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的起源
- 格式:docx
- 大小:19.92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草稿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中国报刊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报刊的发展历程、重要报刊机构、报刊文化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报刊的发展脉络,掌握报刊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报刊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报刊的发展;2. 了解重要报刊机构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3. 掌握报刊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基本技能;4. 培养学生对报刊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部分:中国报刊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报刊的起源与发展(春秋战国至清代前期);2. 近代报刊的兴起与变革(维新运动至五四运动时期);3. 现代报刊的发展与繁荣(五四运动至今)。
第二部分:重要报刊机构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1. 重要报纸机构: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 重要期刊机构:如《收获》、《萌芽》等。
第三部分:报刊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基本技能1. 报刊的选题与策划;2. 稿件的筛选与编辑;3. 排版与设计;4. 印刷与发行。
第四部分:报刊文化及其鉴赏1. 探讨报刊文化的内涵与价值;2. 分析不同时期报刊文化的特点;3. 引导学生对优秀报刊作品进行鉴赏。
教学安排:本课程建议安排48个学时,其中包括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
理论学时可以安排在教室进行讲授,实践学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模拟编辑等实践活动。
同时,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如PPT、视频、案例等,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中国报刊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报刊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绪论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就是这么一种有规模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既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等)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
新闻事业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答:第一个时期:从唐朝开元年间到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为在华外报的发展与垄断期。
第三个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10年代中期,这近20年的时间为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
第四个时期:从1915年到1927年的12年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五个时期:从1927年到1949年的23年,为两极对立新闻事业即共产党与国民党新闻事业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时期。
第六个时期,从1949年至今的50余年,为当代新闻事业时期。
这个时期大陆的新闻事业经历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个阶段的变化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建立、全球化、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新闻事业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分析论述:评说历史上中国新闻事业的政治性特点。
答: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首先,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发展。
中国封建统治者要宣达皇命,统一思想,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使"国体尊而民听一",这样才有朝廷官报的编发;民报《京报》合法的原因,也在于封建统治者要利用报房老板的营利心理为自己进行政治宣传;即使是非法民报小报的发行,也是为了满足对朝政感兴趣的一部分民众(主要是士大夫和上层读书人)的需要。
到了近代,国人自办近代报刊,完全是为了宣传政治主张、发动和开展政治运动,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需要,国人自办近代报刊才出现两次高潮。
进入现代社会后,无产阶级报纸以及其后国共两党新闻业更是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阶级斗争的胜负中消长。
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指封建社会出版的以刊载官方文件、官场动态和宫廷消息为主的各类报纸。
世界上最早用纸抄写的报纸(出现于9世纪80年代)和最早用印刷方式复制的报纸(出现于10世纪),都产生在中国。
最初仅限于官报,宋代以后才有非官方报纸。
中国古代的报纸很少有办报人自己采写的消息,没有评论和广告,和近代报纸有明显的区别。
唐代的官报。
中国第一份官报问世,不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唐代的官报,是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个地方抄发的,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
1900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僖宗光启三年(887)的进奏院状,就是一份唐代的官报。
此件长97厘米,宽28.5厘米,纸的纹理绵密,质量近似后代的宣纸。
无报头。
报文用毛笔抄写,共60行,2000余字。
这份报纸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朝廷所在地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归义军节度使派出官员到朝廷驻地请求旌节的情况为主。
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
这份进奏院状封存石窟近千年,20世纪初发现后被运往英国,现存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1983年经中国新闻学者考订后,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开元杂报是发布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24~726)的官报,或这一时期官报的抄件。
“开元杂报”不是固定的报名,是唐代人对当时官报的泛称。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的“数十幅书”,其中的记事,凡“数十百条”。
内容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如“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
某日百僚大射礼于安福楼南。
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
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
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经纬集》卷三)等。
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官报的材料。
宋代的邸报。
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摘要:传播活动起源于古代的群居生活,远古时代的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因此信息的分享就很重要了。
出于本能的需求,传播也就产生了。
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没有电,信息传播的手段是十分落后的。
到了古代,人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信息的传播主要掌握在执政者手中,但并不意味着民间没有信息的传播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活动也日益广泛,手段日益先进,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生产力统治者小报进步正文:人类从远古一步步进化,从开始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报纸的出现,中间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这之中的变化是人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也是出于发展的需要,使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然而传播自始至终是一脉相承的,传播的手段也非取代式的—即非新的传播手段出现就取代旧的传播方式。
因此,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还是有一些共通的特点的,在这里我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总结。
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换言之,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是得益于生产力的需要。
社会的不断发展意味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同时也迫使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的范围和规律。
因此,社会的新闻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决定了新闻的需要,新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活动的发展。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需要与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象征。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用了“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这一句话,就足以说明这一切。
远古时期,人们收到交通的限制,口头传播缺乏可保存性,人们便通过一些图画、结绳等手段进行交流与信息传播。
同样的,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在文字出现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也更多样化。
从甲骨和金石,到后来印刷手段的成熟,无一不显示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推动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
人们根据需要,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借用一切手段把信息传递出去,从而是信息传播活动不断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1.引言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自从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书籍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广泛,对于人类的知识传承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介绍其起源、演变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印刷术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2.印刷术的起源印刷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
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末年的官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使得纸张的生产成为可能。
随后,在公元1040年左右,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彻底改变了书籍制作的方式。
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是铜制字块,可以拼凑组合成各种文字,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印制速度和质量。
这一发明对于后来的印刷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欧洲的印刷术传入与演变在13世纪的欧洲,印刷术被发现并传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最早传入欧洲的印刷术是通过东方商人带来的,他们将中国的纸张和活字印刷术介绍给了欧洲人。
这一新技术很快在欧洲大陆传播开来,印刷术的中心逐渐从意大利转移到了德国,成为了欧洲的印刷中心。
随着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德国的金属铸造技术逐渐应用于活字印刷术的制作中。
金属字块相比于中国的木质字块更加耐用,可以重复使用,从而大幅提高了印刷术的效率和质量。
德国的金属铸造技术成为了欧洲印刷术的标志之一。
4.印刷术的影响印刷术的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对于文化传播、知识普及和文艺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制作效率和质量。
在手工抄写时代,制作一本书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抄写的质量很难保证,造成了书籍稀缺和传播困难。
而有了印刷术,书籍可以大规模、迅速地生产,使得知识和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
其次,印刷术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交流的多样性。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口述和手抄。
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和局限性。
有了印刷术,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繁荣。
分类:团队合作、发散思维占领阵地一、游戏简介每队四人,要求游戏开始后先共同站在一张报纸上,各人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得碰地,成功后撕去一半报纸再站,接着再撕去一半直至失败,最后以最佳办法能站进最小报纸的队为胜。
二、活动目标: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及发散思维。
增强自身责任感和毅力三、活动重点:1、四个人共同站在一张报纸上,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能碰地,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2、报纸越来越小,考验发散思维能力。
四、情感目标:拉近彼此间距离,挑战极限,促进沟通交流。
五、适用时间:临时休息时间,集合等人时间六、游戏准备:报纸若干、平坦宽敞的草地、抽签箱七、游戏过程1、创造情景、引出活动主持人:“大家注意一下,现在是中途休息时间,做了这么长时间的车,都很乏了,咱们下车活动一下,做个小游戏。
”“好,大家都挺积极啊,咱们不参加活动的朋友,可以在一边加加油啊”“大家看我这,我手里拿了一张报纸,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经常看的,大家肯定感觉太熟悉了,很常见啊。
那谁知道报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它的发展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跟我们说一下(报纸的发展,见附录一)“跟大家介绍了这么多关于报纸的知识,那么下面咱们就做一个关于报纸的游戏。
(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2、规则演示,现场解说主持人:“好,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游戏规则,我需要四位朋友,来配合我一下,好的,谢谢,这边四位请到台上来。
”(边讲述边演示)规则:每队四人由两个家庭组成(父母中的一方和孩子),游戏开始后每队先共同站在一张报纸上,各人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得碰地,(要求保持5秒算成功)挑战成功后,撕去一半报纸再站,如果成功接着再撕去一半直至失败,最后以最佳办法能站进最小报纸的队为胜。
(为节省时间可将报纸折叠)“好,谢谢四位的演示,非常感谢”(能力:表现能力品质:积极)3、进行分组,游戏开始主持人:“大家都看明白了吧,那么接下来咱们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以抽签的方式,每组家庭分别进行抽签,拿到相同数字的家庭为一对,同时比赛按照抽到的大小顺序进行)“好,咱们都找到了各自的队友,请每一队亮一下你们的出场顺序”“好,大家都知道各自的出场顺序了,接下来道具到位,第一组准备,游戏开始”(主持人中间穿插,活跃气氛)“上一队这关没有过去,希望你们队可以挑战成功,好倒计时,五、四、三、二,哎呀,好可惜就差一点点,大家掌声鼓励一下,有请下一队”(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表现能力、承受能力品质:积极、进取、坚韧、负责)4、游戏结束,余韵不绝主持人:“好,到现在为止,所有小队都以竞赛完毕,3组获得胜利,恭喜他们,游戏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看各位参赛者都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啊,不管大家是否挑战成功,我们都掌声鼓励一下。
中国革命有关印刷故事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印刷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印刷术的出现和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和深化。
中国的早期印刷术起源于唐朝,宋朝时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在西方印刷术的传入之前,中国的印刷术一直以手工活字印刷为主,印刷效率低下,印刷质量无法保证。
直到明朝中叶,荷兰牧师利玛窦将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才使中国的印刷术得到了一次革命性的提升。
西方铅活字印刷术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印刷术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印刷速度大大提高,印刷质量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印刷成本也大大降低。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印刷术的提升,促使了中国的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各种书籍、报纸等出版,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和思想支持。
印刷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大量的知识和思想得以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印刷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革命进程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早期印刷术在十里长街,张灯结彩的书局中,靠铜活字印刷书籍,但大量的高等知识分子也不知清宫禁地有关文奇要事,印刷术改变了这一现状,使得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快速。
革命的思想也通过印刷术迅速传播,为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和领袖们,充分利用了印刷术的优势,大量印刷了各种宣传材料、革命理论,如《革命军》、《新青年》等,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支持。
印刷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革命理论得以大规模传播,为革命的思想准备了土壤。
印刷术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宣传和鼓动方面。
革命军和党组织通过印刷术制作了大量的宣传海报、传单等,广泛散发到全国各地,鼓舞人心,动员人民,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和利用,为革命的宣传和鼓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武器。
造纸术知识点总结造纸术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技术,它通过加工纤维素材料,制成纸张产品。
在现代社会,纸张产品无处不在,从书籍、报纸、杂志到各种包装材料和卫生纸等等,纸张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对造纸术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纸张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原材料、品种分类及其应用等内容。
1. 纸张的历史起源纸张是一种由纤维素材料制成的薄片状材料。
纸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西汉时期,最早的纸张产生于那个时代。
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是通过将植物纤维加工成纸浆,然后经过压制、烘干等工艺步骤而制成的。
自此以后,纸张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纸张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理基本相似。
2. 造纸的基本工艺造纸的基本工艺包括纸浆的制备、纤维的分散、过滤、压制、干燥、表面处理和切割等过程。
首先,纸浆的制备是整个造纸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纸张质量的好坏。
通常采用的原料包括木浆、废纸、竹浆等。
其次,纤维的分散是将纤维素颗粒分散在水中,使其达到适当的浓度。
然后,通过过滤和压制的工艺,将纤维素颗粒尽可能地排列整齐,最后通过干燥、表面处理和切割等工艺,制成成品纸张。
3. 纸张的原材料纸张的主要原料包括木浆、废纸、竹浆和草类等天然植物纤维,也有少量的合成纤维。
木浆是造纸原料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可以通过木材加工、化学处理等方法制得。
废纸是指各种废旧纸张,经过回收再利用后可以生产新的纸张产品。
竹浆是以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纤维素材料,它具有长纤维、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
草类包括稻草、麦草等,适合制造一些低档的纸张产品,如包装纸张等。
4. 纸张的品种分类根据纸张的用途和原材料的不同,纸张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品种。
按照原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木浆纸、草浆纸、竹浆纸、废纸以及合成纤维纸等。
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印刷纸、书写纸、包装纸、特种纸以及卫生纸等。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演变情况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论文(设计)关于邸报的两点看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姓名:王璇学号:1130230042专业:新闻学年级:2011级完成日期:2011年11月27日指导教师:李秀云中国古代报纸,统称为“邸报”。
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在基本功能上是相似的;但因时代不同,两者在许多具体方面又明显不同。
本文论述了“邸报”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媒介。
“邸报”也并非我国最早的新闻报纸。
关键词:邸报新闻传播媒介古代报纸Ancient 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di newspaper". With modern newspaper in ancient newspaper on the basic function is similar;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imes, both in many specific aspects and markedly differ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 report" is not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news media. "Mansion report" is not the earliest newspaper in our country.Key words:Dibao News media Ancient newspaperr目录一、“邸报”不是新闻传播媒介 (1)二、“邸报”并非我国最早的新闻报纸 (2)三、小结 (4)参考文献 (4)中国古代报纸,统称为“邸报”。
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塘报”、“驿报”、“邸抄”,等等。
“邸报”不过是其中一种称谓。
但所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即不是专有名词。
印刷媒体:报纸VS杂志印刷媒体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尽管现在数字媒体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高度,但是印刷媒体对人们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在印刷媒体中,报纸和杂志是两个主要的分类,它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以及它们在不同方面的优势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会结合印刷媒体的发展历程,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这两种传统印刷媒体,找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实用意义。
一、发展历程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报纸和杂志在发展历程上有何区别。
报纸起源于17世纪,是一种日刊或周刊的新闻传播媒介。
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最新的消息。
报纸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新闻速度要比杂志快,公众对报纸的需求也是毫不有疑的。
到了19世纪末,报纸的形态也出现了一定变化,比如内容区分的增加、排版的美化等等,这些都为报纸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杂志起源于欧洲,在当时被称为“周期性印刷出版物”(Periodical Publication)。
杂志的初衷是为了给读者带来更深入、更有深度的知识,它讲述故事、文化中的历史和名人传奇,并且出现的频率没有报纸那么高。
在20世纪初,随着读者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杂志内容也逐渐舞文化,那些有料又有益、有趣又有思考的文章便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比如新闻特写、探秘世界、健康美容、艺术设计等等,这些内容相较于日常生活而言更具有深度。
二、读者群体读者群体是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印刷媒体的内容、体裁、版面设计等等。
报纸更注重它的新闻含量,它的读者主要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有着不同的文化程度和需求,比如通过报纸了解天气、股市、政治等等信息。
读者们经常是匆匆忙忙地翻几页,浏览着其中的新闻和评论,然后把它们放在一旁,等待下一期的到来。
由于报纸需要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它们的文章内容比较通俗易懂,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内容都会得到深度阐述。
杂志更注重在一定主题范围内的深度剖析,内容较为精深,需要更多细致的归纳与总结。
二十世纪及本世纪初中国报刊发行研究文献述略作者:武志勇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12期《中国的报刊滥觞于19世纪,快速发展于20世纪前半期,繁荣于改革开放以后。
关于报刊发行研究的文献,起始时间略晚于报刊的发行实践。
本文拟将作者过眼的20世纪及本世纪初的相关研究文献作一简略介绍和评议。
一、著作类(一)新闻史类著作1927年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
其对报纸起源的探讨,对报纸与杂志的区分,皆具开创价值。
书中对于中国报纸发行历史和当时情况的论述,对于当时报纸销数的记载和评议,对于邮政给予报刊发行影响的探讨及其所收录的《申报分馆章程》、1912年至1924年的《邮递报纸之统计表》、1924年的《报纸与人口之比较表》《新闻纸邮政章程》、报律等等,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堪称中国报刊发行研究与史料收集的一个范例。
几乎同时,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出版。
在《论中国报纸的诸特征》一章专门探讨了“发行份数”问题,指出当时中国每40万人才平均到一种报纸,各报纸的卖出数极少,销行能力薄弱,并记载了同一份报纸多次售卖,随时间的加长、转手次数的增多,而价格逐渐走低的现象。
赵君豪在《中国近代之报业》的《新闻法制》一章,收录了1936年11月27日颁布的《再修正出版法全文》,并在第5节收录了《中华邮政新闻纸章程总则》。
1943年,章丹枫出版《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其关于1926年之前日报与杂志之间无明显界限的论断,于报刊发行研究具有概念厘清意义。
胡道静于1946年出版《新闻史上的新时代》。
在《新闻与航空公路》一节,记述了航空、公路、铁路对于报刊发行的促进。
方汉奇著,1981年版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堪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本新闻史研究力著。
1983年,黄卓明出版《中国古代报纸探源》,对于印制传统报刊的报房名号、传统报刊的定价及零售订阅情况,以及送报人行会组织运作等,皆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从中国报纸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未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1638年(崇祯11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但因战争频繁,交通堵塞等情况,江南一代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开展包括投递报刊在内的邮政业,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自此我国的报纸事业便蒸蒸日上,为其献身的人士也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报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与衰落,但是报纸的流行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方便。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
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
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
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
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
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
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
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
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
“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
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
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
对于这个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通常笼统地称“报刊”,英国、法国、中国早期的“报刊”概念,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英国和法国从18世纪起,报纸与杂志开始明显地分离,中国在本土出现现代“报刊”后约二十年,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得到明确。
报纸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品。
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业报纸时期。
在官报时期,报纸对于封建王权来说.主要是政治斗争的宣传品,但对于特许经营报纸的出版商来说,它是一种通过出售而获利的商品。
党报时期,相当多的报纸从属于各个政党或派别,为各自的利益作宣传,但也存在较大的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商业性报纸。
19世纪中叶,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多数报纸,每份报纸的价格便宜到只是本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美分、便士)。
当报纸面向下层公众之时,它们开始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于是,党报时期结束,进入了商业报纸时期。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发行量,报纸除了刊登新闻和强化新闻的平民化外,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娱乐方面的内容。
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报纸新闻的深度报道得到更大的重视。
大众化报纸逐渐在报纸总体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是,以中上层公众为读者对象的所谓“高级报纸”也逐渐稳定下来,于是形成大众化报纸、“高级报纸”各自的生存空间。
前者发行量巨大,获利较多,后者发行量有限,但在影响舆论和赢得声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情形较为明显的国家,例如英国、德国;而另一些国家,这种分野并不很清晰,例如美国、法国、日本。
在中国,我国的古代报纸,分为官报和民报两种。
其中官报指的是“邸报”,它有很多名称,比如“状”、“邸吏状”、“进奏院状报”、“朝报”、“邸钞”等等,“邸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通称。
民报又包括两种,一种是产生于宋代的非法的小报,另一种是出现于清朝的合法的京报。
它们突破了官方的信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和邸报比起来,形式和内容都更为先进,具有更多的社会进步性。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不论是官方的“邸报”,还是民间的小报和京报,都只能是古代报纸。
它们共同的具有古代报纸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什么呢?是通过与现代报纸相比较,而得出的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言论。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分。
它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抄印在单张的纸上,或者装订成小册子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1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辕门抄,也有近400年的历史。
它们从诞生到结束,持续的时间都不算短,但发展不快,形式内容的变化不大,在信息量和新闻的时效性等方面,都难以和西方的近代报纸相比。
这些报纸之所以发展缓慢,固然受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各王朝限制报纸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安土重迁、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土壤上,很难产生对新闻的数量和时效要求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较高的报纸。
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影响,一度出现过产生这类报纸的契机,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阶级和民族矛盾面前,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扼杀了。
古代报纸长期发展不快、变化不大的状态,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被迫瓦解,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取消,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以后,才有所改变。
但是这时,旧时的邸报和京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已完全僵化,适应不了改变的要求,无法再继续发展下去,只得逐渐被近代化的新型报纸所取代。
至此现代报纸便产生了。
其特点有:最初是来华外国人创办,既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以后国人开始仿效自办。
早期的报刊大多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及周边地区,后来内地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也开始办报。
甲午战争后: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都将报刊视为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一种有效手段,竭力鼓吹办报。
出现了以《时务报》、《国闻周报》为代表的一批维新报刊。
20世纪后:华资民办报刊大量创办,国内报刊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涌现出《苏报》、《时报》、《民立报》等报刊。
此外,留学生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党人在海外也创办了一些报刊,《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等。
这些报刊的发行为后来我国现代报纸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外国社会的先进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从而也使得他们深思:我们的报纸又该如何发展与壮大?从我国的国情及综合国力方面看来,我国报业现在的格局存在的问题有:一、.报业市场竞争加剧是经济体制转型的结果。
过去,特别是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转,很多地方是“一报独大”的局面。
报业资源相对垄断,没有竞争。
广播、电视同样如此。
那时,传统媒体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获得了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但随着报业市场逐渐开放,报业首当其冲,成为传媒行业竞争最充分的地带,同业竞争、集团内部竞争、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对于这种竞争环境的改变,对于报业市场的运行规则和运作规律,从政府管理部门到报业人员,从各级领导到新闻采编、经营人员,普遍缺乏认识。
报道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经营不到位等成为共性的问题,因此,报业竞争出现许多突出的问题是必然结果。
比如北京,过去报纸的种类少,报业市场基本上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几家中央级所属报纸所分割,这是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现在,北京地区报纸总量达到了303种,其中综合性报纸就多达十几种。
尽管这些年投放到北京报业市场上的广告总量扩大了,但分切广告蛋糕的报纸增多了。
因此,有的报纸收入滑坡,发行量下降,这是管理体制转型造成的。
二、.报业自相残杀的根源是不规范竞争、恶性竞争。
中国报业进入到竞争环境,但竞争并不规范。
在国外发达国家,传媒竞争经历了若干次大规模的市场整合,建立健全了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在政府管理之外,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构建了比较成熟的传媒竞争形态。
那些世界级的权威报纸,就是通过这种相对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确立了主流媒体地位。
新兴报业的胜出,只能在这种成熟的竞争环境下,依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实现。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新闻资源使用不平等,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市场秩序管理的有效手段,行业协会协调作用不能有效发挥,阻碍了报业市场的正常规范竞争。
个别不负责任的报纸为了欺骗读者,误导客户,常常昧着良心,收买调查公司;有的报纸为了夺取市场份额,挑起“报刊发行大战”,把报纸的售价一降再降;有的报纸为了抢夺广告客户,恶性竞争,竞相杀价,大打广告折扣战。
因此,报业竞争陷入到无序、混战状态,一些广告客户坐收渔利。
报业的这种困境不是跟互联网竞争的结果,也不是跟广电媒体竞争的结果,而是行业内部恶性竞争造成的。
三、报业失去读者是因为报道不力、经营无方。
高质量的内容是报纸的生命。
社会主流人群最关注的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思路、大政方针。
另外,高品位的文化娱乐,负责任的社会新闻,入木三分的新闻评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些都是社会发展需要、公众普遍欢迎的报纸内容。
但目前很多报纸并没有做到位,比如,正面宣传报道不到位,成就报道没亮点、没分量,宣传报道不得要领,浮皮潦草;舆论监督不到位,要么不敢拿起批评的武器,要么在批评时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打不中要害,没有力度;新闻策划不到位,报纸策划不出生动、有趣、可读性强的新闻,很多记者撞上一条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