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章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704.50 KB
- 文档页数:13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院:年级:班级:专业:学号:姓名:2012-05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Xxx(xxxxxx学院 xxxxxx班学号)摘要:文章在认识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探讨了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指引大学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是心理活动剧烈,观念转变、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
积极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对个体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1.积极心理学:短暂的历史、长久的过去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 Ebbinghaus)说过:“心理学有着长久的过去,但是却只有很短的一段历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心理学成为有规范的学科只有10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所研究的事件却是源自几个世纪之前的哲学、神学以及人们每天的生活。
]1[积极心理学则是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在1998年正式命名,首创者之一是马丁·塞利格曼(Marty Seligman),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他打算开创这一领域的原因之一,是他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更多关注人类有偏差的方面并致力于如何纠正偏差。
]2[心理病理学的这一方面已经得到了认同,在理解、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面,心理学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超过十几种的疾病,在过去被认定为无法医治,而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从心理方面还是药理方面。
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部分科学心理学家都不重视研究如何使人们做正确的事情,并且那些杰出的心理学家、优秀的演讲者和知名专家们很少谈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发展使得心理学的内在假设显示出的是人类天性的病态模型。
摘要: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有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在论及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不约而同地将自我概念作为重要指标。
自我概念不仅影响个体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而且还影响个体人格的内在和谐统一,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了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及自我概念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自我概念、影响因素、自我塑造、培养措施心理活动的各方面都离不开自我,对自我的深入研究是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第一步。
一切外部影响因素只有经过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被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成为自我概念有机构成部分才可能真正转化为内在的个性品质[1]。
近年来,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大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转折时期。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这个时期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是矛盾和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2]。
大学生自入学开始,就要面对新的环境,参与新的群体之中,而且随时感受到潜在的学习竞争和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3]。
解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问题,增进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共同责任与期待,更需要大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并付出努力。
了解现实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影响自我概念发展的因素,这对及时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辅导帮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一研究是内蒙古自治区蒙汉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体育院校蒙古族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三个年级864名学生。
1.2、研究方法:《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是郑涌、黄希庭在大学生自我概念结构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郑涌、黄希庭,1997)自行编制的,由23个问题组成,采取5级评分制,1-5分别代表“完全不符”、“比较不符”、“难以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为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和自纳9个维度[4]。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特点和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作为大学生,自我概念对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并从自尊、动机和自我效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自尊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自尊是大学生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良好自尊的大学生更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
首先,自尊高的学生更有自信心面对学习与挑战,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其次,自尊高的学生更容易从失败中恢复,他们会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自我负面评价的来源。
最后,自尊高的学生更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学校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二、动机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动机是指大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有着积极动机的大学生通常会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首先,内在的学习动机可以促使大学生培养持续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这种兴趣和习惯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内在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更愿意主动寻找学习资源、制定学习计划和解决学习问题。
最后,积极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长期的目标意识,使他们更具有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追求,从而为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而不断努力。
三、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价。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
首先,自我效能的提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愿,使他们更有勇气和毅力去攻克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其次,自我效能的增强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调控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自我效能的提升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寻求学习机会,提高学业成绩。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自尊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积极的动机促使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目标意识;较高的自我效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
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
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
因此凡是出现和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后,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将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的调整。
大学生的现状大学生活始终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
这些表现在很多方面。
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大学生目前存在学业问题。
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等很多心理问题。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
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
还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等。
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各个方面的适应。
因此,我们大学生来说,客观、公正、有效地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进行正确的自我设计,建立新的奋斗目标,对维护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发展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知、自鉴是自励、自勉、自控的基础,它对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是建立理想自我的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效地健康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第一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成长的基础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同周围的各种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为了使个人与周围世界保持平衡,使周围世界服务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必须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和发现,这就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一些看法。
同时,为了使自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每个人又不得不对自己本身进有反思,以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能力,能在社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人对自身的意识,即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意识一、什么是自我自我就是“我”,包括了三个成分组成: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以及社会的自我。
物质的自我又包括年龄、性别、相1貌、身高,健康状态,体力等等,所谓的体质人类学的特征。
精神的自我包括了智力、技能技巧、性格、兴趣爱好、态度、愿望等等被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的东西。
社会的自我则包括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地位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是“我”,有一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性别。
有一些东西,像是精神的东西,比如技能技巧、性格、兴趣爱好、态度、愿望等等后天形成的,跟人的经验、经历有关,改变起来容易得多,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要改变这些东西,培养这些东西。
社会的自我却复杂的多,人际关系是相对来说很容易改变的,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得罪了什么人,原本很好的朋友却从此走上了陌路,当然也有你的一句话让某人感恩戴德,让他视为知己的时候。
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高级阶段,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社会认知系统。
自我意识的对象包括自我意识本身,正是这种“客体即主体自身”的特殊性使自我意识有其特有的属性和规律性。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心理成分构成。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大学生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学生:龚行行,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指导教师:万昌秀,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摘要】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
它涉及到人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
个性是个人内部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剖析,是人的较为稳定的主体性以及较为稳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包括个人倾向性、个人心理特征、个人社会人格特征三个方面。
深入了解大学生自我概念现状及其影响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研读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现状和个性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自我概念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并重点分析自我概念、个性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大五性格测试量表,通过匿名方式团体进行,共发问卷500份,有效率为96.0%。
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良好。
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同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p<0.05);4)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个性发展呈显著地正相关(p<0.05),即对个性发展的观念越积极,自我概念的得分越高。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概念人格特征大学生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1 问题提出1.1 选题背景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总人数达到699万人。
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需要大学生有一个完善的自我观念。
自我概念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自我概念的研究是人格理论的一个热点。
自我概念的形成关系到从小到大学生自我观念的发展。
然而,即便将毕业的大学生尚也不能清楚的认清自己,究其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缺失,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各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反馈,不能够准确地认识自我的位置,不能够从生活与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