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

一、空气和氧气

1.空气里各种气体所占的体积:氮气占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0.04%,水蒸气等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的利用,请对应连线:

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氧气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

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

氮气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

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

二氧化碳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供给生呼吸;

稀有气体燃料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

3. 怎样鉴别氧气、二氧化碳、水?

4.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易液化和凝固, 液态氧呈淡蓝色,固态氧呈雪花状蓝色固体。

5.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

的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明

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

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C+O2 CO2S + O2 SO23Fe + 2O2 Fe3O4

5.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利用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

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

查、装、定、点、收、离、熄(巧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操作: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装入药品③定:固定试管

④点:点燃酒精灯⑤收:用排水法收集⑥离:将导管移离水面⑦熄:熄灭酒精灯。

(2)利用过氧化氢(H2O2)制取氧气时,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3)利用氯酸钾(KClO3)制取氧气时,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

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即“一变二不变”)如二氧化锰。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不是

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

(4)收集方法:①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5)鉴别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看能否复燃。

6.工业上制取氧气:

空气冷冻分离法:是物理变化,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把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7.化合反应:A+B→C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A→B+C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一变多)

二、氧化与燃烧

1.缓慢氧化与燃烧

(1)氧化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就是缓慢氧化。如:呼吸作用、铁生锈等

(2)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急剧膨胀,引起爆炸。(4)燃烧的条件:①是有可燃物②要有助燃剂(常见的是氧气)③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白磷的着火点是40℃。

(5)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地自发燃烧叫自燃。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得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会自发地燃烧起来。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在氧气参与的氧化反应中,氧气是氧化剂。

3.灭火——消除燃烧发生的如何一个条件即可: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隔绝空气。

4、化学反应按吸热或放热可分为: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电解水。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如镁与盐酸反应,碳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等。

三、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范围是一切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但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分子数目、物质状态可能发生变化。

2.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1)书写要领: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须注明,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示。

注意:a. 化学式务必写正确;b. 催化剂只能写在“=”的上下方,不能当成反应物、生成物;

c. 要注意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d. 注明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若反应物中也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物的气体不用“↑”来标明),沉淀用“↓”。

(2)配平:a、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

b、标志:等号左右两边每一种物质的原子个数分别相等。

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A、宏观上: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B、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C、微观上: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D、质量上: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4.应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 2H2O == 2H2↑+ O2↑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2H2 + O2 2H2O

3)、镁在氧气中燃烧: 2Mg + O2 2MgO

4)、磷在氧气中燃烧: 4P + 5O2 2P2O5

5)、氯酸钾制氧气: 2KClO3 === 2KCl + 3O2↑

6)、高锰酸钾制氧气: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7)、双氧制氧气:2H2O2 === 2H2O + O2↑

8)、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9)、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O2 + Ca(OH)2 == CaCO3↓+ H2O

10)、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CO2 + H2O == H2CO3

11)、碳酸遇热分解: H2CO3 == H2O + CO2↑

5.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

设未知数

(即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之比)列出比例式简明地写出答案。

注意事项:①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是气体的体积时,应先将其换算成质量。

③代入化学方程式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涉及到的公式有: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总质量×纯度(或1-杂质的质量分数)

四、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可作为致冷剂。

2、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不能助燃——作灭火剂;②不能供给呼吸;

③CO2通入水中会与水反应: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碳酸易分解:H2CO3= CO2↑+H2O )

④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反应式:CO2+Ca(OH)2==CaCO3↓+H2O

3、实验室制取CO2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方程式:CaCO3+HCl==CaCl2+H2O+CO2↑装置:固+液→气体(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相同)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验满方法:将一根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若火柴熄灭,则证明已集满。

4、用途:灭火、化工原料、人工降雨、人造云雾、致冷剂、光合作用---气体肥料。

五、生物呼吸及呼吸作用

1.人通过呼吸,气体的成分变化--呼出的气体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水汽的含量明显增加。

2.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

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人体呼吸系统

肺:由肺泡组成。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呼吸运动:呼气和吸气使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

4.呼吸是指肺换气,包括呼气和吸气。

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换气):通过 呼吸运动 来实现,人在平静地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使胸腔体积增大,胸腔内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小,空气就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使胸腔体积减小,胸腔内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大,肺内气体就排出体外。

是指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通过扩散作用进行:

(O 2)

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血液

(CO 2)

气体交换结果:使血液中O 2增加,CO 2减少。

问:肺泡的哪些结构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

答:肺泡壁薄、肺泡数目多、肺泡壁外缠绕着很多毛细血管。

7、人的呼吸作用:在活细胞内进行。

反应式为:C 6H 12O 6+O 2 ?→?

CO 2+H 2O 。 动物、植物均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六、光合作用

1.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

(1)为什么天竺葵要在暗处放置一昼夜?-利用呼吸作用分解原来储存的淀粉,消除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为什么要用铝箔纸在叶片的相同位置从上下盖严?--为了设置对比,证明绿叶光合作用需要光。

(3)为什么要水浴加热?--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

(4)酒精中漂洗的作用是什么?--使叶绿素褪去

(5)鉴别淀粉:用碘液,因为淀粉遇碘会变蓝色。

2、

1、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的式子

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

?→?有机物+氧气 4、实质: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的过程。

5、意义是:①构成生物体;②供生命活动需要;③供生物呼吸。

检验淀粉的方法:滴加碘液。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概念

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利用二氧化碳和

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发生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场所叶肉细胞叶绿体内活细胞内

条件在光照下才能进行有无光照都能进行

文字表

达式

实质物

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

储存能量

光能——>化学能

释放能量

化学能——>各种形式的能

联系

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七、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指的是氧气的循环:(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燃烧。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指的是碳的循环:(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①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破坏作用。②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4)如何防止:植树造林、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积极开发新能源。八.空气污染

1、空气污染:(1)污染物来源: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土地沙漠化、汽车尾气、建筑装饰材料释放有毒气体。(2)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可吸入颗粒物等。

2.酸雨: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说明:天然降水成弱酸性)

(1)形因:降水中溶有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是硫酸、硝酸。

(2)危害:危害健康,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危害渔业,腐蚀建筑、工业设备、文化古迹。

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发展绿色工业,使用清洁能源,植(3)防止空气污染的办法有:

树造林等。

3.森林作用:(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净化空气(3)调节气候(4)保持水土(5)防风固沙等

空气与生命1 讲义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辅导课目:科学 年级:八年级 学科教师:汪老师 授课日期及时段 课 题 空 气 与 生 命 1 重点、难点、考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利用 2、氧气的性质及其相关反映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利用 2、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相关应用 教学内容 第 一 章 复 习 题 : 例 题 1 : (2008 甘肃兰州)锌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元素,锌缺乏容易造成发育障碍,易患异食癖等病症,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市售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治疗锌缺乏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下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 (1)葡萄糖酸锌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01%) (3)某患者除正常饮食吸锌元素外,还需服用该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若治疗一个疗程需补充104mg 锌元素,而这些锌有75%来自该口服液,则患者共需服用 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简写出解题过程) ××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是:C 12H 22O 14Zn 每只口服液含葡萄糖酸锌45.5mg ××制药厂

1、(2007 甘肃兰州)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表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量(20mg~30mg)/kg 保质期18个月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存方法避光、避热、蜜蜂、防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碘酸钾(KIO3)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 (2)计算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01,下同)(4)计算1kg这样的食盐中,应加入 g碘酸钾(用最高含碘量计算) 例题 2 : (2008 四川)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丙氨酸:CH3CH(NH2)COOH等]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人体通过食物获得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试计算: (1)丙氨酸分子中氮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3)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 2、(2008南京市)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用于汶川震后防疫的众多消毒剂中,有一种高效消毒剂的主要成分为三氯异氰尿酸(C3O3N3Cl3),又称高氯精。下列有关高氯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氯精由4种元素组成 B.高氰精中C、O、N、Cl的原子个数比为1∶1∶1∶1 C.高氯精中C、N两种元索的质量比为12∶14 D.高氯精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教材分析】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框题。本框题主要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部分,具体落实“成长中的我”中“阅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和“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的目标要求设计,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也为《珍爱我们的生命》这一框题作了铺垫。同时也为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为只有在关爱生命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关心自己的生活、学习、成长,过有尊严的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理解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人与其他生命之间要相互关爱;初步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活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讨论中及时启发,使学生敢于探究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树立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活动教学模式,在活动、讨论中及时启发,以保护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敢于探究问题,能大胆进行自主性和协作性的交叉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内容。因为“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精彩的关键在于各种生命之间能否相互关爱,所以是重点。同时,在人类的思想中人是地球上的主宰,自然的变化主要是靠人类来改造,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之中,往往是要牺牲其他生命为代价的。要把“不同的生命之间要相互关爱”的思想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又是难点。 【课前预习】 1.()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而变得如此生动和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A卷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 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 C . 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 . 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2. (2分)下列图象有关量的化趋势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 . 在一定量的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B .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 .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反应 D . 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3. (2分)“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经酒精脱色并滴加碘液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

别是() A . 蓝色蓝色 B . 蓝色黄白色 C . 黄白色黄白色 D . 黄白色蓝色 4. (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 . 氧气和液氧的化学性质相同 C . 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D . 凡是发光、发热的现象都叫燃烧 5. (2分)已基本干燥的抹灰白墙(熟石灰),住人后往往又会变得潮湿,这主要是由于() A . 壁中有水渗出 B . 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生成物中有水 C . 空气中的水凝结在墙面 D . 熟石灰变成了生石灰和水 6. (2分)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 c>a>b B . a>b>c C . a>c>b

电除颤的基本知识及护理考题及答案

电除颤的基本知识及护理考题1、电除颤的原理是 A恢复患者肺部通气 B恢复患者正常血流 C恢复患者肺部通气及血流 D消除异位心律,阻断折返激动 2、电除颤的工作模式包括 A同步 B非同步 C同步和非同步 D以上均不正确 3、室颤时采用的工作模式为: A同步 B先同步后非同步 C先非同步后同步 D非同步 4、电除颤的适应症不包括: A室颤、室扑 B房颤、房扑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C药物及其它方法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室上速、室速D心肌缺血 5、电除颤的禁忌症不包括:

A病史已经多年,心脏已经明显增大及心房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或近三个月内有栓塞史。 B抢救突发的心脏骤停 C有洋地黄中毒、低血钾时暂不宜电除颤 D伴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或房扑 6、除颤仪不包括下列哪个按键: A 自动开关机按钮 B充电按钮 C电击按钮 D能量选择键 7、对于室颤患者,单向波电击能量应为 A340J B350J C 360J D370J 8、电极板分别置于 A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尖区 B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 C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 D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心尖区 9、电击后显示器心电图转为窦律时 A心电图上可见Q波

B心电图上可见R波 C心电图上可见P波 D 心电图上可见S波 10、电除颤的并发症不包括: A心律失常 B心肌损伤 C肺和体循环栓塞 D头部损伤 11、对于室颤患者,双向波电击能量应为A220J B200J C 360J D370J 12、关于电除颤说法错误的是 A两电极片位置距离>15cm B 放电前有人接触患者也无妨 C注意擦干皮肤 D电极板位置正确;贴紧皮肤 13、除颤仪的组成不包括 A电源 B蓄电池和放电装置 C心电显示器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卷

78% 21% 1%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14 K:39 Cl:35.5 Ca:40 Mn:55 S :3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右图所示的大气成分,占空气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稀有气体 D 、氮气 2、下列物质中,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是( ) A 、红磷 B 、木炭 C 、硫粉 D 、石蜡 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KMnO 4 B 、P 2O 5 C 、H 2SO 4 D 、KOH 4、图书馆起火后,最合适的灭火器械是( ) A 、泡沫灭火器 B 、干粉灭火器 C 、二氧化碳灭火器 D 、高压水枪 5、下列不属于呼吸作用产物的是( ) A 、氧气 B 、水 C 、二氧化碳 D 、以上物质都不是 6、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的更旺,这事因为( ) A 、木柴的可燃物 B 、可燃物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C 、使可燃物散热快 D 、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 7、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图, 下列关于氧气制取和收集的实验操作错误.. 的是( ) A 、往试管里装药品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里药品加热前要先给试管预热 C 、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才能开始收集气体 D 、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然后把导管口移出水面 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铁在氧气中燃烧:4Fe + 3O 2 2Fe 2O 3 B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H 2+O 2 H 2O C 、电解水: H 2O 通电2H 2↑ + O ↑ D 、泡沫灭火器原理: 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O + CO 2↑ 9、A + B ==== C + D 的反应中,5克A 和一定量的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 和10克D , 则B 的质量是( ) A 、18克 B 、7克 C 、8克 D 、6克 第7题图

基础护理知识点总结

1、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 2、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时温度保持在22~24℃。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畏缩,缺乏动力,又可能会造成患者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3、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当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气闷不适,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对患有心、肾疾病的患者又为不利;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不利。 4、室内通风的作用可使室内空气流通,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调节室内温湿度,增加患者舒适感,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5、WHO规定: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35~45dB内。 6、平车运送病人下坡时,患者头部应在高处一端,以免引起不适患者的头部应卧于大轮一端。 7、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穿刺后的患者 8、半坐卧位适用范围(1)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3)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患者(4)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9、端坐位适用范围: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10、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时注意事项(1)颅脑术后,一般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2)颈椎、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3)

各种导管和输液装置应安置妥当,防止翻身时导管连接处脱落或扭曲受压(4)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的患者,翻身后将患处放于适当的位置,防止受压(5)操作时使患者尽量靠近护士,以缩短重力臂,达到省力的目的。 11、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措施: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定时翻身,减少组织的压力;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2)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全范围的关节运动、按摩受压部位(4)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12、何谓医院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WHO提出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有: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 13、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14、清洁: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微生物。 消毒: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灭菌: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杀灭全部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热力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是指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的方法。 化学消毒灭菌方法的作用原理:化学消毒灭菌的原理是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破坏细菌细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松门镇育英中学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 基础知识复习练习(无答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第2章基础知识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液氧是 色的液体,固态氧气为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化学性质比较 。 2、木炭燃烧: 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光;在氧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 ,向集气瓶中倾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 。 硫燃烧: 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火焰;在氧气瓶中发出 火焰,放出 气味的气体。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集气瓶中必须预留少量 ,以免熔化的生成物溅落下来,使集气瓶炸裂。现象:细铁丝在氧气瓶中剧烈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 色固体。 3、 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复燃)。这是一种确认氧气的简单办法。 4、 ,叫做化合反应。 ,叫做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不同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气是一种 剂。 5、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 反应。 6、燃烧的条件是:(1)温度要达到 。(着火点就是各种物质开始着火时所需的最低温度。)(2)要有充足的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上述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7、灭火的原理:(1) ; (2)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 。 8、灭火的方法:常见的灭火方法有:泼水;盖砂土;二氧化碳灭火器等。泼水是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其原理是:降低 ,油类的燃烧、电器燃烧、活泼金属的燃烧等 (“能”或“不能”)用. 水灭火。 9、爆炸:燃烧在有限空间里发生,瞬间产生大量的热,会使气体体积 ,引起爆炸。 10、缓慢氧化的特点:不发光、但发 。如钢铁生锈,食品腐烂。自燃: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也要产生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引起物质温度逐渐升高而达到 ,这时不经点火物质就会自发地燃烧起来,这种现象叫做 。 11、氧气的工业制法------ 法。 气 洁净的空气 液态空气 液态 气 12、实验室制氧气时当气泡 放出时收集;结束时要先把 移出水面,再移 去 。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 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和 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工业上又叫“ ” 2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 和 不发生变化,原子的 也没有 ,因此在宏观上表现为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 净化 低温加压液化 汽化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孟学平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上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命之间应相互关爱。 2. 能力目标 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关爱生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环境危机感。能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缤纷的世界是由多姿多彩的生命构成的,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种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三、教学难点: 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六、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怎样理解学习是苦乐交织的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体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图片,引导感受生命的精彩。 讲授新课: ㈠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 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 1《海底世界》与《干涸的世界》 2.《地球景观》与《火星地表》 思考:●没有生命的世界给你什么感觉?请用简洁的词语表达。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概括(略) ●看过这两组图后,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认识到: 生命让世界充满生机, 没有生命的世界就只有荒凉。或(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过渡: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怎样与其它生命相处呢? (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谐的乐章》 思考 ●你做过哪些珍爱生命的事?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交流,(重在真实,略) ●你做这些事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认识到: 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因为它们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 过渡:但现实生活中,不珍爱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 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肆虐的沙尘暴》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3.1-3.2)练习A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3.1-3.2)练习A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空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其中甲表示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KClO 3 A.标签受损B.不会产生氧气C.灯内酒精燃烧D.读数不正确 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B.SO2 C.KMnO4D.H2SO4 4.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锰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5.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受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并发生多次爆炸,爆炸的原因是反应堆内部产生的可燃物氢气溢出接触外界氧气发生剧烈反应。下列做法会引起爆炸,原因与此不相同的是() A.加油站使用手机B.面粉厂吸烟C.电话引起煤气爆炸D.高压锅爆炸6.人类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水和氧气。下列关于水和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属于氧化物 B.氧气常用作氧化剂 C.氧气可供给呼吸 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7.下列物质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使集气瓶内的压强明显降低的是()A.硫磺B.木炭C.红磷D.铁丝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第1 页,共7 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测试题(含答案).docx

第3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2.教材中的某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A) (第2题) A.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B.探索燃烧的条件 C.制取P2O5 D.检验P2O5的性质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芯有直接关系的是(A)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一一用于急救病人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热一一用于人工降雨 4.节日期间商场里人很多,让人觉得闷热缺氧,此时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B) A.1% B. 19% C.25% D. 78% 5.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① 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 ② 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 ③ 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④ 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⑤ 在实验室中两种气体可以用相同的装置制取 A. ②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④D.①③④⑤ 6. 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B ) (第6题) ① CO?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 C0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 C0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 如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B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 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固体 C. 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D.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8. 图中甲、乙表示人体呼吸运动中的膈肌(用a 表示)所处的两种状态。据此判断甲、乙各处于呼吸 的什么时期? (A ) (第8 题) 「石蕊纸花!'[接放入CO?|' 17(蕊纸花喷水后放入CO?|' 实验1 实验2 甲 乙

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精讲精练

空气 氧气 【核心知识】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认识空气的组成 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用途,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记住反应现象,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 认识氧化反应,知道氧气是一种最常见的氧化剂 【要点精讲】 1.空气 (1)空气的成分: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 和氧气,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氧气约占1/5;空气含有的各种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本实验可用多种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原理都是在一定量的空气中,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因此在学习中应针对不同的实验,正确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3)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不同的纯净物,如用O 2表示氧气,用NaOH 表示氢氧化钠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纯净物组成,没有固定的组成,也没有固定的性质,不能用化学符号表示。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只是简单地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种物质都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如空气、汽水等。 2.氧气 (1)氧气的工业制法一一分离液态空气法 氮气 方法导引: 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特别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的含量几乎不变,这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方法导引: 空气中其他气体和杂质指的是水蒸气、悬浮杂质(灰 氧气 空气 降温 加压 蒸发 -196℃ 空气 液态空气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1.常见气体和物质的检验 ①二氧化碳(CO2)的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氧气(O2)的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水(H2O)的检验: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2.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3.空气的成分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量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红磷(P)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O2),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3)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广口瓶加入少量水,将剩余瓶子容积用记号笔分成5等份。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并观察现象。 ③分燃烧后(等火焰熄灭),振荡广口瓶直至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 ①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5)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1)装置不漏气(2)红磷应足量(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7)思考与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红磷,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不可以。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而红磷燃烧生成的是固态的五氧化二磷(P2O5),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 (2)在这个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①红磷的量不足或燃烧不充分,没有完全消耗掉氧气。 ②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3)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答:①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②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4)此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5.空气的利用 6.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O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14、结核球:干酪坏死灶被纤维包裹,或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洞内干酪物干涸浓缩形成。 15、抗结核治疗原则可总结为10个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16、初治菌阳肺结核: 主要推荐短程化疗方案为:2H3R3Z3E3 /4H3R3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氨丁醇隔日1次,共2个月。

《空气与生命》4-7节复习提纲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2.4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1.人呼吸时,会使呼出气体中的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人通过呼吸系统(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道: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肺 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气体交换的场所) 3.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①肺泡壁薄 ②毛细血管与肺泡壁紧紧贴在一起 肺泡中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 4.呼吸运动:吸气与呼气 依靠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 呼吸运动实现了外界与肺的气体交换,其原理是肺内外的气压差。 植物没有明显的呼吸过程,但也会呼吸。 6. 呼吸是生物体与空气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许多动物和人的呼吸由呼吸系统完成,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7.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及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通过呼吸作用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葡萄糖(C 6H 12O 6) + 氧气(O 2) 二氧化碳(CO 2) + 水(H 2O )+ 能量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对于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提供能量)。 结构 功能 生物的呼吸 呼吸运动 呼吸系统 人的呼吸 动物的呼吸 植物的呼吸 酶

2.5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1) 概念: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在叶绿体中进行)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氧气 2) 实质:1)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有机物。 (合成有机物) 2)能量转化:把太阳能变成贮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储存能量) 3) 意义:1)是动物和人类的物质来源(食物来源) 2)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为生物和人类的呼吸提供氧气 阳光(光能) 水 二氧化碳 4) 实验活动 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目的:将原有的淀粉消耗光】第二天,用两张大小相等 的铝箔纸(可遮光)在叶片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并用回形针固定【目的:设置对照试验,证明绿叶光合作用需要光】后放到阳光下照射。 2、 4 小时后 ,去掉铝箔纸,将叶片摘下。 3、把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目的:除去叶绿素,使淀粉与碘显色效果更明显】,水浴加热,【原因: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仔细观察叶片和酒精的颜色变化。 4、到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叶片两半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见光部分变蓝【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 【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并制造淀粉】 光 叶绿体 光合作用 有机物(化学能) 氧气 供生物呼吸 构成生物体 供生命活动需要 光 合 作 用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意义 制取 性质 用途 区别 联系 场所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涵义 本质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1-3节试卷

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1-3节测试卷 出卷人:郑上金班级姓名成绩 可能用到原子量:Fe-56O-16K-39Cl-35.5 一、我会选(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点燃酒精灯 C .制取氧气 D .滴管滴加液体 2.小敏对下列物质燃烧时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光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白光,并形成白雾 3.地震造成一列含有12节油罐车的货运列车在宝成铁路109号隧道里起火,消防人员迅速采取封堵隧道口、注水冷却等措施进行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A .清除可燃物 B .隔绝空气 C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BC 均是 4.R 在氧气中燃烧:R+2O 2点燃CO 2+2H 2O,下列有关R 组成的描述正确的() A、只含有C、H 两种元素 B、一定含 C、H 两种元素,可能含O 元素C、一定含C、H、O 三种元素 D、一定含C、O 两种元素,可能含H 元素 5.在化学反应A+B===C+2D 中,10克A 与14克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6克C。若使5克A 与足量的B 反应,可生成D 的质量为( )A、4克B、8克C、12克D、16克 6.现有下列事实:①动物呼吸;②白磷自燃;③食物腐烂;④火药爆炸。它们的共同点是()A.都发光 B.都剧烈燃烧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发生爆炸 7.某气体即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8.下列各组物质中,既是化合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A .二氧化碳、冰 B .氯酸钾、二氧化锰 C .氧化镁、锰酸钾 D .水、液态氧 9.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 .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B .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 .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 .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10.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11.搜救人员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等困难,全力展开搜救。吸氧是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之一,吸氧可以帮助搜救人员的高原反应的原因是()A .氧气可供呼吸 B .氧气可以燃烧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D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12.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下列四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

医学基础知识点复习课程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章节知识复习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姓名:______________ 2.1空气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体(固或液),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_______。(减小、不变或增大)(2)反应结束后,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集气瓶内水位最终约上升剩下容积的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国化学家__________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现代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空气中还有氦、氩、氙等这些__________,此外还有少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其它杂质。 3. 空气中氮气的_____________为_____%,氧气为_____%,其他气体为_____%。 4.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的利用,请对应连线: 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氮气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稀有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 A. 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B.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 C. 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 D. 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 E. 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 F. 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G. 供给生呼吸; H. 燃料在该气体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 5.鉴别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别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①常温下_____色______味_______态; ②________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________法收集氧气); ③密度比空气_________(所以也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法收集氧气); ④液态呈____________色,固态呈___________状_______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 (1)与硫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案 大连市实验中学王丽 一、教材分析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学会肯定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本课是第二单元的开篇之语,对后两框的学习起铺垫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教学理念:以生命为主线,贯穿爱的教育。 教会学生爱: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对他人要求多,对自己反省少。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太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因此有必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会欣赏每种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和睦相处。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增强自己保护自然环境、关爱其它生命的能力。(3)知识目标:了解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生命的可贵之处。 难点:引导学生懂得生命需要关爱的重要性。 (二)教法、学法 大连市著名的教育家——冷冉老先生曾说过,“知、情、意、行的同步性与统一性是学习行为的客观规律,也是教育上的最佳选择。”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在教学中采用: 1、音乐熏陶法: 2、活动体验法、情绪感染法: 在学法上使用: 1、活动探究法: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 (三)教学过程 以诗朗诵导入本课课题。继而,通过一组图片来感悟生命的美丽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生命之美 生命之殇 关爱生命、关爱地球、人类 尊重生命 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 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完整word版)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过程中的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第二章环境 教学目的:能正确说出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能正确描述良好的医院环境所具备的特点 能正确解释环境的含义 能正确理解环境、健康与护理的关系 *能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调控医院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第一节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命和生长的全部机体内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总和。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分类: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自然气候的影响:持续的高温环境可导致中暑,并没有导致肾脏、循环系统疾病及脑卒中的危险;极冷的环 境有增加呼吸道疾病和发生冻伤的可能。 2、地形地质的影响:如环境中缺碘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环境中氟过量会导致氟骨症;地方性砷中毒、克山 病等都与当地地质物质成分的含量有关。 3、环境污染的影响:(1)空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噪声污染、(5)辐射 大气污染:毒物由呼吸道进入机体是危害最大 大气中有刺激作用的有害物(如烟尘、二氧化硫、硫化物、氯气、臭氧等),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大气中无刺激作用的有害气体由于不能为人体器官所察觉,危害性比刺激性气体还要大。 水污染:引起急性中毒、致癌至畸致突变、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5月21日世界无烟日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2、社会阶层3、社会关系4、文化因素5、生活方式6、卫生服务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南丁格尔在护理工作中就已注意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她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 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合适的饮食等”。 ?。 第二节医院环境 一、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其分类 医院:是对特定的人群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 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备的特点(※):1)医学专业化、2)安全舒适性、3)管理统一性 医院环境的分类(※) (1)物理环境 (2)社会环境 ?医疗服务环境:指以医疗技术、人际关系、精神面貌及服务态度等为主的人文社会环境。 属软环境,是深层次的,抽象的,无形的。 ?医院管理环境:属软环境。 二、医院环境的调控 (一)医院物理环境的调控(※) (1)空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 (2)温度:一般室温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病人,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 (3)湿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