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环境分析及优化
- 格式:ppt
- 大小:12.77 MB
- 文档页数:31
建筑热环境的改善方法浅析1.湿热地区在住宅区的各种环境中,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就是热环境,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感受和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区室外热环境的舒适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针对湿热地区,提出改善住宅热环境舒适性的途径。
湿热地区气候特征为:冬季潮湿多雾、日照少,夏季炎热高温、湿度大、风速小,夜间不易退凉,无风而闷热,而且湿热地区往往地形、地貌较复杂,易形成局部小气候。
因此,通风与隔热遮阳是湿热地区住宅设计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通过规划设计和单体设计可以改善居住热环境的舒适性。
2.规划设计2.1建筑选址一定区域内的地理位置和生物气候条件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有着长期影响。
对位于炎热潮湿和多雨气候地区的新区规划或旧城改造项目,应选择那些温度较低、通风良好以及周边地形特征适于自然排水的地方,并避免将密集的住区或商业街区建造在洪水易发地段。
选择通风良好的区域,可避免因地形等条件所导致的空气滞留。
良好的通风对湿热地区居民的舒适性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除了积极利用自然风外,也应依靠地形地貌变化产生的局地风。
在无风的夜晚,山谷的坡度可使气流向下运动产生谷地风,而沿海或滨水地区则可受益于白天及夜间生成的水陆风。
值得注意的是,水是个非常好的能够带走热量的介质,为了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应尽可能少地在江边建设高层建筑,且建筑要与江边保持一定的距离,充分发挥流动的水能带走热量的优势。
2.2建筑布局合理设计小区的建筑布局,可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
建筑群布局应尽量采取错列或斜列式,可使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有时也可结合地形采用自由排列是的方式。
当建筑呈一字平直排开而体型较长时,应在前排住宅适当位置设置过街楼以加强自然通风。
在立体布置方面,可采取“前低后高”和有规律低“高低错落”处理方式。
不建议采用中间低四周高的小区布置方案,因为在中间低矮建筑处会形成很大的风影区。
2.3建筑间距及朝向在确定住宅间距时,日照间距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建筑热舒适性的研究与优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功能的要求不仅限于基本的居住、工作需要,更多地涉及到舒适性和健康性。
而舒适性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指标之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更加得到了重视。
尤其是对于热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越来越受到各大建筑师和设计师们的关注。
一、热舒适性的原理热舒适性是指人体对环境热量的感知和反应,以及对热环境中的舒适或不舒适程度的判断。
其原则基于人体对热流量的感知和处理能力。
建筑“热舒适”的实现需要考虑到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运动和辐射等因素。
同时,重要的因素还包括室内空气质量、采光和噪声等。
因此,热舒适性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
二、现有的热舒适性研究目前,存在哪些为建筑师和设计师们提供热舒适性信息的工具和资源呢?1. 狄援平舒适性理论狄援平教授发表的《人类舒适性的新标准》(2004)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热舒适性理论框架,其中包括了热应激、人体感知、个体差异、适应工程环境和人体健康等因素。
这一理论已经成为国际上的标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设备模拟、计算机仿真利用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可以快速评估不同设计方案对舒适性的影响。
结合现代建筑工程学和能源技术,利用仿真求解的方法可以对热环境进行评价和优化。
例如,Fluent和EnergyPlus 等计算机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内部热流和空气动力学的模拟和分析,对空调通风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传统物理测试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传统的物理测试仪器和方法也可以用于热舒适性的测定。
比如,热流量计、酸碱度计、湿度计、温度计和有害气体浓度等测量仪器都可以评估建筑的热舒适性。
三、热舒适性的优化考虑到舒适性评价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热舒适性的优化实际上是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优化,以达到适宜人体的热环境。
常见的热舒适性优化方法如下:1. 设计合适的建筑立面和建筑空间形态合适的建筑立面和建筑空间形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热量吸收和辐射,同时促进空气循环,减少热流失。
建筑工程中的热力系统设计与优化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住宅和商业建筑舒适性的要求提高,建筑工程中的热力系统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热力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舒适性。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中热力系统设计的关键要素和优化策略。
一、热力系统设计要素1. 整体热平衡在建筑工程中,热平衡是保证室内温度恒定和舒适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实现整体热平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朝向、外部气候条件和内部热负荷等因素,合理设计供暖和冷却系统。
采用热力系统设计软件进行热平衡计算,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确定每个房间的热负荷,并优化系统的设计。
2. 热源选择选择适合的热源对于热力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常见的热源包括锅炉、热泵和太阳能等。
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热源可以提高系统的能效,并降低使用成本。
3. 管道设计管道设计是热力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合理选择管道材料和尺寸,减小系统的阻力和热损失,可以提高系统的能效。
此外,管道的布局和支撑结构也需要考虑,以确保热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控制系统热力系统的控制系统起到监测和调节系统运行的作用。
现代化的热力系统需要配备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供暖和冷却设备的运行状态,以满足不同时间段和房间的需求。
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能效。
二、热力系统优化策略1.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热力系统优化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选择热源和改善供热设备的热传递效率,可以降低能源损耗并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优化热力系统的运行策略和控制算法,可以在满足舒适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
2. 节能措施在热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采取合适的节能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能效。
例如,通过加装隔热层和窗户,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损失;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应用热回收技术,将废热再利用等。
这些节能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还能降低建筑的运行成本。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一、概述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使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因素达到舒适的状态,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品质。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为相关设计工作者提供指导。
二、设计原则1. 保持舒适度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持舒适度。
人们长时间在室内工作、生活,需要处于一个舒适的温度范围内。
因此,设计者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类型,合理设置供暖、制冷设备,确保室内温度适宜。
2. 节能环保在设计建筑物室内热环境时,应该注重节能环保。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地热等,减少能源浪费。
另外,在设备选择和布局上,也要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安全可靠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必须确保安全可靠。
设备的安装、维护应符合相关标准,防止因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此外,在供热、供冷过程中,也要注意火灾防范和人身安全。
三、设计方法1. 合理布局在设计建筑物室内热环境时,首先要合理布局供暖、制冷设备。
设备应该分布均匀,保证整个建筑空间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应考虑设备的容量和效率,确保能够满足室内各个区域的需求。
2. 选择合适材料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中,选材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应选择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和散热性能的材料,减少能量的损失。
同时,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耐久性,确保室内环境质量。
3. 控制通风通风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
设计时要考虑通风口的位置和面积,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畅通。
在夏季,可以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减少制冷设备的使用。
而在冬季,则需要考虑通风口的遮挡,避免冷空气进入室内。
四、注意事项1. 定期检查维护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执行后,需要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预防故障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 安全防护在供热、制冷设备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安全。
使用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检查处理,避免事故发生。
《北方城镇住宅集中供暖室内热环境现状调研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北方城镇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供暖系统已成为城镇住宅的重要基础设施。
然而,随着供暖系统的广泛应用,室内热环境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全面了解北方城镇住宅集中供暖的室内热环境现状,本次调研工作通过对多个城镇的住宅供暖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旨在为改善北方城镇住宅供暖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室内热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北方多个城镇的住宅集中供暖系统进行全面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供暖系统的设备配置、运行管理、室内温度、热舒适度、能耗状况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一)设备配置与运行管理调研发现,北方城镇住宅集中供暖系统多采用集中锅炉房或热力管网供暖方式,设备配置较为完善。
然而,部分老旧小区的供暖设备已运行多年,存在设备老化、热效率低下等问题。
此外,部分小区的供暖系统管理存在不足,如缺乏专业的运行维护团队、调节控制不科学等。
(二)室内温度与热舒适度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住宅的室内温度在冬季供暖期间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但仍有部分住宅存在室内温度偏低或波动较大的问题。
此外,关于热舒适度的调查显示,部分居民反映室内环境存在干燥、不舒适等问题。
(三)能耗状况从能耗状况来看,北方城镇住宅集中供暖系统的能耗普遍较高。
部分老旧小区的供暖能耗甚至超过了设计标准。
这既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能源的浪费。
四、原因分析(一)设备老化与维护不足部分老旧小区的供暖设备由于长期运行,存在设备老化、热效率低下等问题。
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运行维护团队,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调节控制不科学部分小区的供暖系统调节控制不科学,导致室内温度波动较大,影响了居民的居住体验。
此外,部分居民对供暖系统的使用方式也存在不当之处,如随意调节温度、长时间开窗等。
(三)建筑保温性能不佳北方部分城镇的老旧建筑在保温性能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供暖系统的能耗较高。
建筑热环境评价与室内设计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热环境评价和室内设计优化是提高居住舒适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探讨建筑热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并介绍如何在室内设计中进行优化,以提供舒适且节能的生活环境。
首先,建筑热环境评价是衡量建筑物热舒适性的重要手段。
热环境评价的指标包括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照明等。
在评估建筑的热环境质量时,要考虑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等因素。
通过模拟和分析,可以预测并改善建筑物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热环境。
现代建筑热环境评价主要依靠仿真软件进行,如COMSOL、EnergyPlus和TAS等。
这些软件可以模拟建筑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帮助设计师调整建筑参数,以满足不同季节和不同用户的舒适需求。
其次,室内设计在改善热环境的同时,还应考虑如何优化能源利用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优化能源利用是一个重要的全球问题。
通过合理的室内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并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隔热性能和可再生性的材料。
此外,设计师还应合理规划建筑的朝向、窗户和遮阳设施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
通过结合热环境评价和节能设计,可以创造出舒适、节能和环保的室内环境。
除了热环境评价和能源优化,室内设计还应考虑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在设计室内空间时,应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保证通风和采光的均衡,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同时,设计师还应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家具、装饰和色彩,营造出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室内氛围。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还应考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交需求,为用户提供交流和休闲的空间。
综上所述,建筑热环境评价和室内设计优化是提高居住舒适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热环境评价,可以预测建筑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热舒适性,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而室内设计则应结合节能和人性化的原则,为用户提供舒适、健康和个性化的室内环境。
截取出了眼部R O I图像后每个像素点都可以计算出梯度,而梯度包含了幅值和方向。
对于眼部图像而言,越是靠近眼球中心的位置,灰度值就越低,就会有更多的梯度方向的连线交于眼球。
最后,根据梯度方向的眼球定位算法实现眼球跟踪[6-7]。
7结论本系统采用高分子液晶膜将透明隔离设施变成一种智能新型媒介。
不仅提高了橱窗和大透明玻璃的利用率,提高了购物乐趣,还解决了游客对广告的反馈的局限,提供一个新的购物交互入口。
通过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商业模式有机结合,方案合理高效的获取了人脸属性与消费能力、偏好趋向的闭环数据样本、训练随机森林模型,实现了广告精准投放。
参考文献[1]王傲然,刘玮.TensorFlow平台上基于MobileNet模型的商品识别[J].信息通信,2018(12):49-50.[2]陈立里,张正道,彭力.基于改进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的实时检测方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05):1-12. [3]汪宋,费树岷.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目标检测算法的研究与改进[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04):103-105. [4]邢艳芳,卓文鑫,段红秀.基于MobileNet的敏感图像识别系统设计[J].电视技术,2018,42(07):53-56.[5]陈方.MobileNet压缩模型的研究与优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6](美)桑卡Sonka.图像处理、分析与机器视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冯子勇.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特征学习和分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基金项目:2019年海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号: S201913892068。
作者简介:郑煜辉(1998-),男,籍贯:浙江衢州,学士,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
既有建筑热环境舒适度模拟及节能优化分析王文韬颜禧妮(南京农业大学浦口校区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1)1概述随着能源消耗问题的日益加重,现实证明,合理的利用资源才是人类生存的长久之计。
建筑节能中的热湿环境调控策略优化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建筑节能成为了建筑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而热湿环境的调控作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度以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中的热湿环境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良好的热湿环境能够让人们感到舒适和健康,而不良的热湿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呼吸道疾病等。
同时,为了维持理想的热湿环境,建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特别是在采暖、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运行方面。
因此,优化热湿环境调控策略,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在建筑节能中,热湿环境调控策略的优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筑设计阶段的合理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的朝向、体型系数、窗墙比等设计参数都会对室内的热湿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合理的朝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合适的体型系数和窗墙比能够有效控制建筑的传热和传湿,降低能源消耗。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材料,如岩棉、聚苯板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内外的热量交换,降低采暖和空调的负荷。
同时,新型的调湿材料,如硅藻泥等,能够根据室内湿度的变化自动调节湿度,保持室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自然通风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热湿环境调控手段。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的通风通道,如窗户的位置和开启方式、通风井的设置等,可以利用风压和热压实现自然通风,排出室内的余热和湿气,引入新鲜的空气。
在气候适宜的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还能够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此外,空调系统的优化也是热湿环境调控策略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空调系统往往采用定温、定湿的控制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难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舒适度的个性化需求。
建筑能源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设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建筑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凸显。
建筑能源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设计成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建筑能源系统的分析方法和优化设计策略,以解决能源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建筑能源系统分析方法建筑能源系统的分析是为了深入了解能源消耗情况,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优化策略。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建筑能源系统分析方法。
1. 能源测量与数据分析: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内各个系统的能源消耗情况,并将数据进行分析。
这可以帮助发现能源浪费和低能耗设备,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 热性能分析:通过模拟建筑热传导、热辐射和对流传热等过程,评估建筑的热性能。
这有助于发现热桥、隔热材料缺陷和节能潜力等问题。
3. 综合能源系统模拟:通过建立综合的能源模型,模拟建筑内的能源流动和转换过程。
这可以评估不同能源系统的效果,并找出最佳的能源管理策略。
二、优化设计策略在对建筑能源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 节能改造:通过对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使用更高效的设备和材料,以实现能源消耗的减少。
例如,使用节能灯具、安装能量回收系统和提升绝热性能等。
2. 多能源利用:建筑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电力和燃气,还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供能。
引入多能源供给,可以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智能化控制:通过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对建筑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调节。
例如,在人员离开时自动降低空调温度或关闭照明设备,以最大程度节约能源。
三、案例分享建筑能源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设计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某商业大楼为例,通过对建筑能源系统进行分析,发现了照明设备使用率低和空调设备能耗过高的问题。
基于分析结果,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优化设计:1. 将传统照明设备更换为LED灯具,减少能源消耗并提高照明效果。
建筑热环境的调节和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建筑热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
建筑热环境的调节和优化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建筑物的朝向、外墙结构、材料选择、通风和遮阳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建筑热环境的调节和优化。
建筑朝向建筑朝向是调节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建筑物应选择不同的朝向。
在寒冷地区,建筑物应朝向南方,以便充分利用冬季的阳光,提高室内温度;在炎热地区,建筑物应朝向东西方向,以减少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在建筑物朝向的同时,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窗户和门的位置,可以利用通风来改善室内热环境。
外墙结构外墙结构的设计也是影响建筑热环境的因素之一。
对于建筑物的外墙,应用节能材料来减少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交换。
建筑物的外墙材料和构造方式也应根据不同气候条件进行调节。
在寒冷地区,外墙可以选择多层隔热的构造方式,以增加外墙对于冷空气的隔绝;在炎热地区,则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外墙的散热能力来提高室内的通风效果。
同时,在建筑物的外墙上可以添加遮阳窗帘或遮阳板,以达到遮阳的效果,降低室内温度。
材料选择建筑物的材料选择也是调节建筑热环境的因素之一。
常用的建筑材料有石膏板、玻璃、木材、砖等。
不同的材料对于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交换和反射效果也不同。
例如,在炎热地区,外墙可以用反射能力强的材料,使阳光远离建筑物,减少室内温度的上升。
在寒冷地区,可以选择保温性能强的材料,减少室内温度向外散失。
在材料选择时还可以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通风通风是调节热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通风是通过建筑物内外部的空气流动实现,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还可以排除室内的湿度和气味等。
在建筑的设计中可以留下通风口和通风设备,提高室内通风效果。
对于建筑物的通风,应该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季节进行合理的调节。
在夏季和炎热地区,可通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的方式来降低室内温度;在寒冷地区,通风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隔离或关闭。
建筑热环境优化设姓名:樊潇学号:201106532 计指导老师:卢玫珺经典案例热环境分析1.诺曼·福斯特2.托马斯·赫尔佐格3.查尔斯·柯里亚(印度气候环境)4.杨经文(马来西亚气候环境)解读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是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
因其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四十多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几乎获得了建筑界所有重要的奖项和荣誉。
迄今为止,他已经获得280多项奖励,并在50多次在国内国际的设计竞赛中胜出。
建筑设计理念——1、重视高技∙诺曼·福斯特对技术十分重视,他执着的在他的大量设计作品中实践着,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于工程中,并将他的观点表述出来。
他一直认为:“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反技术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
∙在诺曼·福斯特这一代大师手里, 更新、更高的技术就成为一种手段, 一种更为先进的新观念, 通过它们去创造和实现人类与自然合谐的生活环境。
他曾说:“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他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
高技术同样关注砖瓦砂石乃至木材和手工活。
”建筑设计理念——2、生态思想(more with less——1922——富勒)∙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空中花园∙建筑遮阳。
∙高效节能的外窗和幕墙系统。
∙地下蓄水层的循环利用。
建筑设计理念——3、尊重历史文脉∙既不向传统妥协、简单地模仿其风格或形式, 又不过分张扬、漠视城市文脉;既自然融洽地植根于当地的环境, 又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自我的时代风采, 为城市空间的交响曲增添了新的华彩乐章。
建筑设计理念——4.“弹性空间”∙如同柯布西耶的第一代“居住机器”一样,柯布西耶对自由平面的阐述是,要完美的适应他们预订的功能。
∙福斯特的主张,可称“可变机器”或“弹性空间”,也就是所设计的建筑必须是可变的且能适应将来发展的。
最常见的是采用先进工程技术的大跨结构、不封闭的空间和无障碍的巨大区域。
分析建筑采暖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葛军(作者单位:江苏居泰隆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前言: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基本全面覆盖供暖系统,然而供暖系统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供暖系统的温度不足困扰着供暖局,如何确定一种高效保持的输送方式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另外,热量分配不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楼层,不同住户之间的温度存在着差异,有些温度过高,不适宜室内居住。
还存在着能耗浪费严重的问题,居民的节能意识也不高。
种种问题的存在提示着人们需要一种更高效的解决方式。
一、我国目前供暖现状分析1.我国目前供暖的结构分析。
目前存在着集中式集中供暖方式和个体式供暖方式,一般个体式供暖方式都是从前建设东北城市时遗留下来的供暖方式,这种供暖方式对于设备的要求并不高,另外也比较容易实现。
然而缺点也很明显,自主供暖范围很小,只能实现小范围的供暖,再远的范围温度就不够要求,另外不同建筑的温度控制也不容易实现,离锅炉房近的建筑温度较高,离锅炉房远的建筑温度较低。
另外,使用的能源一般都是煤,对于环境的污染大。
而集中式供暖方式就克服了这些缺点,另外在能源的使用上,一般使用的是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有利于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构建。
在供暖设备上,也很容易同意实现,城市一体化,一个标准,不容易有温度上的差异。
目前,集中化供暖方式已经在大城市较为普及,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东北四市已经实现集中式供暖,在一些东北小型城市,由于居民数量不多,居住地不够击中,所以没有必要实现集中式供暖。
2.我国目前建筑供暖方式及特点。
目前燃煤式锅炉房在城市供暖系统使用较为广泛。
顾名思义,集中燃煤式锅炉房实现了城市的集中供暖,它属于城市供暖系统,一般由供暖局管理,优点在于偏于集中管理,集中式燃煤供暖也减少了热点的损失,燃煤污染也较小。
所以在冬天暖气系统中采用这种系统比较多,燃烧化石燃料,输送热水到住户,再经由暖气散热实现冬天的供暖。
另外一些小型单位,小型教育机构等等自行供暖系统也较多,一般使用分散式燃气锅炉房,这种锅炉房的好处在于管道运输较多,运输成本较低,在运输中的热量散失也比较小,也是这个优点,锅炉房的人员管理上也容易实现,不需要过多的人员就可以实现管理。
requirement of comfort for outdoor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utdoor micro-climate, a canopy that covered the project site was propo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izing the shading coefficient of the canopy while designing the openings forms can improve the overly heating conditions during summer.Key words outdoor microclimate; thermal sensational index; Ladybug & Honeybe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 FD)近年来,城市空间布局中室外或半室外的活动场所逐渐增加,鼓励市民增加室外活动、亲近自然,为健康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物理空间条件。
因此,热舒适度成为室外或半室外活动场所的评价要点之一。
极端的热环境可能对室外活动人员造成感官上的不适,更有甚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例如:降低器官生理机能、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等[1,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更加需要关注城市微气候中人员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3]。
影响室外热环境的因素较为复杂。
其中,一类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风速、太阳辐射等;另一类因素是人为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群的布局安排、下垫面的形式等[4]。
除了前述客观因素以外,有的评价标准也将人员主观行为列为影响因素之一[5]。
针对人员热舒适,国内外已有多种舒适度评价指标,各个评价指标包含的参数各不相同,且评价标准的侧重点各不同。
本文将对常见的几种室外热舒适评价指标进行文献综述对比,并通过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室外热舒适度的模拟分析计算。
《北方城镇住宅集中供暖室内热环境现状调研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北方城镇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集中供暖系统作为城镇住宅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篇报告旨在对北方城镇住宅集中供暖室内热环境的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以优化供暖系统,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二、调研方法与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测量及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调研范围涵盖北方多个典型城镇的住宅小区,包括老旧小区及新建住宅区。
调研对象主要为住宅户内供暖设施、室内温度及居民对供暖服务的满意度。
三、调研结果(一)供暖设施现状调研发现,北方城镇住宅的集中供暖设施普遍采用地暖或暖气片供暖。
地暖因其均匀、舒适的供暖效果受到居民的欢迎,而暖气片则因其安装方便、散热效果好等特点在部分老旧小区仍被广泛使用。
供暖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情况参差不齐,部分老旧小区的供暖设备存在老化、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二)室内温度状况调研数据显示,北方城镇住宅的室内温度在冬季供暖期基本能够达到设计标准,但存在一定的波动。
在同一次供暖周期内,由于建筑物保温性能、楼层位置及户型结构的不同,室内温度差异较大。
此外,部分老旧小区因管道老化、堵塞等问题导致实际供暖效果不佳。
(三)居民满意度分析居民对集中供暖服务的满意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大多数居民对供暖效果的满意度较高,但对供暖服务的管理、费用及投诉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
部分居民反映供暖费用偏高,且存在不透明现象;同时,对于供暖设施的维修与更新,部分老旧小区的居民反映响应不及时、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四、问题分析(一)设备老化与维护不足部分老旧小区的供暖设备因年久失修而存在老化问题,这不仅影响供暖效果,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同时,日常维护与更新的投入不足也导致供暖设施无法及时更新换代。
(二)费用与服务质量不匹配部分居民反映供暖费用偏高且不透明,而与之对应的服务质量却无法达到居民的期望。
建筑环境中的热舒适性研究及其优化方法在建筑环境中,热舒适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热舒适性的体验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如何研究和优化建筑环境中的热舒适性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热舒适性的基本概念热舒适性是指人在特定的热环境下所感受到的舒适程度。
一般来说,热舒适性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体现在人体的舒适感受方面,即感受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环境因素,从而在舒适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二、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热舒适性的体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 空气温度:空气温度是影响热舒适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较佳的空气温度一般在22~24℃之间,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低或过高的温度。
2. 相对湿度:湿度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较适宜的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
3. 人体代谢率:人体的代谢率也是影响热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代谢率与年龄、性别、体重、活动强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考虑热舒适性时,需要同时考虑这些因素。
4. 空气流速:空气流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适当的空气流速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但是过高的空气流速也会产生不适的感觉。
三、热舒适性的优化方法为了提升建筑环境中的热舒适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以下是几个优化方法:1. 加强隔热:建筑隔热的效果会直接影响热舒适性。
加强墙体、屋顶、地面等的隔热层,可以降低室内温度,提高热舒适性。
2. 控制室内湿度: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条件下,控制室内湿度可以达到比较适宜的热舒适性。
可以通过通风、加湿、降湿等方式来控制室内的湿度。
3. 智能化控制系统:利用现代智能化技术,可实现精确的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流速等的控制,以达到较好的热舒适性。
4. 绿色植物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同时也能释放出氧气,形成良好的室内环境,对于提升热舒适性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