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一)

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爱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虽然这个故事过去几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还有积极意义:一些家长偏爱孩子,平时顺着孩子,只说好听的,直到考试结束了,成绩不好才打骂,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谎。假话容易使人失误,最终做错事。同时也要勇于听真话,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二)

古人早就有爱美之心,不仅女人,男人也有爱美之心,邹忌就其中一个,而且很有有趣,所以背下来,经常玩味。

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妻子:“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妻子说:“当然是你更美,徐公哪有你美!”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他有点不自信,又问小老婆,小老婆也说他比徐公美,他又问客人,客人也说他比徐公美。一天徐公来了,他自己仔细看看,又对照镜子看了,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就想通了:老婆说我美于徐公是爱我,有私心;小老婆说我美是怕我,客人说我美有求于我。第二天他就去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威王,并且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唉!”

齐王是个十分开明的人,不仅称赞他说得对,而且马上向全国的官员、百姓下令:“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过了一年,想提意见,也没有话说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都来拜见齐王。

如果我们的各级官员,都能像邹忌那样,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敢于对上头说真话;都能像齐王那样,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我们的社会主义早就建成了。如果做不到,就说明我们的官员,还没有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开明、有觉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阐述的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邹公高大美貌的身材与徐公比,得出三种相同的答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在周遭的赞美声中,邹公没有陶醉,迷失自我,而是善于反思,认识自我,坚持内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一个人能在别人一再表扬之下,躬身自省,真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Inspirational quotes https://www.doczj.com/doc/a913496309.html,)邹忌在问美、比美、思美的过程中,能够敢于反思,认识自我,在阿谀奉承重重表象面前具备了清醒的头脑,保持了高度的自知之明,与曾子的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齐威王从邹忌的故事中悟到的结果仍然是“自知之明”。今天,面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面对下属的进谏能够虚心接纳,指陈弊病,广开言路,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等气度和胸怀,实在令人感奋不已。

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己之长短,知己之斤两。不因过去有些许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实事求是地估计比较与同行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唯我独能,盲目地小瞧他人。也不会在奉承话面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迷失本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二、课文翻译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那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那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的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三、课文说明 本文说明人君纳谏的重要.邹忌原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出于不同的原因,都赞誉他“美于徐公”;由此他悟到国君所受的蒙蔽一定很深。邹忌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巧妙地讽喻齐王除蔽纳谏,果然十分有效;齐威王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改革朝政,使齐国大治,威震诸侯。这种开明的政治措施,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出色刻画了谋臣邹忌的鲜明形象。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娴于辞令。他始终没有向齐王说出“纳谏”二字,而是推己及人,由耐人寻味的生活小事引出深刻的道理,寓说理于叙事之中,言简意赅,发人深思。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曲折生动。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富有戏剧性。它显然出自作者的精心设计,颇类寓言故事。文章的语言含蓄、洗练,是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所谓“虽欲言,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等等,都是作者夸张虚构之辞,不可当做史实来看。 四、本文选项自《战国策·齐策一》,这部书是西汉时刘向整理编写的。 五、段意:(一)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的冷静思考。 (二)邹忌入朝讽谏。(三)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 六、重点词语解释: 1、纳:接受。2、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3、昳丽:光艳美丽。4、修:长,这里指身高。5、服:穿戴6、窥镜:照镜子。7、旦日:第二天。 8、孰.视之:同“熟”,仔细。9、美我:认为我美。10、私:偏爱。11、方:方圆。12、宫妇:宫里的妃子。13、蔽:受蒙蔽。14、面刺:当面指责。 15、谤讥:这里是谈论缺点。16、市朝:指公共场合。17、闻:这里是传到的意思。18:时时:有时。19、间:断断续续地。20、期年:一周年。 七:问题汇总

读战国策有感

读《战国策》有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或许不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他留下的《战国策》,却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的著作。它为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谋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战国策》一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对于文人政客的描写。在政治上以管仲、张仪、苏秦为代表的政治家,以及众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隐士也现身江湖,大展才华,叱咤风云,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玄机妙算。这其中许多已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亡羊补牢、一尘不染、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惊弓之鸟、不翼而飞”等词语均出自于此。刘向也在人物描写方面下足了功夫。“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最好的证明。“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如此形象的外貌描写便是《战国策》所有人物描写的一大代表。而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在家中“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此后,便有了锥刺股的故事。待他发愤图强,身挂六国相印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前后鲜明的对

25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及答案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孰、诚、方、善、间”等。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1. 给加点字注音: 昳.丽( )朝.服衣冠( ) 时时而间. 进( ) 期. 年之后(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⑵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⑷王之蔽甚矣 ⑸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作品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 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 这部书的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 宫妇左右 妾→畏→ 朝廷之臣 客→有求→ 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1.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解析】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 课前预习方案 课堂学习方案 学习目标 第五单元 第25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一)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A、君美【甚】。君最美。 B、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C、谤议【于市朝】。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错误)。 2、判断句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句)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的国家。 3、宾语前置句。 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忌不相信自己。 4、省略句 A、与坐谈。(忌)与(之)坐谈。省略代词。 B、问之客曰。问之(于)客曰。省略介词。 5、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大王被蒙蔽很深呀! 6、定语后置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能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群臣吏民,受上等赏赐。(二)词类活用现象 1、朝服衣冠。 朝:名词做状语。在早晨 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面:名词做状语。当面 4、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古今义不同 1、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今,诽谤。 2、窥:古,照;今,偷看。 3、尺:古,一尺=0.23米,今,一尺=0.33米 4、讽:古,委婉的规劝;今,讽刺。 5、寝:古,躺而不睡;今,睡。 (四)通假字

孰视之。孰―――熟(仔细) 巩固练习 一、疏通文意 邹忌修( )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 )衣冠,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 )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 )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句 式:),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看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他妻子说:“您比徐公漂亮的多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的相貌)远不如他的。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因为想求助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就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嫔和身边的侍卫,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到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到中等奖赏;在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缺点,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大臣们还偶尔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政治修明,不用出兵,就战胜了敌国。 三、文学常识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启示: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1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高一语文课的经典之一。 邹忌身高八尺开外,风流倜傥。有一天,他问自己的老婆:”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漂亮?”老婆说:”老公,您比他漂亮 00倍,徐公怎么敢跟你比啊!” 邹忌又问他的小妾:”亲爱的,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有魅力?”小妾颤颤巍巍地说:”夫君,徐公当然不如你有吸引力了。” 这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嗨,老王,你倒是说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英俊潇洒一点呢?”“徐公啊!他给你拎鞋都不配。” 第二天,徐公突然到家里来了。那身板,那脸蛋,快赶上了潘安。邹忌这才明白,原来妻、妾和客人是言不由衷啊! 妻子说假话,是因为她爱自己;妾说假话呢,是怕自己;而客人说假话,则是有求于自己。 这样一想,坏了:”我听信了假话倒没什么,可是大王听信了假话,对国家和社稷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损失。” 于是,邹忌赶紧上朝拜见齐王:”您的爱妃们爱您,大臣们怕您,其他诸侯国有求于您,光给您灌迷魂汤,这样您

受到的蒙蔽就太多了。” 此时的齐王是齐威王,姓田,刚刚代替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久,非常能听得进去意见。他大腿一拍,”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赶紧号召大臣、百姓们给自己提意见,当面提意见的大赏;书信提意见的中赏;背后议论,被他听见的小赏。一时间门庭若市,大家纷纷献言献策,在这些好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齐国国力渐渐强盛。 邹忌在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他因为敢于革新而使国家富强;另一方面,随着孙膑等人的崛起,他又有些嫉贤妒能,但在向齐王纳谏这一件事情上,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肯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则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国家要富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开拓思维,积极献言献策。国家也应该鼓励我们广开言路,知无不言,言者无罪,不扣帽子,不打板子。 衷心祝愿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2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篇很好的文章,其中运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深的生活道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解析这篇文章的经典,事实就是如此。 比如文中有,邹忌问妻子说:“吾熟与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又去问小妾:“吾熟与徐公美”?小妾回答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课练作业题(含答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zōu)昳.丽(yǐ)燕.国(yān) B.孰.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 C.窥.镜(kuī) 期.年(qī)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规劝.(quà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旦日 ..,客从外来() (2)暮寝.而思之() (3)皆朝.于齐() (4)皆以.美于徐公() 3.把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朝服衣冠。 (2)徐公来,()孰视之。 (3)客从外来,()与()坐谈。 (4)自以为不如()。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客之.美我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及鲁肃过.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一处) (1)吾妻之美我者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邹忌的妻、妾、客都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类比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10.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007《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整理笔记、习题(含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 修:长,这里指身高。昳(yì)丽:光艳美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谓:对…说。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窥(kuī)镜:照镜子。孰:谁,哪一个。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一天清晨,邹忌穿戴好衣服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比得上。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而:就,表顺承。复:又。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旦日:明日,第二天。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如。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孰,通“熟”(shú),仔细。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弗如:不如。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寝:躺着。美,认为……美。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读后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以小见大妙谏威王,威王虚心纳谏,下令劝谏有赏,自始门庭若市,后赵魏韩燕纷纷朝拜齐国,齐称雄一世。 威王的举措实为开明圣举,通过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逐渐完善自我,以至于群臣欲见无以言,四国纷纷朝于齐。这些惊人的成就足以告诉我们:“从谏如流,巧善自我。” 三国时期,袁绍与曹操上演了一场精彩战争,可是拥有十倍曹军之多的袁绍却被曹操击败,其原因是田丰、诅授向袁绍献计献策,而绍不允诺,认为他人意见如废纸,最终惨败曹军。别人的意见像细微的沙粒一样放进你的嘴里,明白人懂得像蚌一样将其转化为晶莹剔透的珍珠,而像袁绍这般人便会口吐沙子,破口大骂。 往往意见就像子弹精准的射入了你的心房,直中要害,所以意见就是对个人的清醒明亮的镜子,引人深省,发现不足并改正。 “满招损,谦受益。”自负自满不接受意见只会使己处于不利,反之,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刘备行诸葛亮之计而鼎立三国,符坚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国力,李世民纳魏征之谏而贞观天下,文种弃范蠡之谋而招杀身祸。 位卑可以令其尊,学少可以奋其盛,而虚心接受意见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易失而不易得。这恒古不变的常理为何不去接受掌握呢?三个臭皮匠各抒己见也能令事物臻于完美,因此我们应该心怀一颗敞亮的心,耳听他人真诚的意见,巧善自我的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真诚建议,我们应该予以肯定,通过意见正视自身的不足和毛病,从而完善自我,将他人给予我们的石头巧妙接取并铺设自己的人生路,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完美,直抵成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国家要生存发展乃至称霸当然离不开明君的治理,一个君主要成为明君当然离不开贤臣的辅佐,而一个臣子要成为贤臣当然离不开善于发现的"眼睛".两千多年前,齐国名臣邹忌正是有这样的"眼睛".邹忌采用了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一极为普通的事件作为进谏的突破口,生动而极具说服力地反映了"王之蔽甚矣"这一情况,使齐威王坦然地接受了进谏. 邹忌所处的时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我们的时代呼吁探索与创新,而发现则是探索的动机,创新的前提.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本文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重点字词解释 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窥(kuī)镜:照镜子。 孰:谁。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甚:极了。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旦日:明日,第二天。若:如。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私:动词,偏爱畏:害怕 欲:想要寝,躺在床上。朝:朝廷见:拜见。诚:确实。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于,比。地方:土地方圆。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谤讥,指责、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闻,让……听到。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进:进言劝谏。时时,不时,有时候。期(jī)年:满一年诚:确实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四.一字多义 (一)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g.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m.数月之后(无意义) 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二)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三)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四)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五)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六)诚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教案 授课教师:陈远辉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于作品的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识记文中一词多义,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领会邹忌怎样用讽喻达到讽喻的目的。 复习重点: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复习难点:领会邹忌怎样用类比的逻辑推理来讽谏齐王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练习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授课地点:九(1)班 课文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片文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故事。以邹忌的讽喻来体现古人高超的劝谏技巧。本文被列入“广东省语文中考24篇课文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中,多年来一直未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在复习过程中值得重视。 复习过程: 一、作品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由西汉末刘向编定。出自《战国策》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部编九下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梳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与译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睡觉时(又)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人,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朝见。这就叫做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的谋略议论。编定者为西汉(朝代)的刘向,共33 篇. 【重点词义】 1.特殊用法 通假字: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服:穿戴。 (2)名词用作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3)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古文很多名篇,以前读书的时候接触过,但是说真的,应试教育阶段的读书,都是水过鸭背的,因为不是为自己真正的需要所读的。 譬如这篇《邹忌齐王纳谏》,只记得这是以前读过的,但是讲什么,其中给人启迪的是什么,却毫无印象。 今天中午午睡前翻开床上的《古文观止》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惊为天文之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这么好的文章,为何之前毫无所感?!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先以生活小事比美问答开篇,引人入胜。 继而写邹忌因小悟大,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并以此讽谏齐威王。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意见,悬赏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邹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察。 《弟子规》里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闻誉恐,闻过欣呢,谁不是闻过怒,闻誉乐呢,谁都喜欢听好话呀!文中,当邹忌把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抛给他的妻子小妾和远方来的客人时,这三者都说徐公不如邹忌(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按道理,一般的人听了三者的评价之后,应该对自己的相貌有信心了吧。 可是,当邹忌真正见到徐公后,发现自己其实不如徐公,他思考

后得出一个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能有这样一份自察,有这样一份清醒已经很不容易了,能难得可贵的是邹忌把自己体察出来的道理进谏给威王。 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唯有忠心耿耿为国家着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行动力。 最让我佩服的还有威王的这份从谏如流的心胸和英明。 当邹忌由己及国推理出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于王,判断出王之蔽甚矣(受到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威王听从了邹忌之言,下令奖励进谏者,结果一开始进谏者门庭若市,但是一年之后,有人即使想规劝都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想想看,这样的国家,还不强大吗?所以,齐国战胜于朝廷,不需要用武力去征服,别的诸侯国都来朝拜齐国。 这个故事,其实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 一间学校也好,一个市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上级领导如果没有像威王这样的纳谏心态,肯定是治理不好的。 同样,身为子民,如果发现问题,而不敢于去说,去提意见,也是不称职的。 对于广州地铁翻新改造,广州第十六中学的学生阿华的进谏就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教育,就要多培养这样的人,这才是国家的希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业 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学者刘向加以汇编整理。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在各国的政治活动和言论,反映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 二、解释下面的词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明日徐公来明日:次日,第二天。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讥刺。 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朝服衣冠,窥镜窥:看。 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即使。 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 入朝见威王朝:(名词,朝廷) 皆朝于齐朝:(动词,朝见) 朝服衣冠朝:(名词,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吾与徐公孰美孰:(代词,谁,哪一个) 孰视之孰:(形容词,同“熟”,仔细) 门庭若市若:(动词,如,像)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段写邹忌“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有什么作用? 面对别人的吹捧,邹忌并没有盲目自信,而是深刻反省,说明邹忌善于自省,有自知之明,不易被美言蒙蔽。 2.邹忌劝谏从自身说起,有何用意?有什么好处? 邹忌见到齐威王后,首先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意在用自己的家庭琐事来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以此作为劝谏的切入点和有力论据,有利于劝谏的顺利推进,同样使得齐威王易于理解和接受。 采用设喻说理,以家事喻国事,以小事与国家大事相类比,这样说理,将劝谏的意图隐藏于故事之中,现身说法,入情入理,让对方在拉家常、听故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接受了观点,含蓄委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3.“皆朝于齐”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不能。“皆朝于齐”一方面能够侧面表现齐威王纳谏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意在告诉人们,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 4.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妻妾客皆美邹忌对讨好恭维的话要警惕 邹忌自知不如人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齐王纳谏除蔽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邹忌规劝齐王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整理

一、理解重点词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8.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9.臣之妻私臣(的) 10.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2.数月之后(无意义) 13.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e.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所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四、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委婉地劝说今:讽刺。 2.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义:表地点)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从,近臣;今:表方位) 4.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 五、文言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 课外文言字词积累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冯谖客孟尝君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冯谖客孟尝君读书笔记 篇一:《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第一卷周文(《左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周郑交质 3、石碏谏宠州吁 4、臧僖伯谏观鱼 5、郑庄公戒饬守臣 6、藏哀伯谏纳郜鼎 7、季梁谏追楚师 8、曹刿论战 9、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10、宫之奇谏假道 11、齐桓公下拜受胙 12、阴饴甥对秦伯 13、子鱼论战

14、寺人披见文公 15、介之推不言禄 16、展喜犒师 17、烛之武退秦师 18、蹇叔哭师 第二卷周文(《左传》) 1、郑子家告赵宣子 2、王孙满对楚子 3、齐国佐不辱命 4、楚归晋知罃 5、吕相绝秦 6、驹支不屈于晋 7、祁奚请免叔向 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9、晏子不死君难 10、季札观周乐 11、子产坏晋馆垣 12、子产论尹何为邑 13、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14、子革对灵王 15、子产论政宽猛 16、吴许越成

第三卷周文(《国语》) 1、祭公谏征犬戎 2、召公谏厉王止谤 3、襄王不许请隧 4、单子知陈必亡 5、展禽论祀爰居 6、里革断罟匡君 7、敬姜论劳逸 8、叔向贺贫 9、王孙圉论楚宝 10、诸稽郢行成于吴 11、申胥谏许越成 第三卷周文 《公羊传》 1、春王正月 2、宋人及楚人平 3、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虞师晋师灭夏阳《檀弓》 1、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2、曾子易箦 3、有子之言似夫子 4、公子重耳对秦客 5、杜篑扬觯 6、晋献文子成室 第四卷周文 《战国策》 1、苏秦以连横说秦 2、司马错论伐蜀 3、范睢说秦王 4、邹忌讽齐王纳谏 5、颜斶说齐王 6、冯谖客孟尝君 7、赵威后问齐使 8、庄辛论幸臣 9、触讋说赵太后 10、鲁仲连义不帝秦 11、鲁共公择言 12、唐睢说信陵君 13、唐睢不辱使命 14、乐毅报燕王书《秦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及答案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孰、诚、方、善、间”等。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1.给加点字注音:?i丽()朝服衣冠()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2.翻译下列句子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⑵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⑷王之蔽甚矣 ⑸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作品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 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这部书的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 或辞说。《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设喻说理邹忌齐王妻→私→ 宫妇左右妾→畏→ 朝廷之臣客→有求→ 四境之内受蔽类比推理受蔽(甚矣) 1.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解析】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项自《战国策·齐策一》,这部书是西汉时刘向整理编写的。讽,是动词,讽谏,讽喻,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辞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谏议。纳,接受。“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文章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战国策》的体例:国别体。 二、朗读停顿节奏: 1.徐公/何能及君也?(停一处) 2.吾与徐公/孰美?(停一处)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停两处) 4.今齐地/方千里。(停一处)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停一处)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停一处) 三、重点字词解释: 1.修.八尺:长,这里指身高。 2.形貌昳丽 ..:光艳美丽。 3.朝服.衣冠:穿戴。 4.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与……相比怎么样。 5.何能及.君:比得上。 6.孰.视之:同“熟”,仔细。 7.自以为 ..不如:认为。 8.吾妻之美.我:认为……美。9.私.我:偏爱。 10.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11.王之蔽.甚矣:受蒙蔽。12.面刺 ..:当面指责。刺:指责。 13.寡人 ..:国君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14.谤讥 ..:指责、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15.市朝 ..:公共场合,公共场所。16.闻.寡人之耳:使……听到。 17.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18.期年 ..:满一年。 19.虽欲言:即使。 20.朝.于齐:朝拜,朝见。 2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四、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2.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 ..千里古义:地土方圆;今义: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古义:身边近侍;今义:方位名词 3.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讽喻;今义:讽刺 4.明日 ..,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5.忌不自信 ..古义:相信自己,否定句中的倒装;今义:有信心(三)一词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 (2)问之.客曰(它,代与徐公比美这件事) (3)吾妻之.美我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结构助词,的) (8)臣之.妻私臣(结构助词,的) (9)王之.蔽甚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结构助词,的) (11)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1)朝.(zhāo)服衣冠(早晨) (2)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朝见) 3.于 (1)欲有求于.我也(向) (2)能谤讥于.市朝(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