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困境及解决方案一、背景在当今社会,受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其对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实施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一种经济和道德的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困境尽管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许多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困境。
这些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企业需要制定并执行符合社会和环境法规的政策和标准,但是执行机制的缺乏导致这些政策和标准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很多企业并没有将社会责任纳入其日常经营管理中,导致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种表面的符号。
2.社会责任的成本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实施一些需要耗费大量资源的行动,例如环境保护、慈善捐助等。
这些行动的成本通常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处于困难境地的企业而言。
3.难以度量社会责任的成效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是难以量化的,因此企业通常难以证明其社会责任政策的有效性。
一些企业可能出于公关目的而宣传其社会责任行动,但实际没有对社会做出关键贡献。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企业需要建立符合社会和环境法规的政策和标准,并设计出一套能够贯彻这些政策和标准的有效机制,从而保证社会责任得到真正的执行。
企业需要制定和执行能够度量、跟踪和报告社会责任表现的指标,以确保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可量化且可管理的。
2.寻找和平衡社会责任的成本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时必须寻找成本效益合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责任的成本。
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排放、改善劳动条件等措施来实现环境和社会目标,同时增加其经济效益。
3.提高社会责任的可度量性企业需要建立清晰的目标和度量指标,以了解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
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结果进行审计和公开反馈,以便证明其社会责任是经过良好管理的。
政府如何有效监管和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属于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有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维因素,但政府是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最根本原因。
一、政府原因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与政府管理部门有很直接的原因。
北京数字100调查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评价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公众认为造成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最主要责任对象是政府部门,企业本身却在其次。
但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这是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1.政府监管部门权限划分不清。
从目前政府监管的情况来看,监管企业社会责任的部门很多,但没有一个单独的部门来监管企业社会责任,造成各自的责任不明确,出现了社会责任的无人监管现象,这样就削弱和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进程。
2.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够。
中国没有强大的民间维权团体,政府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上的贫乏,及出于政绩上的考虑只注重企业税收,而忽视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政府缺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引导和监管,才会造成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才会发生诸如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及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而在美国本土却没有出现这种问题。
这充分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严格监管的环境下形成的。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政府的规范化引导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自发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不存在任何机制可以促使企业这样做,违背了经济规律的事情只能依靠非经济力量来实现,如道德的约束,但道德的力量不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另一方面,我国没有建立统筹管理各种相关认证的机制,这就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不是十分的明确,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定缺乏系统、明确、规范的法律依据,而是散布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公司法》等诸多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法律条款就是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没有系统化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社会责任缺失案例社会责任缺失案例:某公司环境污染事件背景介绍:某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某种化学制品。
该公司在过去几年里一直以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效的生产流程而闻名。
然而,最近,该公司被曝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事件经过:在一次媒体报道中,有关该公司的环境污染问题被揭露出来。
报道指出,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导致周边地区的空气和水质受到污染。
这一问题引起了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调查结果:随后,相关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确实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废气和废水的排放超过了国家和地方的标准限制。
调查还发现,该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影响和后果:这一环境污染事件对该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不仅受到了公众的谴责和抵制,还可能面临政府的处罚和法律诉讼。
同时,该公司的股价也受到了影响,投资者对其持股的信心受到了动摇。
应对措施: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该公司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重建公众对其的信任和恢复声誉。
1. 环境整改:该公司立即停止了违规排放,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整改。
引进了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确保废气和废水的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要求。
2. 公开道歉和赔偿:该公司向受到污染影响的居民和环保组织公开道歉,并承诺进行赔偿。
与相关方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和协商,制定了合理的赔偿方案,并全面履行。
3. 环境监管加强: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该公司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和管理。
建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了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检查。
4. 公众参与和透明度:该公司积极与公众和环保组织进行沟通和合作,接受监督和建议。
定期发布环境数据和整改进展情况,提高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信任。
公司缺乏社会责任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关注。
然而,仍有许多公司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只关注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司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并且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改善这种状况。
一、原因分析1. 利润至上的经营理念一些公司将利润放在第一位,将社会责任感置于次要位置。
这是因为现代商业环境下的竞争激烈,企业必须积极追求利润最大化以保持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些公司可能会牺牲一些社会责任,例如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
2. 短期利益观念的束缚许多公司注重短期利益,追求即时的回报。
这种观念会导致对长远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忽视。
例如,一些公司可能会选择使用低成本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而不顾及对环境和员工的影响。
3. 缺乏监管和法规在某些地区,监管和法规的执行并不完善,也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使得一些公司可以逃避社会责任。
缺乏监管和法规的存在,让这些公司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借口。
二、影响分析1. 影响企业形象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常常被公众负面评价,这将严重影响其形象和声誉。
消费者愿意选择那些对社会和环境有正面影响的企业,而不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可能会失去大量潜在的客户。
2. 伤害员工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公司通常会忽视员工的权益和福利。
他们可能不提供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可能缺乏安全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将导致员工不满和流失,进而影响企业的业绩和盈利能力。
三、解决方案1. 强化法规执行与监管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义务和要求,以确保企业遵守社会伦理和环境保护。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执行力度,对违反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处罚,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2. 提倡企业社会责任文化重塑企业社会责任文化,需要从企业内部开始。
公司管理层应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并将其融入到公司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中。
同时,鼓励员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企业对社会的回报。
社会责任缺失案例一、案例背景介绍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的道德和法律义务,涵盖了环境保护、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社区发展等方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案例。
下面将以某化工企业的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详细描述其案例背景、影响及解决方案。
二、案例描述某化工企业是一家生产化学原料的企业,位于某省某市。
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具体表现为:1. 大量废水直接排放:该企业未建立废水处理设施,将大量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中,严重污染了水源,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2. 大气污染问题: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但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导致周边空气质量下降,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潜在风险。
3. 职工权益被忽视:该企业对职工的工资待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未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措施,职工的工作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案例影响1. 环境影响:该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严重损害了周边自然环境,导致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2. 社会影响:该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媒体曝光后,对企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丧失了公众的信任。
3. 经济影响:由于该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对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也导致销售额大幅下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管理:该企业应建立废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并定期开展环境监测,确保企业的环境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2. 提升员工权益:该企业应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确保薪酬水平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
3. 加强社会沟通与合作:该企业应主动与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和环保组织进行沟通与合作,及时公开企业环境数据和治理措施,接受社会监督,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
中国七成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社科院蓝皮书:已对社会产生严重后果一再爆出假冒违劣商品丑闻的中国,有近七成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冷眼旁观自己对社会的职责。
中国学者担心,如此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最终将打击中国经济和信誉,呼吁政府加重刑罚,严厉取缔。
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昨天发布的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中国最具规模的300家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平均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只有19.7分。
这虽然较去年的17分稍有进步,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
其中,只有1家公司获评为“卓越者”。
其余的大多数企业,共205家(68.3%)则只能算是“旁观者”,而且当中26家公司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只得零分,甚至是负分。
此外,中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过去一年也不进反退,发展指数较2010年的13.9分倒退了0.6分。
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汉林在发布会上就以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为例说,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漠视自己对社会、消费者责任的扭曲经济行为,已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他也针对仿冒品屡禁不止的现象说:“如果有一天我们销往国外的产品从…中国制造‟都一一变成了…中国仿造‟,并逐渐形成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一种共识和印象,一种对中国产品整体质量的信任危机,那么受影响和打击的就不仅仅是一些相关的中国企业,而是整个中国市场、中国的经济,包括整个中国的国家形象。
”据报道,中国警方近一年已查获市值逾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002亿新元)的假冒伪劣品。
李汉林在会后回复本报提问时指出,假冒伪劣品对中国声誉的打击,虽还不算严重,但长期下去,恐怕会是“很大的问题”,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专职副会长刘卫华就建议当局提高刑罚,将违规企业关掉、让其倾家荡产,甚至处分企业负责人。
违法的成本越高,料能起到更好的阻吓作用,“罚一点钱……是不够的”。
例如最近,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重庆分店拿普通猪肉当绿色(有机)猪肉卖,被罚269万元的事件,就引发一番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