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 种间关系实例
- 格式:doc
- 大小:12.13 MB
- 文档页数:4
种间关系例子
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
(如鸟在植物上筑巢)
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竞争:两个或多个种群争夺同一对象的相互作用(大小草履虫的竞争)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如狼吃兔子)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蛔虫和人)。
第1节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说出群落的概念。
2. 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3.分析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并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难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2页问题探讨,回答问题。
(1)稻田中河蟹与底栖动物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指出研究这些问题时,只单独研究稻田中的水稻或河蟹等某一个种群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将稻田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引出群落的概念。
【新知讲解】一、群落1.概念【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群落概念并解读:群落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包含全部生物(动植物、细菌和真菌等),形成集合(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活动】辨析概念:判断以下描述是否为群落。
(1)某个活禽市场卖蔬菜和鸡鸭等。
(错)(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错)(3)某片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及阳光、土壤等。
教师提问:群落和种群都是生物群体,对群落进行科学研究时,和只研究某一个种群,研究的问题相同吗?你对群落的哪些问题感兴趣?(错)2.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2页,思考回答从群落角度可能的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由于种群和群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从新的视角出发,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不同。
过渡:“稻田-鱼-河蟹”群落和普通稻田群落,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物种组成的比较,从而学会认识群落。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丰富度【教师活动】指出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介绍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举例比较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针叶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种类的数据图表,指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与新疆北部的针叶林群落存在明显不同。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原理(一)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利用水稻田作为生态系统基础,结合养殖业相互促进的综合种养模式。
通过合理布局和协同作业,实现农、林、牧、渔的综合发展。
这种种养模式在生态学上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基于以下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水稻田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仿生设计和生态工程的手段,促进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稳定化。
2.物种相互作用: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和鱼类、蟹类等养殖物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水稻提供生境和养分,而鱼类和蟹类则起到生态控制的作用,控制害虫和杂草的生长。
3.能量流动: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光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生物量,作为养殖物种的饲料或人畜食物,从而形成能量流动的循环。
4.物质循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水稻、鱼类和蟹类等有机物的产生和分解,推动了养分的循环和有机物质的降解,形成物质循环的闭合循环。
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优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效益:通过合理选择和配置养殖物种,可以达到物种间互利共生的效果,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增产。
2.土壤保护: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鱼类和蟹类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3.水质净化: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的营养盐和重金属有吸收作用,减少水体污染。
而养殖物种则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和转化。
4.资源利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通过充分利用水稻田和养殖池塘等资源,实现了土地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农业产出和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学问题与挑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生态学问题和挑战:1.生态平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在不同物种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平衡关系,避免一种物种过度繁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1. 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2. 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实例:•生态修复:生态学原理通过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
例如,在受污染的水体中应用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土壤微生物的降解,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水质。
•物种保护:生态学原理在物种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物种的生境需求、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
例如,根据对濒危物种栖息地的研究,制定保护区划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链。
•生态农业: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通过生态系统的研究,优化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例如,在农田中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是人类的重要生产活动,而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友好农业:生态学原理鼓励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例如,在病虫害防治中推崇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农作物害虫的繁殖。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还可以保持生态平衡。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生态学原理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农田水质的研究,合理规划排水系和灌溉系统,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并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学原理强调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通过保护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和储备有价值的农艺品种,增加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病性。
4. 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生态学原理能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城市绿化规划: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化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公园的布局,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中性种间关系举例
1. 共生关系:比如蚂蚁与蚜虫之间的共生关系,蚂蚁保护蚜虫并获取蜜露作为食物,而蚜虫则供给蚂蚁营养丰富的分泌物。
2. 联合捕食关系:比如狮子和猎豹在捕食羚羊时形成的联合捕食关系,它们会同时出现并合作驱使羚羊,增加捕食成功的机会。
3. 鸟类与花朵的关系:一些鸟类如蜂鸟喜欢采食花蜜,它们在采食花蜜的过程中会沾染花粉,从而促进花朵的传粉和繁殖。
4. 细菌与植物根系的关系:植物的根部会与一些细菌形成共生关系,这些细菌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而植物则为细菌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
论述题种间相互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例子1、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科植物,如大豆、玉米、棉花等,与土壤中的根瘤菌有共生关系。
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植物提供氮素养分,而植物则提供根瘤菌所需的有机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促进了作物的生长。
2、蜜蜂与作物的授粉关系: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虫之一,许多果树、蔬菜等依赖蜜蜂进行授粉。
蜜蜂授粉能够提高作物的结实率和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保护蜜蜂资源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3、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稻田中养鱼,鱼能够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减轻杂草和害虫对水稻的危害;同时,鱼的排泄物也能为水稻提供养分。
这种生态农业模式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4、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玉米与大豆的间作是一种常见的农业种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玉米能够为大豆提供遮荫,减轻大豆的日灼病;同时,大豆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玉米提供氮素养分。
这种间作模式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5、茶园养鸡:茶园养鸡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鸡能够在茶园中觅食,吃掉茶园中的害虫和杂草种子,减轻害虫和杂草对茶树的危害;同时,鸡的排泄物也能为茶树提供养分。
这种生态养殖模式能够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温室中的益虫控制:在温室蔬菜生产中,引入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中的害虫。
这些益虫能够吃掉害虫的卵、幼虫或成虫,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降低害虫对作物的危害。
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还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稻田养鸭:稻田养鸭是一种具有生态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
鸭子在稻田中活动,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也能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
同时,鸭子的活动还能增加稻田的氧气含量,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这种方法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林果间作:在林果间作的种植模式下,林木和果树之间互相促进生长。
国开《农业生态学》实训1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特征辅导资料实训1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特征调查学完本课程9个单元的内容后,请在第17周结束前,完成本次实训活动,并以作业形式上传实训总结。
特别提醒:本学期共5次实训活动,选择1次完成即可。
具体选定哪次由您所在教学点(学习中心)决定。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训调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体会农业生态学讲述的种群与群落结构特征原理,加强对生态系统种群间相互关系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训内容分析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描述该系统的基本状况,明确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方法和步骤选择典型的农田立体种养模式,采用田间观察、农户走访及仪器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时间选择5月上旬或9月中旬。
1.根据所选择的模式(系统),结合所选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农田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组分的调查,绘出农田生态系统组分图。
2.了解该系统群落的时间结构、水平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以及生产结构,描述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结构特征。
3.分析该农田生态系统内主要的物种种间关系,列举3种系统内存在的有益或有害种间关系。
四、实训材料记录本、绘图纸、温度计等。
五、作业完成所选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组分的分析,绘制该组分图;图例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并举例说明该系统存在的主要种间关系。
参考答案: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农田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选择典型的农田立体种养模式进行调查后,我掌握了该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组分的关系,绘制了农田生态系统组分图。
在调查过程中,我了解到该系统的时间结构、水平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以及生产结构的特点。
通过与农户的交流,我了解到该系统内存在的有益和有害的种间关系,例如某些作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某些作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在分析该农田生态系统内主要的物种种间关系时,我列举了三种系统内存在的有益或有害种间关系。
例如,某些作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某些作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导致一种作物抑制另一种作物的生长;某些作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可能导致一种作物对另一种作物的危害。
举例说明生物种间关系1.共生,共生有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简单说一个是对俩个都有好处,一个只对一个有好处。
例子:(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会将空气里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吸收并且利用的含氮物质,而豆科植物便是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的,所以它们是共同生活,互惠互利的。
(2)鞭毛虫和白蚁:鞭毛虫的体内会形成一种消化纤维素酶,可以为白蚁提供所需要的养料。
(3)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
2、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
例子:(1)内寄生:如血吸虫,线虫(2)外寄生:如水蛭(3)拟寄生: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会导致寄主耗尽能量死亡,如冬虫夏草。
(4)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3.捕食:狭义指某种动物捕捉另一种动物而杀食之,广义是指某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同种个体间的互食、食虫植物吃动物等也都包括在内。
例子:(1)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2)七星瓢虫和蚜虫:七星瓢虫平均每天能吃100只左右的蚜虫。
(3)狼和兔子:作为肉食动物的狼会捕食作为草食动物中的小型动物兔子。
4.竞争:不同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
例子:(1)同一片树林中的树木向上生长,争取阳光。
(2)两只雄狮争夺一只雌狮(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实例引言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各个环境中,与其他微生物和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实例。
1.共生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生物在一起生活并相互依赖的关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微生物共生实例:1.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是一类能够与豆科植物发生共生关系的细菌。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根瘤菌能够侵入豆科植物的根部,并形成根瘤。
根瘤内部的根瘤菌能够与植物根系共同生活,并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
1.2口腔微生物共生人类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
一些口腔细菌能够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代谢产物,而这些代谢产物又能够为其他微生物提供适宜生存环境。
这些微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拮抗拮抗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微生物之间通过竞争资源或产生抑制物质等方式相互作用的关系。
以下是几个微生物拮抗的实例:2.1链霉菌与真菌链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细菌,它与真菌之间存在着拮抗关系。
链霉菌能够分泌抗生素,抑制真菌的生长。
这种拮抗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利用,用于控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
2.2乳酸菌与致病菌乳酸菌是一类常见的益生菌,它们与一些致病菌之间存在着拮抗关系。
乳酸菌能够产生乳酸等有益物质,降低环境的pH值,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这种拮抗作用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用于制作发酵食品。
3.共竞关系共竞是指两个或多个微生物之间通过竞争共同的资源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
以下是一个微生物共竞的实例:3.1氨氧化细菌和甲烷菌在沼气池中,常常存在着氨氧化细菌和甲烷菌之间的共竞关系。
氨氧化细菌通过氧化氨的过程产生亚硝酸盐,而甲烷菌则利用亚硝酸盐作为电子供体,并产生甲烷。
这种共竞关系维持了沼气池中的生态平衡。
结论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实例沈渭泉生物与环境的主要关系如下表:1.“群聚”互助①“社会性”群聚;如蜜蜂群,包括蜂王、工蜂等。
蚂蚁群、白蚁群,包括蚁王、工蚁、兵蚁等。
②“生活性”群聚:如大雁群的南来北往、鱼群的洄游等。
2.“报警”互助如狼在群捕大动物或袭击“敌人”时,用嚎叫引来狼群共同出击(声);乌鸦看到猫头鹰发出特殊的鸣叫以引起同类的警惕(声);蜂在受刺激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引来同类蜂共同对敌(化);竹荚鱼在未打乱鳀鱼的群体之前很难单独捉到鳀鱼。
竹荚鱼受到狐鲣鱼袭击时,竹荚鱼也能形成稠密的群体(化);受伤的鱼能产生一种物质警告其它个体(化);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人(化);鹿闪动白尾巴报警(示);蚂蚁报警的方式有三种①肛门上和口腔边腺体发出外激素(化);②跳警戒舞(示);③身体撞击巢壁产生警戒颤动(示)。
3.同类相食如肉食性鲈鱼在水体中没有其它鱼类时,以本种幼鱼为食;鳕鱼丰产时,以幼鱼为饵料;面粉甲虫产卵过多时,自食其卵;雄螳螂完成交配后往往是雌螳螂一顿美餐;虾、啮齿类动物也有食同类现象。
4.争夺配偶如蟋蟀之斗、斗鸡、雄海狗争夺配偶,以及雄性猴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
5.争夺生活场所按树种植过密有自毒现象,部分植株死亡;椎实螺在高密度时产卵减少;同一寄主上的许多槲寄生为养料争得“你死我活”。
6.种内寄生如深水(角)的雄性鱼个体小,用口吸附在雌鱼体表并吸其体液为食。
7.共栖(偏利共生) 如蛤贝外套腔内共栖豆蟹,食宿主的残食和排泄物:“偕老同穴”是指生活在深海里的一种矽质水绵和它中央腔内生活的一对俪虾,俪虾食海绵的残食并洋中的一种小珠鱼常与海参或牡蛎共栖。
小珠鱼分享它们的猎获物。
藻类在龟甲壳上寄居;螺旋菌附着在有粘液的披发鞭毛虫体外生活;蓝绿藻体外有许多细菌以其分泌物为生;一种棘胫小蠹利用特殊的贮藏器内的孢子萌发菌丝,吸收树木渗漏的树汁为营养,对树木无害;海葵附着在寄居蟹的贝壳上,借其移动,获得食物或吃剩残食。
种间关系发生变化的例子
1. 捕食关系变化,当一个物种的捕食者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
的数量可能会减少,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当猎食
者数量增加时,猎物的数量可能会减少,导致猎食者的数量也随之
减少。
2. 竞争关系变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物种之间会展开
竞争,当某一物种的数量增加时,它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竞争可能会
加剧,导致其他物种数量减少。
例如,当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增加时,它与其他植物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加剧,影响整个植物群落的结构。
3. 共生关系变化,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共生、寄生等。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共生关系也可能会发
生变化。
例如,某些共生菌株在环境变化下可能对宿主的生长产生
积极或消极影响,从而改变了宿主与共生菌株之间的关系。
4. 异种间关系变化,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可能
是复杂多样的。
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比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
导致某些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从而影响到其他物种的生存状态。
总之,种间关系发生变化是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体现,了解种间关系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学:种间关系
一、种间关系的定义:生物的种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长期进化的结果
使得各种各样的种间关系得以发展和固定。
相互作用类型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
中性作用两个种群彼此都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涉型两个种群直接相互制约
竞争: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型时表现出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种群一方受抑制,种群另一方不受影响
寄生作用寄生的种群得利,被寄生的种群受抑制
捕食时作用捕食的种群得利,被捕食的种群受抑制
偏利作用共牺者种群得利,宿主种群不受影响
原始作用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均有利,但不发生依赖关系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并相互依赖
三、种间关系事例
①中性作用
杜鹃花和牵牛花两个种群的生
长发育彼此都不受影响
②竞争作用
植物争夺阳光
③偏害作用
荷木对草类植物有偏害作用,导致周围寸草不生
④寄生作用
菟丝子寄生在植物身上
⑤捕食作用
蜘蛛捕食昆虫
⑥偏利作用
苔藓附生在大叶相思树上,从空气中获得
养分和水分,但对大叶相思无影响
⑦原始合作
玉米和辣椒间作
⑧互利共生
松树和共生真菌相互作用
班级:2011级农学
作者:小石
学号:XXXXXXXXXX
作品图片均来自华南农业大学
2013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