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2
产房杀菌消毒管理细则产房是迎接新生命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卫生和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母婴的健康,防止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产房杀菌消毒管理细则。
一、人员管理1、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专用的工作服、工作鞋,并戴好帽子、口罩。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接触产妇前后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3、患有感染性疾病或皮肤有破损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产房工作。
二、环境消毒1、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2、地面、墙壁、门窗等表面应每日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擦拭消毒。
3、产房内的物品表面,如产床、婴儿床、仪器设备等,应在每次使用后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擦拭消毒。
4、每月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对产房内的所有物品和环境进行全面消毒。
三、物品消毒1、产包及手术器械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灭菌后的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进行灭菌效果监测。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器等,应严格按照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3、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应在使用后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擦拭消毒。
4、产妇使用的被褥、衣物等应定期更换,并进行清洗消毒。
四、产妇管理1、产妇进入产房前应更换清洁的病员服,并进行会阴清洁消毒。
2、产妇分娩后,应及时清理产妇的血液、分泌物等,并对产妇的会阴进行消毒处理。
3、产妇出院后,其使用过的床单位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五、新生儿管理1、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用无菌毛巾擦干身体,并进行眼部、口腔、脐部等部位的护理和消毒。
2、新生儿使用的衣物、包被等应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
3、新生儿沐浴应在专门的沐浴间进行,沐浴用具应定期消毒。
六、消毒效果监测1、定期对产房内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等进行微生物监测,确保消毒效果符合卫生标准。
2、对灭菌物品应进行抽样监测,确保灭菌合格率达到 100%。
3、如发现消毒效果不合格,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产房消毒管理制度产房是迎接新生命诞生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母婴的安全和健康,特制定本产房消毒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1、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产房专用的工作服、工作鞋,戴好口罩、帽子。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接触产妇前后、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必须严格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3、患有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产房工作。
二、环境消毒1、产房应保持清洁、整齐,每日进行湿式清扫,定期进行大扫除。
2、地面、墙壁、门窗等表面应每天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擦拭消毒。
3、产房内的空气应保持清新,每日定时通风换气,通风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必要时可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消毒时间和频率应根据设备说明和实际情况确定。
三、物品消毒1、产床及其他助产设备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
产床的床垫、被褥等应定期更换,污染后及时更换并进行消毒处理。
2、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常用医疗器具应定期消毒,使用后用 75%酒精擦拭消毒。
3、产妇使用的被褥、衣物等应一人一换,污染后及时更换并进行清洗消毒。
4、新生儿使用的衣物、包被、毛巾等应清洁、柔软,一人一用一消毒。
四、器械消毒1、手术器械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规范进行处理。
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方法,确保灭菌效果。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3、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在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确保使用安全。
五、接生过程中的消毒1、接生前,应使用含有效碘 5000mg/L 的碘伏溶液消毒产妇的会阴部。
2、接生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3、新生儿娩出后,应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用 025%的碘伏溶液消毒脐带断端。
六、医疗废物处理1、产房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置于专用的医疗废物容器内。
2、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进行转运,交由专门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产房消毒管理制度产房是医院中迎接新生命诞生的重要场所,其消毒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确保产房环境的清洁、卫生和安全,特制定本产房消毒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1、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产房专用的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帽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产房工作。
3、产房工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熟悉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流程。
二、环境消毒1、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通风换气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2、地面、墙壁、门窗等表面应每日用清水擦拭,有污染时及时消毒。
地面采用湿式清扫,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拖地,每日至少两次。
3、产房内的物品表面,如产床、婴儿床、器械台、桌椅等,应每日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擦拭。
4、每月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等,确保消毒效果符合卫生标准。
三、物品消毒1、产包及各种器械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进行处理,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2、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如手术器械、产钳、吸引器等,使用后应先清洗干净,然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3、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器、手套等,严禁重复使用,用后应及时放入医疗废物专用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4、婴儿用品,如奶瓶、奶嘴、尿布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可采用煮沸消毒或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浸泡消毒。
四、产妇和新生儿管理1、产妇进入产房前应更换清洁的病员服,进行会阴冲洗和消毒。
2、产妇分娩后,应及时清理血迹、羊水等污染物,产床及周围环境应进行彻底消毒。
3、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眼部、口腔、脐部等部位的护理和消毒。
4、新生儿使用的衣物、被褥等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和消毒。
五、医疗废物管理1、产房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放入专用的医疗废物容器内,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消毒隔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我们在20xx年3~8月份对所属感染质控片儿内和我区的10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医院感染质控检查。
以下是我们在检查中发现的消毒隔离与灭菌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1.存在问题1.1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不完善1)压力蒸汽灭菌器工艺监测记录不全面,化学监测未能每包监测,生物监测只有3家单位每月1次,6家单位半年1次,1家单位1年1次。
2)紫外线消毒监测记录不全,消毒时间过长。
3)4家单位没有进行化学监测和戊二醛的监测,也没有监测戊二醛的专用化学指示卡。
1.2 无菌物品管理有缺陷1)无菌包包皮不合格,3家单位有焦包现象,有的包皮有破损,甚至有的手术器械包双层包皮出现贯通伤,完全失去了屏障保护作用,但未引起工作人员足够的重视而仍被使用,埋下了医疗安全隐患。
2)个别无菌物品无灭菌标识。
3)有的塑封灭菌物品无灭菌日期。
4)无菌使用后无打开日期与时间。
5)2家单位灭菌有效期为7天的物品天数算错,实际变成了8天。
1.3 医疗器械清洗不彻底多数医院都是人工清洗手术器械,且未使用多酶洗液,由于清洗人员不固定、不专业,时有器械清洗不彻底的情况出现,器械上出现血渍或锈渍,从而影响了消毒灭菌效果。
1.4 有的医院口腔科牙钻数量不足,不能保证一人一钻一灭菌的要求。
1.5 环境卫生差个别医院手术室、产房内的空调扇叶、墙壁上有尘土,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存放柜内有尘土,这些均不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规定的要求。
1.6 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现象,锐器盒的使用尚未普及。
1.7 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相对薄弱,洗手依从性较低。
2.对策2.1 加大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加强全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加强责任心。
另一方面,更要使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跟上卫生工作发展的步伐,不断地研究,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有对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灭菌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能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基层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在不断的培训和监测中得到全面提高。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l、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必须无菌生长。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内镜时戊二醛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对消毒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查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3、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6、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7、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问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年一次。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无菌检浏合格。
消毒灭菌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一)采样时间: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二)采样方法: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9c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三)空气消毒效果要求
1.非洁净手术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cm2(15min.直径9cm 平皿)。
2.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cm2(5min.直径9cm平皿)。
(四)注意事项: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采样。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必须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监测时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三、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
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五、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移植物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其他低温灭菌方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99.9%。
・
612・
[文章编号]1006—2440(2007)05—0612—02
通医学2007年第21卷第5期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07.Vo1.21.N0.5
产房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徐志霞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江苏226001)
关键词 产房;消毒监测;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81.3*4
产房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环境洁净度
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l。多年来我院高度
重视院内感染的工作,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
产房的消毒隔离监测,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
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产
房各室随机采集空气、物体表面、手指、消毒剂、灭菌
内镜、消毒物品等样本作感染监测对象。
1.2采样方法 所有标本的采集均在消毒处理后
与医疗活动进行之前。每月采集待产室、临产室、刮
宫室、治疗室等各室空气,采用平皿自然沉降法,每
次每室用直径9厘米的琼脂平皿,每房间南、北、中
3点,采样点距地面1.5米,距墙壁1米,打开平皿盖
暴露5分钟后立即送检。物体表面、手指、消毒剂、灭
菌内镜、消毒物品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采样。
1_3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
技术规范))(2002年)二类环境要求标准评定。
2结 果
2.1 产房各标本采样培养结果 产房空气、物体表
面、手指、消毒剂、灭菌内镜、消毒物品采样培养结果
见表1。手指2份不合格均为工勤人员;消费物品3
份不合格均为拖把。
表1产房各标本采样培养合格情况(份)
名称 空气物体表面手指消毒剂灭菌内镜消毒物品
2.2产妇、新生儿感染情况3年来共收住院产妇
3 473例,阴道分娩1 458例,新生儿共3 485例(双
胎12例)无1例发生会阴切口感染、官腔感染及新 生儿脐带感染。 2讨 论 本组手指标本培养有2份不合格均为工勤人 员,由于工人无菌观念不强、洗手不规范造成。经过 护士的讲解、示范、规范操作后复测手指标本均合 格。消毒物品标本不合格均为拖把,因拖把的使用、 消毒均由工人操作,认为拖把不直接接触患者.浸泡 拖把的消毒液配制不准确、浸泡消毒时间不足所致。 针对这些问题,此后消毒液的配置均由护士执行.要 求工人按操作规程认真完成消毒。经过整改后对拖 把标本进行了复测,均符合要求。 笔者几点体会:(1)重视空气消毒,限制产房人 员,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每天开窗通风2次.通 风换气是降低空气微生物的有效手段[21。地面每日用 1:400消毒灵液擦拭2次,污染后随时用消毒灵液擦 拭,空气每日早、中、晚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3次,每 次1小时,并有记录,每季度进行一次紫外线灯管辐 照度值的测定,不符合要求及时更换。对疑似传染病 的产妇必须安置在隔离分娩室进行.按隔离技术规 程护理和助产。(2)加强物品管理,布局合理,严格区 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无菌物品按有效期 顺序摆放,离地面不低于20厘米,需每班检查.消毒 液需每日检测浓度,疑似传染病污染的物品按医疗 垃圾无害化处理后焚烧。患者交医院处理的死婴、胎 盘一定要及时焚烧,避免久置。阳性胎盘拒绝让产妇 带回。必须要健全污染物品的存放和处置规定.对工 人进行严格培训,具体指导他l'i'l ̄n何进行垃圾分类, 做好分类存放和处理工作。对存放污染物品的容器 必须加盖.可以利用的器械及物品必须经过严格消 毒、清洗、灭菌后方可重新使用。一次性物品要做好 毁形工作。(3)建立工作人员洗手制度。工作人员手 是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3l。强调进入产房的工作 人员严格遵守洗手制度,有皮肤传染病者一律不得 入内。洗手分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医务人员的一般
操作时及工人的洗手,仅需卫生洗手,肥皂和流水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通医学2007年第21卷第5期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07.Vo1.21.No.5
手。上台接产或手术时必须进行外科洗手,用肥皂和
流水洗手后用碘伏涂擦手及手臂2遍,约持续5分
钟。在情况紧急来不及洗手时,则戴双层手套操作。
(4)科室每月进行1次微生物监测,不合格者立即查
明原因进行整改。感染办不定期抽样检查,结果及时
反馈。(5)建立监督和培训机制:①要求医务人员加
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人人参与监控,个个落实制
度”的好风气。②加强防止感染的技术培训,产房医
护人员定期参加院组织的预防和控制感染知识的新
动态、新发展的培训。③科室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落
・
613・
实,并进行讲评,对不符合标准者提出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玉云,张学香.产房环境中细菌含量监测分析[J].中华医
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84—1385.
[2】郭丽娟,娄燕,李连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
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59—360.
【3】王宏柏.院内洗手新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
(6):719—720.
『收稿Et期]2007—06—27
(上接第610页)
有半野切线照射技术的优点.而且很好的解决了非
共面相邻野的衔接问题.使乳腺切线野与锁骨上野
交接处的剂量均匀、精确,简化了用其它照射方法解
决临界剂量问题所需的转床、旋转小机头等繁琐的
摆位方式,操作重复性好,易于掌握。治疗所需的设
备为加速器独立准直器结构.如不具有此设备可用
整体挡铅替代。
参考文献
【1】胡逸民,杨定宇,主编.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第1版.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02—
303.
【2】李德锐,陈志坚.放射治疗乳腺癌的模拟定位技术【J】.癌
症,1997,16(2):159—160.
【3】林览峰,甘晓春,朱荣,等.乳腺癌切线野放疗的半野照射
[J].癌症,2000,19(1):95—96.
【收稿Et期]2007—09—18
(上接第611页)脉输液速度,鼓励患者多饮水,遵 医嘱应用有效抗生素、补充液体和热量,观察电解质 的变化。 2.7 用药并发症护理应用激素、CsA、ATG、十一 酸睾酮进行治疗时。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药物的作 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ATG治疗前要先做过敏试 验。阴性方可静滴,治疗时予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 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必要时并予低流量吸氧[31。同 时观察有无血清病的发生(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 疼痛和淋巴结肿大)。密切观察有无皮肤、消化道、颅 内、肺内出血、口腔、鼻腔、眼球结膜等出血现象。 3讨 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 功能衰竭,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往往病情 重、进展快,严重者可以引发颅内出血、败血症,甚至 危及生命。I临床上能否使患者顺利度过难关,最关键
的是预防并发症。控制感染和出血。因此,我们除准
确执行各项治疗、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外。重点对并
发症进行了预见性护理。加强了保护性隔离、健康教
育、饮食指导。对在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对症
处理,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及控制。加强心理护理,
有利于调动患者自我疗伤的潜力。积极配合治疗护
理.也是预防并发症、获取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8.33—36.
【2】周英。尤黎明,张碚,等.急性白血病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护
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61-462.
【3】陈小群,李顺娟.深度免疫抑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观察
及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4,10(4):328-329.
『收稿Et期]2007-07—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