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艺术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是达到了一种超高境界。全书共塑造了男女形象600多人,尤其是以金陵十二钗为首的女子形象为最,而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十二钗正册之首,更是塑造得极为成功。她二人都是才貌双绝的美女,却都以悲剧收场。她们的美虽不分伯仲,却各有千秋。黛玉性灵纯真,以爱情为生命;宝钗沉稳端庄,以现实生活为主题;黛玉多愁伤感,孤高自傲;宝钗随分从时,上下皆喜;黛玉最终香消玉殒,魂归天外;宝钗虽得与宝玉成婚,却也落得个独守空闺。本文主要从黛玉和宝钗的外貌才情、出生背景及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为人处事方法、爱情观念及结局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形象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s Image Compare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bstract]: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is that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previous resplendent bright [earl, whose artistic achievement can be termed as being unique. Especially in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s, is to achieve an ultra high level. The book is shaped more than 600 men and women image,Is headed by the Twelve Beauties of Jinling Women's image as the most,but Lin Daiyu and Xue Baoochai as the first of Twelve hairpin Zhengce, more is to create a highly successful. They are endowed with Shuangjue the beauty, but had ended in tragedy. Their beauty, though not sub-par, but each has its advantages. The Daiyu spirit and innocence, love of life; Baochai calm and dignified, as the theme in real life; Daiyu sentimental, aloof and arrogant; Baochai with points from top to bottom are hi; Daiyu and final certain death, Soul days outside; Baochai was married Baoyu, but also end up jealously guarding Konggui of. From Daiyu and Baochai, the appearance of talent, birth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personality traits, method of dealing with others, notions of love and the outcome of its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words]: Lin Daiyu;Xue Baochai;Image

《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部著作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无论是它的思想内容,还是文化意蕴都是极其丰富的,尤其是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更是以鲜活的生命力存活于广大读者心间。而林黛玉和薛宝钗又是作者用笔最多,也最具光彩、深入人心的两位女主角。她们都与贾宝玉关系密切,而且也都以悲剧收场。但两人的性格乃至待人处事的方法都各有其特点。可以说,她们两人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一个娇弱似弱柳扶风却又聪慧过人,天真浪漫,超脱现实,超凡脱俗;另一个则是大家闺秀的典范,沉稳内敛,做事体面,顾全大局,是作为贤妻良母的不二人选。

林黛玉和薛宝钗做为贾府众多女性中的佼佼者,两人各有特色,不分伯仲。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分别加以对比。

一、从二人的外貌和才情来看

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十二钗之首,她们的外貌是其他女子所不能企及的。虽没有具体的写出她二人究竟有多美,美到何种程度,但仅从文中的寥寥数语就分别写出了她们各自的美丽。先看对黛玉之美的描写,在文中第三回宝黛初见时宝玉眼中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个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

反观宝钗则是: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容貌丰美,品格端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第二十八回)

而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到的签为牡丹,并题着“艳冠群芳”而黛玉抽到的是题着“风露清愁”的芙蓉。由此可见黛玉的美,是一种清丽脱俗的瘦弱纤细的美,而宝钗的美是属于富贵成熟的美。

黛玉和宝钗在才情方面也是不相上下的,她们先结海棠社,又赛菊花诗吃螃蟹吟诗,秋风秋雨下雪赏梅都要吟诗联词,在这种诗赛中黛玉和宝钗均显示出了她们超出别人的才情,黛玉魁夺“菊花词”,宝钗榜首“螃蟹咏”,均称为绝唱。

但我个人认为,黛玉的诗作更胜一筹,她不仅心思细腻,才思敏捷,而且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是大观园中其他姐妹所不及的。她的《吟菊》诗里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她的《问菊》诗里说“孤标傲世偕谁怨?一样花开为谁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蜇病可相思?”还有她与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在元妃省亲时所作及平日里的联诗联句,均可看出她的才情可谓是首屈一指的了。尤其是她的灵魂之作《葬花吟》至今仍令许多读者感动的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句子每每读来,都令人感动不已。

宝钗的诗写的也很好,她是大观园中文采仅次黛玉的女子。她的诗吟咏工细,但缺乏超逸的意境。她的才情多用于生活的细节之上,属于现实主义之流。如其《柳絮》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再如她的《咏白海棠》诗,李纨对其的评价是“若论风流别致,自是黛玉;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第三十七回)由此可见,黛玉之诗,是从她幽美绝俗的意境生活升华而来,首首含情思、蓄幽怨,风流别致,意境优美,极具个性与灵性,有浪漫之感;而宝钗的诗则含蓄浑厚,注重实际,有现实之美。

二、从出生背景和生活环境方面来看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林如海仅是一个扬州的盐政官,且膝下无儿,只有黛玉一女。再加上其母亲去世早,而父亲无法照顾她,并且也过世较早,黛玉又天生体弱多病,身体不好,孤苦伶仃,只能长期寄住在外祖母贾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内心深处仍然是孤独无依的。因此,从小就养成了她与人疏离,孤高自诩,多愁善感的性格。

而薛宝钗出生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与贾、王、史三家齐名的皇商薛家。薛家原是“现依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讲的是生意上的人际交往,跟人打交道,在利益面前勾心斗角。而宝钗由于父亲早逝,哥哥不成器,过早的接受了家庭的重担,被当做进宫入选的秀女来培养。这就养成了她做事不能随心所欲,须得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在无形中形成了她圆滑世故,人情练达的处事风格。

在生活环境方面,林黛玉从小生活在扬州,家中只有她一个孩子,父亲因她聪明绝顶,姑且当她是男孩子来教养,因此她博览群书,生活充满了文艺情趣。后来,她到了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得看人眼色生活,谨小慎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第三回)。而离开贾府,她别无去处,因此使得她不善与人交往,又因她自幼多病,多愁善感,就更加的融入不到贾府的大家庭中,所以她的生活范围多在自己的潇湘馆中,生活主题也就多为看书读诗词和关注宝玉了。

再看宝钗,她从小就生活在利益之争的皇商之家,凡事利字当先,又加之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闺秀教育,而且过早地接触社会,再加上她是待选秀女的身份,使得她所接触的事物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的,自然比黛玉仅仅只读诗词要懂得多。所以她才有“凡事一问三不知”“自云守拙”的处事态度,这些多是她在家中耳濡目染的结果。此外,宝钗她还有母亲、哥哥和薛家,就算她离开贾府,她也仍然有自己的去处,并非如黛玉般一无所有。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完全没有无依无靠的悲惨,在她的眼中所看到的,她心中所想的大多是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对她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观园上上下下都对其交口称赞的主要原因了。

三、从性格特征方面来看

作为《红楼梦》的两大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有着明显的不同。黛玉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才思敏捷,孤高自诩,目下无尘,却又伶牙俐齿,天真坦率;宝钗品格端方,随分从时,轻言寡语,端庄凝重,沉稳内敛而又有些冷漠无情。

先说黛玉,可谓真正是一个水做的人儿。她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爱哭,爱使小性儿。这主要表现在她的哭上,她的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她珍爱生命之美,却为生命之短暂而哭。《葬花吟》的主要内容就表达了她的这种情怀。第二十三回写黛玉独自一人来到沁芳闸桥边的桃花林中,“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在“扫花”“葬花”。当宝玉说把花扫起来撂水里时,黛玉却说“撂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在黛玉的眼中花儿是美丽的,它是一次生命的绽放,美丽的生命不该受到“糟蹋”。

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黛玉在花冢前一面哭一面诵她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

寻见。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清楚地表达了黛玉对生命之美、生命之短暂的伤怀情绪。她由“花谢花飞花满天”联想到人的生命之美和生命之短暂,伤怀之情更进一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古人曾云:“人心感于境遇,而哀乐情动,诗意顿生,达其意而成章”《葬花吟》因花而情动,因情而成章。①

其次,她是为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而哭。黛玉从小失去母爱,又没有兄弟姐妹,再加上远离父亲,使她幼小的心灵上有一种孤苦伶仃之感,所以她常为自己的身世不幸而哭。在第二十七回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借花的经风沐雨写出自己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感受如同“风刀霜剑严相逼”。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将黛玉的“别离”之痛写的凄楚动人。她的《秋窗风雨夕》给人带来浓厚的思乡情绪。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写薛宝钗将其兄薛蟠从苏州带来的土特产、小玩物等分送众姐妹,使得黛玉睹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又伤起心来了。”可见尽管她现在的生活如何的富足,都无法代替她的孤苦伶仃之感,无法拂去她心头的无限惆怅和思念。

第三、她的爱使小性儿,多愁善感还表现在她对所爱之人的过分在意上。她常常与宝玉使小性子,耍脾气,怄气,都是因为她太过在意。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因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吵;为宝玉在外将身上的配饰给人而使脾气剪荷包争吵等,都可看出她的这些小性儿都是源于她太过在意宝玉,害怕失去宝玉而产生的。

当然了,黛玉也不仅仅是一味的孤高自傲,目下无尘,对于意趣相投,情趣相合的姐妹,诗友乃至丫头、婆子,她也有谦和、尊重、友好和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对于紫鹃,虽是丫头,她却能姐妹待之,而且紫鹃可以直接的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也可以建议她“趁早坐定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对于晴雯,她也是格外厚待的,就连宝玉写芙蓉诔祭奠晴雯,她反而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不仅如此,还建议宝玉改词为“茜纱窗下,多情公子”(第七十八回)。而对于香菱,她更是耐心细致地教其学诗,为她挑选合适的诗词,解释她不懂的地方。由此可看出,黛玉是一个敢爱敢恨,天真坦率的女子。

宝钗在人们心中是一个颇具淑女风范的“冷美人”。她被作者誉为“山中高士”,由此可见,她是一个有才貌,有学问,有头脑,修养极高,功夫很深的闺秀。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宝钗是一位“冷美人”,她虽“艳冠群芳”但却“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吃“冷香丸”,住的屋子“雪洞一般”,穿的是“家常”旧衣裳,对人不疏不亲

①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又有几分冷漠。如她在第三十二回中,金钏儿投井后,王夫人心下有些不快,宝钗就劝说道:“姨娘是慈善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贪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可见她内心的冷漠与无情了。再有一次,尤三姐自尽,柳湘莲出走,连偏袒儿子的薛姨妈都为之叹息,薛蟠为了此事放声大哭,悲伤不已。宝钗却是并不在意,反而提醒他们应及时酬谢家中那些贩货的伙计,“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均可看出她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与“无情”。

其次,宝钗是一个随分从时,识大体的贤女子。她的识事、识时务、识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件事来看。第一件是第三十回中宝玉无意中说出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下面写到:

宝钗听说,不由得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到:“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一个“不由得大怒”之人,却能忍得住怒,这需要多大的定力?但她忍住了,回击的也非常巧妙得体。第二件事是第五十六回:“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在这一回当中重点写探春,李纨,宝钗三人联合治家,宝钗与探春对话谈到《不自弃文》和姬子之文时,说的一段话尤为精彩: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明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时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由此可见,宝钗之识。

再次,她还是个有城府的女子。在第二十七回中,宝钗在滴翠亭中展扇扑蝶,显示的是一种少女的青春情趣。但是她无意中听到了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她便用计嫁祸颦儿,结果让小红真以为是林姑娘听了,走漏了风声,宝钗眼看得逞,“心中好笑”,由此可见,宝钗的这招“金蝉脱壳”的法子是有多么的成功,可见其心性深沉与城府之深了。

四、从二人的人际关系及为人处世方面看

黛玉对人不设防,并且也毫不在意自己对其他人的态度。她言辞犀利,不在乎是否得罪别人,以至于湘云说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对于刘姥姥,大家都苦于无以名之,黛玉叫她做“母蝗虫”。在第八回中,黛玉说李嬷嬷,宝钗听了直说“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小红说她“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袭人说“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浑说!”可见她口才换得的只是别人沉重的反感,她随口撕裂了别人的脸色,也撕裂了别人和她的关系。而她的对人不设防,则表现在她当众引用《西厢记》《牡丹亭》的词句,被宝钗抓了现行后,她不仅没反问宝钗为何知晓,从哪知晓那些词句,反而虚心听取宝钗训诫,可见她是对人毫无心计的。

相比于黛玉的无心计和不谙世事,不善交往,宝钗可谓是人情练达的高手了,她的为人准则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己,自云守拙”,宝钗的人格本

质是“时”。在贾府内诸人眼里。薛宝钗“稳重和平”“随分守时”,她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注重分寸,讲礼仪。正因如此,她在刚入贾府不久,就获得了贾家上下的好评。第五回开篇写道,“不想如今忽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但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守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人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顽。”又加上第八十回中贾母和薛姨妈聊天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宝钗的一段评价:

……我看宝丫头性格温厚平和,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前日那小丫头回来说,我们这边还都赞叹了她好一会子,都像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不是我说句冒失话,那给人家做了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

由此可见,宝钗不仅赢得了贾府下层人的好感,而且也讨得了贾府“老祖宗”的满心欢喜!此外,她在元妃省亲时,因元妃不喜“红香绿玉”的字眼,故提醒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贾母为她过生辰时要她点戏,她就投其所好,点贾母喜欢的热闹戏……均可看出,宝钗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圆滑与得心应手。五、从爱情观念与结局来看

林薛二人与宝玉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但她们两人的的爱情观念却有很大的不同。在林黛玉的生命中,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就是她的生命之源,爱情没了,她的生命也就结束了。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茱仙草,盖因赤霞宫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偿其一生所有眼泪。对她来说,与宝玉的爱情就是她这一生的追求与执念。她是一个完全活在爱情中的女子,她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只一往情深的爱着宝玉,纯真的爱是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她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重。她虽然与宝玉有着木石前盟,并且从小同坐同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终因“金玉良缘”而对自己的爱情所担心,疑惧,悲观,甚至于绝望。故而可以看出,黛玉她是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活的女子,她以一个少女的全部生命谱写了一曲干净纯真爱情绝恋之歌。

相对于黛玉坦率真挚的爱情,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就不是很明显了。她与宝玉的感情源于“金玉良缘”,虽然她也喜欢宝玉,关心宝玉,但她却没有黛玉那样的直率。她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她希望宝玉能去读书,学习关心仕途经济。她深知宝玉心中只有一个林妹妹,并且不喜欢那些功名利禄,但她仍然选择了嫁给宝玉,并告之宝玉黛玉已死的事实,可见在宝钗的观念中,现实生活是高于爱情的。

从二人的结局来看,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就已经暗示了她们都是以悲剧来收场的。文中写到:

宝玉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头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四名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吟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再听到曲子《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由此可见,她们二人都是悲剧的,唯一不同的是一个香消玉殒,魂归仙境;一个独守空闺,寂寞相伴。黛玉因还泪而来,“质本洁来还洁去”。她将一生的泪水流尽,将一腔的真情付出,却终落得“香魂一缕随风散”,在她离世时,身边也仅有紫鹃、探春和李纨,只剩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凄凉冷淡!黛玉之死,凄婉动人,她咽气之时正是宝玉和宝钗成亲之时,用前面成亲的歌舞声声,热闹非凡,更加突出的反衬出潇湘馆的极致凄凉,令读者扼腕叹息,为黛玉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宝钗虽然得以嫁给了宝玉,成了名副其实的宝二奶奶,但是她嫁到贾府时,贾家已经处于败落地步,再加上后来宝玉出家,只留下宝钗怀着胎儿独守空闺。虽然后来贾家再沐皇恩,延世泽,终究改变不了宝钗年纪轻轻就守活寡这一事实,就算有王夫人和薛姨妈的疼爱,也终究是误了终身。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就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人物形象也就不同。当然了,作为《红楼梦》的两大主角,她们几乎不相上下,一个是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柔弱文人,浪漫纯真的美少女;一个是成熟稳重,端庄大方的闺秀淑女典范,是贤妻良母的不二人选。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的“书中钗黛每二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并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因此,不管是喜欢黛玉的性灵,还是喜欢宝钗的稳重,我们都可以从文中找出你所喜欢的主角,或浪漫,或豁达,或美丽,或温柔,或为人宽厚,或天真坦率……就看自己怎么看待那些永存在大观园中的美丽女子了。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年

[3]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5年

[4]冯其庸.论红楼梦敝帚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5]周远斌.薛宝钗[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6]周远斌.林黛玉[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广南县董堡乡中心学校陆杰 《红楼梦》不知翻过多少遍,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所有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倾倒的感慨,同情与喟叹,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草本之身的病西施——林黛玉。她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我喜欢她,爱恋她,因为她有稀世之美貌,有兰草之气质,有芙蓉之风骨,有纯美之爱情(尽管最终只是“镜花水月”),更主要的是缘于她是美与艺术的统一与象征。 一、林黛玉是一种悲剧美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在百花斗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为什么独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因为悲剧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越壮美越动人。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最悲者莫过于林黛玉之悲了。 (一)寄人篱下的悲剧 林黛玉的悲剧,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恨来人间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生于没落贵族之家,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二)爱情婚姻的悲剧 爱情,是多么光辉耀眼的字眼,多少人为它魂牵梦绕,多少人为它欢乐,多少人为它流泪,多少人为它如痴如狂,多少人为它轻掷了生命。它就像一团烈

红楼梦里人物服饰所代表的形象

红楼人物服饰形象 金相玉质不肖子:贾宝玉的服饰形象 翩翩公子的风度,在第三回中,刚进府的黛玉所目睹的表哥形象,刚进来时一看, “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会儿在回来时,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在这一回中,宝玉光彩照人,华贵之气直通凤姐。宝玉因得贾母喜爱,其在贾府地位无人能敌,一身嗣服便是其身份地位的标志。 曹雪芹几次写宝玉穿箭袖衣饰。第八回“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时宝姐姐看到的宝玉是“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第十五回北静王所见的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看戏换的是“大红含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去舅舅家是“身上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子”。箭袖服饰是一种窄袖袍服,箭袖即马蹄袖,衣服袖身窄小,袖端头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弧形,可覆住手背,以便不影响射箭且又可保暖。原为便于骑射,由满族游牧

尚武的民族传统而来,虽说明代已有,但是人们穿着不多。清代宫廷早起因极力主张“不废骑射”,因此将箭袖用于礼服,成了清代男服的典型制式。宝玉虽不习武,穿上它可以显得英俊干练,风流潇洒。如若改成宽袖长袍也许更适合读书人,却不免老气横秋,那就不像贾宝玉了。 月葬诗魂:林黛玉的服饰形象 柔弱美,体现林黛玉的清、雅。林黛玉的服饰描写有几次,次是在第八回林黛玉回到梨香院,“宝玉因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大红是林黛玉服饰的主色,穿戴红色不仅是贾府爱红风俗影响所及,也寄托了林黛玉的美好愿望,即与宝玉相配。 第二次是第四十九回芦雪庵赏雪对红梅,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这青金闪绿如意绦为一身红装平添几分动人春色,仿佛是万红丛中一点绿。这即凸显了黛玉的穿衣品味,又符合她希冀的红绿相配的爱情愿。 第三次是第八十九回,宝玉去看她,她“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上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月白、银鼠(洁白)、加杨妃色(淡粉色)此时黛玉的服饰色彩淡雅清丽,与她洁身自爱的性格相一致。“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显得清新自然。整个着装既不有意展示华丽,也不刻意追求朴素,反映她不同流俗、无所掩饰的个性和“潇湘妃子”卓尔不群、洒脱自然的气质。整部《红楼

(完整版)《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一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的宝黛之间爱情之花,更是具有一种永恒的凄艳之美。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人生是由她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三者所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时代;封建礼教 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生活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 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足可以看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悲惨状况。无怪乎在《葬花吟》中叹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词。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姓名: 2010年12月25日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内容摘要】 人物是小说组成的主要要素,人物言行思想是小说的血肉,正因为有了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的塑造,才让小说活灵活现,有了生气。我国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堪称一绝。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首屈一指。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为典型。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史,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 贾宝玉:反抗封建道德,但又趋于消极。 林黛玉:才华横溢,尖酸刻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薛宝钗:端庄从容,随分从时,城府极深。 王熙凤:泼辣爽朗,为人狠辣。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性格,贾宝玉,林黛玉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xx: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 “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红楼梦人物红玉人物分析(1)(1)

《红楼梦》中的人物小红 容摘要:红楼梦中的红玉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她有见识、有远谋,是大观园中的清醒者。说出“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人生箴言。于是她不再谋个“丫鬟大了,随便发配个小子”之路。一方面大胆自主恋爱,追求贾府穷本家贾芸,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方面靠自己非凡的能力获得了王熙凤的赏识提拔。她能成功是因为她性格中的大胆勇敢、聪明伶俐、坚强有韧性。她在感情上她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他名字暗射黛玉,虽然没有黛玉的才情,但也是有叛逆精神,敢于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的人。在贾府上下大小丫头里,她的结局是个喜剧,这也是雪芹寄希望的宝玉和黛玉的结局。这一特殊形象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社会,都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胆勇敢聪明伶俐清醒自主坚强有韧性知恩图报 《红楼梦》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青少年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反应了清朝末年的现实社会状态,具有初步的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主义理想和主。作者是怎样来反映着一主题呢?作者刻画了一群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纯洁的、青春的、可爱的、性情美好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黛玉、宝钗,元春、探春等金陵十二钗,晴雯、麝月、鸳鸯、袭人等副钗人物,一个个是那么的聪明玲珑,青春热情,性情可爱,却逃不脱悲剧的结局,可谓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书中的宝玉对他们羡慕、尊敬、亲昵其实是对美好人性和理想的追求,对对现实肮脏的、扼制人性的社会的憎恶。可是他们一一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黛玉多愁善感 宝钗贤德有容 湘云灿烂爽朗 妙玉冷霜孤傲 迎春儒雅随和 惜春孤僻冷凝 袭人柔顺体贴 李纨端庄秀丽 晴雯执着不驯 凤姐、探春、平儿灵活练达, 宝玉如宝似玉、脱俗超俗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薛宝钗 红楼梦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着,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刚知道有红楼梦时是在幼年,拜读红楼是在中学,沉醉于宝黛美丽而含酸的爱情故事,喜欢黛玉的灵气、湘云的酒脱、探春的才干,凤姐的世俗,只是不太喜欢宝钗,认为她是个不光彩的“第三者”。而现在,当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当初的反感和厌恶已不知何时被另一种特别的情感所取代? 纵观整篇小说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薛宝钗,她容貌美丽,在大观园中与林黛玉并称双美;她才学之高,也只有林黛玉可与比肩;而她丰满的多棱形的性格,不仅在贾府大观园独一无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喜欢的是薛宝钗的才情,气质,端庄稳重. 薛宝钗的学识,在大观园中算是最扎实、最全面的。她虽然没有黛玉的作诗的巧,每每作诗也逊黛玉一筹。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着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这是作者在作品中队宝钗的肯定。

宝钗的性格,宝钗较黛玉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但有人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林黛玉 母亲早逝,父亲不在身边,命运挺可怜,再加上当时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她又不是贾母嫡孙女,多少有点觉得不自在,而又偏偏寄人篱下,估计黛玉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太好,就造成了她压抑的性格,很多心,又很爱想太多。”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往往说话过于尖锐有意无意中刺伤他人。很多心,很爱想太多,也是她早逝的原因之一吧!她又重感情,很叛逆,又有点偏执。而且对感情也是很专一的,喜欢宝玉也喜欢了很久。她追求自由的生活,她的爱情她希望自己能做主,所以她对那个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应该也是有意见的,而且意见很大。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这些姐妹们喜欢薛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黛玉,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贾家三小姐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摘要:【林黛玉】林妹妹的性格完全印证了宝哥哥的那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她冰雪聪明,诗词妙语信手拈来;她敏感多疑,曾因为宝玉的丫头误了为她开门而悲吟《葬花词》;她为了爱情柔肠寸断,泪终不干。 【薛宝钗】宝姑娘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性格特点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即,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小说史上任何一部名著所不可比拟的。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 关键词:美,高洁,才华横溢,叛逆,悲剧.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

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姓名: 学号: 院系:

摘要: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只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她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林黛玉、悲剧美 正文:说到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以悲剧收场的凄美爱情故事。它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部悲剧,宝黛爱情是最大的悲剧,其次就是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幼年早失怙恃的黛玉,心灵上常有种孤苦伶仃之感,因而常于诗作中哀叹已逝的亲人及自身不幸的命运,她的《柳絮辞?唐多令》即是咏叹柳絮残花在风雨中飘摇,如同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其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写柳絮漂泊流离,也像人一样命苦,这里是由物及人,以漂泊的柳絮象征命薄之人,同时也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而此种悲情的哀音,也曾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中表露无遗。 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090502班宫智双 摘要:曹雪芹先生用大量心血和笔墨刻画的林黛玉形象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我们看来,她胜比西施,绝顶聪明,满腹才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寄人篱下,她有些自卑,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她纯真透明、天真宽厚,对人谦和。但有些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对待爱情,很是小气,但真诚、执着,渴望得到真爱,有着对封建礼教十分叛逆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最终,香消玉损,泪尽而逝,走完了她凄惨悲凉的一生。本文我们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华,性格和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再来审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才貌双全自卑多愁叛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出之作。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其评价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四大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一.形容娇美满腹才华的女诗人

《红楼梦》第三回合描写林黛玉外貌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林黛玉刚刚进入贾府,作者借宝玉之眼,凤姐之嘴写出了这样一个有娇美姿容的林妹妹形象。她是宝玉眼中的“神仙似的妹妹”。她胜如西施,有着西施“捧心而蹙”的清瘦外形之美。 林黛玉的美还体现在她的才华上。她才学横溢,绝顶聪明,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富有诗人气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而且她还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红楼梦》中写道: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书中讲到初建海棠社时,李纨限韵限时众人所作《咏白海棠》诗。众人得题后,纷纷苦思起来,独黛玉依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头们嘲笑。待得众人诗皆成时,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何等风流。如此才女,是为人间少有。继而在随后的“菊花诗”中,这个雅号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