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的前世今生-质谱技术的发展与原理介绍共25页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25
质谱仪的历史与发展质谱的发展与核物理的早期发展紧密相连,而核物理的早期发展又是建立在真空管气体放电的技术上;克鲁克斯管是从早期用的盖斯勒管改良而来的,它是一个内部抽成较低气压的玻璃管,两端装有电极,阴极和阳极之间可以产生10 -100千伏的高压;克鲁克斯管运行时的真空比帕斯卡要低得多,这是射线管实验——特别是阳极射线研究的必备条件;许多基于克鲁克斯管的实验带来了原子和核物理方面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最着名的是在1895年由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x射线;不到年之后.汤姆森通过对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分析和测量了电子的质荷比m / e;他发现了一种质量只有氢原子当时已知的最轻的原子的1/1800却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粒子,这是电子的发现;维恩在1898年通过对阳极射线的分析测量了氢原子核的质量,这是首次对质子的测量;维恩和汤姆森正是质谱法的开创者如图是1898年由维恩制造的第一台质谱实验装置;在一个气压很低的玻璃管中设置了阴极A和阳极a用来产生阳极射线,然后射线会经过平行的电极缝,同时b区域的真空管外也覆盖了电极用来屏蔽磁场;在真空管c区域内,除了磁极间的平行磁场外在垂直射线和磁场方向设置了平行电场来分析离子束;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只有特定速度v=E/B的离子可以到达真空管末端,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速度选择器;这个装置的长度只有5厘米;维恩利用它从阳极射线中选出特定速度的离子进行研究,测量了氢原子核当时维恩并不知道这是氢原子核的荷质比,并研究了其他一些更重的离子;但直到1919年卢瑟福的系列工作之后才正式宣判了质子的发现;尽管如此,正如.汤姆森所说,维恩是第一个是用磁场偏转来分析离子束性质的科学家;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质谱法的诞生还要归功于1907年汤姆森本人的实验;上图是汤姆森在剑桥搭建的第一台质谱仪的实物和原理;他同样采用阳极C 把放电区和测量区分开,放电区冲入少量的某种气体,阳极和阴极之间加有30-50千伏的电压;同样为了屏蔽磁场的干扰,在放电区的外面放置了金属的隔离罩W;放电区电极C 中间是一个6cm 长,内径从到的准直孔,用一个非常精巧的毛细玻璃管F 和测量区相连;气体在放电区电离出离子,并且在高电场下获得很快的速度,最后沿着毛细玻璃管以很窄的一束射入抽真空的测量区;测量区内安装了两块平行的电极A,并且外部有一组磁极P 提供磁场;与维恩的实验不同,这里磁场和电场的方向是平行的;经过偏转的离子束打在后面的荧光屏上;汤姆森采用了Zn 2SO 4作为荧光材料,它的灵敏度比之前使用的材料要高很多;经过简单的力学分析计算,可以得到离子束在x 和y 方向的偏转距离为: 当0mv R L qB=>>时实验的设置可以满足这一点,x 可以近似为0q BLD x m v ⎛⎫⎛⎫= ⎪ ⎪⎝⎭⎝⎭由此可以看出,在确定的电场和磁场之下,对于不同荷质比的粒子,随着其速度的变化调节加速电压,会在荧光屏上显示出不同的抛物线轨迹,他们都出发自同一个未经偏转的原点;汤姆森利用这个原理测量了多种气体电离出的离子束,在早期的实验结果中就可以看到,不同质量离子形成的抛物线都是比较清晰锋锐的,没有出现成片的散点,这也是第一次证明了同一种原子在比较精细的测量中没有表现出质量差别;这是1913年汤姆森发表的最着名的一张质谱图,可以看到很多清晰的离子谱线,最引人注目的是22Ne和20Ne,这是第一次发现化学元素的同位素;当时已经成为汤姆森助手的.阿斯顿为了证实这一结果,后来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终于成功分离并制备了这两种同位素的样本;其实在1918年邓普斯特设计了一套同位素分离装置,如图离子在G中产生并被高压加速,通过狭缝S1进入抽真空的分析器A,A 内有垂直于纸面方向的匀强磁场,粒子在其中偏转180°后,能经过狭缝S2的离子才会被探测到,装置的加速电压可以从500V到1750V;由于离子在磁场中的偏转半径R=mv/qB,经过180°的偏转后,出射方向与入射方向平行,因此通过加速电压和狭缝的选择,可以得到不同荷质比的离子束;实验所用的离子源是热源,是加热或用阴极电子轰击铂片上的对应离子盐产生的的;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达到一定强度的大范围匀强磁场难以得到,但是为了减小误差,粒子的加速电压又必须足够高因为粒子的速度本身存在一定分布,也就是说粒子的偏转半径却又不能太小;因此后来尼尔等又发展了90°、60°等小角度偏转的质谱装置,来进行更精确的实验;阿斯顿也是在邓普斯特的想法上提出了改进;1919年,阿斯顿制作了一台全新的质谱仪,上图是阿斯顿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和得到的结果;气体电离产生的离子束先经过S1、S2两个准直孔,同时通过一个与其有倾角θ的平行电极板加速,通过挡板D,再经过圆形的匀强磁场偏转,最后打在荧光屏上;阿斯顿的装置拥有十分精巧的几何结构设计,因为离子束在电场中的偏转与和磁场中的偏转都与q/m、v相关,两次偏转符合的结果消除了v的影响,使得相同荷质比不同速度的粒子最终在屏所处的平面上聚焦在同一点;这个装置极大地减小了质谱测量的误差去除了离子速度分布的影响,扩展了能够测量的离子种类,得到的质谱结果为当时的元素整数质量规则提供了直观的阐释;1922年,阿斯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它在质谱仪,同位素等方面的贡献;随后,阿斯顿又进一步改进了他的实验装置主要是在材料和工艺上,以测定不同元素的质量,并且发现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整数的偏差,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的质量亏损,或者说敛集率造成的,但是阿斯顿是在没有相关理论的情况下,率先利用质谱仪观测并且研究这一现象的;基于阿斯顿质谱仪中聚焦的思想,1934年Mattauch与Herzog进一步发展出了完整的离子束能量和方向的双聚焦理论,并且能在同一张底片上得到很大范围的质量谱;这种双聚焦质谱仪最终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双聚焦的设计基本成为了之后20年内多数质谱仪的蓝本;在这期间,仪器的材料,制造工艺,离子束的制备方法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验规模和精度也有了很大提升;质谱仪在同位素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最着名的可能是提取出了铀的同位素235U;还有用来测定材料成分的二次离子质谱法,被应用于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到了1960年以后,探测器、加速器、光谱学、电磁学等方面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离子的质量测量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比如Radio Frequency Quadrupoles RFQ,重离子加速器结合TOF系统,傅里叶变换谱学,电四极离子陷方法等等,传统的质谱仪渐渐退出了核物理研究的主流舞台;然而维恩、汤姆森、邓普斯特、阿斯顿等等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在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无论技术和知识背景如何改变,我相信其中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始终须要秉承的;参考文献:On rays of positive electricity; ;A positive ray spectrograp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349– 350 2013 9– 18;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质谱分析法1.质谱仪的发展史•1911年: 世界第一台质谱装置(J.J. Thomson)•40年代: 用于同位素测定和无机元素分析•50年代:开始有机物分析(分析石油)•60年代:研究GC-MS联用技术•70年代:计算机引入•80年代:新的质谱技术出现:快原子轰击电离子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电喷雾电离源,大气压化学电离源;LC-MS联用仪,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富立叶变换质谱仪等目前质谱分析法已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地质、能源、药物、刑侦、生命科学、运动医学等各个领域。
2、质谱分析法是按照离子的质核比(m/z)大小对离子进行分离和测定从而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质谱法的主要作用是:(1)准确测定物质的分子量(2)根据碎片特征进行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分析时,首先将分子离子化,然后利用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运动的性质,把离子按质核比大小排列成谱,此即为质谱。
有机质谱中的各种离子1)分子离子(molecular ion)样品分子失去一个电子而电离所产生的离子,记为M+。
2)准分子离子(quasi-molecular ion)准分子离子常由软电离产生,一般为M+H +、M-H +。
3)碎片离子(fragment ion)泛指由分子离子破裂而产生的一切离子。
狭义的碎片离子指由简单断裂产生的离子。
4)重排离子(rearrangement ion)经重排反应产生的离子,其结构不是原分子结构单元。
5)母离子(parent ion)与子离子(daughter ion)任何一离子进一步产生某离子,前者称为母离子,后者称为子离子。
6)亚稳离子(metastable ion)是从离子源出口到检测器之间产生的离子。
7)奇电子与偶电子离子(odd- and even-electron ion)具有未配对电子的离子称为奇电子离子,不具有未配对电子的离子称为偶电子离子。
8)多电荷离子(multiply-charged ion)失掉两个以上电子的离子称为多电荷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