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36.16 KB
- 文档页数:26
心 悸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一种症状。
前人有惊悸与怔仲之分,认为悸是由外因所引起,怔仲则以内因为主,但二者常有密切联系,不过在症状上来看,惊悸病情较轻,怔仲较重而已。
【病因】1. 心血不足:忧思劳心,和失血过多,以致血不养心,发为心悸。
2.阴虚火旺:肾阴亏耗,水不济火,心阳独亢,神不安宁,而成本症。
3.阳虚水逆:阳气不振,心力衰弱,或水饮停留,上凌于心,因而成悸。
4.突受外惊: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突受外惊,心神不宁,逐成惊悸不安之症。
【辨证施治】1. 心血不足:心悸不安,夜寐不宁,头昏眼花,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脉多细弱,甚则汗出,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①;症情较重的,方中可加龙齿、磁石之类。
倘脉见结代,治宜益气养血,辛润通脉,用炙甘草汤②加减。
2. 阴虚火旺:心悸少寐,或兼头目昏眩,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补心丹③。
3. 阳虚水逆:面白少气心悸,食减体倦,舌淡脉弱,属心阳衰弱,治宜温阳定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④;如见头眩心悸。
胸脘痞满,小便短少,苔白,脉濡,为水饮上逆,治宜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⑤加味。
4.突受外惊:证见惊悸烦乱,坐卧不安,饮食无味,常梦中惊醒,脉象弦滑,治宜镇惊安神,用磁朱丸⑥;挟痰热上扰者合温胆汤⑦同用。
【附方】①归脾汤:(《济生方》):人参,白术,伏神,枣仁,黄芪,当归,远志,木香,炙甘草,龙眼肉,生姜,大枣。
②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阿胶,生地黄,麦冬,麻仁,大枣。
③补心丹(《摄生密剖》):生地,人参,元参,丹参,茯苓,桔梗,远志,酸枣仁,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蜜丸,朱砂为衣。
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甘草,牡蛎,龙骨。
⑤苓桂术甘汤(《金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⑥磁朱丸(《千金》):磁石,朱砂⑦温胆汤(《千金》):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
心悸中医名词解释什么是心悸心悸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人感到心脏跳动明显或不规则、速度加快,并且能够自觉到心跳的强度增加。
心悸可以是单纯的心跳感觉,也可以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如胸闷、气短等出现。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是一种表现,常常与心血虚、心火炽盛等病理状态相关。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等原因导致的症状。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管血液循环,调节着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
中医将心脏与心包、小肠、三焦等脏腑器官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
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情绪不稳定:情绪过于激动、忧虑烦恼等都会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症状。
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量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会使心脏受到刺激,引发心悸。
3. 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不足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出现心悸症状。
4.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体系之一,湿热内蕴会干扰心脏功能,引起心悸。
中医对心悸症状的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心悸症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心血虚引起的心悸心血虚是指心脏气血不足,无法满足其正常运行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心血虚引起的心悸表现为心跳无力、心悸无力感,常常伴有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方法:1.补充营养:通过饮食调理或中药调理,补充心脏所需的营养成分,如瘦肉、桂圆肉、红枣等。
2.调理情绪:情绪不稳定是心血虚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通过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缓解心血虚引起的心悸症状。
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心火炽盛是指心脏内阳气过盛、阴血不足,导致心火上炎,心脏失去平衡状态。
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症状表现为心慌、心跳急促,甚至出现胸闷、咽干口苦等不适感。
治疗方法:1.清热降火:通过中药调理,清热降火,平衡心脏的阴阳平衡。
2.调理生活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以保持心脏的平衡状态。
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心悸的辨证论治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心悸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心悸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心悸的辨证首先应辨虚实,虚证者要辨别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实证者须分清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者属气虚;心悸头晕,面色不华者属血虚;心悸盗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证者须辨清痰、饮、瘀、火之类;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为瘀血;心悸烦躁,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虚实夹杂者还要分清孰虚孰实。
其二还需辨脉象之变化。
心悸常伴有脉律失常,临证应仔细体会结、代、促、数、缓、迟等脉。
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四至为缓脉,一息三至为迟脉;脉象见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为促脉,脉象见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为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止有定数为代脉。
阳盛则促,数脉、促脉多为热象,但若脉虽数、促却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等症,为虚寒之证。
阳盛则结,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
但若脉象呈迟、结、代而按之有力,伴有口干舌红者为阳损及阴所致阴阳两虚。
(二)治疗原则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三)证治分类1.心虚胆怯证证候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历史沿革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张京岳《京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金贵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悸的中医辨证治疗⼼悸是指⾃觉⼼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主的⼀种病证,病位在⼼,其发⽣主要是阴阳失调,⽓⾎失和,⼼神失养所致。
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瘀,⽔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
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悸发作时常伴有⽓短、胸闷、甚⾄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位主要在⼼,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因⼼为君主,“神明出焉”。
如脾不⽣⾎,⼼⾎不⾜,⼼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动⼼神,或肾阴不⾜,不能上制⼼⽕,肾阳亏虚,⼼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悸;肺⽓亏虚,不能助⼼以治节,⼼脉运⾏不畅则⼼悸不安;肝⽓郁滞,⽓滞⾎瘀,或⽓郁化⽕,均使⼼脉不畅,⼼神受扰,发⽣⼼悸。
常证:⾃觉⼼中悸动,惊惕不安,甚⾄不能⾃主,或⼀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数次发作,或数⽇⼀次发作。
兼见胸闷,⽓短,神疲乏⼒,头晕喘促,甚⾄不能平卧,以⾄出现晕厥。
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阳不振,则出现⼼痛胸闷,⽓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肾虚,⽔饮凌⼼,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喘,脉疾数;如⽔饮凌⼼射肺,则出现突发⼼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阳欲脱,则出现⾯⾊苍⽩,⼤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苍⽩,⼝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临床分虚实两类。
虚者为⽓⾎阴阳亏损,⼼神失养⽽致;实者多由痰⽕扰⼼、⽔饮凌⼼及瘀⾎阻脉,⽓⾎运⾏不畅⽽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不⾜,阴阳亏损,其标是⽓滞、⾎瘀、痰浊、⽔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心悸是一种自觉症状,既是症状同时也是疾病。
患者常在过度劳累、兴奋激动、惊恐不安、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出现自我感觉心跳加快并且不能自主、惶惶不安,同时伴有左胸部心脏位置不适感、胸闷气短、心慌失眠等症状。
症状轻的患者可于休息或平静后自行缓解,但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鉴于此,即使是症状轻的患者,若长时间出现心悸且不加以干预治疗,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在无形中与日俱下,因此不能对此病掉以轻心,以免延误病情。
目前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心悸方面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少,并且中医在标本兼治的原则下,采取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众多。
例如传统中药饮片汤剂、穴位贴敷中药、针灸及综合方法治疗心悸。
1.中药饮片汤剂治疗心悸中医运用传统中药饮片治疗疾病,就是运用中草药的气和味调解人体出现的气血阴阳的偏颇。
那么心悸在中医辩证理论下的分型都有哪些呢?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气滞血瘀类型、气虚血瘀类型、脾胃虚弱类型。
然后根据上述不同的证型,选用与其相对应的方剂进行对证治疗。
下面我们详细谈一下关于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及其选用的方剂,以期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少许帮助。
首先是气滞血瘀类型的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的运行不畅,气滞后继而导致气推动血液运行环节出现问题。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胸胁部位疼痛或胀满感、面色及唇色晦暗、舌苔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结、代、弦等。
选用血府逐瘀汤,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的功效,方中的君药桃仁、红花活血行血,祛瘀止痛;臣药是川芎、赤芍、牛膝活血祛瘀;佐药当归、桔梗、柴胡、枳壳理气,气行则血行。
十药甘草,合而用之,诸症可愈。
其次是气虚血瘀类型的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虚导致气的推动能力弱,气虚则血运行无力,时间长之后则导致淤血产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气短乏力、动则益甚、舌质暗淡、脉细、弱涩。
选用升解通瘀汤。
方中黄芪补气;桔梗、升麻、柴胡理气;知母、党参、山茱萸、三棱、益母草活血。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5.病机转化心悸以虚为主,其病机转化主要与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程度有关。
如心气虚可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心血虚可进一步发展为心阴虚,心阴虚El久致心肾阴虚,心阳虚日久可致肾阳虚等等;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又可致气血不足,气阴两虚,阴阳俱损等。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水饮、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或郁而化热,扰乱心神等,都可因虚致实,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至晚期五脏俱损,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抽搐等危候,甚至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
2.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脉象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或参伍不齐,或乍疏乍数,或忽强忽弱。
4.常有情志刺激及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5.心电图可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
二、鉴别诊断1.胸痹胸痹虽有胸中窒闷不舒、短气,但以心痛为主要症状,心电图上多有ST 段改变。
而心悸仅以自觉心跳剧烈,胸中不适,惊惕不安,不能自主为特征,心电图上多有心律异常。
2.奔豚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发自少腹,上下冲逆;而心悸系心跳异常,发自于心。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惊悸与怔忡惊悸与怔忡同属于心悸,但二者有区别。
惊悸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发则心悸,时作时止,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发作持续短暂,以实证居多,但也有内虚的因素存在;怔忡每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以虚证居多。
但两者又有密切关系。
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患者,又容易受外惊所扰,而使病情加重。
2.辨标本虚实心悸属本虚标实之病,而以本虚为主。
凡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出,易感冒者属气虚;心悸头晕而面色不华者,属血虚;心悸盗汗,口干潮热者属阴虚;心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心悸胸闷,胁腹胀气,遇情志波动,症状加重者属气滞;心悸唇暗,舌有瘀斑,脉结代者为血瘀;心悸体丰,恶心纳呆,舌苔腻者属痰湿;心悸舌苔水滑,或肢肿而浮,尿少者属水饮。
二、治疗原则由于心悸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故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行气化瘀、化痰涤饮以及养心安神、重镇安神等均为心悸的治疗大法。
虚当补之,实当泻之。
若久病,虚实夹杂,病机复杂者则宜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若出现心阳暴脱的厥脱、抽搐等危候应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
三、应急措施1.脉率快速型心悸(心率≥120次/分)(1)生脉注射液20~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一40ml中静脉注射,连用3~5次多能控制病情,继以每日2次,巩固疗效。
(2)强心灵0.125~0.25mg,或福寿草总甙0.6"-0.8mg,或铃兰毒甙0.1mg,或万年青甙2~4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1日2"-'4次。
(3)苦参注射液2ml肌注,每日2~3次;苦参浸膏片3~5片,1日2~3次口服。
2.脉率过缓型心悸(1)参附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一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1日2~3次,或以大剂量静点。
(2)人参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静脉注射,1日2~3次。
(3)附子I号注射液2.5一-5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中静脉滴注,每分钟10~25ug,1日1次。
3.脉率不整型心悸(1)常咯林0.2g,每日3~4次,病情控制后,改为每日1~2次。
(2)福寿草片,每次1片,病情顽固者每次2片,每日2~3次。
病情控制后每次1/3~1/2片。
.四、分证论治1.心虚胆怯证候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醒,恶闻声响,舌苔薄白或如常,脉数或虚弦。
证候分析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心不藏神,则心中惕惕,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醒,恶闻声响;脉数或虚弦为心神不安,气血逆乱之象。
本型病情较轻者,时发时止;重者怔忡不宁,心慌神乱,不能自主。
治法益气养心,镇惊安神。
方药运用(1)常用方平补镇心丹加减。
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怀山药、生地黄、熟地黄、肉桂、炙远志、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茯神、炙甘草。
病由心胆气虚而心悸易惊,故当益气养心壮胆治其本。
方中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心壮胆,是为君药;山药、生熟地、肉桂调补阴阳,辅君药益心壮胆扶正为臣药;生龙骨、生牡蛎、磁石重镇安神定惊,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壮胆以安神定惊,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心气虚者,加黄芪;心阴不足者,重用酸枣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痰浊蕴热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加安神养心之品。
(3)临证参考本证亦可用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
在药物治疗同时当配合心理治疗,并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2.心气不足证候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动则心悸,静则悸缓,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失所养,则心悸气短,脉细弱;清窍失养,则头晕乏力;气虚而表卫不固,则自汗;舌淡红、苔白均为心气不足之征。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方药运用(1)常用方五味子汤加减。
药用五味子、黄芪、人参、麦门冬、玉竹、沙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炙甘草。
心气不足,鼓动血脉无力,心之脉络失养,故须补益心气治其本。
方中人参、五味子、黄芪补益心气为君药;麦门冬、玉竹、沙参补心益阴,合君药可使心之气血阴阳和调为臣药;心主神,心气虚,神不守舍,故用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宁心安神以定悸为佐药;炙甘草既可益心气,又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2)临证参考本证亦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由于心气不足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退,可加人参皂甙片、福寿草甙片或用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或重用黄芪至30g;气虚症状明显者,可用肉桂或附片3~5g,取少火生气之意,增加益气药物的效应。
3.心脾两虚证候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或纳呆腹胀,便溏,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纳呆腹胀便溏;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亏,周身失养则倦怠乏力,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心血失养,血不养心,心神失守则见心悸气短;舌淡红、苔薄、脉细弱亦为血亏之征。
治法益气健脾,补血安神。
方药运用(1)常用方归脾汤加减。
药用炙黄芪、人参、白术、生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当补益脾胃,养血益心以安神。
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补益后天之本,鼓舞气血生化之源,故为主药;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助主药补养心血而安神为辅药;茯神、远志宁心安神以定悸,木香行气悦脾,以防补养药壅滞碍胃为佐药;甘草既可健脾益气,又可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2)加减纳呆腹胀者,加陈皮、谷麦芽、神曲、山楂、枳壳、鸡内金;乏力、气短、神疲者,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
(3)临证参考本证多由思虑劳倦过度,脾虚气血生化乏源以及心血暗耗所致,临床常为功能性心律失常,因此起居有节,劳逸有度,睡前避免不良刺激,为辅助治疗措施。
4.心阴亏虚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或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济火,阴血不能上济于心,以致心阴亏虚,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故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阴亏于下,则见腰酸;阳扰于上,则头晕目眩耳鸣;五心烦热、El干盗汗、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治法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方药运用.(1)常用方天王补心丹加减。
药用生地黄、玄参、麦门冬、天门冬、丹参、当归、人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桔梗。
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宜滋养阴血,养心阴安心神。
方中生地黄、玄参滋阴填精固本以制虚火为君药;麦门冬、天门冬助君药以养心阴,丹参、当归养血助阴,人参、五味子益气以生阴,共为臣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宁神以定悸为佐药;桔梗载药入心为使药。
(2)加减若兼口干口苦,咽燥心烦者,为阴虚内热较甚,加黄连、栀子、淡竹叶、朱砂以清心火、宁心神,或用朱砂安神丸治之;盗汗者,加山萸肉、乌梅滋阴敛汗;若心肾不交者,可合用黄连阿胶汤以交通心肾,滋阴补肾,清心降火。
(3)临证参考临证应辨阴虚与火旺孰轻孰重,从而确定以滋阴为主,还是以清心降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