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16.52 KB
- 文档页数:6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审美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差异西方人注重表现个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审美上会更为强调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共性,他们在审美上更为追求整体美和共性美,比如追求和谐、统一和平衡等方面。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非常注重情感、意境和精神含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表现技巧和造型、色彩等纯学术层面。
中西审美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的审美风格较为具有冲击性和创新性。
他们更喜欢突破传统、挑战权威,比如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等就展现了这种审美风格。
而中国人的审美风格则更为注重传承和坚守传统,强调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内在精神。
他们更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比如中国画、国乐等就是一种体现。
中西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方式上。
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比较活泼,他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展现。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静态、隐蔽和含蓄,他们在审美过程的乐趣中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体味。
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轻灵飞舞”、“含蓄沉静”等。
中西方之间还存在一些审美独特性的差异。
中国人审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宗教和哲学上。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美非常讲究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西方的审美独特性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制度等因素。
总之,中西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创新的一种机遇。
相互了解和交流,可以让中西之间的审美方式更加多元、高质量,使得文化艺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姓名dfd 学号:11213df下面我们分别来看,先看看中西音乐结构的比较,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曲式、“曲式结构”的差异。
一般来说,西方音乐的结构呢,它是具有逻辑性,它是建立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说西方音乐它富有哲理也是在这儿。
中国音乐呢一般说是,它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是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
所以它展现的形式,它在形态上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是一段一段的,它不会是翻来复去的或者讲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在这种关系当中进行的,而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流露,这是一般这么理解。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品种是雅、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的产物。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质特征和文化定位问题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指千百年来长期流行于中华民族聚居地区,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深入影响的,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传统音乐艺术。
其主要部分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品种。
二、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的体现音乐的艺术功能是音乐艺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生产实践所施行的实际效能、功用。
音乐的创作思维特点是指音乐创作的基本方式、思路等的特点。
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民间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一定的功能要求。
所以在这里将两者归在一起来讲。
1、实用性和表现性。
民间文艺是产生在民俗活动之中的,它是为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是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娱乐性和审美性。
在艺术功能中,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审美包含娱乐,但不仅是娱乐。
民间器乐中,江南丝竹从风俗性活动的演奏到“大同乐会”的演奏,音乐从单纯的《老六板》发展到《中花六板》(借鉴了戏曲音乐中板腔变化的发展手法,将放慢加花手法更加丰富),曲目也从《行街》等八大曲发展到《春江花月夜》等,提高了这一乐种的审美价值。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音乐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跨越国界和文化,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中西方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的层面,而是在文化交流中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如何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呢?第一部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概述中西方音乐文化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已经被广泛地证明了。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在音乐方面,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在中方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是文人雅士类的音乐形式,如民乐、花鼓戏、昆曲等,这些音乐都强调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联性,是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形式。
而在西方音乐中,更注重于音乐的单纯性和乐理结构,以及作曲家的个性和风格。
第二部分:中西文化之间的音乐交流历史述评中西文化之间的音乐交流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候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主要以宗教音乐和文化交流为主。
在西方音乐方面,中东地区的音乐深深地影响了早期的欧洲音乐。
不仅如此,中世纪时期,欧洲的中东音乐文化还曾经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17,18世纪时,西方音乐文化不断地发展,意大利的歌剧和器乐音乐在欧洲各地大受欢迎,前往欧洲旅游的儒士和侨胞常常带着中式音乐表演。
如金城博、朱国强等乐团巡演欧洲,这为中西交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在20世纪初,更多的基础性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第三部分:现代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西两个文化之间的音乐交流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对于西方音乐的接受和崇拜,中国的年轻人在全球中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
近年来,很多国外知名音乐家和乐团在中国进行巡演和荣誉演出,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当今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另外,在教育层面,许多中国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学研究中心参与到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中,这些活动不仅能让中西方音乐学术领域的学者们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而且也能让中国的音乐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西方音乐的相关知识。
从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看中西音乐文化钢琴协奏曲是谁创立的音乐体裁中国的钢琴音乐艺术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存在形式与时代精神、国家发展以及领导者的政治倾向有密切关系。
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的特殊历史时期1966-1976年为分界点,把新中国钢琴协奏曲音乐的创作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在建国开始时的初期繁荣时期”、“停滞沉默与兴起时期”、“百花齐放时期”。
一中国钢琴协奏曲发展的初期1 “初步繁荣时期”(1949-1966)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钢琴协奏曲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由于这个时期社会变得繁荣与稳定,大家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这给新中国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新中国出现了新的风貌,这些良好的社会背景给作曲家们建立了创作的空间与基础。
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初步的繁荣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青年钢琴协奏曲》采用了汉族民间的五声调式,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结构特点,呈现出正宗的汉族风格,并且将西方音乐文化中的钢琴与民乐队相融合,具有松散不严格的曲式结构,类似于单乐章的奏鸣曲。
此外,在体裁形式上,这一时期基本上是以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体裁形式为主,寻求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时期。
音乐风格质朴,贴近群众生活。
2 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钢琴协奏曲发展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全世界不仅经济领域交流愈来愈密切,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不论哪种文化的发展都不是静止孤立的,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追求自身的创新,也会借鉴外部文化的精髓,其实正是因为这种创新和借鉴,才会使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
音乐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民族文化在自足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西方音乐文化。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西方也在积极地倡导文化的交流,渗透着西方音乐气息的中国协奏曲彰显了音乐文化交融的魅力,以及音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号:18队别:五旅六队姓名:xxxx碰撞的利弊得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互相融合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大学生这个背负着祖国未来的群体对文化的态度更应重视。
然而,中西文化碰撞主要体现在文学、节日、电影、音乐等方面,纵观大学生门对西方文化的看法,我们能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还得追根溯源,从基本差异看起。
造成中西文学相异的因素,可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
内在的属于思想,属于文化背景,外在的属于语言和文字。
一是在思想上,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前二者决定了欧洲的古典文学。
无论是古典神话或是中世纪的宗教,都令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宇宙的地位,与神的关系、身后的出处等。
相形之下,中国文学欠缺神话或宗教的背景,从本质上说是人间的文学。
当然中国文字里也有神话成分,例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共神触地等。
但由于这些传说大半东零西碎,不成格局,亦不是互有关联的神话,加上这些传说散漫的传说在故事情节方面过于简单,中国正统的古典文学—诗和散文,始终未曾好好利用神话。
至于宗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更没有什么地位。
西方的诱惑,谴罚,拯救等观念并不存于中国想象之中。
西方文学中的伟大冲突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中国文学中人物冲突往往只是人伦的。
由此,中国文学似乎敏于观察,富于感情。
西方文学则强于驰骋想象,运用思想,是以中国古典文学长于短篇抒情诗和小品文,文学批评则散漫而无系统,戏剧的创造也比西方迟了几乎两千年。
二是在文字语言上,中国的文字富于弹性与持久性。
原因在于虽历经变迁但由于素来比近邻各国文化高,外来语成分极小。
欧洲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各国文字很难保持纯粹性。
其次,中国文字在文法上弹性也非常大,绝少因为文法而引起字形变化。
不像西方的文法过分繁琐。
又因为中文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发音的变化并不影响字形而英文则因为发音的变化影响到拼法,而大大改变了。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去探索其中的共通之处与融合之道。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中西方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价值。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喜欢煲汤炖菜,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简单的烹饪和生吃食材。
在礼仪习惯方面,中国人讲究尊重长辈和传统,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或排斥。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非黑即白的。
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对待友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在对待自然和环境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倡导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要重视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积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交流与对话,可以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团等方式,让中西方文化能够相互借鉴和吸收,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对话,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让我们携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文化交流环境。
【这篇文章旨在辅助理解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非文化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先秦与古希腊音乐思想思维之异同记》及儒家音乐美学与《诗学》及古希腊的音乐美学,都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和古希腊民族远在二千多年前在音乐上抽象思维的最高精神创造,两个民族渐至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在二十多个世纪的岁月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之统御与浸润,树立起音乐创造的艺术标准,树立起音乐艺术鉴赏的审美尺度,这是十分值得自豪与珍惜的民族财富、世界财富。
现在,我国的哲学界、美学界、史学界、文化界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在探索中国先秦与古希腊、中国与西方在各自领域的异同,进行各自领域发展规律的比照,这是可喜而又困难的事情,就是世界上也有许多学者长期以来在研究这个问题,还召开了多次国际性的研讨会①。
古代东方与西方虽有不同类型的哲学体系,但西方历史上所看到的所有种类的思想,又几乎都可以在东方历史上找到与其大致相似的思想。
就是音乐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如中国人最初的音阶和公元前一千多年居住在中欧、西欧的凯尔特人,以及希腊人、利尼西亚人、苏格兰人、爪哇人、秘鲁人,所用的音阶都是类同的,都是由五个音构成的。
中西音乐美学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社会背景即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因而所造成的哲学观、美学观的不同,由此造成的艺术审美标准的不同,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就上面的论述与比较,拟从认识论、研究方法、思维方式、音乐审美、发展阶段、治学方法等方面,作一个初浅的探索,以期对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的音乐美学思想有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初略认识。
并从中窥视出先秦与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在后世音乐艺术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一、认识论中西先哲们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方面,其角度、其着眼点各不相同,中国立足于万物的形成,西方、古希腊立足于万物的生成。
中国早期的哲学家注重的是世间万物的形成,他们更多的从万物之间的联系来观察世界、探索世界,如阴阳五行说。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和《老子》都早就认识到阴阳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阴阳两个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变化的内因,以后《易传》的作者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它包括阴阳对立、阴阳变化、阴阳统一这样三个原理。
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和融合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则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些差异中,中西文化的异同是显著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
一、中西文化的异同1、宗教信仰中西人的宗教信仰差异很大,这必须从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来看。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中心,最早流传在中国的是儒教、道家和佛教。
这些教派强调道德行为、修身立命、爱人心理等,强化的是人文价值、尊重人性、探索人类思想、概念和完善文化体系。
相反,西方人的信仰更多地集中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上,强调信仰、独唱、原罪,以及人类存亡、良知、道德和精神纯洁的称颂。
2、人际关系中西人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精神上的群体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人们重视家庭、亲戚和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很强。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态度则更为普遍。
人们强调单独的存在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3、语言和文字中西文化的异同也体现在语言和文字方面。
中文是音节文字,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随后演变成了表意文字。
西方语言则使用字母文字,这种英文字母来自拉丁字母,经过波斯字母和希腊字母的逐渐演变而来。
此外,中文使用的是声母、韵母和声调,而西方语言则不强调声调。
4、艺术和文学另一个区别在于中西艺术和文学的形式和主题。
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作品强调寓意和象征意义,倾向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并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人类罕见的悲壮情感。
西方的文学和艺术则更加注重主题的揭示和表现。
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或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等,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不公正。
二、中西文化的交融1、饮食文化的融合中西饮食文化互相融合,不断创造着新的美食,并创造出许多领先世界的西餐厅,如Paul Bocuse、Alain Ducasse等。
在中国,深受西方影响的新式茶餐厅在美食和饮料方面充满创意和风味,但又不失中国人的口味和传统。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哲学、审美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
然而,尽管存在着差异,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以期加深对两种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理解。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1.1审美目标的不同中西方对于艺术的审美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理性的美成为主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意蕴被视为艺术的核心。
1.2审美标准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认为艺术应该追求客观真实和逼真的表现,强调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在中国,强调艺术应该追求意境和抽象的表达,追求超越现实的艺术审美。
1.3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雕塑、音乐等被视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物质性和感官上的直接体验。
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更多地注重绘画、书法、剪纸、景泰蓝等形式,强调艺术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相通尽管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2.1对于创造力的重视中西方文化都对创造力给予高度的重视。
无论是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文人理论,都表达了创造力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艺术家表达内在情感和创新思想的驱动力。
2.2对审美享受的追求中西方文化都强调审美享受的重要性。
无论是西方的“美的享受”还是中国的“享受艺术”,都体现了对于艺术作品带来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的追求。
2.3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中都存在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
无论是西方对于自然的描绘、对人类情感的抒发,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对大自然的表现、人性的体悟,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三、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正不断交流和融合。
浅谈王光祈在中西方音乐之间的比较性研究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王光祈无疑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是近现代中国音乐理论建设的杰出贡献者。
他的音乐学术研究对近代的音乐研究有着指导性作用。
本文拟通过对王光祈在旅德的16年期间对中、西音乐理论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研究论著进行一番阐述,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一阐述来体现王光祈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理论所做出的贡献。
标签:王光祈;音乐美学家;比较音乐学王光祈(1892--1936)中国音乐理论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字润,四川温江人。
1920年,王光祈赴德国留学,初学习经济。
1923年后学习音乐。
1927年入柏林大学音乐系,师从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代表人物C.萨克斯等。
1932年,受聘于波恩大学东方学院,介绍中国文化。
1934年,以论文《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得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王光祈旅居德国的16年中,写下了音乐专著和音乐论文共30余种,此外他的学术研究还涉及了有关政治、经济、以及国防等方面的著书和译文。
在王光祈的学术研究和所取得的成就中主要以在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
其中,王光祈在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比较性研究以及在中西音乐美学和中国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23年到1936年的13年中,王光祈曾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外音乐的介绍性及研究性的论著,其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个较大的方面:一、从1923年学习音乐开始,比较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西方音乐科学、各国的音乐发展情况以及与作曲有关的理论。
如《德国人之音乐生活》、《欧洲音乐进化论》、《中国音乐之异同》、《西洋乐器提要》、《对谱音乐》、《西洋音乐史纲要》、《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西洋名曲解说》等著作。
这些著作对国内音乐知识十分贫乏和眼界相当闭塞的二、三十年代的国内青年来说,具有启蒙的意义。
二、从1926年起,开始注重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介绍西方。
中外乐器的比较及鉴赏对自身的影响一、中西乐器材料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天人关系:征服与尊重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融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而西方人真正喜欢的是人工制品,是人对自然改造的结果。
他们真正欣赏的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象化在自然中的自我,是在改变自然中得到的一种自我陶醉。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大不同,而最终导致作为文化载体的中西乐器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西洋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制成,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制作的产物,体现出西方人强调的对自然的驾驭和改造的思想。
与之相反,中国乐器都是用天然竹、木、皮等制成,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对自然属性的尊重。
中国乐器尽量在发声中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材料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材料在发声上的独特作用,使他们利用自然材料来制造独特个性音色的目的得到圆满实现。
二、中西器乐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本体:理性与感性西洋人看这个世界,是采取特别理性科学的态度,由这种态度来要求乐音超越具体,消解独特,以获得一种普遍与共通感,而中国人则全然相反,中国文化是以感性、生命为本体,所以它尽力捕捉人的内在地感受和体验。
在中国音乐上一切都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
模仿自然与形式美本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但中国人更习惯于音乐韵味,一切技法都围绕着情、韵二字进行。
就乐器方面说,西洋器乐曲很早就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工作,很早就将音乐自理成具有相对抽象的形式体系,发音特点是:音质尽量地远离人声接近器声,以使音色效果获得一种共通性,让声音不受人声影响,保持它的理性。
中国乐器从来没有打算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工作,也从未将自己的音乐抽象成单纯的形式体系,所以,中国乐器的音质始终以接近人声为自己的最高旨趣,甚至连乐器演奏也是由这一意识支配的,随行而至,感性色彩浓烈。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简单阐述,从审美意境这个方面对这两个时期的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礼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并以此实践着自己克己复礼的追求,成为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诸多的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神话的主题,最能集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和谐”的观念上,中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虽然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这一观念却决定了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基础。
但是中西方音乐美学毕竟存在差异,以春秋战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国音乐追求的是对立而不冲突。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古希腊时期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极其繁荣,不同学派围绕音乐与政治和审美观点等方面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主要代表学派,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正春秋战国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诸子百家竞相展开争鸣,音乐美学思想亦获得丰富的发展,从其在古代音乐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看,它奠定了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心理的基础。
”[1]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1)儒家——“倡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其音乐思想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提倡“礼治”,在强调“乐”的政治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乐德和乐舞,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心。
试论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摘要:音乐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
精神所在,所以从音乐这个角度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音乐,
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
一种结晶形式。本文论述音乐与文化的联系,中西音乐文化的特点,
并举例加以说明。更对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和相同之处进行详细论述,
同时联系相关文化背景,从而对中西音乐文化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与学
习。
关键词:中西文化特点;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中西音乐文化的
相同之处
一、中西音乐文化特点
(一)中国的音乐文化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音乐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饱受饥寒之
苦、列强之欺、权势之压,其对命运之抗争、对美好之向往的英雄主
义气概不会亚于贝多芬;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在以佛道
儒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其旷达恬阔宁静超脱之心境不会
逊于莫扎特。
从题材上看,它要么写历史故事神化传说,要么是花草虫鱼自然
景色,甚至能写出袅袅的“仙乐”,如阳春白雪、雨打芭 蕉、汉宫秋
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昭君出塞、霓裳曲、姜女泪等等。就是没
有现实没有人生。这使得音乐成为一种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消极、低
级、单纯的享受和娱乐工具。国泰民安,才有“歌舞升平”;享受人
生,就要“对酒当歌”。诗人们更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赋好
还乡”的诗句。由此足可见中国音乐的地位和功能了。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农民加文盲,长期
在封建君主制 的统治下苟延残喘。他们从来就不是中国文化的主人,
音乐当然也是如此。尽管众 多的音乐素材取自于民间,但音乐的发
展历程则是“自上而下”。早时候音乐只存在于宫廷中,难以在民间
流传,所以当时的音乐并不能很好的发展。
今天,音乐界可称为“三足鼎立”:“御用”音乐永远为配合政治
宣传之用;“学院派”虽颇具实力,但有些穷途末路。最萧洒的莫过
于“实用派”或“消遥派”了。他们是“专科门诊”,既不要贝多芬
也不管“亚运” (意指诸如亚运会歌之类),专攻“通俗歌曲”。在
被歌星们一夜走红而作曲家一无所获的形势困惑了几年之后,终于茅
塞顿开,推出了亘古未有的“作曲专利”制 度:要唱我的歌吗,请
付钱!业已成型的模式和那永恒的中国式情调使得“一曲多词、一曲
多用”成为可能。
古琴演奏其实很能够表现中国的音乐文化。古琴演奏很讲究,演
奏时没有曲谱,由演奏者随兴演奏,完全体现琴为心声,追求的是天
人合一的境界。演奏者的水平,不仅取决于技艺,关键在于演奏者的
文化修养。就如画中国画,画作的水平不仅在于技术,关键在于画家
的文化修养和境界。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永远做不出好画来。一
个文化修养不深的人,也成不了真正有水平的古琴演奏家。今天能演
奏古琴的人少之又少,而要有较深文化修养的古琴演奏家,就更少了。
(二)西方的音乐文化特点
西方音乐中深刻的理性内涵,缜密的音乐思维,形式、结构的理
性化,直到音乐学术研究的高度发展等等都与西方的理性精神有关。
西方人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他们的哲人便强调
认识,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他们追求知识,崇尚理论思考和逻辑抽
象思维,重视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理性精神的传统,甚至
在经院神学统治的中世纪也未曾泯灭。从十七世纪起,特别是经过十
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体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
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西方音乐强调的不是“和”,而是矛盾与冲突。这是由于西方人
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实际上这正是资本主
义发展自身提出的要求,它直接与人们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产生的自由
竞争意识相关。
创新意识。西方的古代哲学中就已经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
恒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对宇宙万物的辩
证观念,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随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化,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对进取精神的日益增长的客观要求,在西方人
的意识中形成了一种大胆的否定精神。在他们那里,对传统的敢于挑
战和批判,从不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不断变革的精神则深入人们的意
识之中。我们从这里可以探寻到西方音乐中那种高度个性化以及在此
基础上产生的越来越频繁的风格演变的社会历史上的、文化上的、心
理上的深层动力和原因。
若要说西方音乐的代表作家,那不得不说莫扎特了。莫扎特(1756
—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
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 艺术发展史上独树
一帜。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
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钢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
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除去个别
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
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
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二、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音乐重情韵,西方音乐重和谐
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钟鼎
的花纹及原始画壁的动物沸腾之象。中国的一个小姑娘用二胡演奏了
阿炳的《二泉映月》,直令一位国际音乐大师拜服。事例就充分说明
了这个问题。如此说来,中国音乐也不是不注重“充实”的了。《广
陵散》、《高山流水》等中国古典曲子,她幽婉深邃,韵味悠长,是一
种令人回肠荡气,销魂摄魄的美。那种美能让人沉入其中,不可自拔。
而且我过的古典乐器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担着历史的,听中国的古典乐
器可以从中品味中国的历史。
西方音乐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行及
数理协调性。西方音乐更适合于表现“壮美”的事物。贝多芬的《爱
格蒙特》序曲,开始的一个F音是乐队全奏。凡听过此曲的人都不会
忘记,这个全奏的F音的是何等地震撼人心啊!假若用中国的传统乐
队演奏,其音响厚度远远达不到。
(二) 中西音乐文化结构不同
西方音乐体系的调式结构的基础是四音列。有三种不同的四音列
可组成十二个调式,这些调式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在
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创作中和民间调式结合产生演变为自然大调:爱
澳利亚调式、弗利吉亚调式和多 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
自然小调。后来进一步演变,又逐步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
其无论是大调还是小调均是七声调式。其后又发展为十二平均律体系。
与西方调式体系不同的是,中国音乐调式的构成是五声性。由五
声音阶构成的各调式统称“五声调式”。根据“宫、商、角、徵、羽”
的不同,便有五声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等物种
五声调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五声”是古人的称法,属于古代阴
阳五行的哲学范畴。在中国乐理中.“五声音阶”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是传统音乐各种音阶的基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日:“为九歌、
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古人将超过五声的音阶如七声音阶
种基本的“五声”称为“五正声”。在中国,也有各种七声音阶。是
由七个“声阶构成的音阶。
(三)西方音乐的复杂性,中国音乐的单一性
中国很少有像把多种乐器放在一起演奏的乐曲,更别说动辄几十
上百,器乐弦乐合在一起的交响乐了。而且单个乐器独奏的乐曲也非
常多。而西方在乐器的运用上非常将就,重多种乐器的和谐配合之美。
从中世纪到现在乐器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之间的配合也越来
越多。
三、中西音乐文化的相似之处
(一) 目的性相同:无论是西方的古典音乐,爵士乐,还是中国的
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其目的都是为了反应本民族本地域(部落)的
文化,只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而已。
(二) 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即:情感的外化。也许你听不懂他们的语
言,理解不了他们的音乐,但只要他们的音乐里有着浓厚的情感,就
能打动人心。所以判定一个音乐作品是否是好的作品,不单单是要看
作曲及表演技法是否精湛,更重要的是要看音乐是否能感人。
(三)都能给人以美感。一段好的音乐,不管他表现的是凄苦还是欢
乐,是丑陋还是美好,只要是好的音乐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这也是音乐评判应该具有的普遍标准。
参考文献:群文天地 2010年第23期
电影文化 2008年第6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03期
《小演奏家》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