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2数项级数及审敛法ok
- 格式:ppt
- 大小:484.52 KB
- 文档页数:29
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是数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判定级数收敛性的方法。
它利用级数的比值来判断级数的收敛性或发散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的原理、应用例子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对读者们有所指导和帮助。
首先,我们来探讨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的原理。
对于一个正项级数∑an ,其中an≥0 ,我们可以求出级数相邻两项之比的极限值L=lim(n→∞)(an+1/an)。
当 L<1 时,级数∑an 收敛;当 L>1 时,级数∑an 发散;当 L=1 时,比值试验不能确定级数的收敛性,需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判定。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的应用。
考虑级数∑1/n! ,我们可以计算相邻两项之比的极限值L=lim(n→∞)((n+1)!/n!) = lim(n→∞)(n+1)=∞。
由于L>1 ,根据比值审敛法的原理,我们知道该级数发散,也就是说级数∑1/n! 是发散的。
在应用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保级数的各项都是正数,否则无法使用比值审敛法。
其次,比值试验只适用于正项级数,对于含有负项的级数是不适用的。
此外,当极限值 L=1 时,比值试验无法确定级数的收敛性,此时需要借助其他判定方法。
最后,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是一种快速判断级数收敛性的方法,但并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些特殊级数可能会失效,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判断。
总结起来,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定级数收敛性的方法。
通过计算级数相邻项的比值的极限值,我们可以快速判断级数的收敛性或发散性。
然而,在使用比值审敛法时需要注意级数的正性、不适用于负项级数以及极限值为1时的特殊情况。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从而在数学分析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复数项级数比值审敛法
1、比值判别法由于是正项级数,根据收敛的基本定理,级数收敛[公式]其部分和数
列收敛,因此对于正项级数,如果其部分和有上界,则可判别其收敛,反之发散。
即正项
级数收敛部分和数列有上界。
2、根值判别法。
3、对数审敛法
级数的敛散性定义:[公式]收敛[公式]部分和数列[公式]收敛,[公式].若级数[公式]收敛,则必有[公式],反之未必(如:调和级数).由此可知,若[公式],则级数[公式]
必发散。
方法二:比值辨别法
对于正项级数[公式],[公式]则该正项级数发散;[公式]则该正项级数收敛;[公式]
或[公式]不易计算或不存在,此方法失效。
注:对于多个式子连乘的,适合用比值判别法。
方法三:根值辨别法
对于正项级数:[公式]则该正项级数发散;[公式]则该正项级数收敛;[公式]或[公式]不易计算或不存在,此方法失效。
注:对于通项中含有以[公式]为指数幂的,适合用
根值判别法。
方法四:对数欧拉变换法
(1)若存在[公式],使当[公式]时,[公式],则正项级数[公式]收敛;(2)若[公式][公式][公式],则正项级数[公式]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