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农业生产的效率及测算
- 格式:ppt
- 大小:3.96 MB
- 文档页数:51
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手册
第一章 现代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概述 ............................................................................................. 2 1.1 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意义 ............................................................................................... 2 1.2 结构调整的目标与原则 ................................................................................................... 3 1.3 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 ....................................................................................................... 3 第二章 种植业区域布局优化 ......................................................................................................... 4 2.1 区域布局现状分析 ........................................................................................................... 4 2.2 优势区域选定与布局 ....................................................................................................... 4 2.3 资源整合与配置 ............................................................................................................... 5 第三章 作物品种选择与搭配 ......................................................................................................... 5 3.1 品种选择的依据 ............................................................................................................... 5 3.1.1 生态适应性 ................................................................................................................... 5 3.1.2 产量与品质 ................................................................................................................... 5 3.1.3 抗逆性 ........................................................................................................................... 6 3.1.4 市场需求 ....................................................................................................................... 6 3.1.5 技术条件 ....................................................................................................................... 6 3.2 品种搭配的原则 ............................................................................................................... 6 3.2.1 互补原则 ....................................................................................................................... 6 3.2.2 稳定性原则 ................................................................................................................... 6 3.2.3 多样性原则 ................................................................................................................... 6 3.2.4 适应性原则 ................................................................................................................... 6 3.3 品种更新与推广 ............................................................................................................... 6 3.3.1 品种更新 ....................................................................................................................... 6 3.3.2 品种推广 ....................................................................................................................... 7 第四章 农业技术集成与创新 ......................................................................................................... 7 4.1 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 7 4.2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 7 4.3 技术推广与应用 ............................................................................................................... 8 第五章 农业种植模式优化 ............................................................................................................. 8 5.1 间作套作模式的优化 ....................................................................................................... 8 5.2 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推广 ................................................................................................... 9 5.3 资源节约型种植模式 ....................................................................................................... 9 第六章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 ......................................................................................... 9 6.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9 6.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10 6.3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10 第七章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 ................................................................................... 11 7.1 产业化经营现状 ............................................................................................................. 11 7.2 产业化经营模式 ............................................................................................................. 11 7.3 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 12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第二章1、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生产为主、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以现代农业科学为依撑2、现代农业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四个结合)1)、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组织中的统一层次和和农户这一基础经营层次2)、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户生活单位的有机结合3)、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4)、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机结合3、目前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问题:1)、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受侵犯2)、耕地的细碎化与经营规模狭小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4)、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措施:1)、认真贯彻相关农业法规,是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2)、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4)、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家庭承包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章1、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那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标志是什么?1)、原始农业:使用简单的石质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单纯依赖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2)、传统农业:古代农业:以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代替原始的石器农具;畜力逐渐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生产效率低,进步缓慢近代农业:大工业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农具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开始采用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成果;自然经济向商业化、社会化的生产转化3)、现在农业:(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人畜力工具和设备(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3)、把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对农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形成社会化的大农业2、现代农业的四大基本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1)、农业运行市场化:农业调节机制的市场化、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建立起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2)、资源配置合理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产业的组织方式发生根本变化3)、农业发展可持续化:(1)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同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2)选用适应农业生态规律的农业技术,是农业的产出和增长简历在资源与环境改善的基础上,使生产者以可持续方式利用农业资源,形成良性循环(3)将农业的发展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起来4)、组织管理科学化:(1)科学的组织生产力,以一定的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果(2)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农业运行机制(3)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决策水平和生产管理的效率3、为什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额必然趋势?4、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2)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1)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2)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3)改革耕作技术3)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1)转变传统观念,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2)增加农业资本,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4)、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5、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1)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建立一个合理、高校、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建立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6、外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有哪几种类型?各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美国型:优先发展机械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日本型:优先发展生物化学技术,大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3)西欧型:同步发展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栽培技术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让学生掌握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何塑造农业生产,并探究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些自然特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分析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提出适应和利用自然特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方法。
第二章:土地资源与农业2.1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土地资源的分类、特点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联。
学生将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并学会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及其特点;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
第三章:水资源与农业3.1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联。
学生将了解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学会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利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
第四章:气候条件与农业4.1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温度、降水、光照等因素。
学生将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并学会评估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风险。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提出应对气候条件风险的方法。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与农业5.1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联。
学生将了解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学会评估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分析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土壤特征与农业6.1 教学内容本章将探讨土壤的组成、特性以及土壤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章测试1.下列属于政府针对外部性经济问题实行的公共政策的是①在城市交通方面,政府采用公共交通优先的政策,而对私人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收取较高的税收②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政府在税收等方面为其提供一定的优惠③针对太湖流域环境污染问题,对沿湖流域内的养殖场作出关闭、禁养的规定④政府根据污染厂家污染排放量来计算费用,收取排污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2.下列不属于公共产品的是①服装②农民住房③食品④国防()。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3.一般认为,最早提出“政策科学”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A:错B:对答案:B4.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治性组织,政治性组织包括①国家机关②利益集团③政党④其他政治性组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5.市场失灵的表现或原因包括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的社会目标问题、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自然垄断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A:错B:对答案:B6.保障粮食安全(正外部性)、保护生态环境等农业发展中的一些社会目标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
()A:对B:错答案:B7.下列对政策要素说法错误的是()。
A:政策手段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桥梁,是政府所采取的,把其认为不合理的现状,改变成理想状况的一系列措施。
B:政策背景是起点,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
C:政策主体是政治性组织,包括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性组织。
D:政策目标是终点,是希望政策着力于政策对象后达到的理想状况。
答案:C8.以下对农业分类说法错误的是()。
A:按照产业,农业可以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B:按照产品类型划分,农业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C:按照生产方式划分,农业包括集约农业、灌溉农业、生态农业。
D:按照环节,农业划分为产前、产中、产后环节。
答案:C9.以下不是农业最基本的贡献的是()。
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评价指标手册第一章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3)1.1 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3)1.2 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历程 (3)第二章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成要素 (4)2.3 指标体系筛选方法 (5)第三章技术采纳度评价指标 (5)3.1 技术采纳率的计算方法 (5)3.2 技术采纳面积的统计 (5)3.3 技术采纳效果的评估 (6)第四章产出效果评价指标 (6)4.1 产出增加值的计算 (6)4.2 产出效益分析 (6)4.2.1 经济效益分析 (6)4.2.2 社会效益分析 (7)4.2.3 生态效益分析 (7)4.3 产出波动性分析 (7)第五章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8)5.1 成本效益分析 (8)5.2 投入产出比 (8)5.3 经济增长贡献率 (8)第六章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9)6.1 农民收入增长 (9)6.1.1 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9)6.1.2 农民收入结构 (9)6.1.3 农民收入增长率 (9)6.2 劳动生产率提高 (9)6.2.1 劳动生产率 (9)6.2.2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9)6.2.3 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9)6.3 社会就业情况 (9)6.3.1 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10)6.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 (10)6.3.3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10)6.3.4 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带动就业人数 (10)第七章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10)7.1 土壤改良效果 (10)7.1.1 土壤肥力指数 (10)7.1.2 土壤结构改善程度 (10)7.1.3 土壤污染程度 (10)7.2.1 灌溉水利用率 (10)7.2.2 农业用水效率 (11)7.2.3 雨水利用率 (11)7.3 农药、化肥减量使用 (11)7.3.1 农药使用量 (11)7.3.2 化肥使用量 (11)7.3.3 农药、化肥使用结构 (11)第八章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11)8.1 推广机构服务能力 (11)8.1.1 机构设置合理性 (11)8.1.2 人力资源配置 (11)8.1.3 技术创新能力 (12)8.1.4 服务质量与效果 (12)8.2 推广人员素质 (12)8.2.1 学历与专业背景 (12)8.2.2 培训与考核 (12)8.2.3 业务能力 (12)8.2.4 职业道德 (12)8.3 推广服务覆盖范围 (12)8.3.1 推广服务覆盖率 (12)8.3.2 服务领域 (12)8.3.3 服务对象 (12)8.3.4 服务效果 (13)第九章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效果评价指标 (13)9.1 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13)9.1.1 政策目标达成程度 (13)9.1.2 政策实施效率 (13)9.1.3 政策覆盖范围 (13)9.1.4 政策可持续性 (13)9.2 政策满意度调查 (13)9.2.1 农民满意度 (13)9.2.2 农业企业满意度 (13)9.2.3 部门满意度 (14)9.3 政策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 (14)9.3.1 政策对农业技术普及率的影响 (14)9.3.2 政策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 (14)9.3.3 政策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 (14)9.3.4 政策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14)第十章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 (14)10.1 定性评价方法 (14)10.1.1 专家咨询法 (14)10.1.2 访谈法 (14)10.1.3 观察法 (15)10.2.1 数据包络分析法 (15)10.2.2 层次分析法 (15)10.2.3 多元统计分析 (15)10.3 实证案例分析 (15)10.3.1 定性评价 (15)10.3.2 定量评价 (15)10.3.3 分析结果 (16)第一章农业技术推广概述1.1 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农业技术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传播至农业生产一线,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中精准农业的实施及效果评估报告分享第一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3 报告结构 (2)第二章精准农业概述 (3)2.1 精准农业的定义 (3)2.2 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 (3)2.3 精准农业的发展历程 (3)第三章精准农业实施策略 (4)3.1 精准农业实施的基本原则 (4)3.2 实施步骤与流程 (4)3.3 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5)第四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5)4.1 数据采集方法 (5)4.2 数据预处理 (5)4.3 数据分析与挖掘 (6)第五章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构建 (6)5.1 精准农业技术框架 (6)5.2 技术集成与优化 (7)5.3 技术推广与应用 (7)第六章精准农业实施案例 (7)6.1 国内外精准农业实施案例介绍 (7)6.1.1 国内案例 (7)6.1.2 国际案例 (8)6.2 案例分析 (8)6.2.1 技术应用分析 (8)6.2.2 效果分析 (8)6.3 案例启示 (8)第七章效果评估方法 (9)7.1 评估指标体系 (9)7.2 评估方法与模型 (9)7.3 评估数据来源与处理 (10)第八章精准农业效果评估 (10)8.1 精准农业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0)8.2 精准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8.3 精准农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1)第九章精准农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11)9.1 精准农业发展趋势 (11)9.2 精准农业面临的挑战 (11)9.3 应对策略与建议 (12)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2)10.1 报告总结 (12)10.2 存在问题与不足 (12)10.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3)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精准农业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精准农业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确管理,从而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手册第一章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2)1.1 农村经济发展背景 (2)1.2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1.3 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性 (2)第二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2.1 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3)2.2 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3)2.3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3.1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4)3.2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源 (5)3.3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5)第四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 (6)4.1 劳动力转移现状 (6)4.2 劳动力转移途径 (6)4.3 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6)第五章农村金融服务与支持 (7)5.1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7)5.2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7)5.3 农村金融服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7)第六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8)6.1 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8)6.2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8)6.3 产业融合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9)第七章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9)7.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9)7.2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9)7.3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0)第八章农村电商与信息化 (10)8.1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10)8.2 农村电商政策与支持 (11)8.3 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1)第九章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 (12)9.1 农村教育现状 (12)9.2 农村人才培养模式 (12)9.3 教育与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2)第十章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 (13)10.1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13)10.2 农村经济发展挑战与机遇 (13)10.3 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14)第一章农村经济发展概述1.1 农村经济发展背景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背景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