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一枚金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昨天学习的内容都想起来了吧,考考你们:谁发现儿子前两次拿回金币给父亲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3、带着同学提出的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父亲为什么后来相信了?从哪看出是儿子自己挣的?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 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生答 看来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你们也明白了。挣钱要取之有道,靠劳动挣来。想想还有不理解的吗?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板书: 一枚金币 父子 扔走 又扔走 仍然扔受不了
《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的目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内容,引导质疑。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由一枚金币我们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还记得他们是谁吗?(板书:父亲、儿子)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父亲几次扔金币?(板书:父亲扔扔扔)三次儿子都有些什么反应?(板书:儿子笑笑受不了)3、仔细观察板书,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大概会出现以下问题:扔?笑?受不了?4、问题提出来了,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现在,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用---画出能帮助解决问题的词语或句子,也可以在旁边简单批注一下。
5、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读书收获。
你解决了哪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调整教学顺序)(一)两次“笑”1、抽生说理由。
(板书:母亲给给)2、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1)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2)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师:前两次儿子对金币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啊?(满不在乎)有补充吗?(毫不珍惜) (4)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给的,不是自己挣得,与花钱如流水比较)3、指导朗读: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这些内容是在课文的(9—20)自然段里,咱们就分角色读一读这两次对话,小组长读叙述语,其他同学想演哪个角色就读谁的话,好吗?快做准备吧。
(1)小组里试读。
(2)指四名学生分别读叙述语和母亲、儿子、父亲的话,然后评议。
(3)师指导引读。
4、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1、文章通过父亲三次扔金币让儿子明白劳动才会换取金钱的道理;2、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稀的道理,从小给同学们树立正确对待金钱的观念。
教学设想我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这篇童话的故事性比较强,会调动同学们的兴趣,更好的参与进来;备课时,我先反复读课文、查字典,把握准生字词读音,理解字词含义,找准切入点,确定中心问题,以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花过钱,花钱买过什么,花的谁的钱”等小问题很自然的导入,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成天花父母钱的人他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课题“一枚金币”接下来我以父亲三次扔金币的过程为线索展开课文的讲解,第一、二次的过程相仿,我讲解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并比较两次的异同点,整篇文章的中心在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来重点讲解,通过前两次扔金币,导出主题“劳动才会换取金钱,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稀”的道理,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课文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们的专题研究中一一攻破。
教学实施一、导入上课之前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诚实回答,相信大家都花过钱吧,那大家花钱买过什么呢?都花的是谁的钱呢?那大家有没有挣过钱呢?好,大家每天都要花钱,而且都没挣过钱,花父母的钱,那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从前有这么一个人,他也没挣过钱,花父母的钱,而且花钱如流水,但是后来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来自格鲁吉亚的童话,题目就是(齐读课题并板书)《一枚金币》二、检查预习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回家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1、首先抬头看大屏幕,看同学们生字都会读了没有?开火车方式朗读大家读的都很正确能看出大家都经过预习了,而且还不错,2、现在找同学来朗读课文,(找三位同学朗读,1——13,14——20,21—28)在朗读时,其他同学考虑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三、学习新课1、大家先根据刚才说的,把稳重三次扔金币的过程都划出来,第一次扔是哪几段;第二次又是哪几段;第三次呢?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来,(指名回答)2、现在大家快速朗读一下第一次扔金币的过程,画出父亲所说的话,体会父亲是怎样的心情,以及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做的?画出后,找同学回答a、谈父亲的心情。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抓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阅读理解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
其间,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仅仅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实行集体交流,还能够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儿子“受不了”心情,并感悟老人为什么坚持让儿子挣回一枚金币。
3、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金钱主题单元的第一课《一枚金币》。
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敢接受挑战吗?检测词语。
懒惰辛勤省吃俭用辩解挣钱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当牛做马苦差事受不了3、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一位辛勤劳动、勤俭节约的父亲因为受不了他那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所以坚持让儿子去挣一枚金币,当儿子三次将金币交给父亲,父亲都把它扔了,儿子终于也受不了了)过渡语:面对普普通通的一枚金币,父子俩的态度截然不同(板书父亲、儿子),儿子的前后态度也判若两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深入学习,你对金钱的内涵会有准确的理解。
请看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要靠劳动换取金钱,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二、读懂人物,首先要读懂文章。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中都明白了什么?1、学生自由谈。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一)《一枚金币》教学设计之一作者:青岛八大峡小学宋一心杨德华教材简介: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
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基础知识:独立认识汉字个,学习会写个汉字。
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互相汇报调查结果:元钱能做什么小结钱的重要性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重点指导惰的书写认识多音字差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两次,一次是老人受不了,一次是儿子受不了)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老人对儿子的失望之情。
)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什么?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小组里读读这三次对话?找找儿子的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⑵读读这次对话,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一枚金币》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理解故事意义。
–学生能够掌握词汇与表达。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促进交流。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学会有效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句子及段落所表达的意思。
2.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水平。
2. 教学难点:1.理解情节与人物关系。
2.运用一定的词汇与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1. 活动一: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开展本节课的导入。
例如:“你们读上一课的故事,Todd学到了什么样的四个掌声?”“你们懂得有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财富自由?”等等。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初步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活动二:阅读(20分钟)教师为学生阅读故事《一枚金币》。
要求学生在读完故事后,回答下列问题:•故事的情节是什么?•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故事中道德所在在哪里?教师可以让学生脑海中勾勒故事情节,逐步理解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
在答题时可以与小组内同学讨论,互相交流思想,探讨情节和人物关系。
3. 活动三:思考(15分钟)请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你是Mary,你会怎样做?”并用英文给出回答。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身份,以及道德与价值观。
同时,此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中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方向。
4. 活动四:输出(15分钟)请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写一篇英文小短文。
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帮助学生与小组内同学一起进行写作练习,注意带有一些固定的单词和表达,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英文写作能力。
5. 活动五:讨论分享(20分钟)请学生展示出自己输出的英文小短文,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一枚金币》教案教材简介: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
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基础知识: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2.小结钱的重要性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A重点指导“惰”的书写B认识多音字“差“2.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两次,一次是老人“受不了”,一次是儿子“受不了”)3.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老人对儿子的失望之情。
)4.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什么?5.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6.小组里读读这三次对话?找找儿子的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7.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8.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 语 文 教 案 ) 学 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四年级语文:《一枚金币》教案(教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教学文本 | DOCUMENT TEMPLATE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 2 页 四年级语文:《一枚金币》教案(教案文本)
一、导入。 1、出示课题,齐读。 二、回顾课文内容,引导质疑。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父亲几次扔金币?(板书:父亲扔扔扔)三次儿子都有些什么反应?(板书:儿子笑笑受不了) 2、仔细观察板书,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大概会出现以下问题:扔?笑?受不了? 3、问题提出来了,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现在,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迹,比如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词语句子勾画下来,或在旁边简单批注一下。 4、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读书收获。
教材简介:语文素有“百科之母”的称号,我想这是对它基础性最好的诠释,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学习本教材的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本文档是按照教材进行修订编写,可以放心的进行教材使用。 教学文本 | DOCUMENT TEMPLATE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 3 页 你解决了哪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两次“笑“ 1、抽生说理由。(板书:母亲给给) 2、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 3、咱们就分角色读一读这两次对话,再现当时的场景。你想演哪个角色就读谁的话,好吗?快做准备吧。(生自渎) 4、抽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读叙述语。 5、采访三个角色。 母亲:请问你为什么不让儿子自己挣,而是直接给他金币呢? 父亲:第二次,你的儿子累得筋疲力尽地把金币交给你,你为什么还要扔呢?(相机解决扔?) 6、小结:是啊,因为这些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即使父亲把它们扔进火炉里,儿子也觉得怎么样?(板书:毫不可惜) 过渡: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决了。(擦笑?) 儿子“受不了” 教学文本 | DOCUMENT TEMPLATE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枚金币》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独立理解课文生字并会读写。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3、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理解金钱,懂得准确对待金钱。
二、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劳动创造财富,珍惜劳动成果。
2、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的阅读水平。
三、学习过程:(一)直奔主题。
自古以来,金钱就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像咱们中国就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
关于金钱的名言警句、小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题目是《一枚金币》(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的浏览课文,整理预习时发现的难以读准的字或难理解的词,全班交流。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领悟中心1、理解儿子三次的不同表现,感受儿子的心里变化。
(1)出示表格学生自由完成。
(2)看着表格,质疑。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重点问题。
(4)汇报交流重点语句,体会儿子心里变化的过程,相机指导朗读。
2、理解老人的“受不了”,体会老人的苦心。
(1)细读第1—8 自然段,找出老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三次验证,非要让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不可的原因。
(2)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
3、与母亲的溺爱相比,更深一层体会父亲的关爱。
4、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深化中心1、金钱是辛勤劳动才获得的果实,除此以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也是我们劳动的果实?2、赠送格言。
(五)布置作业。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山丹县陈户中心小学王玉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认识多音字“差”,辨析“挣”和“俭”的形近字。
(2)能大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
(3)朗读课文,能够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感知反义词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并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通过读,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初步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习多音字“差”,会辨析“挣”和“俭”的形近字。
2.朗读课文,能够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学习,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3.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
感受。
教学难点:
能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课文,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式导入
老师说一个词,请同学们把听到词后的第一感觉告诉我,师说“幸福”。
(生:爸爸、妈妈、家。
/美好的心情。
/温暖……) 师:下面我们不说词了,(出示一百元钱)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生:财富。
/富裕……)
师:让我们带着对“钱”的不同感受走进《一枚金币》(板书课题)这个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交流前置性作业
1.读贵有思:想想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取长补短:你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把它的意思写下来和同学们分享。
如果还有不理解的词语,请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3.畅所欲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最想读的语段用“~~”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下面。
4.各抒己见:父亲为什么让儿子亲自去挣一枚金币?儿子问什么对自己挣来的那一枚金币格外珍惜?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小组之间比一比。
2.评一评。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请搜集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简要写一写你和金钱有关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父亲儿子
勤劳懒惰
省吃俭用花钱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