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与。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

2、5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7、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0、7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0、25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12、5~13、5厘米间,>13、5厘米示营养良好,<12、5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就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1、5~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就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8、牙齿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terminent teeth)与恒牙(permanent teeth)。乳牙共20颗。婴儿出生时无牙,一般在4~6个月左右萌出,全副乳牙2岁半出齐。自6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在全副乳牙之

后长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即出现24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逐个替换同位乳牙。12岁长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长此牙。

二、体格生长的及总规律

1.头尾规律儿童体格生长呈头部领先、躯干次之、最后四肢的生长规律。2个月的胎儿头长为身长的1/2。随年龄增长,头长占身长的比例逐渐缩小,出生时为1/4,6岁时为1/6,成人仅1/8。

2.连续性整个儿童期生长都在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例如体重与身长,在婴儿期生长速度最快,以后减慢,到青春期又加快,从而形成两个体格增长高峰值。

3.各系统生长模式不一致神经系统在生后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发育最晚,淋巴系统发育至一定高峰后又逐渐退化,而全身体格生长总趋势则呈一条逐渐上升的双峰曲线。

4.个体存在差异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规律,但每个人的生长轨道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包括一定的范围。

三、儿童体格生长趋势与增长模式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与民族、不同性别儿童体格生长增长值不相同,但生长的趋势基本相同。随年龄的增加,儿童体格生长指标的变化都有一定的模式,如身高、体重、心率、肺活量等。儿童体格的增长常用生长速率表达,即指单位时间内生长增长的数值,各儿童期生长速率就是不相同的。

四、体格生长的评价

体格生长评价(assessment of physical growth)就是以正常儿童体格测量数据为标准,评价个体儿童或群体儿童体格生长所处水平及其偏离标准值的程度。对个体儿童而言,除判断其生长、营养状况外,还可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对低出生体重、营养不良、肥胖症、侏儒症、巨人症等进行筛选与诊断。对群体儿童而言,可以研究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从预防角度早期发现某一群组儿童偏离正常生长模式的倾向,寻找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一)生长评价标准

生长评价标准(growth standards)就是通过一定参照人群(reference population)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制订的。由于参照人群不同,所制订评价标准也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理想标准理想标准选择的参照人群就是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的儿童,即这些儿童的喂养、膳食安排合理,能得到足够营养素,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可以得到及时、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即在适宜环境中,这些儿童的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体格生长较理想。椐此制订出的生长评价参考标准为“理想标准”。我国自1996年以来普遍采用的理想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CHS)参照人群值制订的标准。

2.现状标准制订现状标准时不严格限制参照人群的条件,代表某一国家或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水平。我国目前应用的就是中国儿科工作者在1975、1985、1995年分别于中国九大城市获得的儿童生长发育衡量数值而制订的标准。

(二)生长评价方法

体格生长的评价,包括体格生长水平、生长速度与身体匀称程度三方面。常用评价方法有离差法、百分位数法、指数法、曲线图法。

1. 均值离差法(deviation method)

均值离差法又称标准差法(Standard Deviation Units),即将个体儿童的体格测量数值与生长评价标准中的均值(Mean,X)及标准差比较,根据实测数值在均值上下所处位置,确定与评价儿童体格生长情况。此方法适用于评价正态分布状况。但儿童体重、身高等体格测量数值并不完全呈正态分布,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常以中位数(M)代替均值。

根据离差范围的不同,常将X ±1SD 与X ±2SD 作为界值点,评价分为六等级、五等级与三等级。均值离差法分级标准见图2-6-1。

常用评价指标有以下三种:

(1) 按年龄的体重(weight/age, W/A); (2) 按年龄的身高(height/age, H/A); (3) 按身高的体重(weight/height, W/H)。

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为正常范围,任何一种指标评价为“下”者,均为营养不良。如:W/A 评价为“下”称体重低下;H/A 评价为“下”称生长迟缓;W/H 评价为“下”称消瘦。

2.中位数百分位法

这就是近年来常用的体格生长评价方法,适用于正态分布,也适用于偏态分布。百分位法就是将参照人群体格测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求出与某些百分位相对应的值。以第50百分位(P50)为中位数,其余百分位数为离散距,以此来划分儿童体格生长的等级。常用百分位数等级有第3、10、25、50、75、90、97百分位,也有用第3、20、50、80、97百分位划分者。其中P50相当于离差法中的均值,P3相当于离差法中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P97相当于离差法中的均值加2个标准差。P3~P97包括了全部样本的95%,属正常范围。百分位法数值分布较均值离差法精细,更能准确分级评价。

在评价儿童体格生长状况的同时,常对其营养状况也作出判断。目前通常采用WHO 推荐的评价儿童营养状况的三项主要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儿童近期与远期营养状况。此评价以低于P20为“低”,P20~P80为

六等分: 五等分: 下 中下 中 中上 上 三等分: 下 中 上

“中”,高于P80为“高”。

三项指标综合评价表

按身高的体重按年龄

的身高

按年龄

的体重

评价意义

高低高肥胖++

高中高目前营养好,有营养过度倾向

高低中目前营养好,过去营养不良

中高高高个子,营养正常

中中中营养正常

中低低过去营养不良,目前营养正常

低高中瘦高体型,目前轻度营养不良

低中低目前营养不良+

低高低目前营养不良++

3.身体指数法(body build index method)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性别的群体,体格生长中所存在的某些差别用单项指标很难反映,如果用某些相对值将这些差别突出,使不同对象间形成某种可比性,就能更清楚地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派生出身体指数法。此法就是根据人体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一定数学公式,将两项及两项以上指标结合成指数,以评价儿童营养、体型等状况。

表2 常用的身体指数

名称体块指数(Kaup指数) 身高体重指数身高胸围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Quetelet Index

公式

体重(kg)

————— X 104

身高(cm)2

体重(kg)

———— X 1000

身高(cm)

胸围(cm)

————— X 100

身高(cm)

含义单位面积中所含

体重数,与皮脂厚度关

系密切,常用于衡量营

养状况与肥胖程度。

每厘米身高的体

重数,反映人体的密

度与充实度。

通过胸围与身高的

比例,反映人的体型、胸

廓发育与营养状况。

正常范围分级BMI

营养不良<12

偏瘦 12~13、5

正常 15、5~18

优良 15~20

肥胖 >20

随儿童年龄增长

而呈规律性增加:

出生62

1岁120

2岁138

6岁160

随儿童月龄增加先

增大,后减小,转折点在

2~3个月。青春期突增

高峰时降至最低点,然

后随年龄增长上升,成

人期稳定。

4.曲线图法

儿童生长监测图,就是根据同性别、各年龄组儿童体重的数值(均值离差法或百分位法)标在座标纸上而绘制的图,它能直观地观察儿童体重生长水平、速度与趋势,可早期发现生长迟缓。儿童生长监测图的横坐标就是年龄,每月一格。纵坐标就是体重。图中有2条及2条以上参考曲线,一般最上端一条为第97百分位,最下端一条就是第3百分位。若小儿体重在上下两条参考曲线间,且生长曲线与参考曲线走向平行,说明生长水平在正常范围。如果儿童生长曲线与参考曲线不呈平行走向,而与横坐标平行,为体重不增。儿童生长曲线与参考曲线走向相反,即本次体重与上次体重之差为负数,示体重下降。若本次体重减上次体重虽为正数,但其增长值低于该月龄增长的最低值,即为体重低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