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短视频创作已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新风口,且正以破竹之势颠覆着传统的视频传播方式和内容生产逻辑。
如果说当下的短视频创作尚处于疯狂生长的初级阶段,创作上的非专业化还能被媒体和大众以较大的宽容度接受的话,未来短视频创作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专业化的引领和规范。
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是短视频创作的主力军和储备军,因此,如何调整短视频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变局,已成为传媒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引入短视频创作课程的价值当前高校的视频创作教学,大多采用理论与实践简单相加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理论讲授和案例演示,然后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堂或课下练习。
这种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常规模式,对于学生快速掌握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此类“实践”主要停留在“动手实践”的层面,离真正的“社会实践”还有一定差距。
而我们一直强调的实践能力,更应该指向学生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能力。
此时,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培养学生真正面向社会实践的可行方案。
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发展于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史语境中,突出对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化生产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导向,“项目导向就是要以社会所需的真实项目(至少也应该是虚拟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循序渐进、台阶式的项目案例的学习与训练”[1]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鉴于此,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纪录片创作”等课程中引入的教学项目都力图做到与政产学研相结合,使其满足教学与社会实践的需求。
比如与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杭州○肖帅——以河南大学“纪录片创作”课程实践教学为例基于项目导向的短视频创作教学模式探究【摘要】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勃然兴起的短视频创作潮流,挑战着传统的视频创作理念,更考验着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研究作者:陆菊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4年第02期【摘要】基于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以“任务(项目)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基本特征,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专题化,并在营造的模拟学习情境中设计若干任务(项目),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把任务(项目)完成作为教学完成的标志。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5-03自主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学习模式,要求教师通过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来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起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过程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此满足对学习的需求和掌控。
“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以“任务(项目)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基本特征,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专题化,并在营造的模拟学习情境中设计若干任务(项目),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把任务(项目)完成作为教学完成的标志。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探讨“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在高职实用人际关系选修课中的运用。
一、运用“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的依据(一)理论依据1.认知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利用了过去的经验,使用了一定的策略来采集、加工信息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强调在教育中人的潜力的开发,认为个体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来促进其智力、能力、性格的发展。
从认知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两者均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教育中开发人的潜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教师主体”的陈旧观念以及知识“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手段,而采用“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主观能动性,构成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而这些均符合“任务(项目)驱动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摘要:高中阶段的化学学科一向是高中课程教学体系的难点课程,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了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新时期教育背景下,项目式学习模式被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既可以驱动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学习过程了解和认识化学理论与生产技术,还能够发掘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此,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对高中化学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新课改的实施,进一步的明确了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更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项目式学习法来看,其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项目为主线,以真实教学情境为学习环境,以具体问题为探究中心引导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现阶段基于项目式学习研究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确定项目主题,设计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项目主题作为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而对于项目主题的确定并不是简单的设计一个实验,其需要对化学学科知识、实验技能、生活经验等进行综合的运用来进行项目设计、实施、展示及评价过程,从而确定项目的主题十分的关键。
从以往高中化学的教学经验分析来看,对于项目主题的选定必须符合现阶段的课程标准、贴近高中生的实际生活,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够增强实现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原理与能量变化》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选择了项目式教学法来开展实验教学。
对于这节课内容的展开,教师在导入环节选择了以实验的方式导入新课,选择则的实验为“玻璃棒点燃酒精灯”,通过这个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现象,并借助实验来引起学生对于化学反应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探讨。
所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此实验确定项目的主题为“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途径研究发布时间:2023-01-30T08:51:23.4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9月18期作者:刘相成邵珠歌[导读] 项目学习法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刘相成邵珠歌临沂第十实验小学,山东临沂,276000摘要:项目学习法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知识本质出发展开思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受、经历的过程,并在项目驱动下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与结构。
本文针对项目式学习法应用意义与特征展开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具体项目设计流程,提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途径,仅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途径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校仍然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被动局面上,这让教与学无法实现共振。
基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推进,项目式学习方法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且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与成绩,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展开针对性项目教学计划,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一、项目式学习的特征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项目式学习会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与吸引性的问题,然后成为学生思考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通过项目流程的设计与参与,逐渐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项目探究学习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搜集项目所需资料,制定个性化项目方案与计划,在彼此合作中完成项目作品。
其次,强化实践练习,创造开放学习氛围。
项目式学习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与满足。
最后,突显核心素养教育内容,践行深度学习理念。
教师运用项目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经过思考、假设、探索、辨别、验证等活动,不断发现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在不断积累中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状态。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途径为了更加清晰的展示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出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学习的课堂实践经验,制定项目实施步骤与原则。
浅析基于项目单元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摘要]文章通过对传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基于项目单元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对比,说明了利用后者,使教学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既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零距离”,又建设了“双师型”教师队伍,获得了良好的收效。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兴趣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转型仍然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核心工作是根据职业能力发展要求,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创建适合学生和就业市场的现代教学模式。
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中心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03年,楼宇智能化专业开始引进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
通过就业市场调查,并结合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基于项目单元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将此教学模式应用于“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现代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消防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楼宇智能化”等课程,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成效较大。
一、传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初,楼宇智能化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进行。
例如,本学期同时开“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课和“电子技能与训练”的实训课,但理论课和实训课却由不同的教师讲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一体化模式似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却存在很多弊端。
1.学生认为理论课枯燥难学,教师怕上理论课。
由于专业课理论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理论课教师如果仅凭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学生难以接受,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些理论课教师不重视知识的更新与提高,不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解决所碰到的难题。
因此,枯燥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再加上有些学生基础薄弱,导致理论课教学难度更大。
另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后,又会出现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或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实际掌握的内容还不到教学要求的1/10。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驱动性问题设计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共同探究和完成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科学划分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给小組分派一定的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或同伴一起就所提出的项目内容进行探索,能够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在合力之下解决项目中的问题。
通过项目式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互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加强综合学科素养。
与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同,项目式学习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及是否具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项目式学习所看重的品质。
因此,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地指向深度学习,颠覆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真正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可以让学生在其中享受自由思考和探究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成就更有意义的教学价值。
二、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加强学习关联性,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划,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一些对学生有利的驱动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和加强所学知识的关联性。
驱动性问题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从基础的科学知识出发,于学习的过程中在知识点之间构建出逻辑关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教师采取驱动性问题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科学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更有目的性地带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教师能够将一些学生原本难以理解的原理和概念知识通过问题转化,变得易于学生理解,然后再给学生指明学习思考的方向,从而使之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课堂内容。
(二)有利于融入生活化元素,促进科学知识应用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项目式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当前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常识建立起联系,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融入问题中,让学生对这些驱动性问题更加具有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实现对项目内容的深度探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顺应了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要求,对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要建构行之
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考核机制等多方
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项目驱动研究型教学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师生通过共同
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以科研
课题或者项目为驱动,采用讨论式、探索式、开放式、调查分析等方法,让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地推动了学生
的研究性、探索性、交流性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对学生
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1.顺应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势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普
遍对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围绕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教育,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为与国际教育改革形势相对应,也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也越来越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
2.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学生
可参与科学研究,了解所学专业的学科前沿,可参与社会调研和实践,从社会的
角度深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
增强社会责任感。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通常是围绕一个课题展开,通
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习和实践,发现规律,掌握
基本的科研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品格的形成。研究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质,而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献身的科学精神是最重要的的一种科学
素质。在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目光和兴趣越出书本,课内
学习和课外研究融为一体,学生内部释放出未知的热情、强大的能量和探究的潜
质。
二、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1.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了终身学
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根据自身的
科研经验帮助学生寻找探索的方向,起到组织、引导和启发等作用。
2.教学目标的多维性。首先,不但重视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视培养能力。在
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评价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逻辑思维以及书面
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不但重视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
的亲身体验,而且重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以及探索能力的形
成。最后,学生通过团队和小组分工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
能力。
3.教学主体的自主性。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倡导重视学生特长、兴趣
爱好及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设
计研究课题、自己制订研究方案,也可以自由选择科研课题、课题负责人。因此,
可以说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教学环节的研究性。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
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
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驱动,使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
生在理论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从而经历科学研究的
全过程,体验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乐趣,最终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
养得到实质性提升。
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的这些特征,是对现有的继承性教学模式的突
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三、建构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直接决定教学模式的选择并进而影响人才培养
的质量,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如今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
目标是通过研究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实现这一目标
的过程中首先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只有校领导的观念转变了,重视研究型教学,
才会去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师生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教
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校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精神,提
高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自觉性。其次,教师将改变了以往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研究者和
指导者。
2.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转换。研究型教学倡导全新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
内容与学科发展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持紧密联系,要求教师能始终站在学科的前
沿指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
教学模式运行时将打破了学科界限,需要学生围绕课题进行主动学习、研究,这
就要求教师由传统教学的学科化向综合化转变,进而实现个体化教学向合作化教
学的转变。对于教师而言,这是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对自己知识与能力的
再造与重塑,有利于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3.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不仅只要比学生
早一步获取了系统知识,而要在科学研究中积累独特研究体验和科学情感。教师
通过科学研究,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跟进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科研
水平和业务素质。在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不再以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
教学的重点,取而代之的将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传授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的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研究型教学的质量,教师树立研究的意识和具备研究的
才能至关重要。
4.教学资源的支持。为更好地开展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学校应不断
加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的建设,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学校加
强对学生科研的训练、指导,提供广泛的研究机会,也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重要
条件,如设立大学生科研协会,提供研究经费,进行研究的指导,接受研究活动
的咨询;制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学生提供广泛、开放的参与研究工作的机
会等。学校应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建立“研究性教学
专题网站”,使其成为师生了解“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渠道。
5.评价考核机制的优化。由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考核机
制也应作些改变,这样才能保证研究型教学效果。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
考核应根据其开展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
考核方式可采用撰写论文、实践报告、口试答辩、操作性考核等。对教师的评价
考核,重点应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情况、指导频率,课题或项目设计的实
际关联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吴越,屈瑜君,刘申.基于项目驱动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研究
[J].财会月刊,2010(7).
[2]丁邦平.探究式科学教学:类型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0(10).
[3]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苏丽,兰海.试论研究型教学模式——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视角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5]边洁,施宙.略谈研究型教学的内涵与特征[J].理论高地,2010(4).
[6]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09(3).
[7]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