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从整体上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按照均衡分析的框架来构建的,这个功劳应首先归于马歇尔。
学自然科学出身的马歇尔很自然地从当时居于支配地位的牛顿力学思想体系中获取灵感,从而容易地将其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均衡”引入经济学的研究。
均衡分析也为马歇尔企图综合古典经济学和边际效用学派之间的纷争提供了再适合不过的工具,并建立起了以古典经济学的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效用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的新体系。
尽管这是一个局部均衡分析体系,但其后继者约翰・凯恩斯称赞马歇尔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哥白尼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经济宇宙的一切因素,由于相互抗衡和相互作用而维持在它们适当的位置上。
所谓“均衡”,按照马歇尔的说法,就是两种相反力量的均势。
在均势情况下,这两种力量处于稳定状态。
他运用物理学上的物质运动中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解释经济变量的运动形态,认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就是市场上两种相互作用的力量,而商品的价格就是由这两种力量达到均势时所决定的。
可见,均衡分析法是指用均衡分析来考察经济中若干变量(供给、需求、价格、收入等)之间的关系,将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和不均衡作为解释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基本因素。
这种均衡分析法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供求均衡分析法(包括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
马歇尔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语言描述了此前一百多年前斯密在《国富µ} 论》中所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历程。
虽然马歇尔建立的是局部均衡理论,但它的这种折衷或综合确也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新的方法论基础,从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只是抽象程度的不同和随着变量增加的数学扩演而已。
均衡分析法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是从供求均衡分析法到纳什均衡法的转变。
马歇尔以均衡分析法建立起来的局部均衡理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都是以供求所决定的价格制度为研究对象的。
这种价格理论是以一些基本假定为前提的:一方面,市场参与者的数量足够多从而市场是竞争性的,参与人之间也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对于单个理性人来说,所有其他人的行为都被总结在一个参数里,即价格参数,或者说,个人效用函数只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
其实,这种以均衡分析法建立起来的价格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是较远的。
因为这些假设在现实中一般是不能满足的。
在市场上,不仅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一般是不对称的,而且人们之间的行为也是直接互相影响的。
不完全信息使得价格制度常常不是实现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市场参与者行为的相互影响,使得个人效用函数既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
纳什均衡分析法正是一种直接描述理性个体或群体之间非合作博弈均衡状态(或合作博弈)的一种研究方法。
从实践上看,经济生活中经济个体之间和经济方面之间直接的对抗或合作以及利益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更加普遍和重要,而传统的均衡分析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于是,传统的忽视供给个体相互之间和需求个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供求均衡分析法,转向直接研究理性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合作或冲突的纳什均衡分析法,既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虽然供求均衡分析法和纳什均衡分析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但是,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的,即都是以均衡的观念来观察经济现象和各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这种方法论建立起来的理论并未能真正揭示出决定供求背后的价值的本质,也未能指出理性个体或群体之间合作或不合作的真正根源。
均衡分析法,无论是供求均衡分析法,还是纳什均衡分析法都属于形式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式,供求均衡和纳什均衡的理论只是对“经济人”假设概念的一种推演。
均衡分析框架所构建起来的经济学分析体系,不仅与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相脱离,更无从解释决定这种均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是什么。
二、形式经济学与实质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科学描述基本经济现象并揭示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或规律。
经济学总是要通过一定经济形式或抽象逻辑的形式来表达。
问题在于,当一种经济学仅仅依赖抽象形式尤其是数学表达式时,那么,这种经济学即沦为一种形式经济学。
经济学要通过一种抽象的逻辑形式来表达,但抽象的逻辑形式只是一种工具,经济学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经济体本身是如何运动的。
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经济是镶嵌在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历史等有机体内的,因而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涉及方方面面。
实质经济学就是透过经济现象来主要揭示现实经济体本身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或规律①。
一种真正科学的理论应该是抽象逻辑表达形式与现实存在和运动着的经济体本身相重叠或贴近,并能揭示这种经济体本身的内在本质联系。
从分析框架、理论体系或范式的层面上说,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区分———形式经济学或实质经济①这里的形式经济学和实质经济学的划分不同于博兰尼等人的“经济的形式和实质”的划分。
在博兰尼那里,经济形式和实质的划分是从经济和社会、政治、文化等相分离的角度划分的。
本文不仅承认这种划分,而且是从经济学范式是否属于实质经济学(范式与现实的经济体相重叠),并是否揭示了现实存在和运动着的经济体的内在联系的角度作出区分的。
(参见K arl Polanyi: Primitive,Archaic and Modern Economics:Essays of K arl Polanyi,Boston,Beacon Press,1968.)µ∼ 学,对于认识和区别不同理论范式的特征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也可避免经常简单地全盘照搬或全盘否定某一种范式。
当我们说某种经济理论是一种形式经济学,是指无论其分析工具、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还是经济理念与价值判断,它都是以描述经济现象的各种联系为其基本特征的,其理论严重地与完整的真实和本质相脱节。
由于这种理论过分依赖于形式上的抽象,使其远离实际存在和运动的经济体,因而无论该理论体系的抽象逻辑多么严密,也只是一种形式经济学。
相反,如果一种经济学,无论从分析技术体系、理论结构,还是其理念与价值判断,都是研究现实中存在和运动的经济体,并揭示了经济体本身内在的本质规律,那么,这种经济学即是一种实质经济学,尽管它也要或多或少地运用抽象的逻辑表达方式。
可见,由于形式经济学总是研究抽象一般的经济范畴,这种经济范畴比较适合于采用物理学或数学的表达形式,而实质经济学研究的经济范畴是具体的、现实的,这种经济范畴是嵌入在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体系之内的,它主要采用许多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特有方法,如马克思的抽象法等;又由于形式经济学和实质经济学各自采用不同的基本方法论,使得形式经济学难以真正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性,而实质经济学能有效地剖析一个社会生产方式即现实经济体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这也说明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明显不同于纯粹的自然科学。
从方法论上说,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种形式经济学,这与它使用均衡分析法来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密切相关。
(1)均衡分析是描述自然界物质状态的一种分析工具,均衡是牛顿力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牛顿的物理学世界中,宇宙万物处于一种和谐均衡的运动体系之中。
均衡分析是最适于描述自然界存在状态的分析工具之一。
(2)如果将这种均衡分析法用来分析由人在其中活动的经济生活,则是一种马克思早已清理和批判过的形而上学。
其结果只能是对经济现象的一种表面形式的描述,或者是一种对自然科学简单模仿的“黑板经济学”。
(3)用均衡分析法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而许多假设前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如完全竞争、信息对称和完全理性等等。
既然如此,用这种分析法构建的经济学是不可能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作真实的全面描述和本质分析的。
(4)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永恒的、自然的”暗含假设前提下,运用均衡分析来分析经济现象的形式,必然会使这种描述性的形式主义经济学带有极强的价值判断导向。
以上的分析说明,作为形式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种具有自然科学的精美形式、与现实严重脱节、且具有明显价值判断导向的形式主义经济学理论。
必须指出的是,正是这种均衡分析的方法论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的价值、信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永恒的)、理论结构(宏观、微观相统一)以及技术体系(数学化的表达)等等完全统一起来,而这种均衡分析法所架构起来的理论具有形式经济学的一切基本特征。
马克思经济学则是一种实质经济学,从一般方法论上说,它采用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以科学抽象法的使用为例,马克思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开始,这种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唯物主义的,有效地避免了经济学的“形式主义”弊病,从而将理论经济学建立在扎实科学的基础上。
从表象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到思维的具体的整个思维过程,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经济研究的正确途径,应当是从事物的表象到达概念再到达现象的最深处,抽象出最简单的规定,然后研究的进程又“回过头来”,从简单的规定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直到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或整体。
按照这种方法建立的经济学分析体系就不会是随意杜撰的僵死的公式的堆积,而是能够反映客观事实的经济科学,这有力地表现在《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卷全书的整体结构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研究和表述上。
这种从抽象再回到具体的方法使经济学的抽象逻辑形式与现实的经济体统一了起来。
第二个主要特征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历史进程从哪里开始,逻辑就应从哪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