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一点也无妨的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9.57 KB
- 文档页数:5
杜绝拖延读后感
读了关于杜绝拖延的文章或者书籍后,我就像被人在屁股后面猛抽了一鞭子,一下子就警醒了。
以前啊,我就是拖延界的“资深选手”。
什么事都能拖,作业能从放学拖到睡觉前才慌慌张张开始写,还边写边嘟囔“早知道就不拖了”,可下次照旧。
打扫房间也是,看到乱得像战场一样的屋子,心里想着要收拾,结果身体却很诚实地往沙发上一躺,开始刷手机,还自我安慰“再休息五分钟就干”,这五分钟就像被施了魔法,能无限延长。
但是看了这些内容之后,我才深刻意识到拖延就像一个小偷,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时间、机会还有好心情。
比如说,本来有个很好的比赛可以参加,如果不拖延,认真准备的话,说不定能拿个大奖呢,可是因为拖延,等想起来报名的时候,截止日期早就过了。
这时候除了懊悔,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赛场上风光。
文中那些克服拖延的方法也很实用。
就像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这个办法,就像把一个大怪兽拆成一个个小怪兽一样。
以前看着一大堆要做的事就头疼,现在分成一个个小部分,感觉就没那么可怕了。
而且还可以给自己设置奖励机制,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奖励自己吃块巧克力或者玩会儿游戏,这样就有动力继续往下做了。
总之呢,读完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和拖延这个“坏蛋”说拜拜了。
从现在开始,想到什么就马上去做,不再给自己找那些乱七八糟的借口。
我可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因为拖延而变得一团糟,我要做一个雷厉风行的人,把时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去实现那些被拖延耽误了很久的梦想!。
《战胜拖延症》读书笔记战胜拖延症读书笔记在现代社会中,拖延症已成为许多人所面临的问题。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战胜拖延症的书籍,收获颇丰。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作者的观点和建议,以帮助更多人克服这一常见而困扰的问题。
第一部分:认识拖延症拖延症是什么?作者介绍了拖延症的定义和常见表现。
拖延症并非一时性的懒散,而是长期以来的习惯。
它可能导致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增加压力和焦虑,并对个人的生活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拖延症的原因为了更好地理解拖延症,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个常见的原因:恐惧、缺乏自律和目标、过度乐观等。
这些原因可以相互交织,造成拖延行为的恶性循环。
第三部分:战胜拖延症的策略在这一部分,作者分享了一些战胜拖延症的有效策略。
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为每项任务设定具体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
这样做可以增加对任务的认同感,并提供明确的方向。
2. 分解任务:大任务可以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以减轻心理压力。
完成一个小任务后,你会觉得更有动力和成就感。
3. 设定期限和奖励机制:将任务与期限和奖励相结合。
通过设定期限,可以强迫自己按时完成任务。
同时,奖励机制可以增加动力和兴趣。
4. 克服拖延的思维方式:拖延往往与负面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积极心态和正确的自我对话可以帮助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并战胜拖延的倾向。
5. 利用时间管理工具:借助现代科技,我们可以使用各种时间管理工具。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跟踪任务、管理时间,并提醒我们的进度。
第四部分:实施策略的挑战和应对在尝试应用上述策略时,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制定明确的计划后,我们仍然可能陷入拖延的状态。
作者提供了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些挑战,如寻找伙伴互相监督、寻求支持者的支持等等。
第五部分:成功案例分享最后,作者分享了一些成功克服拖延症的案例。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只要付出努力,改变习惯,并采取正确的策略,成功战胜拖延症并非不可能。
结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拖延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策略来应对这个问题。
2023年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023年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
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
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
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
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
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
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
”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
《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
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
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
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
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
杜绝拖延读后感读了关于杜绝拖延的文章或者书籍后,真的就像被人猛敲了一下脑袋,突然就清醒了。
以前我自己就是个拖延的“重症患者”。
就说写作业这事儿吧,一放学回家,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心里想着:“先休息会儿,反正时间还早呢。
”这一休息就不得了,不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就是拿着手机刷短视频,等回过神来,天都黑了。
然后才慌慌张张地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业,结果写得潦潦草草,还错误百出。
这就像在一个怪圈里打转,每次都发誓下次一定不这样了,可下次还是照旧拖延。
看了这篇关于杜绝拖延的内容后,我才深刻地认识到拖延就像一个小偷,悄悄地偷走了我们很多宝贵的东西。
它偷走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总是在截止日期前手忙脚乱;它偷走了我们的机会,可能因为拖延没赶上某个比赛的报名,或者没及时提交一份重要的方案而失去晋升的机会;它甚至偷走了我们的好心情,每次拖延后的自责和焦虑就像一团乌云,一直笼罩着自己。
文章里提到的一些方法也特别实用。
比如说制定详细的计划,以前我也制定计划,但总是写得很笼统,像“周末完成作业”,这其实还是给自己留了拖延的空间。
现在我知道要把计划写细,“周六上午完成语文作业的字词部分,下午完成阅读理解”,这样明确的任务就像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去攻克就很有成就感。
还有分解大任务,就像要写一篇很长的论文,看着就头疼,可如果把它分解成找资料、列大纲、写初稿、修改润色这些小任务,就感觉没那么可怕了。
这就好比我们要去爬山,如果只想着要爬到山顶这个大目标,看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就会心生畏惧。
但要是把爬山的路程分成一段一段的,先走到前面那棵大树下,再走到那个亭子那儿,这样一步步地,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
另外,给自己设置一些奖励机制也很有趣。
比如我按照计划完成了一周的学习任务,就奖励自己吃一块心仪已久的小蛋糕或者看一场电影。
这样就会为了这个小奖励而努力克服拖延的毛病。
读完之后我是下定决心要和拖延这个坏家伙说拜拜了。
我可不想让它继续在我的生活里搞破坏,我要把失去的时间和机会都一点点地找回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高效和充实。
2023年《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6篇)《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1 里面有些内容被称为拖延,有些牵强。
人是一个拥有复杂情绪的动物,所谓的拖延可以被认为是没有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没有更好的对将要做的事情做出规划。
拖延症并不存在所谓的克服与不克服之说。
当一个人无法承担因为延误所要做的事情到来的后果时,他自然的会将时间还有要做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分配和规划。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部分的问题。
时间如何分配可谓之合理?如何将事情进行轻重缓急的分类?2 有些人会将拖延认为是懒。
这是不对的,拖延和懒惰可以有某些部分的相关,但是却不能将它们画上一个等号。
以前,在人类社会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人类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部分人们还只是辛勤劳作,只是为了生存。
而,今天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人类变得更加文明进步,生存已经不是大部分人需要考虑的问题,人们开始考虑怎么活的更好,更有层次,因此便有了那若有若无的理想。
人们开始奋斗,开始越来越努力,开始过得比以往所有的时代更美好。
可是,一切都变了。
懒惰开始披着理想的糖衣,行为被周围的言语驱使,木偶被一根根的丝线操纵。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平。
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
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
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
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
绝不拖延读后感绝不拖延读后感(一)读过这本《决不拖延》后,对比了一下自己,感到自己在生活中还是有拖延的习惯的,也就是俗话说的“犯懒”。
比如:能马上就做的事却要等一等;计划要做的事一直等到最后;可以今天干的事拖到明天……为此也时常自我批评,但仍时不时地犯懒。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拖延产生的危害。
首先,惰性在拖延中滋生,以前我总是认为只要不误事,晚一点干也没关系。
现在看来这种心态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惰性从而直接导致消极的态度和工作效率的低下。
时光就在不经意间流逝,机会就这样从身边溜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这首儿时就学过的诗中包含的道理此时回想起来显得格外的深刻。
其次,自信在拖延中衰退。
有时候拖延是对自己能不能完成没有把握,所以就想先放一放,到非干不行的时候再说。
这样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行事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甚至本来能完成的事也完不成了。
最后,效率在拖延中丧失。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个系统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
任何一个环节的拖延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整个系统运行的效率,使得该按计划完成的事一拖再拖,甚至遥遥无期。
大量的资源因此被白白浪费。
从书中我了解了拖延的危害,也找到了改变拖延习惯的办法。
第一是立即动手,绝不拖延。
一旦决定就马上着手去做,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说“你勇敢,世界就会让步。
如果有时它战胜你,你要不断地勇敢再勇敢,世界将向你屈服。
”第二是突破自卑,相信自己。
拥有自信,绝不拖延。
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
要学会欣赏自己,做事的时候需要自信也应当自信,而不是在成功后才拥有自信。
第三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拒绝拖延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职责的态度。
从小事做起,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体负责。
找准自己的位置,牢记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拖延只是一个坏习惯,不是不可改正的天性。
改掉坏习惯向拖延说不读后感想《改掉坏习惯,向拖延说不》读后感想读完关于改掉拖延这个坏习惯的内容后,内心有好多感受想倾诉一下。
首先,拖延这个东西,真的就像一个无形的小恶魔,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生活。
特别有感触的是,书中提到很多人拖延是因为追求完美。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想写一篇文章,心里想着一定要写得特别完美,每个段落每个句子都要打磨到极致。
结果呢,就是迟迟不肯动笔,在那不断构思、担心,时间就这么溜走了。
这让我想到以前上学的时候,做暑假作业也是这样。
总想着要找一个完整的大块时间,要把作业做得特别工整完美。
于是就一直拖,直到假期快结束了才匆匆忙忙赶作业,那质量根本谈不上什么完美。
突然感觉到,人们拖延其实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害怕失败。
如果不去做,就好像这件事情永远还有希望,还不会被判定为失败。
比如我曾经想学习一门外语,报名了课程,可总是找借口推迟学习。
其实内心就是害怕学不好,怕费劲学了结果还是说得磕磕巴巴的。
与其面对可能失败的结果,还不如就这么拖着,安慰自己反正还没开始学呢。
对了还想说,我们总觉得拖延不过是浪费一点时间罢了。
其实不然,它对我们的自信心、工作效率还有情绪都有很大的影响。
像我有一次拖延着不去处理工作上的一个难题,越往后越焦虑,每天都被这件事情笼罩,心情非常糟糕。
等到最后不得不去做的时候,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可是之前那种焦虑的情绪白白消耗了我很多精力。
改掉拖延真的很有必要。
这也让我意识到,改掉拖延这个坏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一步步来,比如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给每个小任务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节点。
这就好比是爬一座大山,如果一直看着山顶觉得遥远而可怕,可要是把路程分解成一小段一小段,每爬上一小段就给自己点鼓励,那最后到达山顶也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
内心感受是,从现在起,真的要好好审视自己拖延的问题,下定决心去做出改变,不能再任由这个小恶魔在我的生活里捣乱了。
从书里我还明白了,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也是克服拖延的关键。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英文回答:As I reflect on the idea of dragging a little bit, I can't help but think about how sometimes it's okay to take things slow and not rush through life. In our fast-paced society, we are often pressured to constantly be on the go, always striving for more and never taking a moment to just pause and appreciate the present moment.Personally, I have found that when I allow myself to drag a little bit, I am able to truly savor the experiences and moments that life has to offer. Whether it's taking a leisurely stroll in the park, enjoying a cup of coffee in the morning without checking my phone, or simply spending quality time with loved ones without any distractions, dragging a little bit allows me to fully immerse myself in the present moment.In a world where everything seems to be moving atlightning speed, dragging a little bit can be a form ofself-care and a way to prioritize our ment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t's about giving ourselves permission to slow down, recharge, and reconnect with ourselves and those around us.中文回答:当我反思拖拉一点也无妨的概念时,我不禁想到有时候慢下来,不要匆忙过完一生也是可以的。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the article, I have gained some insights and thoughts. The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things lightly and not stressing over every little detail. It emphasizes the idea that sometimes it's okay to let go and not be too serious about everything. This resonates with me because I often find myself overthinking and stressing about things that are not worth my time and energy. The article reminds me to take a step back, relax, and not let small things bother me too much.One example that the article mentions is the concept of "going with the flow." It explains that sometimes it's better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instead of trying to control everything. This is something I struggle with, as I tend to be a perfectionist and want everything to go according to plan. However, I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life doesn't always work that way. There will be unexpectedtwists and turns, and it's important to be flexible and open-minded.Another point that the article makes is the idea of not dwelling on past mistakes or failures. It encourages the reader to learn from them and move on. This is something I have personally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I would beat myself up over every little mistake I made, constantly replaying the situation in my head and feeling regret. However, I have learned that dwelling on the past does not change anything. Instead, I now focus on what I can do differently in the future and how I can grow from those experiences.Overall, the article serves as a reminder to not take life too seriously an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relaxation. It encourages us to prioritize our mental well-being and not let stress and worries consume us. By adopting a more carefree attitude, we can enjoy life more fully and appreciate the little joys that come our way.中文回答: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获得了一些见解和思考。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Drag and it's okay" is a phrase often used to describe a relaxed and carefree attitude towards completing a task or achieving a goal. It implies that taking things slowly and not rushing can be acceptable, as long as progress is still being made. This philosophy can be applied to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such as work, relationships, and personal growth. In this reading response, I will explore the concept of "drag and it's oka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highlighting its merits and potential drawbacks.From a work perspective, adopting a "drag and it's okay" approach can be beneficial in certain situations. It can help alleviate stress and prevent burnout by allowing individuals to pace themselves and avoid feeling overwhelmed by deadlines or high expectations. By taking the time to carefully plan and execute tasks, one can ensure a higher quality of work and minimize errors. Moreover, this approach can foster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s it provides space for brainstorming andexploring different ideas without the pressure of immediate results.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dragging and maintaining productivity, as excessive procrastination or lack of motivation can hinder progress and negatively impact one's professional growth.In terms of relationships, embracing a "drag and it's okay" mindset can contribute to a healthier and more sustainable dynamic. It allows individuals to prioritizeself-care and personal boundaries, preventing them from becoming overly dependent on others or sacrificing their own well-being for the sake of the relationship. By taking things slowly and not rushing into commitments, bothparties can better evaluate compatibility and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However, it is crucial to maintain open communication and ensure that both individuals are on the same page regarding the pace of the relationship. Otherwise, a significant mismatch in expectations ma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potential conflicts.From a personal growth perspective, "drag and it's okay" can be seen as a form of self-compassion. Itacknowledges that progress is not always linear and that setbacks and delays are a natural part of the journey. By allowing oneself to take breaks, reflect, and recharge, individuals can maintain their motivation and avoid feeling overwhelmed by the pressure to constantly achieve. This approach encourages a more holistic view of personal growth,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learningfrom mistakes, and embracing the process rather than solely focusing on the end result. However, it is essential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self-compassion and accountability, as excessive dragging can lead to complacency and hinder personal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 the "drag and it's okay" mentality can also have its drawbacks. In certain situations, it may lead to a lack of urgency and a tendency to procrastinate. Without a sense of urgency, important tasks can be continuously postponed, resulting in missed opportunities and increased stress in the long run. Additionally, this mindset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high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 situations that require immediate action, such as emergency response or time-sensitive projects. Inthese cases, a more proactive and efficient approach is necessary to meet deadlines and deliver results.In conclusion, the concept of "drag and it's okay" encompasses a relaxed and carefree attitude towards completing tasks and achieving goal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work, relationships, and personal growth, this approach can have both merits and drawbacks. It can alleviate stress, foster creativity, and promote self-compassion, but it can also lead to procrastination and a lack of urgency.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dragging and maintaining productivity is crucial to ensure progress and success. Ultimately, adopting a "drag and it's okay" mindset should be a conscious choice based on the specific context and individual needs.。
拖延一点也无妨的读书笔记 昨天机缘巧合之下看了一本书, 来自朋友的推荐, 看了书名勾起了我的兴趣, 是约翰·佩里的《拖拉一点也无妨》,感觉书名很有意思的,而且字数也不多就 去下载电子版来阅读了。
一口气读完感觉整个人都爽快了挺多,也被这个可爱逗比的教授深深吸引。
书中的约翰并没有像现实生活中的教授一样古板刻薄, 而是有一点傻萌傻萌 的,透漏在哪个点上呢?主要就是这本书了,这本书是作者拖延了 15 年才完成 的,起初还深觉怀疑,看完这本书后就相信了。
可见约翰本身也是个资深的拖延患者, 并且利用这种特点, 以此发挥其作用, 把我们平时所认为的缺点完美给转换为优点,真实有趣又好玩。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拖延是因为没到真的不能拖的时候, 真的到那时候, 你很快就做好了。
” 这句话真的是逆反了我之前所有的见闻。
小时候直到现在, 无论父母还是中 学老师等各种长辈都教导我“拖延是一个坏习惯,不改正会耽误一辈子。
” 因而在我的观念里拖延不可原谅,是一种懒惰,是人类最原始的劣根,能断 则断! 而且在中学军训的时候教官给我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最好的偷懒方式就是把事情一次性做好!” 似乎一切的推脱和拖延都与懒惰挂上勾, 拖延成为人一提就嫌弃的习惯, 但 却是人们经常干的事情, 这样子就会形成一种负罪感和惭愧心理, 而这种心理负 担越来越大的结果便是拖延加剧,这种恶性循环,才是拖延的真正恶果! 因此在本书中,佩里虽然看似是在为拖延者开拓,提倡拖延的各种妙处,但 实则是在告诫大家适从自己的处事习惯, 拖延有时候也是一种释放, 身心的一种 休憩。
不要抗拒拖延,适应它,并且利用拖延的特点,达到更加有效的结果。
而我本身也时常是个拖延患者。
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一定一拖再拖, 能拖就 拖,拖不下去死拖,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但事后我总会有一种浓浓的负罪 感, 而这种负罪感不会改变我的拖延症, 反而加剧了我的拖延, 真的是得不偿失! 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拖延症既然没办法根除, 那么就像佩里一样去适应它, 接 触它,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书中写道:“有些事情拖着拖着就不用做了。
”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不错的。
其实在我们每天的任务清单里有百分之四十的 东西是完全可以不用做的,做了完全没什么收获,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但却也不 可以从任务列表剔除,那么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便是拖延了。
像是同事拜托的某些自己不想干但又碍于关系没法直接拒绝, 这个时候最好
1/5
的手段便是拖延了。
可以拖到自己有时间了,心情好回去帮忙,或者拖延久了, 对方觉得拜托你不如自己干的实在, 也许就收回自己干去了。
这样子你没有驳了 对方脸面,自己也快活,何乐而不为? 佩里在书中便是道明了这一点。
也拯救了在人际关系中一些困窘的老好人。
书中很多有意思的拖延战胜发,适用法,都很实用,可以切实得运用到生活 中,自己也会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收获,并且改善自己昏天暗地的拖延生活,迎向 更高效率的生活。
这本书的优点便是在此处, 可以让你对拖延不再怀有负罪感, 可以适当改变 自己的生活,调整自己,高效率工作与学习。
并且书也交于简短,读起来一气呵 成,好不痛快!语言风格诙谐有趣,读起来富有趣味,不会很干燥,像是在啃窝 巴,是一本很优秀的哲理书。
要说缺点的话,大概就是作品过于短小,读起来不够过瘾,不能够令人深入 其中挖掘拖延的各种趣味与妙味儿吧。
但无论如何都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佩里教授思想奇特,脑洞大开,这本书 的问世简直是诸位拖延患者的良药!重要还不苦口。
还等什么?快点开启阅读之旅吧,让拖延不再是烦恼!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