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大作业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大作业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的认识

本学期,我选修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系统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涵义、主要内容、主要原则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实践问题,分析社会系统、社会矛盾、社会过程、社会主体、社会认知评价、世界历史方面的研究方法有了深一步的理解,特别是老师运用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我深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方法论的博大精深。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含义的理解,着重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内容、主要原则的认识,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世界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对社会认识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解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社会认识是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理论,是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总结,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哲学。人类的社会认识经历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社会科学方法论经历了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的演变过程。

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认识

2.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变革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尽管在社会认识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总体上是唯心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条件说明政治、法律、

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开辟了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时代。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批判的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批判的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把空想社会主义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其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批判的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说。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内容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社会矛盾、社会主体、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涉及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从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这要求我们在社会历史领域,首先要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其次要坚持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最后要坚持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遵循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尊重本本,但不搞本本主义;要尊重别人的经验,但不照搬别人的经验,学会独立思考。

二战后,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但苏联仍坚持“斯大林模式”的苏式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一切物力、财力发展工业、军备,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正如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所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七十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固守“斯大林模式”,不能从自具体国情出发调整政策体制,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客观性的原则,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在上世界90年代,没有照搬苏联模式,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的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是坚持客观性原则和实践标准的体现。

(2) 主体性原则

主体的维度存在于人类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中,以此为起点对社会历史客体的认识和评价更加全面准确。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能动性,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党的作风影响和决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必须身入群众,关注民生,走出机关,走出文山会海,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必须深入群众,解决民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讲实惠,不讲假大空的大道理。

(3) 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将社会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整体性原则要求社会科学研究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从整体的观点来观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从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切从全局、从整体出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坚持城乡统筹兼顾,坚持共同富裕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 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的看问题,反对抽象的看问题。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形势下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在考虑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整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香港地区的特殊历史状况,立足恢复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等实际问题,形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把各平共处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既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又促进了香港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首先是要承认有矛盾的存在,然后邓小平同志再去具体分析,最终找到了解决祖国和平统一的有效方法。

(5) 发展性原则

社会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就需要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摒弃不符合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性原则的静止孤立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观点。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的运动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条件,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论

3.1马克思世界历史论的方法论意义

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它反映的是各国进入全面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世界历史伦的方法论指导我们研究社会历史必须以世界眼光关照当代社会发展,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3.2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她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进一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担待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使得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急剧增加。正如国家主义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会上所说的: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向往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一直以来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迅速崛起,打破了超级大国支配世界的政治格局,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当代世界,是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共存的现状,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我们与同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友好资本主义国家秉承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的精神,互尊互敬、互利共赢、开放进取。紧密协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磋商、协调、配合,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平等协商集体制定国际规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实践,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