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豁达的陶渊明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留给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让我们景仰。
在他年仅63岁(365——427)的人生中留给世人一百多篇诗歌和数十篇文章,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解读出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豁达之人!陶渊明,字元亮,生于东晋,晋宋易代之后,改名潜。
他是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当他降临人间之时家道已经中落,可他却是刻苦好学,胸怀兼济天下大志之人。
他在《杂诗》中云:“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表达了他在青少年时期昂扬乐观,踌躇满志的精神面貌。
陶渊明由于家贫,为谋生已经年近三十岁才谋个一官半职,先后当过佐僚、参军和彭泽令。
陶渊明任彭泽令仅仅八十天就“自解”而归赋《归去来兮辞》,究其原因是“不堪吏治”。
陶渊明为什么不喜欢官场呢?在他看来,官场是一个巨大的“尘网”,肮脏污浊,又像是牢笼,严严实实罩住他,使他扭曲了人的自由自在的本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真性情的流露。
大约四十岁,陶渊明终于突破“尘网”和“樊笼”回归田园。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亲身体验田园劳动是何等的轻松愉悦!你看他躬耕于南亩,种豆于山下,看好风助长禾苗,秋天在西天收获稻谷,身体虽然疲劳,精神却十分放松。
农闲之时,又与里曲把酒话桑麻,这是何等的洒脱愉快!与当官相比,隐居深山躬耕田野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陶渊明在倡导真性情的时代大背景下对爱情和美好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
在《闲情赋》中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以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比作不同的物象表达自己的亲近,不愿有片刻分离的心情。
在此诗中,陶渊明摇身一变,化为爱人的鞋子,“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诗人陶潜不仅活的潇洒飘逸,而且对爱情、对美好事物毫不掩饰的追求,在那个年代,率真的个性和惬意的生活是他孜孜以求的。
面对生死陶渊明是非常坦然的,他不仅为程氏妹和从弟敬远写祭文,而且为自己写祭文。
《自祭文》是陶渊明临死之前对自己坎坷一生的肯定与总结。
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最近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非常有趣的古代文学名著《桃花源记》。
这是一篇描写一个世外桃源般美好世界的散文佳作,出自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手笔。
老师让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一下那个隐世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仙境。
我想象了半天,决定亲自去那里走一遭,看看是不是跟作品里描述的一样迷人。
一大早我就背上小书包,拿上干粮水壶,兴冲冲地出发了。
跟着作品中描述的线路,我先来到一片密密麻麻的山林中。
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处处都是大自然的气息。
我沿着一条小溪边走了很久,发现前面有一块巨大的岩石,遮天蔽日。
我费了好大劲才爬上去,爬到顶上一看,哇!原来这就是进入桃花源的入口。
往下望去,豁然开朗。
眼前赫然展开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山谷,绿树成荫,溪流淙淙,鲜花万朵,粉红的桃花在阳光下绽放得正灿烂,宛如人间仙境。
我急忙顺着山崖爬了下去,一下子就迷失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了。
走进山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就在我的脚边荡漾,微微发出哗哗的流水声,特别悦耳动听。
我把手伸进溪里,水凉凉的,干净极了。
弯下腰仔细一看,里面还有各种可爱的小鱼在游来游去,真是活泼好玩。
溪岸边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地,绿草如毯,松软厚实。
我赤着脚在上面走,脚下全是吻痕,踩上去特别舒服。
在草地上,还散落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好不娇艳可人。
我一边赏花一边品尝它们的芳香,实在太美妙了。
继续往里走,一座青砖瓦墙的小院映入眼帘。
我推开小门,只见里面是一片平房院落,显得乡土淳朴。
家家户户门前都是一片菜园,里面种着不同的蔬菜,看起来都长得特别茂盛。
有的家里正在晒晒稻谷或者大豆。
一阵阵农家香气飘来,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祥和。
我往村子里走去,村民们纷纷和我打招呼,都是满脸笑容。
有的老奶奶看到我,特别亲切地让我去她家坐坐。
我走进去,只见老奶奶正在给院子里的小猫小狗喂饭。
高一描写陶渊明作文高一描写陶渊明作文1“陶渊明”,一个令我有些厌烦的名字。
如此的说法并非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妄下论断,而是在对他一生有所了解之后,才敢下此言论,“积极的想法,消极的做法。
”——这是我对他的人生信条的总结。
关于辞官。
最初知道陶渊明时,还是孩童,自然无曾拜读过他的名作,但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佳话是尽人皆知,“这展现了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洁身自好。
”——这是从参考书上摘抄来的,本人表示无视。
陶渊明辞官,说白了,就是嫌官小。
上司来视察,他听说那家伙不好对付,于是,干脆挂印辞官——可以做此一个比喻,他就如同一个现代教育下的低分学生,每天都要应付一大堆莫名其妙而繁琐的考试和纪律,再掂量掂量自己,每天来学校拼个头破血流才搞到那么一点知识,想来想去,不划算,于是,他选择了退学。
貌似毫不相关的两者,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古人,今人必须胡诌用来勉励;而后者生活在当代,与应试教育南辕北辙,所以,被人光荣地选择了“枪毙”。
关于隐居。
陶渊明的隐居是很有时代意义的,可以说,他是继伯夷、叔齐之后又一伟大的划时代无业游民。
从陶渊明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隐居的理由是官场腐败,这也着实可笑。
朝廷,其实就像一个牌局,皇上是庄家,列位大臣就是陪衬的赌客,到了陶渊明这一把,他看局势,人人都手握好牌,就唯有自己是一副倒霉像,于是,他把牌往桌上一拍,扬长而去,自此不再参与,还到处宣传说是自己主动戒赌,不想涉足黑暗赌场,此等智商,令人钦佩。
确实,比起白居易的中隐,陶渊明的小隐更显得气壮山河,放荡不羁,此等的高调,此等的做作,当今之世,恐怕只有风动一时的包小柏方可比拟,“她留,我走!”这是他09年最气壮山河的慷慨陈词,将一次普通的点评晋升为一次史无前例的炒作,不过,他们二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留恋山野,靠跟农家乞讨过日,成为一个靠救济粮生存还整天骂政府的贫困户,而后者转移阵地,继续谋生,显然,经过几千年生物进化的包小柏,要聪明得多,不过,他们都是观火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站在对岸欣赏火灾现场,还手舞足蹈地谈什么理想世界,扯什么桃花源,一言括其性质——赤裸裸的博出位,就是因为他们华丽地退出,才导致了火警的出动。
遇见陶渊明作文提纲一、标题:《邂逅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意人生》【引言】1. 提出主题:在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独特的诗人,他以淡泊名利,追求田园生活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墨客。
他就是东晋时期的伟大诗人——陶渊明。
本文将以“遇见陶渊明”为主题,通过对其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剖析,感悟其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正文主体部分】1. 第一部分:“初识陶渊明——恬淡隐逸的人生选择”- 介绍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世、仕途经历以及最终归隐田园的决定,凸显其对世俗名利的淡然处之与对自然田园生活的深深向往。
2. 第二部分:“走进陶渊明——诗意栖居的田园世界”- 分析陶渊明的代表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解读其中蕴含的对于理想生活形态的描绘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其内心深处的宁静致远与豁达开朗。
3. 第三部分:“领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风骨”- 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特别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精神,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人精神,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第四部分:“对话陶渊明——当代视角下的陶渊明启示录”- 结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实情况,反思陶渊明所倡导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探讨如何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结语】1.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陶渊明这位古代诗人的独特性及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寄望于读者能从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中汲取力量,以更加从容淡定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以上即为《邂逅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意人生》的写作提纲,旨在通过对陶渊明其人其作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理解并欣赏他的高尚情操与超然心境,进而引发对自身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思考。
我走进了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每次读到陶渊明的这句诗,我就仿佛看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国在向我招手。
终于,在一次奇妙的梦境中,我走进了陶渊明的理想国。
刚一踏入这片土地,我就被那清新的空气给呛了一下,这空气里没有城市里汽车尾气的刺鼻味,也没有工厂排放废气的那种怪味,全是泥土混合着花草的芬芳。
我四处张望,只见大片大片的菊花如同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那一朵朵菊花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脑袋在轻轻晃动,仿佛在跟我打招呼呢。
“哇塞,这也太美了吧!”我忍不住感叹道。
再往前走,看到了几间茅草屋,那茅草屋看起来破破旧旧的,但是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质朴感。
屋前有一位老者,穿着一身粗布衣裳,正弯着腰在菜地里劳作。
我心想,这不会就是陶渊明本人吧?我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问道:“您是陶渊明先生吗?”老者抬起头,笑了笑说:“正是老夫。
”我兴奋得差点跳起来,赶紧说:“陶先生,您这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陶渊明捋了捋胡须,说道:“此地虽无繁华之景,但却宁静自在,远离尘世喧嚣,足矣。
”我跟着陶渊明走进了他的茅草屋,屋里的陈设十分简单,一张木桌,几把木凳,还有一些简单的农具。
墙上挂着一幅自己写的诗,那字虽然看起来有些歪歪扭扭,但却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突然想到,在我们现代社会,人们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房子要越大越好,车子要越贵越好,可是在这里,陶渊明却能如此安贫乐道,也许这就是他理想国的真谛吧。
可是,我又有点犹豫了。
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这里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不能刷短视频,不能和朋友随时聊天。
我会不会觉得无聊呢?我把我的疑惑告诉了陶渊明。
他哈哈一笑,说道:“小友,你看这山川草木,皆有灵性,与它们相伴,何来无聊之说?”我想了想,好像也有道理。
我走出茅草屋,看到一群小孩子在田埂上嬉戏,他们没有什么高级的玩具,只是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画,或者捉着小昆虫玩耍。
他们的笑声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无忧无虑。
我突然觉得,也许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缺失的正是这种简单的快乐。
有关陶渊明的作文【篇一:我眼中的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 有骨气, 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 是东晋伟大的诗人, 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 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 曾经三次做官, 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 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 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 生活变得十分贫困, 要过年了, 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 由于他爱写诗, 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 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 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 虽然身苦, 看心态乐观, 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 以节义贞操为重, 折腰时心已愧, 不趋炎附势, 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 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 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娴静少言, 不慕容利, 点点风骨, 跃然纸上,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 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 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 面对挫折坚信, 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 徘徊不前, 生活的积极者, 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 保持一颗快乐的心, 于浊世中, 洁身独立。
【篇二:我读懂了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夕阳西下, 你提一壶美酒, 青布衣衫, 菊香缭绕, 遍地金黄。
你感叹, 你沉醉, 这飘然无暇的美景。
几年前的斗迹官场, 你傲然挺立, 不动摇, 不受秽。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面对黑暗, 你纵身离去。
围篱种菊播苗, 你乐得自在, 活得逍遥。
世人说你傻, 你却轻声浅笑, 笑他们的心已黑, 看不清这污浊万世。
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作者:曹晓红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11期
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历的人,都知道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曾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
”人们从这里初步了解了爱菊的陶渊明。
现行人教版和河大版教材中均收录了陶渊明的短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河大版还多收录了一篇人物传记《五柳先生传》。
这些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自然纯真的个性,对完美无缺社会理想的追求。
因此,在九年级复习阶段,深入探究陶渊明作品的理想与真实,豪放与洒脱,淡然与执著,挖掘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对我们完成教学实践、提高中考语文复习时效不无裨益。
一、在现实中寻求理想
学过陶渊明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希望过一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
这是因为他目睹过战乱、灾荒和饥饿压迫下的农村荒凉破败的情景,感受过自身生活稼穑之艰难,这些经历使他更执著地追求躬耕自给的美好生活理想。
而这一思想现在看来,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他思想中流露出复古的情绪,他描绘的世外桃源成为古今人们竞相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这一理想境界中,尽管存在着理想与真实的差距,但仍给人们以美好的幻想与期许。
《桃花源记》中先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示桃花源的宁静、和谐,又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设酒杀鸡作食”等写人民的穿着与准备酒食的动作。
虽然并未流露出桃源内人民与外界百姓如何不同,也并未从陈述中让人读出桃源人的生活优于外人,但读者从中读出了桃源人朴实的民风。
往来种作的,乃是贫苦的劳动人民,陶渊明并未脱离身处社会底层的身份,而是通过社会最底层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风貌,展示他的社会理想。
淳朴的民风,好客的人民,正是陶渊明理想境界中的典型。
他没有直言自己期望过着没有等级观念,没有战争纷扰,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而是通过这三言两语的描绘,让人读出他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而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结尾两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则与他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大同小异。
“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意指无怀氏时期的人民、葛天氏时期的人民,而这两个时期均在远古时代,在我国尚属原始社会,人人过的是自给自足、平等的生活。
陶渊明此时以这两句作结,更具体地展示出他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从这两句来看,陶渊明在他的文章中流露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不断地挣扎,不断地争取,不断地呼吁。
与这两篇短文相比,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三)》则在描绘自己田园生活的同时,进一步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
“愿”,指按照自己的意愿(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短暂的生命)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所以一切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二、于体验中展示洒脱
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能够读出不同的味道。
前人著述中关于陶渊明作品及其思想的种种观点,对陶渊明的不同解读,都突出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眼光和见解。
在我看来,进行九年级的复习,对中国晋代历史上这位文学豪客,贫者的典范,智者的楷模,应该以另类的眼光欣赏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洒脱与豪放。
1.洒脱之一:于劳作中体验快乐
他在《饮酒(其五)》中写自己于东墙下采撷清菊,偶尔抬头望见南山奇妙美景,不觉心旷神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由飞鸟晚归相聚,联想到人生美好,感悟大自然的微妙变化。
“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才是由景生情,情由心生。
任何一首诗,都是一幅画。
诗作者能够在只言片语间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其真意,这就是一种成功。
我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辞官还乡时的典型壮举,那超然的境界,古往今来堪称第一人。
他认为做农夫的生活悠闲自在。
自在于亲自耕种,享受田园之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躬耕陇亩,享受耕作的乐趣。
因为不熟悉农活,以致于“草盛豆苗稀”,但他仍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洒脱与豪放自适的情怀令人敬佩。
晨起暮归,是一种怎样洒脱的境界?放弃官场,远离官场,安闲自适,坚守自己的志向,即使辛苦,即使劳累,那也是一种独享的甜蜜。
陶渊明在劳作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他觉得这种生活正适合自己,所以他安静地享受着并快乐着。
2.洒脱之二:于读书、饮酒、著作中的快乐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他本意借此昭示世人他隐士的身份。
一位远离世俗纷扰的隐士,“不知何许人也”就变得很正常了。
他这篇自传从三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洒脱。
对读书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却并不追求其中的意旨,读到尽兴处还可以忘记吃饭,这是怎样的一种痴迷与洒脱!“性嗜酒”,面对亲朋好友的邀约,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性好酒,喝酒也展示其独特的个性。
“不吝情去留”正是他醉后真意展现的性情,表明他做事干脆,从不拖泥带水,不为他人制造麻烦,这是怎样的一种快意与洒脱!“常著文章自娱,颇
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写作可谓是陶渊明的长项,而在写作中自得其乐,不在乎“奇文共欣赏”,只求展示“己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专注与洒脱!
三、从生活中彰显执著
固守清贫,安贫乐道是陶渊明展示给世人的一种印象。
他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自给自足,这是一种执著的追求,一种个性的彰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两句诗展示的境界曾令多少人向往。
陶渊明在平凡的生活中流露出自己生活的真实:处于闹市而不觉其乱,在喧嚣的环境生活而不知其闹。
只因自己内心执著于自己的平凡人生,才使他身居闹市而不觉其烦。
原因在于“心远地自偏”,他将自己置于世俗之外,所以那些尘世的烦恼与琐事自然不会扰乱他的思绪。
他因此也得以读书、著文章。
《五柳先生传》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生活贫困,却能够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面对“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住所,自己“短褐穿结”,家中“箪瓢屡空,晏如也”的窘境,他从不放在心上,有吃则吃,能避风雨则不担心风餐露宿。
他自比颜回,更显示他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
这种人生境界,源于他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一种淡然之态。
他以骄人之姿面对生活,彰显他对理想追求的执著。
除了洒脱与率性,执著与豪放,“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性格也是他能够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爱好,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共同构成了他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探寻陶渊明的思想境界,领会他朴实而真挚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处事淡然而洒脱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是极有益处的。
在中考复习中,将陶渊明的作品整理、归类,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思想闪光处,会令我们的教学轻松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