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 格式:pptx
- 大小:6.71 MB
- 文档页数:77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课件[目标要求]1.概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
2.理解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
3.简述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及信息传递的作用。
4.概述生态平衡的概念、特征及调节机制。
5.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信息的概念: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填“包括”或“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
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双向的。
3.信息传递过程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6.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6)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71“正文”(1)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后者,兔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学习过程一、复习预习二、知识讲解无机物无机环境生物群落无机物(1)图示(2)分析图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CO 2的主要来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7)上述关系,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
考点/易错点2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1)范围(2)来源: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来自于生物。
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对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
如孔雀开屏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的,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如叫声)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3)声音、颜色、形状、磁力、温度、湿度、光、重力等信息为物理信息。
(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