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种内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360.6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1、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2、密度效应基本规律:(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2)—3/2自疏法则3、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4、婚配制度的类型:(1)一雄多雌制;(2)一雌多雄制;(3)单配偶制5、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6、领域性原理:(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季节而变化。
7、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8、社会等级和领域性这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与种群调节有密切联系。
二、种间关系:(一)种间竞争1、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2、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Lotka-Volterra模型:(1)(2)(3)(4)4、生态位理论:(1)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生态位的发展阶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n-组生态位5、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有以下要点:(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终究要灭亡;(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形式: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种间关系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类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共生:第一节种内关系1,密度效应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密度效应是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各种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表现。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前者如生物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后者如气候因素。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Y=W·d=KiY为单位面积产量;W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为常数。
原因:一定环境下的资源承载力是一定的;密度增加时,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2) -3/2自疏法则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在高密度的样方出现植株死亡的现象称为自疏现象(self-thinning)。
在同样年龄大小的固着生活的生物中,竞争个体不能通过运动逃避竞争,因此竞争中的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self-thinning)。
日本学者Yoda 等(1963):存活植株个体平均干重(W)与种群密度(d)关系W为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d为种群密度;c为一常数。
英国生态学家J.L.Harper (1981)研究黑麦草发现:a = 3/2(恒值)即,W = C d - 3/2两边取对数lgW=lgC-3/2lgd植物重量与密度的对数关系成直线关系,直线斜率是-3/2。
研究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生物种之间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关系主要包括食物关系、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等,而其中更为关键的是物种内的物种间关系。
在研究生态学意义方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生物种内的物种间关系主要是指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种内的物种间关系与物种间关系一样,也可以分为互惠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和共生关系等。
然而,由于面向的对象不同,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更多会涉及到协同协作,而不是物种之间的相互利用。
二、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的种类同一物种内部的个体交互作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分配:不同个体之间的空间分配可能会涉及到文化上的基因遗传标记,例如在鸟类繁殖中,个体可能对于地盘、巢孔等资源具有先占优势;2. 鱼儿的叫声等声音规律沟通:鱼儿的叫声可以用于控制空间分布的价值交换和资源交换,此外,鱼儿之间通过声音进行配对,还有将弱者哄骗骗开之类的作用;3. 合作互助:同一物种内部的个体之间也可能发生合作互助关系,例如小羊群体间通过避险规避食草之间相互竞争的规律互助,同时可以有效提高个体之间对于养成大树的致性;4. 营养共享:同种个体之间不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取营养,而是通过共享的方式进行了均衡分配;5. 覆盖行为:这是指同种个体的领袖型个体会对于群体控制的过程涉及到的行为学定律;6. 疾病抵御:同一物种内的个体之间也可能存在进行疾病抵御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共同抵御病源、建立贮藏资源共享体系等方式进行实现;7. 生殖行为:同一物种内的个体之间进行生殖行为也是一种内种种间关系。
此时,个体之间可能会存在同伴选择等行为规律,通过这种种间关系塑造、巩固群体性状。
三、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的生态学意义1. 保持种群稳定性同一物种内部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合作、互助、共存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整个种群的稳定性。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例谈盛文龙环境中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其中生物因素可以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
它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物同种个体间斗争一般表现在对水分、养料、光照、空气等无机环境因素的需求上。
同种动物间,由于食物、栖所、繁殖或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也时有发生。
如有的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期时,往往为了争夺雌性个体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
对于失败者常常造成死亡,但是对于种的延续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出生的后代能够更优良一些。
(2)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群聚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②与社会性昆虫不同的一些昆虫(如飞蝗)、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没有明确分工,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从而使种群在适于栖息的区域内分布得均匀一些。
动物的群聚生活有利于捕食、御敌。
动物通过种内互助能更有效的捕食、避敌,更好地适应环境。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互有利益的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典型的互利共生例如:地衣、菌根、根瘤。
另外蚂蚁和蚜虫也可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蚂蚁收集蚜虫的分泌物,并保护蚜虫,蚜虫的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到深秋,蚂蚁把蚜虫卵带到蚁穴越冬,第二年春天又把它送到地面孵化繁殖。
(3)偏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方受利,另一方无利亦无害、无显著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