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的通知
- 格式:docx
- 大小:18.90 KB
- 文档页数:12
《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科室功能和任务:临床营养科是负责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的临床医疗科室。
其主要功能和任务是:1.完成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疾病与营养代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完成营养门诊及住院病人(包括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营养诊断工作(各种疾病状态和/或营养不良的评价、诊断);3.确立营养治疗方法(肠外、肠内营养、治疗膳食、基本膳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开列营养医嘱;4.实施营养治疗全过程: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液、匀浆膳等的配制;治疗膳食的称重、配制及基本膳食配备和制作并运送至临床各病区患者的床前。
5.根据临床营养学理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营养相关性药品(肠外、肠内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类、维生素类及营养复合制剂等)。
科室执业条件: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一)人员配备1.营养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
按照医院技术职称编制配备医师、技师、护士、膳食操作间管理员,按技术工种编制有厨师、护理员等相关人员。
2.营养科主任是本单位营养学科带头人。
科主任应具有营养学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及相应医疗专业技术职务。
3.营养科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营养科工作1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4.膳食操作间管理员应当具有烹饪学基础,并取得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5.营养科医师要求医学营养专业毕业或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
营养医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100。
6.营养技师不少于2人。
7.营养科护士人数不少于2人,要求护理专业毕业,取得执业护士证书,完成相应治疗工作。
8.营养科厨师要求烹饪院校毕业,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
营养厨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 25-30,上岗前应接受过临床营养相关知识的培训。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施细则——I级标准化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基地一、临床营养科的业务范围(一)临床营养科负责诊治以下患者:1.可独立诊治因摄入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当引起的原发性营养失调的患者。
例如摄入蛋白质不足引起蛋白质缺乏症、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引起肥胖病等。
2.可与临床各科室联合诊治因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创伤应激以及特殊生理性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营养失调的患者:(1)进食障碍:如口、咽、食管疾病所致摄食困难,精神因素所致摄食过少、过多或偏食等。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短肠综合征或某些药物如新霉素、考来烯胺等所致。
(3)物质合成障碍:如肝硬化失代偿期白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低白蛋白血症等。
(4)机体对营养需求的改变:如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手术等创伤应激以及生长发育、妊娠、中老年等特殊生理性因素。
(5)排泄失常:如多尿可致失水、腹泻可致低钾、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致低白蛋白血症等。
3.可与临床各科室联合诊治因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病的患者:(1)蛋白质代谢障碍:继发于器官疾病,如严重肝病时的低白蛋白血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如苯丙酮尿症、血红蛋白病等。
(2)糖代谢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以及低血糖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如果糖不耐受症、半乳糖血症等。
(3)脂类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血脂或脂蛋白异常的疾病,可为原发性代谢紊乱或继发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4)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多为继发性。
(5)矿物质代谢障碍:如铜代谢异常所致肝豆状核变性、铁代谢异常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钙磷代谢异常所致骨质疏松症等。
(6)其他代谢障碍:如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痛风、卟啉代谢障碍所致血卟啉病等。
(二)临床营养科通过参与院内、外营养会诊,或在有条件的医院组织对住院患者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通过营养检测、评估和诊断,筛查出患有营养病(营养失调)和代谢病的患者。
对于其中需要使用治疗膳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患者,临床营养科应积极采取营养治疗。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施细则第一篇: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施细则临床营养的春天?今年营养科管理方面的改革还真是不少,先是临床营养学即将成为一级学科,接着营养科标准化的实施细则又正式出台了(见下文)。
按照医院职称系列编制有医师、技师、护士,各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例:a.营养医师 1:150;b.营养技师不少于营养医师的人数;c.营养护士不少于2人。
……II.营养医师应当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通过营养专业教育或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III.营养技师要求医学专业学历背景,经过临床营养学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III.营养护士要求护理专业毕业,取得执业护士证书。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施细则——I级标准化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基地一、临床营养科的业务范围(一)临床营养科负责诊治以下患者:1.可独立诊治因摄入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当引起的原发性营养失调的患者。
例如摄入蛋白质不足引起蛋白质缺乏症、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引起肥胖病等。
2.可与临床各科室联合诊治因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创伤应激以及特殊生理性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营养失调的患者:(1)进食障碍:如口、咽、食管疾病所致摄食困难,精神因素所致摄食过少、过多或偏食等。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短肠综合征或某些药物如新霉素、考来烯胺等所致。
(3)物质合成障碍:如肝硬化失代偿期白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低白蛋白血症等。
(4)机体对营养需求的改变:如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手术等创伤应激以及生长发育、妊娠、中老年等特殊生理性因素。
(5)排泄失常:如多尿可致失水、腹泻可致低钾、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致低白蛋白血症等。
3.可与临床各科室联合诊治因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病的患者:(1)蛋白质代谢障碍:继发于器官疾病,如严重肝病时的低白蛋白血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如苯丙酮尿症、血红蛋白病等。
(2)糖代谢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以及低血糖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如果糖不耐受症、半乳糖血症等。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现场审核标准(青岛市卫生计生委整理)说明:以上标准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和执业登记时使用,若国家和省出台新政策,则以新政策为准。
国家已发布的医疗技术管理规范目录(青岛市卫生计生委整理)1、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253 号)2、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253 号)3、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5 号)4、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6 号)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7 号)6、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8 号)7、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9 号)8、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0 号)9、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1 号)10、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2 号)11、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3 号)12、颜面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4 号)13、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5 号)14、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6 号)15、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7 号)16、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8 号)17、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9 号)18、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卫医政发〔2010〕35 号)19、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 年版)(卫办医政发〔2011〕107 号)20、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实施心脏手术技术规范(2012年版)》(卫办医政发〔2012〕15 号)21、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办医政发〔2012〕88 号)22、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办医政发〔2012〕89 号)23、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 版)(卫办医政发〔2012〕68 号)24、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办医政发〔2012〕87 号)25、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 版)(卫办医政发〔2012〕93 号)26、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管理的补充通知(卫办医政函〔2012〕705 号)27、口腔种植技术管理规范(卫办医政发〔2013〕32 号)28、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和普通外科等10 个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4〕44 号)(1)鼻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3)儿科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4)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5)关节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6)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7)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8)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9)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10)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11)小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12)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13)咽喉镜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11.26•【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855号•【施行日期】2019.1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有关精神和部署,为指导规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医学发展,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委组织制定了《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19年11月26日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规范老年医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医学发展,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与管理,专科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设置老年医学科的参照本指南执行。
第三条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医院应当取得相应的诊疗科目资质,科室名称为老年医学科。
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第四条老年医学科主要收治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第五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老年医学科的指导和监督,综合医院应当加强老年医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第二章设置运行第六条老年医学科应当设置门诊诊室、病房、综合评估室。
床位数应≥20张,每床净使用面积应≥7㎡,床间距宜≥1.0m,卫生间面积宜≥4㎡。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实施细则——I级标准化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基地一、临床营养科的业务范围(一)临床营养科负责诊治以下患者:1.可独立诊治因摄入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当引起的原发性营养失调的患者。
例如摄入蛋白质不足引起蛋白质缺乏症、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引起肥胖病等。
2.可与临床各科室联合诊治因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创伤应激以及特殊生理性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营养失调的患者:(1)进食障碍:如口、咽、食管疾病所致摄食困难,精神因素所致摄食过少、过多或偏食等。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短肠综合征或某些药物如新霉素、考来烯胺等所致。
(3)物质合成障碍:如肝硬化失代偿期白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低白蛋白血症等。
(4)机体对营养需求的改变:如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手术等创伤应激以及生长发育、妊娠、中老年等特殊生理性因素。
(5)排泄失常:如多尿可致失水、腹泻可致低钾、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致低白蛋白血症等。
3.可与临床各科室联合诊治因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病的患者:(1)蛋白质代谢障碍:继发于器官疾病,如严重肝病时的低白蛋白血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如苯丙酮尿症、血红蛋白病等。
(2)糖代谢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以及低血糖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如果糖不耐受症、半乳糖血症等。
(3)脂类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血脂或脂蛋白异常的疾病,可为原发性代谢紊乱或继发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4)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多为继发性。
(5)矿物质代谢障碍:如铜代谢异常所致肝豆状核变性、铁代谢异常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钙磷代谢异常所致骨质疏松症等。
(6)其他代谢障碍:如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痛风、卟啉代谢障碍所致血卟啉病等。
(二)临床营养科通过参与院内、外营养会诊,或在有条件的医院组织对住院患者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通过营养检测、评估和诊断,筛查出患有营养病(营养失调)和代谢病的患者。
对于其中需要使用治疗膳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患者,临床营养科应积极采取营养治疗。
附件2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工作方案为充分发挥临床营养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探索临床营养工作模式,加强临床营养科和临床营养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工作方案。
一、试点目的(一)探索医疗机构设置临床营养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探索临床营养科的学科内涵和工作范畴;(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模式;(四)建立一批临床营养科示范基地,为人员培训和学术研究做储备。
二、试点内容对目前医疗机构中营养科的功能进行调整,剥离只提供普通膳食的食堂,建立由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对营养代谢病进行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的业务科室。
试点医院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按照《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进行。
三、试点安排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时间为2009年11月到2011年12月。
试点的有关安排如下:(一)试点启动阶段(2009年11-12月):卫生部医政司下发试点工作通知;中国医师协会制订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工作相关技术文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医政处确定试点医院上报卫生部医政司。
(二)试点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0月):各试点医院按照《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开展试点,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对试点医院进行技术指导。
(三)试点评估(2011年11月-2011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卫生部医政司召开试点总结会议,总结各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的设置和管理制度。
四、试点组织与管理中国医师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负责试点的具体组织与技术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医政处负责本地区试点医院的遴选和管理。
试点医院建立临床营养科,确定试点工作负责人和联系人,实施试点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临床营养科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食品》
【年(卷),期】2022()8
【摘要】为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提高临床营养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起草了《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提出,医疗机构内独立开展临床营养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名称统一为临床营养科。
其工作职责包括开展营养筛查与评估、营养诊断及治疗,为患者提供医疗膳食、肠内及肠外营养处方.
【总页数】2页(P33-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国家卫健委: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立感染性疾病科
2.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北京医院(含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3.2019年西部地区230家二级以上医院临床营养科现状调查与分析
4.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社区医院基本标准社区医院须设置中医科
5.国家卫健委:二级以上医院需设立感染疾病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了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这是针对我国营养科领域管理的重要文件,旨在规范和促进我国营养科的发展,提高营养保健服务水平,促进人民健康。
以下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解读。
一、指南的背景与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人民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营养科作为一门关于人体营养的学科,对于促进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营养科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短缺、设施不足、管理不规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该指南,从而规范和促进我国营养科的发展,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人民健康。
二、指南的内容1.营养科的定义和目标:明确了营养科是指研究人类营养需求、营养摄入、营养代谢和相关疾病防治等问题的学科。
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预防为主,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实现人民健康。
2.营养科的组织和管理:强调了营养科的管理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人民健康。
3.营养科设施和装备:要求各级机构建立完善的营养科设施和装备,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服务水平。
5.营养科的质量管理:强调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服务水平。
6.营养科的技术规范:明确了营养科工作要遵循科学规范,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提高服务质量。
7.营养科的人员管理:强调了人员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的人员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保障服务质量。
三、指南的实施为了有效实施该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制定配套文件,明确工作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政策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该指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协作,推动营养科工作的蓬勃发展。
四、结语2024年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是我国营养科领域的一项重要文件,对于规范和促进我国营养科的发展,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2.13•【文号】卫办医政发[2009]23号•【施行日期】2009.02.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我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三日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1篇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临床营养在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临床营养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和医院整体服务水平。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营养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营养支持。
一、临床营养科建设1. 科室定位与目标临床营养科应定位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的营养评估、营养治疗、营养教育和营养管理等工作。
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2. 科室设置(1)门诊设置:设立独立的营养门诊,提供营养咨询、营养评估、营养治疗等服务。
(2)病房设置:在各个病区设立营养工作站,配备营养师,负责患者的营养评估、营养治疗和营养教育。
(3)营养实验室:配备专业的营养检测设备,用于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和营养治疗的监测。
3. 人员配备(1)营养医师:具备临床医学、营养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资质。
(2)营养护士:具备护理学、营养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营养治疗技术。
(3)营养技师:负责营养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营养检测。
4. 设施设备(1)营养评估设备:如人体成分分析仪、营养状况评估软件等。
(2)营养治疗设备:如肠内营养输注泵、肠外营养配置系统等。
(3)营养教育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营养宣传资料等。
二、临床营养科管理1. 组织架构临床营养科应设立科主任、副主任、营养医师、营养护士、营养技师等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
2. 制度建设(1)制定临床营养科工作制度,明确科室工作流程、工作标准。
(2)建立营养评估、营养治疗、营养教育等各项规章制度。
(3)制定营养科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科室各项工作符合国家标准。
3. 人才培养(1)加强营养医师、营养护士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2)定期举办营养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科发展。
4. 质量控制(1)建立营养评估、营养治疗、营养教育等各项质量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评估和监督。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在现阶段,临床营养科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临床营养科应制定详细规范的管理制度。
这些管理制度应有助
于监督营养科运营的过程,确保服务满足预期的品质标准。
管理制度还应
对所有可能的情况进行识别和纠正,以确保营养科的功能正常。
通过有效
的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控制护理和管理过程,以提高营养科的运行效率。
其次,临床营养科应建立一整套经济有效的营养服务体系。
这些服务
体系应该包括基于患者实际需求的营养服务,以及从病例管理、营养评估、营养治疗、支持等多个环节构成的营养护理服务体系。
这些服务体系的制
定实现,将有助于有效地指导和组织护理从而减少营养治疗的成本,确保
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营养护理。
此外,临床营养科还应制定有效的知识交流机制,由专家和护士两方
共同构建一个营养学习计划,并制定学习和培训系统,以保证护士和临床
营养师在营养学方面的知识深入。
营养服务体系应进一步支持信息共享,
以保证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及时及准确地获得临床营养诊断和治疗的信息。
最后,临床营养科也应开展有效的绩效考核,以确保服务质量。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北省三级医院临床营养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河北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14.08.18•【字号】冀卫办医[2014]36号•【施行日期】2014.08.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北省三级医院临床营养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的通知(冀卫办医〔2014〕36号)各设区市和定州、辛集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局),华北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卫生处,省直各医疗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临床营养专业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规范执业行为,提高诊疗水平,省临床营养专业质控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河北省三级医院临床营养质量控制标准(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单位参照执行。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2014年8月18日河北省三级医院临床营养质量控制标准(试行)(二〇一四年八月)《河北省三级医院临床营养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编制说明一、为了促进河北省临床营养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中的《临床营养管理与持续改进》内容、《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参照外省做法,结合河北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河北省三级医院临床营养质量控制标准(试行)》,便于大家日常工作中使用。
二、本标准适用于三级医院。
三、本标准总分值1000分,分为组织建制(180分)、建筑布局与设施设备(120分)、质量管理(600分)、教学、科研管理(100分)四部分。
四、本标准的评价方法以查阅资料、追踪和访谈、实地查看和考核为主。
附件2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工作方案为充分发挥临床营养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探索临床营养工作模式,加强临床营养科和临床营养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工作方案。
一、试点目的(一)探索医疗机构设置临床营养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探索临床营养科的学科内涵和工作范畴;(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模式;(四)建立一批临床营养科示范基地,为人员培训和学术研究做储备。
二、试点内容对目前医疗机构中营养科的功能进行调整,剥离只提供普通膳食的食堂,建立由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对营养代谢病进行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的业务科室。
试点医院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按照《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进行。
三、试点安排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时间为2009年11月到2011年12月。
试点的有关安排如下:(一)试点启动阶段(2009年11-12月):卫生部医政司下发试点工作通知;中国医师协会制订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工作相关技术文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医政处确定试点医院上报卫生部医政司。
(二)试点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0月):各试点医院按照《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开展试点,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对试点医院进行技术指导。
(三)试点评估(2011年11月-2011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卫生部医政司召开试点总结会议,总结各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的设置和管理制度。
四、试点组织与管理中国医师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负责试点的具体组织与技术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医政处负责本地区试点医院的遴选和管理。
试点医院建立临床营养科,确定试点工作负责人和联系人,实施试点工作。
感谢下载!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为规范临床营养学科建设,我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临床营养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号),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设置临床营养科。
为指导临床营养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临床营养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建设,增加人员和培训,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临床营养科。
卫生部办公厅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临床营养学的发展,提高营养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立临床营养科。
第三条临床营养科是对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包括疾病和医源性因素引起)的营养代谢改变者,通过营养检测和评价进行营养诊断,使用各类肠内营养相关制剂、肠外营养相关制剂和治疗膳食等进行营养治疗的临床业务科室。
第四条临床营养科应在医院医疗管理部门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证临床营养科按照安全、有效、及时、经济的原则,开展营养诊疗工作。
第二章执业条件第六条临床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第七条临床营养科应当设置医疗区和营养治疗制备区。
医疗区应包括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营养治疗制备区应包括治疗膳食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条件成熟的医疗机构设立肠外营养配制室。
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营养病房。
第八条临床营养科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应满足完整临床营养诊治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
其中,临床营养专业人员(医师、技师、护士)总人数与医院床位比不小于1: 100,临床营养专业人员中临床类别执业医师人数与医院床位比不小于1:200,护士人数不少于3人。
营养病房护士的配置应当达到医疗机构病房护士配置标准。
第九条临床营养科主任负责本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临床营养科诊疗质量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临床营养科主任为专职。
三级医院科主任可由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任职资格或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任职资格并连续从事临床营养诊疗工作5年以上人员担任;二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可由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相应医疗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任职资格或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任职资格并连续从事临床营养诊疗工作3年以上人员担任。
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同时由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临床营养科主任。
第十条营养医师应当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经过临床营养专业教育或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全面负责营养诊疗工作。
第十一条营养技师应当具有营养、医药、检验、卫生、食品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营养咨询、营养检测、营养筛查及评价、肠内营养配制和治疗膳食制备等技术工作。
第十二条营养护士应当具有临床执业护士资格,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负责营养相关护理工作及科室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配制、营养管路建立和维护、营养咨询、营养检测、营养评价等技术工作。
第十三条临床营养科应当配备营养检测和评价、营养治疗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
第三章质量管理第十四条临床营养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营养诊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临床营养科的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医疗、护理、医院感染等职能部门应当对其履行日常监管职能。
临床营养科应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营养诊疗质量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临床营养科主要负责诊治以下患者:(一)独立诊治因营养素摄入不足、过量、失衡及利用障碍等引起的营养性疾病以及代谢异常的患者。
(二)与临床各科室联合诊治因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创伤应激以及特殊生理性因素等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营养与代谢失调的患者。
临床营养科应对住院患者定期进行营养监测和营养评价,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对所有入院病人进行营养筛查,依据检测结果,适时使用治疗膳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等手段给予合理的营养治疗。
第十七条临床营养科应当按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的有关规定书写病历及相关医疗文书。
第十八条临床营养科应对需要营养治疗的住院患者实行三级查房制度。
第十九条临床营养科应建立基于医院整体信息管理的完整的营养治疗医嘱制度,由营养治疗制备部门遵照医嘱配制。
第二十条医院应采取措施保证临床营养科医师、技师和护士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定期进行考核。
第二十一条临床营养科对营养治疗产品的管理和使用应有规范、有记录。
相关部门应对临床营养科所用非药品类营养治疗产品进行准入审核,并加强监管。
第二十二条临床营养科的仪器和设备应当由专(兼)职人员负责操作,并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和消毒,建立使用、维修档案,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第二十三条临床营养科应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第二十四条临床营养科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完善营养制剂制备部门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原材料档案、消毒制度、留样制度和卫生检查制度等。
第四章管理与评估第二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临床营养科建设和管理,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进行评估与检查指导。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相关组织开展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七条本指南供临床营养科设置使用。
第二十八条本指南自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起施行。
临床营养科医师、技师、护士基本技能要求一、临床营养科医师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一)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掌握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包括疾病和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各种营养代谢性疾病、营养与代谢异常的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及监测的原则及方法。
(三)掌握常用的营养评价方法和营养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及营养素摄入量计算等工作方法。
(四)掌握常用营养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治疗作用、缺乏与过量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人群营养素需要量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五)掌握肠内肠外营养给予途径,及其适应症、禁忌症。
(六)掌握各类疾病和特殊人群的临床营养宣教知识。
二、临床营养科技师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一)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熟练操作人体物理测量、与营养及代谢相关实验室生化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代谢分析技术、器官功能测量技术等,主要包括:人体测量、人体成分分析、人体代谢率测定、营养素水平测定(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等)、应激蛋白测定、淋巴细胞计数、代谢试验(如氮平衡试验等)、食物不耐受测定、肠道功能及微生态评价及营养换算等。
(三)熟悉营养产品的使用和管理方法。
(四)熟悉营养素的理化性质、食物来源及营养价值,能熟练的根据医嘱配制肠内营养制剂或编制治疗膳食食谱等,完成对营养产品及食材的加工处理。
(五)掌握营养检测和评价、营养制剂制备所需各种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方法。
(六)熟悉食品安全及卫生相关制度。
(七)熟悉各类疾病和特殊人群的临床营养宣教知识三、临床营养科护士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一)熟悉临床营养护理的流程,掌握营养治疗医嘱汇总录入及分发的相关方法。
(二)掌握临床营养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
(三)掌握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配制方法和操作规范。
(四)掌握执业护士法规定范围内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管路及造口的建立与维护。
(五)掌握围手术期、围产期、围放化疗期的营养护理工作及家庭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操作与维护。
(六)掌握肠内外营养液输注技术的护理要点和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
(七)熟悉营养素的理化性质、食物来源及营养价值,掌握各类人群的营养护理宣教与咨询。
(八)熟悉掌握各种人体营养测量、标本采集、营养筛查等项目和操作方法及技能。
临床营养科场所及仪器设备配置基本标准临床营养科应具有完成相应临床营养诊疗工作所需的场所和仪器设备。
营养制剂配制室的位置应与病区相邻,有封闭的传送专用通道,方便日常工作,各功能区光线明亮、通风、干燥。
一、营养门诊营养门诊应当设于医院门诊区域,有专用的场地,应具备营养检测区域和营养宣教区域。
营养门诊应配备身高体重计、握力器、皮褶厚度计、人体成分分析仪等人体测量仪器,间接能量测定仪、便携式营养筛查与评价系统等检测设备,营养分析和评价软件及仿真食物模型等。
二、营养代谢实验室营养代谢实验室可单独设置于临床营养科内,总面积不低于50m2。
由称量、精密仪器、毒气及实验等四部分操作室(区)组成,室内装修须符合医疗机构实验室要求。
称量室应配备电子秤和精密天平;精密仪器室应配备酸度计、定氮仪、微量元素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酶标仪、临床营养自动分析系统等,有条件的应配备原子吸收光谱仪、氨基酸分析仪;毒气室应设置排风设施及通风柜;操作室应配备恒温箱、干燥箱、水浴箱、离心机、混合器、电冰箱、石英亚沸纯水器等常规仪器。
三、治疗膳食配制室治疗膳食配制室分为准备间、治疗间、特殊间、主食制作及蒸制间、食品库房、餐具消毒间、刷洗间、膳食分发厅、管理办公室、统计室。
场所整体流程布局合理,室内装修符合食品卫生、感染管理和消防要求。
治疗膳食配制室应配备食品加工、制作、冷藏、冷冻、储存、运送的各种炊具及设备,以及电子秤、量杯、专用治疗盘等称量器具。
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信息传输、报表打印等物联网设施和自动清洗消毒设备等。
四、肠内营养配制室肠内营养配制室与治疗膳食配制室临近,总面积三级医院不低于60m2,二级医院不低于30 m2,分为准备区、缓冲区和配制区,其中配制区为组合式三十万级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可按医疗机构层流配制间要求建立十万级净化区。
人流、物流和室内装修应符合医疗机构相应等级净化要求。
肠内营养配制室应配备粉碎与混合、加热、冷藏、储藏、消毒、称量设备及相应容器等基本设施。
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信息传输、标签打印等物联网设施和自动灌装设备及独立的水处理系统等。
五、肠外营养配制室肠外营养配制可设置于临床营养科内,总面积三级医院不低于40m2,二级医院不低于20 m2,分为准备区、缓冲区和配制区,人流、物流和室内装修应符合医疗机构净化配制设施要求,其中配制间为组合式万级净化环境,操作台达到局部百级净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