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高祖还乡》教案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最后一篇,这是一篇元代散曲。
相较于诗、词,学生对散曲这一体裁较为陌生,因此想通过这一篇课文让学生对元曲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入的鉴赏。
而睢景臣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一篇,风格鲜明,并且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课前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那么,根据文本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人物形象”的探究上,通过诵读、品味语言、联系比较等方式分析高祖这一形象,以期学生有更深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提高鉴赏散曲的能力。
2.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吟咏让学生体会散曲声律特点,语言特色,分析套曲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品思想内涵。
2.通过鉴赏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戏剧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鉴赏评判历史人物的辩证思维,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树立传承传统文化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吟咏让学生体会曲词声律特点,语言特色,分析
套曲中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联系相关作品,深刻领会作品思想内涵。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编写导学案、教学设计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元曲(包括元杂剧《窦蛾冤》)和大量诗词,能初步鉴赏。
但对词作深入不足,大多停留在表面情感理解上,对处理的表现方式缺少细致分析。
在学生本身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及其表现方式的联系,推动学生深入解读词曲,真正掌握文本的独特处,并能正确评价人物认识生活现象。
【教学目标】1.积累元曲重要常见语词和一些如“旋、肯”等特殊词语;2.通过题目与事件的文本表现与现实的裂缝比较研读“新奇”之处,理解作者对统治者的嘲讽之情;3.在对比与视角的观察中感受理解“无知与有识、误解与真实”的反讽,并重新审视类似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文本“新奇”与情感理解【教学难点】文本“新奇”之处理特色【教学设计】一、导入阅读,了解学情(5分钟)旧时我们称皇帝一般都叫“真命天子”,什么意思呢?……(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如刘邦——腿上72颗黑痣。
刘秀——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隋文帝——头上“三龙冠顶”。
)当然今天也可以指命中注定的爱人。
皇帝在文人心中大都是神圣、圣明的“至尊”,王勃称之为“日下”,东坡称之为“美人”……荣归故乡的帝王该是何等荣耀,所以项羽说“衣锦不夜行”,欧阳修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朗读全曲,吟咏诗韵(读出停顿、读出韵脚)二、【质疑答疑】(15分钟)学生迅速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归纳层意、中心思想。
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质疑答疑,教师小结。
【预设】高祖还乡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村里迎驾准备、迎驾的乐队与旗队、迎驾的仪仗队、迎驾的侍从、刘邦的根底)三、【思维导学】(10分钟)教师通过倾听,收集融汇学生的问题焦点,归纳出最具价值的思维生长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板书形象导学,启发学生质疑。
问题:高祖还乡是个什么事件?(本身、文本中)你怎样看这种写法?【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指睢景臣)《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掌握元曲通俗俗、幽默的语言特点;夸张、讽刺的刻画手法;多元化的看待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元曲语言的特点及刻画人物手法,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2.理解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高祖还乡是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中的一段文字,说是汉高祖刘邦,回到故乡沛县,设置酒宴、款待父老子弟,父老子弟热情挽留,并演唱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史学家笔下的皇帝归故乡的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睢景臣的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来感受一个另类的帝王还乡情景。
(二)作者及题目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
我们先复习散曲有什么样的特点呢?1.解题(幻灯片):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数和散套)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独立组成,可重复,各首押韵互异。
而套曲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
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
“般涉调”是宫调名,“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
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
“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
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
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推荐作品1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元)江西会昌中学彭娟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作品选》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推荐作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散曲、套曲,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2、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师:根据教学目标,我们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元曲?有没有同学能谈谈你对元曲的理解。
生:宋灭亡后,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不同于宋词的新的音乐唱法,和表演的形式,因为主要发生在元代,所以被称之为元曲。
师:非常好!其实呢,元曲是个笼统的说法,元曲实际上包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推荐作品2两种体制不同的样式。
根据这个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首散曲,那么在这个题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里,这个又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专业术语?宫调:散曲中的每一支曲子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元代的曲子常用六宫十一调共十七个宫调。
师:像“般涉调”这样的宫调,一般人都会觉得很陌生,宫调的问题很复杂,很专业,一般人不易了解,也不必深究,但也不用想的那么复杂,简单一点,通俗一点来说,所谓宫调就是乐曲的调子。
就像今天音乐中的C调,D调,E调,每首曲子都有个调。
曲牌:曲牌和词牌差不多,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
俗称“牌子”。
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
曲题:适合文意的题目。
了解完元曲的一般常识,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睢景臣。
之前第一单元我们学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其实我觉得了解一部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抑或是从作品中去了解作者。
关于作者睢景臣,最让人遗憾的,莫过于几乎没有任何资料以及相关作品。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1、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它们各自的独特的文学标志。
比如唐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唐诗,而宋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宋词,元朝的文学标志则是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文学之风骚,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唐诗、宋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很多,大家比较熟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元曲,领略一下元曲的艺术魅力吧!(板书)元曲二、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
(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板书)元曲{杂剧散曲{小令和套数}三、课文赏析1、题目解析《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题目。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元曲。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同一单元中安排宋词、元曲,说明教材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产生完整一体的感觉。
尽管两种文学样式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在教材的处理上应体现它们的个性。
本课大量使用口语,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应重在体会和思考,从“新奇”的角度去挖掘讽刺戏剧的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求异能力,丰富写作中多种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对中国元曲接触、了解的不多,本课也是在高中学习的第一首散曲,在课堂上应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阅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元曲的有关知识(二)能力目标:赏析就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三)情感目标: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其局限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体会这一历史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处。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大风歌》视频,引到汉高祖刘邦,引出历史上刘邦的典型故事高祖还乡,并用PPT展示《史记》高祖本记中对高祖还乡的描写,并让同学们有感情的齐读。
这是史官对史实的记录,非常庄严,那么有一个人换了一种形式,把这个历史题材翻出新意来,使之更生动更有趣,那就是睢景臣用元曲的形式重新演绎了《高祖还乡》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1.元曲分类及散曲特点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曲。
2.疏通文意文意疏通重点突出文言词语,元代口语,文化常识,用“我说你猜”的游戏形式来检查学习对一些关健词语的掌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师寄语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在元曲中有这样一个作品,敢于打破"天命攸归"的神话,别出心裁,以乡民们的眼和口为视点,揭下了蒙在封建统治者脸上的神秘面纱,将矛头直指皇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藏在衮衮华服下的虚伪和无赖行径,它就是元代睢景臣的散曲名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作品,探寻其诙谐语言背后深藏的审美理想和滚烫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元曲有关的文学常识。
2、赏析这篇套曲的新奇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
3、感悟本篇诙谐语言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滚烫的内心情感和朴素的审美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 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深入探究其进步性和时代局限。
2、难点: 独具特色的口语化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作家作品睢景臣(生卒年不详),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江苏扬州人,一生沉迹书会才人之中,未能仕进。
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以《哨遍高祖还乡》名世。
2.解析曲题3.涵咏功夫布置任务,教师范读,学生分读4.分析课文提问:【1】.这首散曲可分为几个层次明确:三个层次,迎驾驾到见驾【2】.这首散曲的主要人物明确:“我”和汉高祖【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份:乡民(没见过世面,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的乡民,和刘邦很熟悉)性格特点:野朴正直泼辣敢言深入评析整个曲子叙述视角,也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乡民视角,所以他对那些显示皇帝威仪的旗帜、仪仗、随从用自己语言的来形容,这都是切合他乡民身份的语言。
这就是最世俗的普通百姓眼光,什么都没见过,什么也不懂。
可是我们深入思考以后会发现,这个“俗眼”其实才是“天眼”,是不被虚伪的外在迷惑,没有被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吓倒的平等视角。
这都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雅与俗、内在和外在的评判和标准。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赏析曲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及其目的。
二、预习检查1文学常识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
是属于广义的中国诗歌,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四块玉·别情》。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熟读,读准字音。
3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寻俗------銮舆------纳草------根脚------耽------揪捽------三、思考并回答问题1你喜欢这篇套数里的哪一支?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学生自由回答,会挑出几支很有代表性的描写仪仗的曲子,描写刘邦形象的曲子,会感受到此曲的语言通俗,幽默,直白,具有讽刺意味。
全篇语言出自一个老农之口,完全体现的是乡民的生活经验,心理感受和认识水平,既有强烈的幽默感和讽刺性,又准确,生动。
接下来就很容易让学生来概括出曲子里主要的形象特征。
2本文写高祖还乡时,乡民眼中的刘邦及其仪仗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来写的?装腔作势的君王,奇怪可笑的仪仗作者用对比,夸张,排比的手法来表现形象,语言风格口语化。
通过一个没有见过世面,对社会外界变化一无所知的老农的角度来观察,所有象征君王尊严的东西都变得很可笑,甚至那个高高在上的人本身也很可笑。
作者这样真实而自然的嘲讽,揭掉了统治者身上尊严的面纱,还其本来无赖的面目。
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只是为了揭露刘邦吗?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体味本曲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手法。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赏析古典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多元化看待历史人物的意识,以及热爱祖国古典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本曲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手法。
教学难点:多元化地看待历史人物,热爱祖国古典诗歌【导入】(PPT刘邦图片)图片上的这位是汉高祖刘邦,他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早在《鸿门宴》中,我们就结识过他,那时他是一个忍辱负重、知人善认、能言善辩的人。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邦,看看在《【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一、诵读感知(本篇高祖还乡可以说是元散曲的扛鼎之作,历来为人称道。
但作品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何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下面,老师先来范读,范读的目的是抛砖引玉,相信一会儿同学们的朗读会更加精彩。
)(下面同学们自由放声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作者对刘邦持什么态度?)二、整体感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曲的文化常识,疏通了句子含义。
本节课,我们要对本曲的内容进行赏析。
)(一)、理清层次(首先我们来理清本篇套曲的层次结构,本篇套曲由八支曲子组成,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几部分?说出每一层的大意)(PPT结构图)【明确】第一部分(1)描述迎驾前,村里的忙乱景象。
第二部分(2—4)写皇帝仪仗队进村豪华热闹的场面。
第三部分(5—8)描写见驾、骂驾的情形,揭刘邦早年行径。
(二)、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理清层次,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刘邦持什么态度)【板书讽刺】三、合作探究(到这,老师不禁有了疑惑,我们都知道刘邦是赫赫有名的汉高祖,对于他还乡这事,传统的文学作品都是赞赏有加,那么本曲为什么要讽刺刘邦?他又是怎样讽刺刘邦的?这样写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又是什么?【板书】(PPT)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对本曲进行赏析。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教学目的 :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 :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时数 :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高一时我们学习过《鸿门宴》,还记得刘邦吗?他是如何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助他取得成功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哨遍·高祖还乡》来探讨一下在百姓眼中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三、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还说 :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就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特别是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四、整体感知 1、老师朗读,学生感知; 2、学生自读,熟悉作品; 3、学生集体诵读
五、课文分析 1、结构分析: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只要有差使派下来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这样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第二部分 :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 这里也是按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说“乔男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皇帝的乐队在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怪家伙在瞎折腾。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 总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第三部分 : 写见驾、骂驾。
第一层 : 写见驾。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在仪仗队过后,汉高祖出现了。这里三次称汉高祖为“那大汉”,真是不敬得很,但也表现出这个农民到此时还没有弄清来的人是谁。看到众乡亲都向他跪拜,而他只是欠欠身,十分高傲,并不尊重他们。突然抬头一看,这个农民差点气死了,原来被人们被称作“车驾”、“鸾舆”的就是无赖刘三。这里呼应了开头的疑问。
第二层 : 写骂驾。 情节至此也急转直下,从讽刺挖苦变成了指名道姓的愤怒揭露和斥责,把刘邦的出身和过去的丑事一口气不停地都数落了出来 ( 见课文 [ 二 ][ 一 ]) 。刘邦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而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于农家的人,不过刘邦还是一个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样样都干的流氓。这样一数落,皇帝头上的灵光也被抹掉了,“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这几句话把事情说到了十分,真可谓淋漓尽致,不留余地。这样,又把刘邦从皇帝的宝座上推了下来。在这个农民的眼里流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皇帝的公开税赋不过是流氓的敲榨勒索。在 [ 尾 ] 中更逼进了一层,转向刘邦索债,说“差发内旋拨还”,“税粮中私准除”都可以。最后结尾“谁肯把你揪捉住 ?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似乎刘邦是为了赖帐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非常出奇、有趣。这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2、分析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八支曲子分为三层意思 : 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乱情景;接着又对刘邦极其奢华的仪仗队进行嘲笑和讽刺;最后嘲讽刘邦骄傲丑态及揭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及表示对他的蔑视。全篇浑然一体,错落有致 , 有一气呵成之感。 全篇是叙述高祖还乡这件事,也用简洁的笔调,勾画了社长、王乡老、赵忙郎、刘邦等几个人物,在描述还乡的过程中,还通过一个农民对这件事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奔放、粗犷、朴素、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构成了这篇作品在写作上的特色。 (2)语言诙谐、幽默 ( 使用口语、俚语 )。 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 “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日、月、龙、虎、凤五面旗,这就富有讽刺的意味。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完全不同。由于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 (3)动作传神 。 本篇全文只有 457 个字 ( 不计标点符号 ) ,但却塑造出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 : 作品主人公的形象之所以能呼之欲出,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就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些气破我胸脯”等一连串传神的动作,和运用了“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等个性化的语言。汉高祖刘邦的形象也就是如此。“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那大汉挪身作手扶”,“强称了麻三称”,“偷量了豆几斛”等等传神的动作,才使人们不仅看到他今天那非常骄傲的模样,而且还看到了他过去的无赖行径,他的形象使人难以忘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六、讨论:本文有哪些局限性? 揭露刘邦的根底时,把“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作为出身低微卑贱的标志,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写王乡老、赵忙郎时,嘲笑他们的穿戴,是穷凑合,装阔佬,也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小市民意识的流露。这些是作者受历史局限的表现。
七、补充:元曲简介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五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杂剧 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能演出。所以它有宾白(说白)对白说话、科介动作和唱曲,每折戏的唱曲是一个套数。同一折内由同一个宫调的曲子组成,中间不变换宫调,一折内一韵到底,这是与小令、套数的相似之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锲子。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不能放在末尾。如 《窦娥冤》《陈州祟米》。
八、布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