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作业1人民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833.68 KB
- 文档页数:5
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释、道三教发展状况。
材料只是讲皇帝对各教的态度,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2.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A.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B. 知善知恶便是良知C. 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D.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解析A项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A、B C三项均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符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故正确。
3.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 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 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 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 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解析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理学思想。
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从而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故选B项。
4. 钱穆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这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答案 C解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答案 C解析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故选C项。
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答案 D解析结合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 D解析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性化、思辨性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体现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特点。
5.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 A.民为贵,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答案 C解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
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B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反映了诸子百家虽主X各异但也有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现实是各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选B项。
2.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C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解析: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故选C项。
3.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 C )A.注重社会和谐 B.强调以民为本C.主X以德治民D.宣传克己复礼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主X以德教化百姓,治理民众,故C 项正确。
孔子主X“仁者爱人”,有利于社会和谐,与材料强调以德治民不符,故A项错误。
以民为本是指民为重,君为轻,与材料强调以德治民不符,故B项错误。
D项是孔子礼的体现,与材料强调以德治民不符,故D项错误。
4.《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荀子主X( B )A.礼法并施B.施行仁政C.君民共治D.君贵民轻解析:荀子说:“君主像人民的源头。
源头清澈,下游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浑浊,下游的流水也浑浊。
所以,如果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让民众获得利益,却要求民众对自己亲近爱戴,那是不可能的。
”荀子的精辟论述,告诫所有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是由统治者如何对待人民所决定的。
课时作业3 宋明理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这反映了( A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解析:“戒”反映的是佛教,“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唐代的“道教”经典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结合起来看就不难理解材料主要是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而B、C、D均不能完整全面的揭示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
2.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C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解析:A项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B项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项正确,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D项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宋代儒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指( A )A.万事万物的本原B.天理与人欲C.天人之间的关系D.人的本性解析:材料中朱熹一直强调理先于气,万事万物就有理,这就是强调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所以本题选择A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体现不出“新”字,且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
4.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下列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C ) A.人性本善B.心即理也C.格物致和D.致良知,知行合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课时达标训练(三) 宋明理学(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柳宗元说:“浮图(又作浮头、浮屠、佛图,旧译家以为佛陀之转音)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哲学化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2.“北宋儒学与其先宋儒学不同,故北宋诸儒实已为自汉以下儒统中之新儒。
”此处“新儒”主要表现在( )A.继承了西周礼乐制度传统B.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C.吸收了唐代文化发展成果D.借鉴了宋代北方民族文化3.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4.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苏丹红到三鹿假奶粉事件,到2011年的“地沟油事件”,再到2012年的蒙牛篡改生产日期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话“真是伤天理了”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这里的“伤天理”在古代主要是指( )A.与当事人的基本意愿不符B.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C.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D.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5.岳麓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的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书。
朱熹的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2015·北京高考)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7.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三宋明理学课后篇坚固研究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以为是老子后辈 , 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 佛教位居第三 ; 武则节气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 今后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响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坚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单薄解析本题主要观察唐代儒、释、道三教发展情况。
资料可是讲皇帝对各教的态度, 并没有反响各教真实的发展情况, 故 A 项错误 ; 武则节气 , 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 不能够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 故 B、 D 两项错误。
资料既没有提到儒学碰到过分吹捧, 也没有提到儒学碰到过分打击, 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坚固, 故 C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C2. 宋明时期 , 儒学发展到真谛化的阶段。
程颐、程颢是闻名的理学大师, 以下各项与其主张吻合的是()A. 此心无私欲之蔽, 即是公义 , 不须外面添一分B.知善知恶即是良知C.心即理也 , 此心此理 , 不容有二D.格犹穷也 , 物犹理也。
穷其理, 此后足以致知解析 A 项以为只需反省内心即可获得公义;B 项主张经过“内心反省”战胜“私欲”, 以“致良知” ;C 项以为心是万物的根源, 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的见解, 故 A、 B、 C 三项均错误 ;D 项主张“格物致知” , 吻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 故正确。
答案 D3.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 : “( 佛教经典云 ) 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今后 , 迄于今日 , 其思想演变之历程 , 至繁至久。
要之 , 只为一大事因缘 , 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以下各项中吻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中心的儒学系统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确定思想基础解析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理学思想。
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 从而成立起以人伦为中心的儒学系统, 应选 B项。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1.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1)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影响巨大。
其中东南亚一些国家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叹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儒家思想在欧洲也产生了影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例题(2017·江苏单科,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宋朝理学对孔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二抓关键:朱熹的“克己”和孔子的“克己”之间的比较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D材料型选择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
材料来源(1)历史文献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
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
(2)文学作品类: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
课时跟踪检测(三)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 A.援佛入法 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 D.三教合一解析:选B 由“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明显可以看出韩愈是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故答案选B项。
2.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可以看出理学家对君子气节的追求。
3.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解析:选C A项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B项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项正确,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D项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
4.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解析:选D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必须摒弃欲望才能够实现对天理的感悟,所以答案选D项。
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守仁,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1 / 5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
作业1人民版必修3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资料范本
2 / 5
三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
A.韩愈 B.周敦颐
C.张载 D.朱熹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据教材所述,韩愈最
早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并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故A项正确。
2.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
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 )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
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 D.充实了伦理纲常
解析:选C。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理学家提
出“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C项。
3.1241年正月,南宋皇帝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
在孔庙中一同受祭祀。下图是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
、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
同等地位一同祭祀。这主要是由于朱熹 ( )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解析:选B。统治者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
为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A项是孔子
的成就;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D项是朱熹的思想主张。B、D两项均是朱熹的贡
献,但只有B项体现了统治者的要求,故选B项。
4.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
,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
,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学术思想属于 ( )
A.道教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要从
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含义是要从对自然世界景物的观察中体会真理(天
理)的存在,借此指导自己的生活,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
以答案选C,A、B两项与上述儒学思想不符,D项强调反观自省,从内心深处寻
求天理(良知)的存在。
5.朱熹认为:存天理,去人欲,不仅是臣民的事,首先皇帝要明察天理与
人欲之辨,以裁处事务。这段话反映出( )
A.“存天理,去人欲”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
B.反映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要求
C.压制人欲,迫害百姓
D.要皇帝带头修养,以身作则
3 / 5
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首先皇帝要明察天理与人欲之辨,以裁
处事务”和所学史实可知这段话反映的是统治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此题正
确选项是D。
6.王守仁的心学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 )
A.本原 B.目的
C.途径 D.本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掌握。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
的本原,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天理,应通过格物这一方法(即途径)达到融会贯
通而明“理”的目的。
7.宋明时代的儒家讲究“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也”,佛家讲究忍耐
顺从、悟道参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唯物主义 B.都是唯心主义
C.都主张格物致知 D.都推崇三纲五常
解析:选B。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实质。宗教属于有神论
,肯定是唯心主义,而理学和心学提出的“天理”和“心即理也”也是一种唯
心主义哲学。故B项符合题意。
8.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
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
贞节牌坊。这一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是( )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的深刻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
明清时期出现人数猛增的显著变化,“贞节”是对古代女子道德要求的重要体
现,当时理学宣扬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贞节”其实就是表现
之一,故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孔子
材料2:(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古今适用的道理)。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
《二程遗书》卷十五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熹
4 / 5
请回答:
(1)从材料1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主张?(不得摘抄原文)这些主张反映了他
生活时代的哪些社会特点?
(2)根据材料2,汉武帝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3,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
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内容、发展。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1中归纳
要点即可,注意题目要求,切忌照抄原文;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形势回答。第(2)问实际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答案比较简单,结
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比较抽象,注意要运用历史专业语言回答,可对
材料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答案:(1)主张:仁、礼和中庸。社会特点:天子衰微,诸侯称霸;礼崩乐
坏。
(2)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
权,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理”是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贯通明理(格物致知)。
_教材答疑·名师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习思考
1.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教材P13)
提示: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
于中原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
,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2.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教材P14)
提示:“孔颜之乐”是指孔子和颜回以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为乐,也就是
“天理”的核心“仁”。其实质是借孔子、颜回的权威,重塑传统儒学的核心
价值观地位,以复兴儒学。
3.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
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教材P15)
提示: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
长期黑暗,提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而且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
心”,他的这些观点不能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所以被斥为“伪学”;但是理
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
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
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4.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教材P16)
提示:他(王守仁)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
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二、自我测评(教材P17)
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提示:朱熹主张人性是本恶的,把善的归属放到了天道和伦理道德上,主
张人不能随心所欲。王守仁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
生。在人生修养上,朱熹注重克欲顺天,王守仁注重修心养性。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7)
5 / 5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提示:“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王守仁(王阳明)借用“良知”一词,又
指出“良知既是天理”,是对孟子思想的发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
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
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能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王守
仁(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
,更加明白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