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 (42)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录一、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科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以一堂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录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有效教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胞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生命、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内容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
2.细胞的功能:细胞膜的保护和物质交换功能、细胞核的控制中心功能、线粒体的能量转换功能等。
3.细胞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分裂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课堂讲解: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实物模型展示细胞各部分的形态和位置,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4.互动环节:分组讨论细胞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5.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互动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六、课后作业1.绘制细胞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功能。
2.总结细胞分裂的过程,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3.撰写一篇关于细胞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细胞的理解和认识。
上述一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录的示例,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二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一、引言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基础。
XXX课堂实录《背影》分享到:原创发布时间:2018-04-29 13:42:52全屏浏览话题讨论1、活动创意:巧妙设计话题,利用话题讨论,让学生高效深入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出示话题: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____的父亲。
要求:根据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来说话教师示例,学生思考,学生发言,教师与学生对话,参与学生的发言这个话题取材内容宽广,难度不大,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可让学生从课文的开头说到课文的结尾,可让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这个环节要求将课文内容说得比较透彻。
也许可以说出几十个关于“父亲”的句子。
所以,教师要有流畅的、及时的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准备。
)教师就此话题的讨论进行课中小结,要求课中小结用最简洁的文字概说“父亲”的形象。
(此教学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左右)2、朗读活动创意:经由过程朗读指点,朗读理论让学生既进入课文,又感受文章的情感范围。
本课的朗读一定要举行指点,指点重在对情感基调的体味。
教师可以先举行总的指点,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也可以选择重点段落,一段一段的朗读体味。
朗读活动宜以整体活动为主,让每位学生都参与。
教师指导: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思念,应深沉而舒缓地进行朗读。
第一段:读得平而深沉,注意两句之间的停顿,读好“最”的重音,“举重若轻”的读好“背影”二字。
第二段:注意语调层次的变化,第一个层次读得低沉而略显哀伤,第二个层次是“父亲”说的话,读得低沉、坚定。
第三段:用叙述的语气读此环节大约需要18分钟左右)环节四:精读活动创意:此时的活动顺势转入对课文重点片段的阅读。
对课文第六段的阅读理解,在《背影》的教学中几乎是不克不及淡化的,所以应当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透此段。
教学内容:可从如下角度引导学生对此段进行品析、欣赏。
1、诗意的概括此段内容,分析此段层次2、从记叙要素的角度再理解此段的脉络层次3、品味动词运用、举措描述对“父亲”的表达感化。
4、感受外貌描述对“父亲”形象的表达感化5、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6、再朗读教师举行课中小结。
于漪课堂教学实录《晋祠》第一课时[上课]师: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生[部分]:首屈一指。
师:首屈一指[竖起拇指)。
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速度。
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
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位学生)。
生1:青岛八大关。
生2:故宫。
生3:从化温泉。
生4:山西云岗石窟。
生5:西安的大雁塔。
生6:杭州的西湖。
生7:长城。
生8:甘肃的酒泉。
生9:善卷洞。
师:在什么地方?生9:宜兴。
生10:福建厦门的鼓浪屿。
生11:南翔古猗园。
生12:北京的颐和园。
生13:普陀山的寺庙。
生14:西藏的布达拉宫。
师:好,讲得很响。
生15:河北省的赵州桥。
师:河北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生[部分]:课文《中国石拱桥》。
师:对。
生16:太湖。
生17:西安的大雁塔。
师:重复了。
生18:陕西的兵马俑。
生19:安徽滁县的醉翁亭。
师:醉翁亭,我们这学期要学《醉翁亭记》。
生20:承德的避暑山庄。
生21: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
师:岳阳楼,我们这学期还要学《岳阳楼记》。
生22: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生23:庐山的大天池。
生24:洛阳的白马寺。
生25:雁荡山。
师:在什么省?生25:浙江省。
生26:广西容县古经略台真武阁。
生27:河北省保定市的古莲池。
生28:广东肇庆星湖。
生29:广西阳朔。
生30:长白山天池。
生31:济南的大明湖。
生32:扬州的瘦西湖。
生33:北京的天坛。
生34:甘肃的敦煌。
生35:上海名胜豫园。
生36:西藏的拉萨哲蚌寺。
生37:绍兴的东湖。
生38:北京的卢沟晓月。
师:“卢沟晓月”我们也在课文中碰到过。
生39:西双版纳。
生40:四川的乐山大佛。
生41:宜兴的张公洞。
生42:庐山的花径。
生43:中岳嵩山。
师:中岳嵩山,你还能够说出其他的几个“岳”吗?生43:能。
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师:对不对?生[部分]:对!师:记得很熟,好。
《人的性别遗传》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
通过小品演员的精彩幽默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
教师:小品中这对夫妻为生下一个儿子,而东躲x藏,打起了游击。
妻子也因生下三个女儿备受婆婆和丈夫的责难,而妻子却为自己辩解说生男生女在男性。
生男生女到底怎么回事?这与遗传有关系吗?让我们一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教师:(出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图片上显示,张奶奶对李奶奶说:听说你要抱孙子了?李奶奶说:是啊,可还不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呢。
张奶奶说:想要孙子吗?那还不容易,到泰山上的庙里烧一柱高香就能拴住一个孙子。
李奶奶:是吗?那太好了,我明天就去!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张奶奶说的办法可行吗?学生:讨论,作出推测和判断。
教师:同学们知道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吗?其实性别就是一种性状,它也是可以遗传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性别遗传。
(板书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教师:请同学们先来看书上第37页的人的染色体排序图,仔细地找找男女的染色体有什么异同?学生:男性的第1号与女性的第1号差不多,其他的也是,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
但没标号的那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差别很大。
教师:是的,人共有23对染色体,在这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你猜这对染色体跟什么有关?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
学生:应该和性别有关吧?教师:是的,科学家把这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板书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教师:1902年美国的细胞学家麦克郎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其他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都差不多,而这一对染色体差别很大,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1905年,美国的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把这对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的两个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教师:你能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吗?性染色体之外的都叫常染色体。
教案教学目标:1.解题、背景、作者、表2.指导阅读、分段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2教具:预习指导: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5)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3.一人简介诸葛亮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课堂实录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堂实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2~44页,【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情不同方法的适用性,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混合运算,具备了在探索过程中必要的计算能力,能够尝试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研究的情景;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改变学生的研究方式,运用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研究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学生是研究的主人,教师是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研究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研究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第1篇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节,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采用课堂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速率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提问: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
2. 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
3. 结合实例,讲解各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实验原理: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比较反应速率的差异。
3.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稀盐酸、锌粒、温度计、秒表、试管等;(2)按照实验要求,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滴加锌粒;(3)观察并记录反应速率;(4)整理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 实验操作:(1)教师示范实验操作,强调安全注意事项;(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美丽的颜色》课堂教学实录师:同窗们好!今天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名美女(出示相片:年青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晓得这是谁吗?生1:居里夫人。
师:你怎么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美女是居里夫人呢?生1:由于她手里拿着镭。
师:察看得很细心!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咱们一块儿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师:课文都读过了吧?我问问大家,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个五个字在课文中呈现了几回?请用笔标出来。
生5:一共呈现了三次,分别是……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份。
咱们一块儿先把这个部份诵读一下(“玛丽有一天像期盼他人已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同样……她永久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久记得这类神妙世界的奇观。
”)。
生齐读。
投影出示:l 玛丽有一天像期盼他人已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同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地说:“我真想晓得‘它’会是甚么模样,它的像貌如何。
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甚么形状?”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晓得……你可以想到,我但愿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l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但愿镭有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l 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诵读,然后分角色读。
学生自由诵读。
师:咱们请一名男同窗和一名女同窗来读,有请咱们的居里夫妇。
(生笑)(两位同窗起来分角色诵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窗配合默契,腔调温顺,充溢期待)师: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当念出怎么的情感?诵读的女生:我感觉应当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回身问男同窗):你感受到了玛丽的热忱期待吗?诵读的男同窗:感受到了(忸怩的笑)。
(其余学生也笑了)师:那你刚才是用怎么的语言往返应你的爱人的呢?诵读的男同窗: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特级教师钱梦龙(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
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书的历史》课堂实录课前谈话:你说我来猜2:42 开始上课师:这本字典书,你来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来做的?生:是用一页一页的纸来做的。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们也带来了书,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齐:纸师:出示各个地方的书,这些书是用什么材料来做的呢?生齐:纸师:那古时候的书也是用纸来做的吗?那是用什么材料来做的呢?生:用竹子来做的。
师:你能详细的跟大家来说一说吗?生:把竹子砍下来,然后写上字,让别人看。
教师把板书生:我知道古时候的书是在木头上的2:47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小蜗牛博士,古时候的书除了用竹片来做,还有用其他材料来做的吗?(教师课件播放视频)师:除了竹片以外,你还听到了哪些材料做的书生:丝绸师:对的,在最下面的那个图片生:我还听见古时候还用乌龟壳刻字生:还在动物的骨头上刻字生:还在泥土上刻字生:石头上生:青铜师:的确在铜上也有,做书的材料可真多啊。
同学们你知道这些字都是怎么写上去的?生:用尖尖的木头刻上去的。
师:想不想也来体验一下古人写字?今天就让小蜗牛带我们一起穿越回去。
我们从后往前穿越。
以前有用刀刻的,后来就出现的毛笔,你们会用毛笔来写字吗?课件小蜗牛播放书写要求。
2:52 学生体验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2:55师:带着对毛笔和竹片的感受,我们继续往前穿越,穿越到陶泥时代。
那时候是用什么来写字的。
生:是用贝壳生:我觉得是用泥板生:我觉得在动物的骨头上写师:在泥板上写,应该用什么在泥板上写呢?生:用刀生:用硬的,打印的。
生:树枝师:当时的条件没有打印机,确实是用树枝来写的。
(课件播放小蜗牛的新任务)生:在泥板上写自己的名字生:小蜗牛说了在竹片上写字和在泥板上写字进行比较师:你为你们小组赢得了一颗星,这次我们还有记录表,你来看看,你能看明白吗?生:把边上的这些词选进行。
师:我再补充一些,把这些特点的词,撕下来贴上去。
如果有其他发现,写在其他这一栏里。
3:01学生拿出材料,进行体验3:07学生整理材料,交流师:这三种材料都能写字吗?你能带着你们的记录表来跟大家说说你们的发现吗?生:纸是容易损坏的。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课前两分钟
一、提出问题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2、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
二、猜想假设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方案
学生自主设计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用的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四、实施探究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
(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
教师适当点播: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
(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
(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
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
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
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
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
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展示交流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创新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
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
看谁最先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