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看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发展和城郭之制
- 格式:ppt
- 大小:413.50 KB
- 文档页数:17
东周列国都城的城郭形态●李自智 东周列国的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周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筑城的一个高潮,当时列国纷纷大筑都城。
由于各国都城所处自然环境及地理形势有所不同,其城郭形态呈现出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基本上相通的,那就是普遍都由宫城与郭城两部分构成。
而且从总的趋势看,东周时期的前后两大阶段,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列国都城的城郭形态是有着重大的发展变化的。
本文拟利用考古资料,对东周列国都城的城郭形态及其发展变化作一探讨。
一东周列国的都城遗址,大都有所勘察或试掘,如曲阜鲁故城①、临淄齐故城②、赵邯郸故城③、魏安邑故城④、新郑郑韩故城⑤、燕下都故城⑥、中山灵寿故城⑦、楚都纪南城⑧、侯马晋都遗址⑨、秦都雍城βκ和咸阳遗址βλ等。
其中咸阳遗址作为秦之都城,前后贯穿了战国与秦代两个历史阶段,而秦代咸阳是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另外,洛阳东周城遗址βµ即史称的王城,为周平王东迁后的都城。
东周王室,名存实亡,其实际地位已衰落到一个小诸侯国的地步,因而亦可与列国都城一并讨论。
曲阜鲁故城中部的“周公庙”高地为其宫城所在,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夯土建筑群基址。
城内有诸多冶铁、铸铜、制陶、制骨等作坊遗址及居住址,分布在宫城的东、北、西三面。
城内西部的“望父台”、药圃、“斗鸡台”等处为墓葬分布区。
鲁故城的大城圈乃为郭城。
临淄齐故城分为大、小二城,小城为宫城,在大城西南隅,与大城相互衔接,大城乃郭城。
在小城内西北部的“桓公台”一带,分布有许多夯土建筑基址,是为宫殿区所在。
另外,小城内东北部有一俗称“金銮殿”的夯土台址,亦当是宫殿建筑基址。
小城内南部有大概为官府直辖的冶铁、铸铜及“齐法化”铸造作坊遗址,而大部分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居住址则分布在大城内。
在大城内东北部的河崖头村一带和南部的刘家寨等处,分布有王室贵族墓地。
赵邯郸故城由相邻的“大北城”与“赵王城”构成,二者相距最近处约60余米。
“赵王城”为宫城,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呈“品”字形相连排列,处于“大北城”的西南隅。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春秋三国南宋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隋-唐-五代-辽――元-明-清战国朝金原始奴隶社会封建(前)封建(中)封建(晚)一、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21世纪)隧人氏:“用火的开始”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有巢氏:“住屋开始”“上者营窟,下者为巢”“构木为巢,冬窟夏庐”伏羲氏:“渔猎之始”618“结绳记事”735建立“数字“概念296三阶幻方“均衡为美”神农氏:“农业之始”(稳定)中国文化纷争时轩辕氏:“华夏之始”龙凤图腾1、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2、建筑结构:①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构木为巢”②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3、建筑材料:◆木、泥◆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4、建筑实例: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六、七千年前◆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②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仰韶时期◆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③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仰韶时期◆分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区④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分隔成几个房间⑤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时期◆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⑥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吕”字形平面◆一夫一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⑦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⑧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莎木佳祭坛◆阿善祭坛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前476年)1、夏:(BC21世纪~BC16世纪)◆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2、商:(BC16世纪~BC11世纪)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①城市、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华夏第一殿”•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堂”;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永定柱造•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中国城建史总结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上)上篇古代部分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城⼤。
(内谓之城,外谓之郭)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定是市,市也不⼀定全是城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般都有城郭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般有王宫,修筑在⼈⼯⾼台上以⽰权威。
2.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a.《周礼考⼯记》—中国最早的关于⼯艺技术的著作(图)匠⼈营国。
⽅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夫。
解释:匠⼈营造的王城,⽅形,每⾯九⾥,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并⾏,(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积各⽅⼀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b.《管⼦》1)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凡⽴国都,⾮⽴于⼤川之下,必⽴于⼴川之上,⾼勿近⾩⽽⽔⽤⾜,低⽏近⽔⽽沟防省3)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模式的束缚。
管⼦还认为必须将⼟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农业的⽣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
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功能分区制度,发展⼿⼯业和商业。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古城的起源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众多古城见证了中国历史的繁荣和变迁。
这些历史古城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记忆。
本文将从古至今,探讨中国历史古城的起源及其重要性。
古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文明发展阶段。
尧、舜时期,中国就形成了部落联盟,萌芽了古城的雏形。
而到了夏、商、周三代,古城建设逐渐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古城的建设往往紧扣着政治权力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例如,商代时期的殷墟是商王朝的都城,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城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政治势力范围,相继建立起自己的古城。
典型的代表就是楚国的郢都和秦国的咸阳。
这些古城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商业活动。
这也标志着中国古城开始发挥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
古代中国历史古城的起源往往与政治权力和军事防御紧密相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约从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古城的兴起与政治权力的更迭密不可分。
例如南京作为明代的首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城之一,它不仅是明朝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象征。
此外,还有一些古城源于民族迁徙和交流。
例如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汉朝时期的首都长安,吸引了大批外来商人和文化交流。
西安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古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例如,明清时期的著名古城石家庄,是以明清建筑风格为特色的砖石结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建筑技术的精湛。
中国历史古城的起源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在这些古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古代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和文化传统。
古城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面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古城的保护工作显得异常重要。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智慧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游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起源于早期的部落聚居。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部落开始转变为城市。
最早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商朝的都城都是按照规划建设而成的。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开始于周朝。
周朝的都城洛阳是古代中国首个以规划为基础建设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城市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城市生活的规范需求。
第二部分:城市规划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布局的合理性。
城市的主要建筑物和道路都布局在中轴线上,呈现出整齐划一的风貌。
这种规划方式被称为“中轴对称”,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古代中国人相信自然的力量,因此城市的位置通常选择在水源丰富、地势较高等地方。
同时,城市周围都会有城墙进行围护,以保证城市的安全。
这种环境保护意识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后来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其一,城市规划促进了交通和商业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道路和市场布局使得交通更加便利,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流通。
其二,城市规划对社会秩序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中的宫殿、寺庙等建筑物反映了统治者的权威,也对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起到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其三,城市规划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建筑和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27卷第4期2009年7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of Quanzhou N ormal Univer sity(Natural Science)Vol.27No.4Jul.2009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黄志宏(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皇城与郭区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最主要分化.城、郭关系从原来的/以西为尊0、/坐西朝东0的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魏晋南北朝后的/坐北朝南0、东南西三面郭区围绕皇城的空间结构模式,并且从原有的/多宫殿0制逐渐转化为/单宫殿0制.最终,形成外城围绕皇城、皇城围绕宫城,具有棋盘格式中轴线布局的/重城式0都城空间结构.关键词:古代都城;郭区;空间结构;中国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24(2009)04-0077)05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史上,都城的空间结构最能体现出传统中国的社会等级分异特征.皇城和郭区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宫城数量的变化,特别是后来/重城式0与都城/中轴线0的形成和完善,这些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特点与演变,实质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政治制度,以及地理空间结构三者的高度统一,体现出围绕着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伦理的不断强化.1/城0、/郭0关系与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基本分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化在古代中国就已产生,古文中对城市的称呼与不同文字记载,都能反映出这种分化.中国古代城市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5汉书#郊祀志6记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0,5吕氏春秋#君守6有/夏作城0,5太平御览6卷172引5博物志6称/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禹始也0.河南的王城岗古城、山东的城子崖等考古遗迹,都证明了上述记载的不谬.但是,早期中国并没有/城市0一词,只有/城0与/郭0的概念,/市0的产生则更晚.据5初学记6卷二四引5管子#度地6:/内为之城,外为之郭0;5吴越春秋6逸文/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0、5孟子#公孙丑下6:/三里之城、七里之郭0等.所以,先秦时期统治者生活与居住的/城0,与普通百姓生活所居住的/郭0是相互分开的,当时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大分化就是/城0与/郭0之间社会等级分化.5辞海6第532页对城的解释是/旧时在古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称之城,外面称之郭0;5辞海6第452页对郭的解释/是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一道城墙0.从中可以看出/城0是皇家、官吏以及贵族等城市社会上层集团集中生活与居住的地方,范围相对较小,所以也称之为/小城0或/内城0;而/郭0则是普通市民集中生活与居住的地方,范围相对要大得多,故称之为/大郭0、/外城0或/大城0.这就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0、/小城连接大郭0称呼的来源.因此,早期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就已深深地打上国家机器的烙印.就像雷#M#诺森(Ray M.N ort ham)在引用舒伯格(Sjoberg)的评论时所讲的,/在封建社会,一个统治集团,只有把它的成员都集中在我们称之为城市的定居点,才能继续维持它的统治0[1].2单一城堡型空间结构的起源期城市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同职能城市的形成因素不同,城市具有市场、交通、要塞等类型.但是,从起源期城市*收稿日期:2009-03-18作者简介:黄志宏(1963-),男,福建南安人,教授,博士,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7A JY021)78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年7月的根本职能来分析,最早的中国城市都是为了保护国君或地方首领而建立的城堡,其既没有市场,也没有专门以城墙围绕起来给贫民居住的郭区分布.从文字上,/城0的历史记载也要比/郭0的记载来得更早.所以,传统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城0(内城)与/郭0(外城)的分化现象,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奴隶社会.当时就已有奴隶主、贫民和奴隶的社会阶层结构,但都住在同一个区域.比如,根据河南郑州/商城0的考古,在城堡里的奴隶主家宅周围,同时发现了大量的平民甚至奴隶居住的场所./商城0只有/小城0(皇城),而没有专门的大城/郭0区(平民区).所以,可以认为,最早的古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虽然已经具有/分化0的特征(比如在建筑物质量与舒适度的很大不同),但还没有发展到分区/隔离0的程度,这反映出具有/大同0社会混合居住的原始社会残余.另一方面,这一时代城市的宫廷所占城市面积的比例常为6/10以上、少数的甚至达到9/10,而且具有年代越早、比例越高的趋势,说明原始城市具有/城堡0的性质.总之,从夏朝到殷商时期,中国的古代城市还没有形成/城0、/郭0分离的城市空间隔离,只是在同一城区内部形成有限的社会阶层空间分化,整体上还是属于/混合0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这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第一个阶段,即殷商时期的/城郭合一0、有/城0无/郭0的阶段.3/城0、/郭0分离与/西城东郭0的早期城市空间结构3.1西周以后中国的都市空间布局从西周以后,武王成周东都洛阳开辟了/城0与/郭0的不同居住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第一次重大变化,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郭0区的产生以及西/城0连结东/郭0时期.周天子消灭商朝以后,在洛阳兴建王城(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了防止商朝遗老的暴动,并在王城以东建设/大郭0,安置国人、迁居殷民和驻屯军队,并且把郭区的职能逐渐从/监顽殷0转变为/卫小城0(皇城).这时候,国王等上层阶级的居住区与普通市民居住区分开,皇城(内城)坐落在整个城市的西部(西南部)位置,称之为/小城0;而普通市民、军队与奴隶等则集中生活在城市的东部(东北部)区域,手工业作坊等经济活动区也主要分布在东区内,所以称之为/大郭0(/东郭0)./小城0与/大郭0两者之间还有围墙或沟壕分开,以保证皇宫等社会上层集团居住区的安全.这个阶段的中国古代都城,其朝向都是/坐西朝东0,即都以东门为正门,并加以华丽的装饰,称之为/阙0.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国都,大多推行这种西/城0连接东/郭0的城市空间结构.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以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都城曲阜、齐国临淄故城东临淄水等都显示出/坐西朝东0布局的特征.3.2/西城东郭0与/以西为尊0的早期文化内涵/坐西朝东0与/西城东郭0的古代都城空间结构还与中国的原始文化礼制紧密相连.古代中国流行着/以西为贵0、/以西为尊0的社会风俗,华夏古人长期以来具有西南方吉利的文化观念,认为西南方有利,而东北方则会不祥有祸.比如,5周易6上有关于方位的占卦就有如下二条:/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0/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0前句话是说,君子出门去,先是迷了路,后来遇到接待的主人.到西南方去会得利,可以得到朋友;而到东北方去,要丧失朋友.后句话也是同样的意思:到西南方去会得利,而到东北方去会不利.到了西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还保持/以西为贵0的原始礼仪思想.有/谓与父同官者,不敢当其尊处,室中西南隅谓之隩0.这是说,房屋的西南角,是尊长生活居住的地方,小辈是不能居住的.古代礼节甚至还有的把房屋或室中的西南隅作为/神主0安放的地方.所以,早期中国皇宫所在的小/城0位于大/郭0的西南隅(即/西城东郭0),以及/坐西朝东0的礼仪内涵也就十分显然了.3.3早期中国帝皇陵园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关系根据传统中国文化礼制,对死人的安排要如同对待活人一样,这就是5左传#哀公十五年6记载的所谓: /事死如事生,礼也0.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城市,不仅宫殿和宗庙都造在城内西南地区,而且连帝王的墓葬也都建在城外的西南地区.最为典型是秦始皇陵园,其布局也充分体现出当时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根据考古,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园西部有个长方形的独立小城,陵墓就葬在长方形小城南半部的中心位置,相当于当时秦都咸阳西边的宫廷/小城0.而在陵园东部东门大道的北侧,发现有三个兵马俑坑,相当于当时咸阳城东面的/大郭0.三个兵马俑坑,象征着咸阳守卫东部郭门一带的屯卫军,组成了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不但整个陵园的布局是/坐西朝东0,而且所有兵马俑军阵也都面对东方,活生生的/坐西朝东0与/西城东郭0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除了秦始皇陵园外,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公陵园十三座,以及陕西咸阳附近的西汉诸帝陵园,所有的陵园也都呈现出/坐西朝东0的空间布局形式.主墓具有方形围墙,都分布在陵园的西部,而陪葬墓都分布在主墓的东北方或东方.这些/坐西朝东0的诸王陵墓充分反映出当时/以西为贵0、/以西为尊0的礼仪习俗./西城东郭0的两分法是从西周到西汉,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分化的最大特点.4 /坐北朝南0与/三面郭区0的中、后期都城空间结构4.1 都城/坐西朝东0向/坐北朝南0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时洛阳都城的空间结构,已经明显和西汉长安不同.西汉长安城的小城设在大城的西南隅,整体上还呈现出/坐西朝东0的原有格局.东汉洛阳城建成以后,小城位于大城的北部中央,朝向转变为/坐北朝南0.由/坐西朝东0到/坐北朝南0,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向的不同,充分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改变.根据杨宽先生的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朝向的这种变化是与当时礼制演变相对应的,反映了从/坐西朝东为尊0的以/家0为中心的礼制,到/坐北朝南为尊0的君臣关系礼制的转变[2].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不断增强,朝廷的重要性日益超过宗庙,许多政治与军事上的重大事情也逐渐转移到宫廷来决策,不再像原来那样到祖庙举行,并且也开始出现了国君的大朝礼制.根据/事死如事生0的中华传统礼节,魏晋南北朝后帝王陵墓的布局与朝向,也随着都城空间结构的变化而不同.在如今河南洛阳城东北的东汉诸帝陵园,其空间布局显然和西汉诸帝陵园不同,走向都由/坐西朝东0转变为/坐北朝南0,并且开始建有为举行大规模朝拜献祭典礼的殿堂,从中也可以证实汉魏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礼治观念的改变.4.2 郭区的发展与都城三面/郭区0的形成魏晋南北朝中国都城空间结构的变化,除了上述的宫殿与城市朝向从原来的/坐西朝东0向/坐南朝北0的转化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城0、/郭0关系的进一步演变,即/郭0与/城0在空间上的隔离状态被逐渐打破与融合,不少地方的/城0与/郭0在地理空间上连接为一体,最后形成东、西、南三面/郭区0围绕北面/小图1 中国传统城市内部结构城0的新格局.这种变化实质上意味着/郭0区主要职能的改变.西周初期的东都成周,在王城以东建设/大郭0,当时主要用来安置/国人0、迁居殷民和驻屯军队,起着/监顽殷0的重要作用.在殷朝残部归顺后,转变为/卫小城0的重要功能.到魏晋南北朝后,郭区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因为这时候中国城市的商品交换和经济活动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具有/重农轻商0,以及/士、农、工、商0的行业等级思想观念,使得城市市场长期以来不能在宫城周围分布,更不能在宫城与皇城前面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贫民居住的/郭0区就成为手工业集聚和商业发达的区域,而且主要的市场都分布在外城城门的周围(见图1).中国古代城市的/郭0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规律,反映出当时随着城市社会经济与人口的不断增长,平民居住区范围不断围绕着/皇城0扩展延伸,/郭0区相应由原来位于/皇城0以外的东侧,变为连片地分布在东、西、南三方向,形成了三面/郭0区环抱北部中央/小城0的新型都城空间布局结构模式.4.3 /重城式0都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即都城空间结构演变的第三个阶段.在79 第4期黄志宏: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这个阶段,不但原来的西/城0、东/郭0的空间分离,以及/坐西朝东0的都城空间结构,转变为/坐北朝南0,以及/宫城0逐渐包容于/郭0城之中,而且这时的都城空间结构已经分为三层,即皇城包围宫城、外城保卫皇城的这样/重城式0都城空间结构模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变化,其根本特征在于不断推崇皇权和巩固全国的统一,这是秦以后在/大而统0的皇权政治体制下,都城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动力.5 皇城位置决定整个都城空间分布的基本构架5.1 早期都城的/多宫0制皇城布局形式对于古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来讲,最宏伟与醒目的居住区类型莫过于/都城0中的皇宫以及各地方城市的官府.皇宫在皇城中的位置影响到皇城的空间结构,而皇城在都城中的位置又影响到整个都城空间结构的特征.从皇宫来讲,其在皇城空间中的分布最早的是/多宫殿0布局形式,/多宫制0是魏晋南北朝以前早期中国古代都城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从文献记载来看,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家,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最后的都城,在二里头遗址的中心部位已经发现多座宫殿建筑基址.最为典型/多宫制0都城还须从秦始皇时代说起.5汉书#贾山传6曰:秦时/起咸阳西至雍,离宫三百0.根据考古,秦都雍城城内宫殿区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当时的皇城内并没有单一的宫城,而是分成若干个宫殿区,每个宫殿区由一组或两组以上大型建筑物群体组成,每组建筑都自成单元,各组建筑物的四周都筑有围墙,从而构成了一个个互相分离的/封闭式0的宫殿建筑物群.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存在统一的宫城区,所以也就没有统一的宫城城墙.秦雍城的上述宫殿居住区空间布局模式,持续延续到秦都咸阳、西汉长安与东汉的雒城洛阳.秦咸阳的宫城区包括有咸阳宫,以及仿建的六国宫室.城郭形态仍是无单一的宫城,宫城区是由诸多相对独立的宫殿区组成.即使到了东汉时期,中国古代都城还属于/多宫城0的空间结构形式,各宫殿区均各自筑有宫墙,但是整个宫城区还没有统一的宫殿城墙,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与民混处0的特点.5.2 封建社会中后期宫城向/双宫0、/单宫0的演变魏晋南北朝前后历时三百多年,是我国城市发展与演变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还包括了从/多宫殿0逐渐向/双宫殿0、最后向/单宫殿0的转变.在西汉时,洛阳皇城内开始实行南北/两宫殿0制,到北魏洛阳时又取消南北/两宫制0,以后虽然有反复,但是整体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了废除南边宫殿、保留北边宫殿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宫的废弃使得皇宫在皇城中的空间位置产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先的/多宫制0相对平衡分散布局,转化成为了宫城位于皇城的中部偏北[3].所以,郭区从东向南、再向西的扩展,形成三面郭区围绕中央小城的特点,这也与原来/南宫(殿)0的废除有很大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宫城与皇城的北墙经常是相接的,直到唐长安城才完成宫城部分与皇城部分的开始分离,皇宫的建设逐渐趋于皇城的中央,而皇城的地位位置也逐渐趋于整个都城的中央位置,从而形成了皇城围绕宫城、大城围绕皇城、外城围绕大城的多重式都城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见图2).图2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阶段从此,中国古代都城进入了以单一以/太极殿0为中心的宫城、皇城与外城,这样层层环绕的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发展时期.反映出宫城城墙从无到有、从分散/多宫0到集中/单宫0,从/与民混居0到/居住隔离0,这样的宫城空间封闭程度逐渐增强、皇权地位至高无上的整体发展过程.80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年7月5.3 皇城/中轴线0的形成与完善都城居住区空间结构从原来的/多宫制0转变为/单宫制0,使得古代中国城市的空间规划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以明显/中轴线0为核心的都城整体规划与建设的阶段.在原有的/多宫制0时代,虽然存在/前朝后寝0的雏形,但是只能局限在各个行宫小范围里.到了魏晋南北朝后,集中统一的/单宫制0促使了/中轴线0空间布局的极大发展.从最早曹魏邺城的宫殿区内部/中轴线0,到唐代长安建成贯穿整个皇城和郭城的南北向/中轴线0,整个都城开始出现了东西两面郭区对称的街道、坊市的棋盘格式布局.隋唐以后的都城,都采用东西对称、南北向的/中轴线0的布局.到了元明清的北京,城市规划中的/中轴线0空间布局手法逐步完善,其中又以明清北京的/三朝五门0为主组成的南北中轴线最有代表性.当时北京城以皇宫所在的宫城为中心,宫城外面是皇城,皇城之外为内城,形成了内外三重城圈.宫城的轴线由皇城外的正阳门经过宫城直接贯通至皇城北面的钟楼、鼓楼,在加筑外城时又将南面的永定门也坐落在轴线之上,如此构成了一条由南往北、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如此大规模的城市中轴线是欧洲大陆的城市所难比拟的.6 小结对于中国古代都城来讲,第一,/小城0与/大郭0两大地域单元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分化的最主要特征.第二,/城0与/郭0连接方式以及空间关系的变化,意味着皇宫在都城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第三,在/城0与/郭0空间分化的基础上,根据传统礼仪,早期都城形成/以西为尊0、坐西朝东的宗族礼仪空间结构模式.魏晋南北朝后,形成/坐北朝南0、三面郭区围绕北部皇城的君臣礼仪空间结构模式.第四,中国古代都城的宫城空间分布从原有的/多宫殿0制,逐渐转化为/双宫殿0制和/单宫殿0制.第五,在上述几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从唐长安都城开始,形成了外城围绕皇城、皇城围绕宫城,以宫城为核心,具有棋盘格式中轴线布局的/重城式0庞大都城空间结构,象征着封建皇权与礼制的不断增强.参考文献:[1] RAY M .North am,U rban Geog raphy,John Wiley &Sons,1979.[2] 杨 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王维坤.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结构与里坊制的起源[J].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9(1):73-110.The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Spatial StructureHU ANG Zh-i hong(Schoo l o f Resources and Env iro nment Science,Quanzhou N or mal U niv ersity ,F ujian 362000,China)Abstract :Empero r palace and outer city constituted the most differ ent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spatial structure.T 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capital and outer city involved the transfor matio n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ro m eastw ard to southw ard,and fro m being respectable fo r the w est -orientation to the south -orientation.After Wei -J in and South -Nor th dynasties,there evo lved new kind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in w hich outer city stretched its w ay fro m the east to the south and the w est.In additio n,fo rmer m ult-i palaces institution changed into that of sing le palace and,at last,outer city surro unded main city,m ain city sur rounded em peror palace,w hich m er ited capital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n axis -based and mult-i w alled city.Key words :ancient capital;o uter city ;spatial structure;China 81 第4期黄志宏: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
作者: 李自智
作者机构: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考古与文物
页码: 62-68页
主题词: 古代都城;考古研究所;宫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建筑基址;中国考古学;宫殿遗址;中国文物;发掘简报
摘要: 略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城郭制●李自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城与郭,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①,言明了两者各自的性质及不同的作用。
作为“卫君”的宫城与“守民”的郭城即构成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城郭制。
本文即从这个意义上,...。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西周、《周礼·考工记》二、主要内容:1.营国制度《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卿大夫的采邑)经涂”。
三、意义《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如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体现了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还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
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简述周代城郭制度?周代都城以天子为中心设计思想,都城平面规划是严整的,秩序井然,街坊整齐划一,帝王的宫室位居中央,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
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市场与外廷的面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中国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洛阳模式”是指洛阳古都发展的历程、内容和经验,在道路上体现为洛阳古都发展的道路;在制度上体现为洛阳城空间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原型”;在思想上体现为以“天下之中”为核心的建都理论建构;在形象上体现为成熟的中土、仁德都城。
“洛阳模式”具有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
洛阳学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问。
标签:洛阳学;古代都城;洛阳模式在中国数以百计的古都中,洛阳的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从中国古都发展史来看,洛阳都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建都时间最早、立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多,二是古都洛阳对中国古都制度有许多重要的开创和发展之功,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都观念与都城制度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笔者曾撰《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①,对洛阳古都空间发展特点及其与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出了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洛阳模式”新见解。
本文意在旧稿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洛阳模式”的核心内涵及特点略述一二,为方兴未艾的洛阳学研究提供一种视角,以求教于方家指正。
一、何谓“洛阳模式”“洛阳模式”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洛阳在中国古代建都时间早、立都时间长。
在夏朝至唐朝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洛阳几乎都能成为相应王朝的都城或陪都。
洛阳在都城建置上则包括了三代都城、统一的中央王朝之都、分裂时期区域性都城、少数民族建立的都城和陪都等中国古代都城的主要类别。
从一定意义上说,宋以前几千年中国历史的关键事件、重大场面,许多都与洛阳这座古城有直接联系。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历史若以都城空间规制来划分,大致包括两个时期:封闭式都城时期和开放式都城时期。
前者历夏、商、周、秦、汉、隋、唐,后者含宋、辽、金、元、明、清。
在空间组织形式上,中国古代都城则大致经历了单一宫城的都城(夏时期)、城郭形态的“双城制”都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宫城、皇城和郭城的“三城制”都城(魏晋至明清时期)等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