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沈炳珍第八章参考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60.62 KB
- 文档页数:12
第8章课后题答案一、基本概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配置稀缺性资源的作用,难以实现帕累托效率的状况。
信息不对称:即经济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将造成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率发挥作用,即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是指一种活动的收益或成本,并不完全由活动的当事人来分享或承担。
公共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特征,能被大家共同消费,一个人使用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使用。
寻租:企业为获得或维护其垄断地位而花费大量资源用于非生产性活动上。
搭便车:是指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行为。
公地的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效率工资:就是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道德风险: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增进自己效用时作出不利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行为,比如欺诈、违约、投机取巧等这些“不恰当”或“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在西方叫“道德风险”。
二、分析简答1、举例并作图说明垄断的社会成本。
垄断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这种无谓损失就是垄断的社会成本。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完全竞争和垄断情况下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理解垄断的社会成本,(假设竞争的市场和垄断者有相同的成本曲线)。
如下图所示,给出了垄断者的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以及边际成本曲线。
为了使利润最P和大化,厂商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处生产,因此均衡价格和产量分别是mm Q 。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价格必须等于边际成本,由平均收益(即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了竞争价格(c P )和产量(c Q )。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当竞争价格(c P )和产量(c Q )移动到垄断价格(m P )和产量(m Q )时,两个剩余是如何变化的。
习题参考答案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并作出几何图形。
(1)求均衡价格 Pe 和均衡数量 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 Qd=60-5P。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 Qd=60-5P。
求出相 Qe,并作出几何图形。
应的均衡价格 Pe 和均衡数量 Qe,并作出几何图形。
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Qs=-5+5p。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
求出相应 Qe,并作出几何图形。
的均衡价格 Pe 和均衡数量 Qe,并作出几何图形。
利用(((,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2 (3 ,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4)利用(1) 2) 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利用(((,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2 (3 ,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5)利用(1) 2) 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解答:(1) :(1)将需求函数Qd=50Qs=解答:(1)将需求函数Qd=50-5P 和供给函数 Qs=-10+5P 代入均衡条件 Qd=Qs, 50-5P=有:50-5P=-10+5P 得: Pe=6 Qd=50- ,得:Qe=50以均衡价格 Pe=6 代入需求函数 Qd=50-5p ,得:Qe=50-5*6=20 或者, Qe=,得:Qe=或者,以均衡价格 Pe =6 代入供给函数 Qe=-10+5P ,得:Qe=-10+5 所以, ...如图所示.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Pe =6 , Qe=20 ...如图 1-1 所示. Qd=60Qs=(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 Qd=60-5p 和原供给函数 Qs=-10+5P, 代入均 Qd=Qs,有 60-5P=Pe=7 衡条件 Qd=Qs,有: 60-5P=-10=5P 得 Pe=7 Qs=60- ,得 Qe=60以均衡价格 Pe=7 代入Qs=60-5p ,得 Qe=60-5*7=25 或者, Qs=Qe=或者,以均衡价格 Pe=7 代入 Qs=-10+5P, 得 Qe=-10+5*7=25 所以, Pe=7,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Pe=7,Qe=25 Qd=50Qs=,代入均衡(3)将原需求函数 Qd=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s=-5+5p ,代入均衡Qd=Qs,有50-5P=条件Qd=Qs,有: 50-5P=-5+5P 得Pe=5.5 Qd=50- ,得以均衡价格Pe=5.5 代入Qd=50-5p ,得 Qe=50Qe=50-5*5.5=22.5 或者, Qd=,得 Qe=或者,以均衡价格Pe=5.5 代入Qd=-5+5P ,得Qe=-5+5*5.5=22.5 所以, Pe=5.5,Qe=22.5.如图所示.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Qe=22.5.如图 1-3 所示.(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 (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 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所给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1)为例为例, 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 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 1-1 中,均衡点 E 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 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Qs=Qd=50- 表示, 具有的特征是: 的供给函数Qs=-10+5P 和需求函数 Qd=50-5p 表示,均衡点 E 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 Pe=6 Qd=Qs=Qe=20;同时同时, Qe=20,切当 Pd=Ps=Pe.也可以这且当 Pe=6 时,有 Qd=Qs=Qe=20;同时,均衡数量 Qe=20,切当Qe=20 时,有 Pd=Ps=Pe.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的参数(50, 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 (50,- 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 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的参数(50,-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10,5) 给定的条件下, Pe=6,依此类推, 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 Pe=6,Qe=20 依此类推,以上所描素的关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 (2)及其图 (3)及其图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及其图 1-2 和(3)及其图 1-3 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 Ei(1,2) 都得到了体现.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所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 都得到了体现.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所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 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 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并分析比较由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2)为例加以说明. 量的不同数值,以(2)为例加以说明.在图1-2 中,由均衡点变动到均衡点 ,就是一种比较静为例加以说明态分析.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的影响.很清楚,比较新. 态分析.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的影响.很清楚,比较新.旧两个可以看到: 25.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 均衡点和可以看到:由于需求增加由 20 增加为 25.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在供给函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 函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即其中一个参数值由 50 增加 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 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 7,同时同时, 为 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均衡价格由原来的 6 上升为 7,同时,均衡数量由原来的 20 增加为 25. 类似的,利用(3) (3)及其图也可以说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类似的,利用(3)及其图 1-3 也可以说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1)和(2)可见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需求增加,即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时, 可见, (5)由(1)和(2)可见,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需求增加,即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提高了,均衡数量增加了. 衡价格提高了,均衡数量增加了. (1)和(3)可见当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供给增加,即表现为供给曲线右移时, 可见, 由(1)和(3)可见,当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供给增加,即表现为供给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了. 了,均衡数量增加了. 总之,一般地有,需求与均衡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 总之,一般地有,需求与均衡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供给与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成反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Qd=500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 2 假定表 2—5 是需求函数 Qd=500-100P 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某商品的需求表价格(价格(元) 1 需求量 400 2 300 3 200 4 100 5 0 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第八章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教学笔记这一章确定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行为动机,揭示了这些厂商在竞争性市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这一章的每一节都很重要,它们构建了对竞争性市场供给一方的彻底完全的认识。
在学习这本教科书的第三部分之前,建立这样一个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这一章的材料都写得很清楚易懂,但是学生可能还是会对有些概念、思想感到很难理解,比如说那些有关厂商应该怎样选择最佳生产数量的思想、有关厂商怎样应用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成本曲线的思想,等等。
这里有一个讲课的建议:花些时间研究与这一章的最后部分的习题中用到的表格相类似的表格。
研究一些与此类表格有关的例题对于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成本,以及相应的厂商的最佳产量是有帮助的。
8.1节确定了完全竞争市场的三个基本假设,8.2节对“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一假设进行了讨论。
8.3节和8.5节对厂商的供给曲线进行了推导,8.1节和8.2节为8.3节、8.5节中供给曲线的推导打下了基础。
8.3节推导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只要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厂商就应当生产。
这一节接下来确定了完全竞争(一个特殊的案例)的条件之一:价格等于边际收入,这个结论是8.1节中“接受价格”这个假设的直接的逻辑结果。
如果你的学生掌握微积分,那么通过对利润函数关于产量q求微分,可以导出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相等。
如果你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微积分,那么可以通过对数据表格的多加研究来理解当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相等时厂商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这个结论。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完全竞争市场上,每个厂商只能通过产量的变化而不能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取得最大利润。
为了正确理解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在提出有关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之前,也要对卖方垄断、寡头卖方垄断和垄断性竞争有一定的了解。
将讨论限定一个专门的范围,这个范围包括确定一个行业里有多少厂商、这个行业是否有进入壁垒、各个厂商的产品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行业里每个厂商对其他厂商对于其价格、数量方面的决策的反应做出的假设。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复习题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什么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答: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的增加。
税收扭曲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激励,引起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无效率。
2.画出有物品销售税的供求图。
在图上标注无谓损失,标明税收收入。
答:如P163图8-3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面积B+C表示减少量)和生产者剩余(面积D+E表示减少量)。
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用面积B+D表示),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用面积C+E表示).3.供给与需求弹性如何影响税收的无谓损失?为什么有这种影响?答: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大;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小,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小。
因为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决定了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
4.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有什么变动?答: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增加,并且无谓损失的增加要快于税收规模的增加。
税收增加时,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收缩非常之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
问题与应用1.比萨饼市场的特征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A.画出竞争市场均衡图。
标出价格、数量、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存在无谓损失吗?解释原因。
答:没有无谓损失。
自由竞争市场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点,在均衡状态下,总剩余达到最大,如图8-2。
图8-2 比萨饼市场均衡图B.假设政府令每个比萨饼店每卖出一个比萨饼交纳1美元税。
说明这种比萨饼税的影响,确定并标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收入以及无谓损失.每块面积与税前相比有何变动?答:这种比萨饼税使卖者得到的价格降低,买者支付的价格增加,销售量从Q1减少到Q2 。
消费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A+B+E 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A;生产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C+D+F 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D。
一、复习题1、为什么一个发生亏损的厂商选择继续进行生产而不是关闭?当收入小于成本时,厂商会出现亏损。
当收入比可变成本大、而比总成本小时,即使出现了亏损,短期内厂商选择继续生产还是比关门更有利。
厂商应将进行生产时的亏损与不进行生产时的亏损进行比较,以确定哪一种选择的亏损最小。
短期中,当厂商的收入可以弥补可变成本时(即P>AVC时),其亏损最小。
长期中,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因此,厂商只有能弥补所有的成本时(即P>ATC时),才能继续生存。
2、一个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最小平均可变成本的点之上),为什么长期供给曲线不是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短期内,市场价格的下降会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改变他们的最优产量,即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且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
因此,厂商的供给曲线是位于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当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将关门)。
长期中,厂商通过调整产量以使其长期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
这个产量反应在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上,也是短期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的产量。
当长期市场价格变化时,厂商逐渐改变其产量以使其成本最小,因而,长期供给的变化是一条短期边际成本曲线调整为另一条的过程。
长期中,由于投资者的进入使得厂商只能获得零利润,因此,任何MC>AC的产量都是不存在的(即所谓的供给曲线只能是收缩为AC的最低点那么一个点)。
3、在长期均衡时,行业中所有的厂商的经济利润为0。
为什么?完全竞争理论假设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
由于可以自由进入,高收益会引来新的进入者,当这些厂商进入后,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使得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下降,当经济利润降为0时,不存在新的进入者,并且市场达到均衡。
4、经济利润和生产者剩余之间有什么不同?在短期生产下,经济利润是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而生产者剩余是总收入与总的可变成本之间的差额,因此生产者剩余大于利润。
经济利润与生产者剩余的主要区别在于固定成本。
微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一、作业题2、选择正确答案(下列每一题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在得出某棉花种植农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除哪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均保持为常数?4) 棉花的价格。
(2)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可以是:3)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
(3)某月内,X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和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分别引起X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该月X商品需求数量:2)减少30单位。
(4)如果一条线性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条需求曲线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2) 相同。
(5)假定玉米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条件是玉米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3)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超过20%。
(6)当两种商品中的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2)负。
3、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供给函数。
(1)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6,=20)(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7,=25)(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曲线函数变为。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5.5,=22.5)4、假定表2-1是需求函数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表2-1:某商品的需求表价格(元)1 2 3 4 5需求量400 300 200 100 0(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1.5)(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求P = 2元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2/3)5、假定表2-2是供给函数在一定价格范围的供给表:表2-2:某商品的供给表价格(元)2 3 4 5 6供给量1 3 5 7 9(1)求出价格3元和5元之间的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第七章复习题参考答案1、如果政策没有效率,那么根据定义,它可以进行改进使得至少一个人受益而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
因此,经济学家强调效率,是因为它能够节省资源,增进社会福利。
2、就这个政策本身而言,它并不能够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福利。
但是假设我们增加一个配套政策,比如对这些福利改善的工人增收5百万的税,用于补贴退休人员,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人的福利都改善了。
3、因为部分税收将以社会公共品的形式返回社会,所以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剩余损失大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剩余的损失。
(这道题比较拗口,它想比较的是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剩余损失VS全社会的经济剩余损失。
)4、补偿政策使得那些时间机会成本较小的乘客自愿放弃,因此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而言更有效率。
5、价格上限使得生产者的产量低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受益时候的均衡产量,也就是说也就是说市场出现短缺,生产者本来还可以继续生产,因为其边际成本低于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因此价格上限减少了经济剩余。
练习题参考答案1、(1)消费者剩余等于消费曲线与价格线的三角形面积,即0.5*1.5*6=$4.5。
(2)类似的生产者剩余:0.5*4.5*6=$13.5。
(3)因为这个交易,整个社会增加的经济剩余为4.5+13.5=$18,这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最大价格。
2、(1)在$7.50的价格上限下,供给为2,需求为18,短缺量为16。
(2)由于价格上限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下图的黑色三角形ABC和ACD,即0.5*4*1+0.5*4*3=$8。
24863、(1)按照先到先得的分配原则,对于得到游览机会的四个人的经济总剩余为:20+14+30+15=79。
(2)如果进行补偿,根据题目要求,$15的补偿金将使3人放弃该游览机会。
由于补偿金是从风景区转移到游客身上,所以整个社会的经济剩余不变,但是得到游览机会的4个人的经济总剩余变成了40+30+20+17=$107——高于先到先得原则。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第8章 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课后复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为什么一个发生亏损的厂商选择继续进行生产而不是关闭?答:一个发生亏损的厂商选择继续进行生产而不是关闭的原因在于:此时的价格仍然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但小于平均成本。
具体来讲:(1)厂商发生亏损是指总收益TR 小于总成本TC ,此时,如果总收益TR 仍然大于可变成本VC ,厂商继续生产将会弥补VC ,并且可以弥补一部分的固定成本FC ,弥补量是TR VC ,从而使损失最小化,因此在短期内,厂商不会关闭而是继续生产。
(2)停止营业点是指一个已经投入生产的企业,在生产中总有这样一点,当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大于这一点所代表的产量时,仍可以继续生产,小于这一点所代表的产量时,就只好关闭。
一个已经投入生产的企业是否必须关闭的条件不在于它是否盈利,而在于它关闭后的亏损与生产时的亏损哪种情况更大。
如果关闭后的亏损比生产时的亏损更大,则应继续生产;如果生产时的亏损比关闭后的亏损更大,则必须关闭。
实际上关闭后也是有亏损的,其亏损就是固定成本。
因此,是否关闭就视生产时的亏损是否大于固定成本而定,若不大于,就可继续生产,若大于,就必须停止营业。
企业的停止营业点可用图8-4说明:图中N 点即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就是企业停止营业点。
图8-4 停止营业点(3)当市场决定的价格为2P 时,均衡产量为2Y ,恰好等于N 点所表示的产量。
这时,总亏损为面积BFJN ,即等于总固定成本。
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 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 ,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八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考察一个市场竞争程度的一种途径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B )A.需求的收入弹性B.需求的价格弹性C.供给的价格弹性D.边际替代率2.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缺乏价格弹性的程度越大(C)A.厂商拥有的市场力量越小B.提高价格,销售量下降得越多C.厂商拥有的市场力量越大D.价格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差额越小3.垄断竞争行业将不断有新厂商进入,直到需求曲线刚好接触到(B )A.边际成本曲线B.平均成本曲线C.总成本曲线D.平均不变成本曲线4.垄断竞争区别于寡头在于(A )A.在垄断竞争中,厂商不需要考虑其竞争对手的反应B.在寡头中,不存在竞争C.寡头是不完全竞争的一种形式D.在垄断竞争中,厂商面对着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5.垄断竞争在均衡状态下(D )A.厂商得到的经济利润为零B.价格等于平均成本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D.以上说法都正确6.卡特尔通过下列哪种方式决定其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D )A.使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B.使卡特尔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需求C.使每个厂商达到供求平衡D.使卡特尔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7.卡特尔的单个成员有欺骗动机,是因为(A )A.一般厂商的边际成本低于卡特尔的边际收益B.一般厂商的边际成本超过卡特尔的边际收益C.卡特尔的价格大于一般厂商的边际成本D.卡特尔的边际收益低于卡特尔的价格8.卡特尔面临的问题是,卡特尔的单个成员发现( B )是有利可图的。
A.把价格提高到卡特尔价格以上,而不必担心会失去顾客B.把价格降到卡特尔价格以下,来吸引更多的顾客C.把价格提高到卡特尔价格以上,而不必担心遭到报复D .把价格降到边际成本以下9.囚犯困境是一个涉及两方的简单的对策,在这一过程中( B )A .双方都独立依照自身利益行事,结果一方赢一方输B .双方都独立依照自身利益行事,结果陷于最不利的局面C .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利益行事,结果没有一方赢,也没有一方输D .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利益行事,则双方都得到最好的结果10.囚犯困境的结果应用于两个寡头厂商的情况,是( D )A .其中一个厂商获利,另一个厂商遭受损失B .两个厂商都没有获利,并都将退出该行业C .价格将高于使得它们的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水平D .价格将低于使得它们的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水平11.古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A )A .可变成本是总成本的较小的部分B .可变成本是总成本的较大一部分C .固定成本是总成本的较小的部分D .资本品存量易于改变12.囚徒困境显示了( D )A .反托拉斯法的力量B .便利作法的有效性C .潜在竞争的影响D .维持勾结协议的困难13.在古诺竞争中,厂商(A )A .猜测对手将生产的数量,通过选择自己生产的数量来竞争B .猜测对手将索取的价格,通过选择自己的索价来竞争C .有序地瓜分市场D .勾结起来固定价格,获得垄断利润14.在伯特兰竞争中,厂商( B )A .猜测对手将生产的数量,通过选择自己生产的数量来竞争B .猜测对手将索取的价格,通过选择自己的索价来竞争C .响应对手的降价,但不响应提价D .勾结起来固定价格,获得垄断利润15.实验经济学家发现( A )A .如果对策可以重复多次,参加者会逐渐采取一些简单的策略而促成勾结B .大多数参加者都采取复杂的策略C .勾结几乎不可能D .勾结要求有能力签定稳定的契约来实施二、计算题1.已知生产相同产品的潜在生产者的成本函数都是()2510i i C q q =+。
第八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思考题A详解1.1 (H, D) (D, H)1.2 对于2来说,C优于R,消去R一列;对于1来说,M优于D,消去D一行;对于2来说,C优于L,消去L一列;对于1来说,M优于U,消去U。
最后得到均衡解(M, C)。
1.3解:答案详解:(1)有纳什均衡:(生产不生产)和(不生产生产)。
(2)对两家企业均有先行优势:如果企业甲先行,将选择生产,因为这时将获得5单位支付,企业乙意识到这点,将选择不生产,因为不生产的4大于生产的3。
如果乙先行,也将选择生产,因为这时将获得5单位支付,厂甲意识到这点,将选择不生产,因为不生产的4大于生产的支付3。
1.4优缺点:答:博弈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
它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研究领域,但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是最成功的。
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和特征与经济学结合得非常紧密。
它强调个人理性,即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但博弈论又比传统的经济学更进一步,它研究的不是面临非人格化的价格参数下的决策问题,而是研究效用随各个主体的行为改变而改变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除了国际贸易、金融、拍卖等经济领域,博弈论在企业理论特别是寡头竞争研究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
博弈论反映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个体化、微观化;反映了经济学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与相互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协调人际的利益与冲突的最佳制度安排倾向;反映了经济学越来越重视信息,即接近现实的有关信息不完全对个人选择与制度安排及其影响的倾向。
总之,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应该看到,博弈论在微观经济学运用中还存在许多疑难问题。
它无法提供唯一解,无法完整地探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现有的博弈论结构可强有力地证明“合作比不合作好”这一命题,但无法解释清楚在现实中冲突与合作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个人组成的集团会采取合作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不变( D )A.个人收入B.其余商品的价格C.个人偏好D.所考虑商品的价格2.消费者预期某物品价格要上升,则该物品的当前需求会( B )A.减少B.增加C.不变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3.如果商品X和商品Y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则X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D )A.X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X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Y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Y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4.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D.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5.若X和Y两产品的交叉弹性是-2.3,则( D )A.X和Y是替代品B.X和Y是正常商品C.X和Y是低档商品D.X和Y是互补品6.如果某商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则该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 C )A.该商品销售收入增加B.该商品销售收入不变C.该商品销售收入下降D.该商品销售收入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买者的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A)A.富有弹性B.具有单位弹性C.缺乏弹性D.其弹性不能确定8.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决定按销售量向卖者征税,假如政府希望税收负担全部落在买者身上,并尽可能不影响交易量,那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C )A.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均大于零B.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零C.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零,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D.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零9.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
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C )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C.收购多余的农产品D.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10.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A )A.黑市交易B.大量积压C.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D.A和C11.经济学家所说的“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和需求量关系的曲线。
微观第八章习题及答案3微观第八章习题一、名词解释引致需求联合需求边际产品价值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买方垄断卖方垄断二、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D )A.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才能 B. 农民拥有的土地C.用于生产的机器厂房 D. 在柜台上销售的服装2、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A.要素的边际成本递减B.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C.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D.要素参加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3、在产品X市场和要素K、L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D )A .X X X P MC MC =,且上升B .L K L KMPMP P P = C .1L K L K X MPMP P P MC == D .11L K L K X X MP MP P P MC P ===4、对于一个垄断企业(其所处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投入品M 的价格为20元,边际产量为5,产品价格是4元,则这个企业的产量( )A.未达到利润最大化,应减少产量B.未达到利润最大化,应扩大产量C.生产出利润最大化,但是成本未达到最小化D.在成本最小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产量5、市场中单个厂商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同全体厂商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A.两者是重合在一起的B.前者较后者平坦C.前者较后者陡峭D.无法确定6、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品价格上升时,将引起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从而导致劳动的需求曲线()A.降低,右移B.增加,左移C.增加,右移D.降低,左移7、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与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两种情况下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A.前者比后者陡峭B.前者与后者重合C.后者比前者平坦D.均有可能8、假定生产要素A、B、C的边际产量分别是20、16、8,它们的价格分别是10、8、4,那么这一生产要素的组合( C )A.不是最小成本的组合B.是最小成本的组合C.是否为最小成本组合,视不同的要素市场而定D.是否为最小成本组合,视不同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而定9、假定两种生产要素X和Y的价格为30元,18元,产品的边际收益是3元,那么当这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为( B )时,该生产商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微观经济学沈炳珍第二章参考答案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不变( D )A.个人收入B.其余商品的价格C.个人偏好D.所考虑商品的价格2.消费者预期某物品价格要上升,则该物品的当前需求会( B )A.减少B.增加C.不变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3.如果商品X和商品Y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则X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D )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4.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D.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5.若X和Y两产品的交叉弹性是,则( D )和Y是替代品和Y是正常商品和Y是低档商品和Y是互补品6.如果某商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则该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 C )A.该商品销售收入增加B.该商品销售收入不变C.该商品销售收入下降D.该商品销售收入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买者的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A)A.富有弹性B.具有单位弹性C.缺乏弹性D.其弹性不能确定8.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决定按销售量向卖者征税,假如政府希望税收负担全部落在买者身上,并尽可能不影响交易量,那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C )A.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均大于零B.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零C.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零,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D.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零9.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
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C )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C.收购多余的农产品D.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10.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A )A.黑市交易B.大量积压C.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和C11.经济学家所说的“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和需求量关系的曲线。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解答:第一,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
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
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
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
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第三,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
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试述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
解答:第一,厂商在使用要素时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第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
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3.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有何关系?解答:从表面上看,完全竞争企业(实际上也包括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决策要做:第一,购买多少要素?这是所谓的“要素需求”问题——使用多少要素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第二,生产多少产量?这是所谓的“产品供给”问题——生产多少产量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常又不得不增加。
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Q=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