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建筑热环境对居住者舒适感的影响研究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热环境对居住者舒适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关注。
从空调技术的发展到绿色建筑的兴起,人们正在不断探索如何创造出最佳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热环境对居住者舒适感的影响,并探究如何提高热环境的舒适性。
首先,建筑热环境是指人们在室内所感受到的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居住者的身体舒适感产生直接影响。
温度是热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居住者感到不适。
在夏季高温时,通过合适的空调温度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另外,湿度也是影响舒适感的重要因素,过高的湿度会导致人体感到粘腻,过低的湿度则会导致空气干燥不适。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考虑湿度调节装置,以提供适宜的湿度环境。
其次,风速是建筑热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适度的自然风或人工风能有效调节室内温度,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通风系统,可以实现自然通风,减少对空调的依赖,既节能环保又能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此外,风速还可以影响人体的蒸发散热,过大的风速会导致蒸发过快,使人体感到寒冷,过小的风速则会导致热量积聚,引发不适。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风速,以提供适宜的热环境。
另外,建筑热环境对居住者的舒适感还受到日照、照明等因素的影响。
在设计建筑时,合理布局窗户和采光设施可以获得充足的自然光线,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
阳光的照射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还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有益于身体健康。
因此,考虑到日照和照明的建筑设计能够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建筑的材料也对热环境舒适感产生影响。
例如,选择具有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可以防止热量的传递,保持室内的稳定温度。
此外,绿色建筑的材料选择和设计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绿色建筑追求环境友好、能源节约的目标,在提供舒适热环境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综上所述,建筑热环境对居住者舒适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建筑物热环境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当我们身处建筑物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息,都希望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热环境。
但你是否曾想过,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建筑物内的热环境舒适度呢?其实,这其中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因素,从建筑的设计到使用的设备,再到外部的气候条件等等。
首先,建筑物的朝向和布局是影响热环境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朝向直接决定了建筑物接受太阳辐射的程度。
比如,在北半球,朝南的房间通常能在冬季获得更多的阳光,从而提高室内温度,让人感觉温暖舒适;而在夏季,适当的遮阳设计可以减少过多的热量进入室内。
建筑物的布局也会影响通风效果,如果布局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气流不畅,室内闷热。
建筑的围护结构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外墙和屋顶的保温隔热性能直接关系到室内热量的得失。
良好的保温材料能够有效阻止冬季室内热量向外散失,而在夏季则能减少外界热量传入室内。
窗户的性能也不容忽视,双层甚至三层玻璃的窗户,其隔热和密封性能通常优于单层玻璃,能够更好地控制室内温度和减少能量损失。
气候条件对建筑物热环境舒适性的影响不可小觑。
在炎热的地区,高温和高湿度使得保持室内凉爽成为挑战;而在寒冷地区,低温和大风则需要重点考虑保暖。
不同的季节和天气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热需求。
比如,在过渡季节,可能只需要通过自然通风就能满足舒适要求,但在极端天气下,则需要依靠强大的空调或供暖系统。
室内设备的运行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空调系统的制冷或制热效果、运行模式以及温度设定,都会直接影响室内的热环境。
如果空调系统的功率与房间面积不匹配,或者温度设定不合理,都可能导致室内温度不均匀或过冷过热。
通风设备的性能和运行状况也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和湿度,进而影响热舒适感。
人员活动和设备发热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如会议室、教室等,人体散发的热量会使室内温度升高。
同时,电子设备、照明设备等的运行也会产生热量,增加室内的热负荷。
建筑物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模式也会对热环境舒适性产生影响。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一、概述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使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因素达到舒适的状态,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品质。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为相关设计工作者提供指导。
二、设计原则1. 保持舒适度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持舒适度。
人们长时间在室内工作、生活,需要处于一个舒适的温度范围内。
因此,设计者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类型,合理设置供暖、制冷设备,确保室内温度适宜。
2. 节能环保在设计建筑物室内热环境时,应该注重节能环保。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地热等,减少能源浪费。
另外,在设备选择和布局上,也要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安全可靠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必须确保安全可靠。
设备的安装、维护应符合相关标准,防止因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此外,在供热、供冷过程中,也要注意火灾防范和人身安全。
三、设计方法1. 合理布局在设计建筑物室内热环境时,首先要合理布局供暖、制冷设备。
设备应该分布均匀,保证整个建筑空间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应考虑设备的容量和效率,确保能够满足室内各个区域的需求。
2. 选择合适材料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中,选材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应选择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和散热性能的材料,减少能量的损失。
同时,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耐久性,确保室内环境质量。
3. 控制通风通风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
设计时要考虑通风口的位置和面积,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畅通。
在夏季,可以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减少制冷设备的使用。
而在冬季,则需要考虑通风口的遮挡,避免冷空气进入室内。
四、注意事项1. 定期检查维护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执行后,需要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预防故障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 安全防护在供热、制冷设备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安全。
使用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检查处理,避免事故发生。
建筑热环境评价与室内设计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热环境评价和室内设计优化是提高居住舒适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探讨建筑热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并介绍如何在室内设计中进行优化,以提供舒适且节能的生活环境。
首先,建筑热环境评价是衡量建筑物热舒适性的重要手段。
热环境评价的指标包括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照明等。
在评估建筑的热环境质量时,要考虑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等因素。
通过模拟和分析,可以预测并改善建筑物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热环境。
现代建筑热环境评价主要依靠仿真软件进行,如COMSOL、EnergyPlus和TAS等。
这些软件可以模拟建筑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帮助设计师调整建筑参数,以满足不同季节和不同用户的舒适需求。
其次,室内设计在改善热环境的同时,还应考虑如何优化能源利用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优化能源利用是一个重要的全球问题。
通过合理的室内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并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隔热性能和可再生性的材料。
此外,设计师还应合理规划建筑的朝向、窗户和遮阳设施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
通过结合热环境评价和节能设计,可以创造出舒适、节能和环保的室内环境。
除了热环境评价和能源优化,室内设计还应考虑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在设计室内空间时,应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保证通风和采光的均衡,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同时,设计师还应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家具、装饰和色彩,营造出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室内氛围。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还应考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交需求,为用户提供交流和休闲的空间。
综上所述,建筑热环境评价和室内设计优化是提高居住舒适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热环境评价,可以预测建筑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热舒适性,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而室内设计则应结合节能和人性化的原则,为用户提供舒适、健康和个性化的室内环境。
建筑环境中的室内热环境控制室内热环境控制是建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居住质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室内热环境控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变化的室内热环境室内热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室内外温差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希望室内温暖舒适,需要采取一定的供暖措施。
而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则希望室内凉爽,需要进行适当的制冷。
其次,建筑材料的热传导性和热容性也会对室内热环境产生影响。
不同的建筑材料对热的传导和储存能力不同,因此在设计和选择建筑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对热环境的影响。
再次,室内设备的使用也会对热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电器设备、灯具等会产生热量,增加室内温度。
另外,人们的活动也会对室内热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人们活动剧烈时,体温会上升,室内温度也会相应上升。
二、室内热环境的控制方法为了实现理想的室内热环境,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控制。
首先,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可以减少室内外温差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合理选择建筑的朝向、窗户的位置和尺寸,以及合适的遮阳装置,都可以通过调整室内热辐射和对流来实现室内热环境的控制。
其次,通过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可以改变建筑的热传导和热容性。
一些绝热材料和热容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室内外温差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并延缓热量的传导和释放。
再次,合理使用室内设备也是室内热环境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选择合适的空调设备、灯具和电器设备,可以减少室内热量的产生,降低室内温度。
此外,调整室内湿度也是室内热环境控制的一部分。
通过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可以调节室内湿度,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与室内热环境控制室内热环境控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舒适感,也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于建筑能源消耗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如何在实现室内舒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筑热环境热环境绪论●建筑物和它所处的城市环境常年受到各种气候因素的作用,诸如风、霜、雨、雪、太阳辐射等,一般统称为建筑气候的热湿作用。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又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因而,建筑热环境也就分为室内热环境和室外热环境。
在建筑物经受室内外各种热环境因子的作用时,属于室外的因素如太阳辐射、空气的温湿度、风、雨雪等,一般称之为“室外热湿作用”;属于室内的如空气温湿度、生产和生活散发的热量与水分等,则称之为“室内热湿作用”。
人们为了营造所需要的建筑和城市热环境,就必须从建筑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出发考虑相应的对策。
因此,建筑气候环境的热湿作用是建筑工程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它不仅直接影响工程设计的热环境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热工学的任务是介绍建筑热工学原理,论述如何通过建筑规划和设计上的相应措施,有效地防护或利用室内外环境的热湿作用,合理解决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防热、防潮、保温、节能、生态等问题,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单靠建筑措施是不能完全满足对室内外热环境的要求的。
为了获得合乎标准的室内外热环境,往往需要配备适当的设备,进行人工调节。
如在寒冷地区设置采暖设备,在炎热地区采用空调通风设备等等。
但须注意的是,只有首先充分发挥各种建筑措施的作用,再配备一些必不可少的设备,才能做出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合理的设计。
●建筑气候环境的基本特征、围护结构传热传湿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是建筑热工学的中心内容。
同时还必须了解材料的热物理性能,重视构造处理的技能,才能正确解决实际的设计任务。
●本篇内容着重介绍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包括建筑保温设计、防潮设计、防热设计和建筑节能设计等。
对于某些特殊用途的房间(如高湿、恒温恒湿房间等)的热工设计,除须应用本篇所述的内容以外,还得参阅有关的专著和文献。
第一讲建筑与气候1.1室外热环境●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室外气候的组成部分,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要功能即在于抵御或利用室外热环境的作用。
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声光热气等环境要求建筑工程的验收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对声、光、热、气等环境要求的检测和评估。
声光热气等环境要求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声音、光线、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所提出的规定或要求。
本文将围绕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声光热气等环境要求进行论述。
一、声环境要求在建筑工程验收的过程中,声环境要求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根据相关标准规定,建筑物在室内或室外空间应满足一定的声环境要求。
例如,居住区域内的室内空气中的噪音水平不应超过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居住者的工作和休息环境。
此外,办公区、商业区、医疗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也都有各自的声环境要求,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舒适。
二、光环境要求光环境要求是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筑物中的光环境要求主要包括采光、日照、遮阳等方面的规定。
合理的采光和日照能够提供良好的自然照明条件,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节约能源并改善室内环境。
而遮阳则可以有效地减少夏季的高温和紫外线辐射,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三、热环境要求建筑工程的热环境要求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保温性能、供暖和制冷系统的运行效果等方面。
建筑物的保温性能直接关系到其能耗和室内温度的控制。
合格的保温性能可以减少能源浪费,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在冬季,供暖系统应确保室内温暖舒适;而在夏季,制冷系统应保持室内温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四、气环境要求建筑物的气环境要求主要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气密性和通风系统等方面的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舒适。
建筑物应保证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低,通风系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效果,确保新风的流通。
此外,建筑物还应具备一定的气密性,以避免外部空气渗透导致室内热能的损失。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声光热气等环境要求对于建筑物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格的声光热气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建筑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设计在人体舒适性方面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
尤其是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从室内与室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建筑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许多人对于室内温度的舒适性都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在室内工作时,理想的室温应在20-25摄氏度之间。
如果室内温度过高,人们会感到闷热而不透气,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头晕;相反,如果室温过低,人们容易感觉到寒冷,手脚冰凉。
因此,室内热环境应尽量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室内的湿度也是影响人体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的湿度会导致人体感到闷热和不透气,容易引发皮肤病和身体不适。
而过低的湿度则会导致人体容易出现干燥、眼睛疼痛等不适感。
因此,室内湿度的合理控制也是保证人体舒适性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室外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炎热的夏季是室外温度较高的时候,而寒冷的冬季则是室外温度较低的季节。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容易引发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
同时,室外高温还会加剧人体的疲劳感,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
而在寒冷的冬季,室外低温会使人体感到寒冷,增加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然而,室外热环境并非完全无法改变。
有许多方法可以在室外创造一个舒适的热环境,比如合理的遮阳、绿化覆盖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外温度,减少夏季高温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提高人体的舒适性和健康。
类似地,在冬季,一些充分曝阳的设施和景观设计可以在室外创造温暖的环境,减少人体对寒冷的感知。
总结而言,建筑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会对人体的健康和舒适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人体的热环境需求。
通过合理的控制和改善热环境,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和宜居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好的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不仅能提供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还能节约能源并保护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的关键要素和方法。
一、热环境设计的目标和原则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创造适宜的热舒适度,确保室内温度、湿度、空气品质等参数符合人体的舒适需求。
在设计方案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能效原则:以节能为前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热能的消耗和浪费,提高建筑环境的能效性。
2. 人体工程学原则: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和需求,设计热环境,使人们在不同活动状态下都能感到舒适和愉悦。
3. 健康和安全原则:确保室内环境符合健康标准,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和积累,预防热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
二、关键要素和设计方法1. 温度控制在室内热环境设计中,温度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合理控制室内温度可以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常见的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合理使用被动设计:通过合理布局建筑物,利用阳光照射、通风和遮阳等技术来调节室内温度。
- 优化空调系统:使用高效能源利用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恰当的温度控制模式和时间表,减少能源消耗。
2. 湿度控制湿度是另一个重要的热环境要素。
人体对湿度的敏感度较高,高湿度或低湿度都会对舒适度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湿度控制方法:- 空调系统湿度控制:通过空调系统的加湿和除湿功能,控制室内湿度在舒适范围内。
- 合理通风: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通过排除潮湿空气或引入新鲜空气,调节室内湿度。
3. 空气品质控制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和舒适度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方法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材料: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减少化学物质的释放。
- 定期通风和排除有害物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清洁和更换过滤器,排除有害物质。
4. 声环境控制除了温度、湿度和空气品质,声环境对人体的舒适度也有重要影响。
浅谈建筑热环境改善的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之一是建筑物内部温度过高,让人们感到闷热不透气。
而对于建筑热环境的改善,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本文将进行探讨。
1. 良好的通风系统通风系统是建筑环境改善的基础。
如果建筑物内部没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室内空气可能会堆积让人感到不透气、憋闷。
一些现代建筑已经开始采用向外透气的设计,使室内外的空气自然流通。
在这种设计中,建筑物采用外墙检测和监测系统,可以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和温度,帮助居住在内部的人们保持健康的热舒适。
2.合理开窗方式建筑物开窗往往是影响室内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不同的开窗方式也会对建筑物的热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一种叫做“对流开窗”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和周围环境产生空气循环来增加室内风的流通量,而不是只从一侧流入室内。
3. 白天遮阳夜间散热在遮阳方面,建筑物的外部百叶窗或者内部百叶窗装置可以大大降低室内温度,这种装置形式被称为“白天遮阳夜间散热”。
在白天建筑物会尽可能的将光线遮挡住,从而减少室内温度的升高。
在晚上时间当建筑物内部的温度升高时,这些装置会进行开放散热,以保持建筑物内不过热。
4.珍珠岩保温珍珠岩是一种特殊材料,具有较高的隔热效果。
因此,建筑物在采用珍珠岩保温材料时,可以大大降低建筑物内的温度。
在生态环保的思想中,也推广了使用珍珠岩保温材料的理念。
5.地暖系统地暖系统是一种通过地面散热的方式来维持房间温度的系统,它能在不影响室内装潢时从地底向房间放热。
这种系统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房间内的热辐射,同时也减少了空气与水的蒸发。
通过研究和实践可知,建筑物内部的热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改善建筑物内部热环境的方法也应该多元化。
像通风、散热、保温等一系列步骤都应考虑。
我们希望当人们进入建筑物内部时,能够感受到温和的热舒适。
第二讲:建筑热环境基础知识2.1 建筑中的传热现象2.1.1 传热:热量的传递●在自然界中,只要存在温差就会有传热现象,热能由高温部位传至低温部位。
2.1.2传热方式●有三种:辐射、对流和导热。
建筑物的传热大多是三种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辐射:把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向另一个物体的现象。
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可以发射同时也可以接受热辐射。
▲对流:流体与流体之间、流体与固体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产生的热量交换现象。
▲导热:同一物体内部或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由于分子热运动,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转移的现象。
2.1.3 人的热传递●为了保持体温,人体不间断的向周围环境散发热量。
●人体与室内环境的换热也是同时以辐射、对流、导热三种方式进行。
●人体的散热量决定于:室内空气温度、风速、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
2.2围护结构传热方式2.2.1 建筑中的热平衡●建筑的得热和失热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得热部分有五个方面:1)通过墙和屋顶的太阳辐射得热2)通过窗的太阳辐射得热3)居住者的人体散热4)电灯和其他设备散热5)采暖设备散热●失热部分有五个方面:6)通过外围护结构的传热和对流辐射向室外散热7)空气渗透和通风带走热量8)地面传热9)室内水分蒸发,水蒸汽排出室外所带走的热量10)制冷设备吸热▲为取得建筑中的热平衡,让室内处于稳定的适宜温度中,在室内达到热舒适环境后应以上各项得热总和等于失热总和。
即:1+2+3+4+5=6+7+8+9+102.2.2 导热●导热:直接接触的物体由于有温度差时,质点作热运动而引起的热能传递过程。
●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存在导热现象。
其各自的导热机理不同。
气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时相互碰撞而导热。
液体:通过平衡位置间歇移动着的分子振动引起导热。
固体:由平衡位置不变的质点振动引起导热。
金属:通过自由电子的转移而导热。
●绝大多数的建筑材料(固体)中的热传递为导热过程▲温度场温度梯度热流密度A)温度场:在某一时刻物体内各点的温度分布。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
在建筑中,不同功能房间的室内热环境参数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和舒适标准进行调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及其室内热环境参数的示例:
1. 居住房间(卧室、客厅等):
-温度:一般控制在20-24摄氏度之间,具体根据个人偏好而定。
-相对湿度:40-60%之间,保持舒适感和防止过度干燥或潮湿。
-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新鲜空气供应,避免有害气体和异味的积聚。
2. 办公室:
-温度:一般控制在22-26摄氏度之间,使员工在办公期间感到舒适。
-相对湿度:40-60%之间,保持舒适感和减少静电问题。
-照明:适宜的光照度,光线充足但不过暗或过亮。
3. 厨房:
-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摄氏度之间,以适应不同的烹饪需求。
-通风:良好的排油烟和热量,以确保厨房空气清新,避免过热。
-除湿:由于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应保持适宜的湿度水平。
4. 客厅、会议室:
-温度:一般控制在20-24摄氏度之间,以确保与人员的互动舒适。
-照明:适宜的光照度,确保会议过程中的可视性和舒适度。
-声学:合适的音响系统和隔音设计,以提供理想的声学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室内热环境参数也可以根据建筑的地理位置、季节和当地气候等因素进行调整。
此外,一些特殊功能房间(如实验室、医院手术室等)可能有特殊的室内热环境需求,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来设计和维护。
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
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是指为了满足民众居住需求,同时保障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和热舒适性,减少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适应性。
在中国,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主要是GB50189-2015《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GB/T 51376-2019《住宅建筑热环境设计标准》。
其中,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节能措施的分类及应用、建筑节能计量和评价等内容。
而住宅建筑热环境设计标准则主要从热舒适性、室内空气质量、采光和日照等角度规定了住宅建筑热环境的设计标准。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建筑在建设之前应进行能源审查,符合节能建筑的设计要求,同时要考虑建筑的实用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美观性。
在建筑施工、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应加强节能宣传和能源管理,建立有效的节能监测和控制机制。
住宅建筑热环境设计标准则对住宅建筑的热舒适性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等参数;同时对采光和日照进行了具体的要求,以确保住宅室内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促进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
总体来说,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是建筑行业的重要规范,它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和热舒适性,减少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保障
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
建筑热环境分析与改善技术研究
1.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建筑的舒适性和环境友好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热环境分析与改善技术研究成为了当下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
2.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筑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高温天气中有效控制建筑内部的温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3. 在建筑热环境分析方面,首先需要了解建筑的热传导特性,包括建筑材料的热导率、热容量以及热传导路径等因素。
4. 为了更好地分析建筑的热环境,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建筑内部的温度变化规律,为改善热环境提供依据。
5. 在建筑热环境改善技术的研究中,可以通过控制建筑外立面的材料和颜色来减少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进而降低室内温度。
6. 另外,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减少室内温度的升高。
7. 在建筑热环境分析与改善技术研究中,绿色植被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方向,绿色植被可以有效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建筑的表面温度。
8. 通过结合不同的建筑热环境分析工具和改善技术,可以实现建筑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热环境控制,提高建筑的舒适性。
9. 在热岛效应日益明显的城市环境中,建筑热环境分析与改善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才能有效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
10. 综上所述,建筑热环境分析与改善技术研究是当下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可以实现建筑热环境的有效控制,建造更加舒适和环保的建筑。
建筑物理环境及绿色建筑简述建筑物理环境包括建筑热环境、建筑声环境和建筑光环境三部分内容,这些环境的控制目的就是为了在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舒适需求。
1.建筑热环境为了营造良好的建筑热环境,我认为应该在外围护结构方面入手。
由于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差别,通过外围护结构必然有传热现象,而传热又分为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
外围护结构的设计应当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在发生非稳定传热时需要有足够的热惰性指标值来抵抗室外热作用的波动,且夏季建筑防热设计应优先考虑屋顶防热和防东、西晒。
建筑保温即减少由高温流向低温的热流,通常指室内流向室外的热流。
建筑保温设计包括建筑保温综合处理以及外围护结构保温构造设计。
建筑保温综合处理措施主要包括:1.控制体形系数2.合理布置建筑朝向3.防止冷风渗透 4.合理选择窗墙面积比。
简要说来,即建筑设计应当使建筑外表面尽量平坦,建筑应朝向正南向,立面避开当地冬季主导风向,同时利用地形树木等来挡风,要提高窗户密封性。
外保温是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因此外保温技术的提高和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建筑材料行业流行着三个70%的说法,即房建材料的70%是墙体材料,墙体材料的70%是实心粘土砖,而建筑行业节能的70%有赖于墙体材料的改革。
这说明墙体革新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力。
因此我们应当在经济可操作的情况下多加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如非黏土砖,建筑砌块及建筑板材等。
类似的,建筑隔热也主要体现在围护结构隔热和自然通风以及窗口遮阳这三大方面。
2.建筑光环境建筑采光设计如同太阳能一样,同样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大类。
被动式采光取决于采光窗种类,侧窗采光时照度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单侧采光房间的进深不超过窗高的 1.5-2倍,要灵活采取一些改善侧窗采光特性的措施。
采用顶部采光即天窗式时要注意各种不同形状的天窗所适宜的地区和环境各不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环境合理选择合适的天窗。
主动式采光即利用各类设备与控制系统传送天然光来进行采光,可减少照明用电,节约能源。
建筑热环境
Thermal environment of building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建筑系
撰写人:汪琪美
开课学期:2
总学时:20
学分:1
课程类别:学位
考核类型:考试
考核方式:以课程设计和论文70%,考勤10%,听课纪律10%,实验10%。
先修课程:建筑物理
适用专业:建筑技术科学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进一步强化建筑传热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影响室外、室内热环境的主要因素,人对室内热环境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气候分区进行室内热环境设计的方法;定量分析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感觉的关系,室内热环境质量的评价和测试方法。
二、教学要求
通过课堂讲授、演示、课堂讨论、实验、撰写论文等教学形式,加深对传热基本原理的学习,了解影响建筑热环境的因素,掌握运用传热的基本原理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设计方法,了解室内热环境质量的评价和测试方法。
三、课程内容
了解影响建筑热环境的主、客观因素,掌握建筑传热的基本原理和改善室内热
环境设计方法,从理论上分析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感觉的关系,室内热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和测定。
四、教学时间安排
五、选用教材
汪琪美,自编电子教材
六、参考书目
1、刘加平(主编)《建筑物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年12月。
2、叶歆,《建筑热环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匈] L.巴赫基,傅忠诚译,《房间的热微气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4、[英] T.A.马克斯 E.N.莫里斯陈士译《建筑物.气候.能量》,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