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皖智高复201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89.71 KB
- 文档页数:11
合肥皖智高复学校第一次半月考语文试卷 班级: 考号: 姓名: 第I卷 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6分)1. (2分) (2015高一上·长春期中)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归附)B . 武夫力而拘诸原。
(兼词,相当于“之于”)诸郎中执兵。
(宫廷的侍卫)C . 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丹不忍以己之私。
(个人的利益)D .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而伤长者之意。
(年长的人)2. (2分) (2015高二上·沈阳期中) 下列每组选项中加横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 . 蝉蜕于浊秽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 .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C . 没死以闻赵王之子孙侯者D . 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3. (2分)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 唯其言而莫予违也B .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C . 敏于事而慎于言D . 自古及今,未之有也4. (2分)(2019·浙江模拟) 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B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古代皇帝的自称C .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农历十五D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古代学校名称5. (2分) (2020高二下·枣庄月考) 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走下车来就咬牙切齿地恨他,百姓的意见很大。
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B .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其实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2015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
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
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
2015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Ⅰ】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15年高考安徽省卷语文试卷(word版有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共4小题)1.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所有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
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B.戎马倥偬C.名不见经传D.不容置喙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B.②①⑤③④⑥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⑥③⑤②①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合肥皖智高复学校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汪铭元审核人:叶方春(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的历程(节选)①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
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
……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客观规律在哪里呢?韦列克(renè wellek)就反对作这种探究(见其与沃伦合著《文学概论》)。
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
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
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
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从而,作为美的历程的概括巡礼,也就可以尝试地工作了。
②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如果说,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社会学的问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更为困难的审美心理学问题。
安徽省合肥市2015 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一、(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北宋山水画中,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盛;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 。
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含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
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
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
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
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留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 。
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
所谓“无我” ,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
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把酒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往返”等等,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
安徽省合肥市2015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安徽省合肥市201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
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
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
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
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2015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9月阶段测评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6页,第Ⅱ卷第7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颠覆性技术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
他将颠覆性技术定义为一种另辟蹊径、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
根据克里斯滕森的定义,颠覆性技术能够打破现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重新配置价值体系,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与其他技术不同,颠覆性技术给经济体带来的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并促进其重大发展,造成利润空间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企业被新兴企业所取代。
②颠覆性技术打破了传统技术思维和技术发展路线,是对渐进式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它既有可能是完全创新的技术,也有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
颠覆性技术一般发端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削弱主流市场产品竞争力。
2015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2】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量,而这一切又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
“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
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上的人更为真实。
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
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
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
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
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2015届九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4年9月27日下午:2:30—5:00考试用时: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命题人:江泽平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1.选出下列注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A.弭.谤(mǐ)肄.业(yì)霎.时(shà)义愤填赝.(yīng)B.敛裾.(jū)落寞.(mù)猗.郁(yī)道义相勖.(xù)C.訾詈.(lì)芜.杂(wú)咀.咒(zǔ)蓊.蓊郁郁(wēng)D.嫉.恨(jí)平仄.(zè)嘶.叫(sī)卓.有成效(zhuó)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懵.懂(méng)商贾.(gǔ)迸.裂(bèng)聒.噪(guō)B.按捺.(nà)悯.然(mǐn)虾.蟆(há)默契.(qì)C.发髻.(jì)迁徙.(xǐ)环绕.(rào)汲.取(jí)D.胆怯.(qiè)贬谪.(zhé)跬.步(kuǐ)坎.坷(kǎn)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云一问,没有。
(2)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3)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的,学名王熙凤。
A.果然宽恕教养B.果然饶恕教育C.竟然宽恕教育D.竟然饶恕教养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百米决赛开始了,我们班的运动员一马当先冲在了前面,顿时同学们沸反盈天....,用整齐响亮的口号为他们加油助威。
B.现在的年轻人,见面以后没有别的话题,不是评论歌星影星就是谈吃谈穿,真是百无聊赖....。
安徽省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5高二上·长春期中)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被盗,20件珍贵藏品。
该馆中保存着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②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③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______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④时间真如_______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
A . 不胫而走休戚与共东山再起白驹过隙B . 不胫而走休戚相关死灰复燃行云流水C . 不翼而飞休戚与共死灰复燃白驹过隙D . 不翼而飞休戚相关东山再起行云流水2. (2分) (2019高一上·温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 .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杭州市容不仅变得更加整洁,更加美丽,而且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B . 记者发现,公园晨练的老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C . 钟南山院士认为雾霾是引起肺癌的一大诱因,由此他呼吁国人别再拿雾霾当玩笑,应尽快采取治理措施。
D . 市场上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的问题,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
①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②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③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2015 届合肥皖智高复学校九月份月考试卷物 理 试 卷分值:100 分 时间:90 分钟 命 题:赵东山 审 核:李 雄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正确) ....1.前几年,国内房价飙升,现在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李飞同学将房价的“上涨”类比 成运动学中的“加速” ,将房价的“下跌”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减速” ,据此,你认为“房价 上涨出现减缓趋势”可以类比成运动学中的( A.速度增加,加速度减小 C.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A.在第 1s 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 B.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大 D.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 ) B.在第 2s 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D.第 3s 末和第2.质点做直线运动的 v-t 图像如图所示,该质点 (C.在前 2s 内发生的位移为零 5s 末的位置相同第 2 题图第 3 题图第 4 题图 )3.质量为 m 的体操运动员,双臂竖直悬吊在单杠下,当他如图增大双手间距离时 ( A.每只手臂的拉力将减小 C.每只手臂的拉力可能等于 mg B.每只手臂的拉力一定小于 mg D.两只手臂的拉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如图所示,弹簧秤一端固定在墙壁上,另一端与小木块 A 相连,当用力加速抽出长木板 B 的 过程中,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为 3.0N,若匀速抽出木板 B,弹簧秤的示数大小 A.一定小于 3.0N B.一定等于 3.0N 5.如 水 平 乙, 它 面 均 则 乙 的个数为 ( A.3 个 ). B.4 个 C.5 个 D.6 个 C.一定大于 3.0N D.一定为零 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物体叠放在 面上,用水平力 F 拉位于中间的物体 们仍保持静止状态,三个物体的接触 为水平, 物体受力第 1 页 共8 页第 5 题图第 7 题图 6.如图所示,一小球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一切摩擦,如果把竖直挡板由竖直位 置缓慢绕 O 点转至水平位置, 则此过程中球对挡板的压力 F1 和球对斜面的压力 F2 的变化情 况是 ( ). B.F1 先减小后增大,F2 一直减小 D.F1 和 F2 都一直增大 A.F1 先增大后减小,F2 一直减小 C.F1 和 F2 都一直减小第 6 题图7.如图所示,一物体在不受外力时能以一定的加速度在斜面体上沿斜面匀加速下滑,设此 过程中斜面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 F1。
2015届高三语文九月月考试卷含答案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跌宕./档.案狭隘./溢.出供.需平衡/供.认不讳B.缜.密/逞.强惊骇./骸.骨削.减开支/削.足适履C.混淆./徭.役针灸./炙.烤纵横.交错/飞来横.财D.地窖./发酵.羸.弱/赢.余落落.大方/丢三落.四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人都在扬鞭疾驰。
然而,细心留意,你会发现,诸如“慢读”“慢游”等生活方式,正真切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或许,我们也可以选择“慢”方式,让生活工作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安之若素地过好每一天,尽情享受慢生活带来的从容和美好。
A.瞬息万变 B.张弛有度 C.安之若素 D.享受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虽然许多城市出台了地方调控收紧政策,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房价加速上涨,但从成交量看,整体市场依然非常火热。
B.近日,广东省数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专家提醒,预防禽流感要注意个人卫生,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随时洗手。
C.湖南省某市政府证实,网上举报反映的几个县领导子女在本地和异地调动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问题属实,决定予以清退。
D.为了保护被生物学家称为“活化石”的巨滑舌鱼,巴西环境保护部门规定渔民捕杀的巨滑舌鱼的身长至少要达到1.5米。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如今浅阅读盛行的时代,,,。
就阅读是一种学习、一种对自我的提升而言,,。
如何在物质欲求膨胀的时代静静地阅读,让读者安下心来与经典对话,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浅阅读并不是真正的阅读②一边是快餐式、碎片式阅读的轻松③经典自然免不了有点曲高和寡的味道④长久沉浸在浅阅读的习惯之中⑤一边是慢读、细读的沉重⑥只会让人离那些最好的书籍愈来愈远A.①④⑥②⑤③ B.①④⑥⑤②③ C.②⑤③①④⑥ D.②⑤①④③⑥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安徽省合肥皖智高复学校届高三英语九月月考试卷及答案中学试卷2015届合肥皖智高复学校九月份月考试卷英语试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50分命卷人:周锦审卷人:李凤图第I卷选择题部分(共115分) (注意:此部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 听下面5段对话。
回答听力部分时,请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听力部分结束前,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您的答案转涂到客观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will Miss Brown probably do at the high school?A. She will teach artB. She will teach EnglishC. She will teach Maths2.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 Teacher and studentB. Husband and wifeC. Doctor and patient3. What is the woman?A. A nurseB. A workerC. A dentist4. Whose secretary is calling?A. Mr Jacob’sB. Mr Smith’sC. Mr Green’s5.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A. He doesn’t like fresh air.B. He would like the woman to open the window.C. He prefers the woman not to open the window.第二节(共15小题;第小题1.5分,满分22.5分)请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15年安徽省合肥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试卷语文3.15本试卷,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这场战争来看,美国没有获得联合国授权就擅自行动,可能使战后的结果与美国本身意愿大相径庭,也就是说,美国这次擅自攻打伊拉克将得不偿失。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减轻考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考生的身心健康,真可谓两全其美。
C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关心和重视。
D既破世界纪录又拿金牌的北岛康介,在比赛中有一种不认输的拼劲。
对于这一点,从中学二年级起开始指导他游泳的平井教练赞不绝口。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目前国内因特网方面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不少业内人士因为在政策中得到的支持不够,自己做起来束手束脚而纷纷抱怨。
B.既然任何生物的活动都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奏,那么宇宙飞船中宇航员的活动也要符合地球上昼夜循环的规律。
C.人们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看成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终身学习将成为时代潮流。
D.自从教育部“减负”的通知下达以后,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组织中小学生认真学习而且贯彻执行。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四世同堂》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
它忠实地体现了老舍先生作品的_______,浓郁而亲切的_______人情气息弥温始终,它记述了历史,同时又记述了北平的_______,北平人及他们的思绪、感情和生活。
这种深沉、朴实的_______,是与导演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分不开的。
A.风格风俗风光情调 B. 风采风物风俗格调C. 风格风土风情格调D.风貌风俗风景情调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威风八面的华南虎、高视阔步的长颈鹿、活灵活现的金丝猴……这一带林莽中出没的动物数不胜数。
2015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9月阶段测评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6页,第Ⅱ卷第7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颠覆性技术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
他将颠覆性技术定义为一种另辟蹊径、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
根据克里斯滕森的定义,颠覆性技术能够打破现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重新配置价值体系,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与其他技术不同,颠覆性技术给经济体带来的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并促进其重大发展,造成利润空间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企业被新兴企业所取代。
②颠覆性技术打破了传统技术思维和技术发展路线,是对渐进式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它既有可能是完全创新的技术,也有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
颠覆性技术一般发端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削弱主流市场产品竞争力。
安徽省合肥皖智高复201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②千城一面已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
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我们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已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
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
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
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④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
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
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
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⑤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
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
近年来,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⑥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
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杨平《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有删改)1.下列各项表述,不属于“关注城市文化”原因的一项是()(3分)A.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千城一面的现象让人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B.与工业化市场化相伴而生的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等现象已成城镇化的副产品。
C.中国虽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未随之确立。
D.应对工业化全球化双重挑战将为未来城镇化带来巨大想象空间和更多可能性。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先提出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何作用等问题,接着话题一转地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从而引出下文对城市文化的议论。
B.第②段承接上文论证更要关注城市文化重要作用的观点,第③段则重点从中国工业化和新工业文明袭来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关注城市文化的现实意义。
C.第④段在上文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涵养城市文化的问题,指出政府、市场应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第⑤段则进一步强调政府和市场是关键。
D.第⑥段指出城市文化的根本体现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只有如此城市才可适合人居和经济发展,此段论述继续阐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必要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目前还没有发挥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
B.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还不很熟悉与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
C.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文化的建设只是关系着社会构造完整和城市文化多样性。
D.社会力量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新命题。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崧,深州饶阳人也。
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
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
继岌与郭崇韬伐蜀,以崧掌书记。
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
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诚不能容崇韬,至洛诛之何晚?今远军五千里,不见咫尺之诏杀大臣,动摇人情,是召乱也。
”继岌曰:“吾亦悔之,奈何?”崧乃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夜以黄纸作诏书,倒用都统印,明旦告谕诸军,人心乃定。
师还,继岌死于道。
崧至京师,任圜判三司,以内忧去职还乡里。
服除,范延光居镇州,辟.崧掌书记。
长兴中,明宗春秋高,秦王从荣多不法,晋高祖为六军副使,惧祸及,求出外藩。
是时,契丹入雁门,明宗选将以捍太原,晋高祖欲之。
延光等欲以康义诚应选,崧独曰:“太原,国之北门,宜得重臣,非石敬瑭不可也!”由是从崧议。
晋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
晋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崧掌枢密。
初,汉高祖在晋,掌亲军,为侍卫都指挥使,与杜重威同制,汉高祖耻之。
其后汉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为侍卫使,崧亦数.称重威之材,于是汉高祖以崧为排己,深恨之。
崧卒以重威将大兵,其后败于中渡,晋遂以亡。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师,德光素闻延寿等称崧为人,及入京师,谓人曰:“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师。
契丹北还,命崧以族俱行,留之镇州。
其后麻荅弃镇州,崧乃得还。
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丹所厚。
故崧遇汉权臣,常惕惕为谦谨,莫敢有所忤。
汉高祖入京师,以崧第赐苏逢吉。
崧弟屿仆葛延遇为屿商贾,多干没其赀,屿笞责之。
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
是时,高祖将葬睿陵,河中李守贞反。
澄乃教延遇告变,言崧与其甥王凝谋,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师,又以蜡丸书通守贞。
逢吉送崧侍卫狱,崧知不免,乃自诬伏,族诛。
崧素与翰林学士徐台符相善。
后周太祖入立,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葛延遇,道以延遇数经赦宥,难之。
枢密使王峻闻之,多.台符有义,乃奏诛延遇。
(《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五》,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领.镇州节度使领:管辖B.辟.崧掌书记辟:征召C.崧亦数.称重威之材数:屡次D.多.台符有义多:称赞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阴遣人之.蜀寡人之.于国也B.明宗选将以.捍太原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C.乃.拜崧太子太师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崧自幼聪颖善文,在魏王继岌手下任职时,就曾率人假造朝廷诏书,成功化解继岌因滥杀大臣而造成军心涣散的被动局面。
B.明宗时期,晋高祖因惧怕朝廷内患殃及自己,趁外族契丹入侵之际要求出镇外藩,当时正是李崧的极力荐举才得以实现。
C.汉高祖起初在晋时,枢密使李崧因对与他同列的杜重威倍加赏识和重用,招致高祖忌恨,为此他在汉时处事不得不小心谨慎。
D.李崧在晋时得罪汉高祖,外族契丹对他的礼待,尤其是他与外甥、李守贞等人的谋反行为是导致他最终被灭族的根本原因。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晋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
(3分)(2)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丹所厚。
(3分)(3)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葛延遇,道以延遇数经赦宥,难之。
(4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8分)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8)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4分)(9)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①,②。
③,④,⑤;⑥,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乙: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②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③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④,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⑤开琼筵以坐花,。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大地毕飞宇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
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
极限在哪里?在天上。
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
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
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
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
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经常犯这样的错。
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