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 第三章古诗鉴赏 学案11如何准确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1)
- 格式:doc
- 大小:336.60 KB
- 文档页数:12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纲解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常见表达技巧二、考点突破(一)设问方式梳理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二)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技巧(是什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第二步,找依据(怎么用):结合诗句阐释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析效果(怎么样):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解题提示审清题意,根据指向和要求作答。
1.审题型明考题: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
暗考题: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指鉴赏范围,局部还是全诗。
3.审角度一种是宽角度,即题干直接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
宽角度该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一角度。
窄角度,角度明确,不能乱答:如问修辞,就不能答表现手法。
4.审数量分清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哪些与哪种的区别。
哪种必定只有一种。
2023高考二轮复习课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第一课时(梳理篇)【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一、导语。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也像是我们永远精神家园,温暖而博大,学会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犹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二、表达技巧术语及含义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对偶、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设问、反问等。
3.表现手法:远近上下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烘托、用典、渲染、对比/对照、衬托/反衬(乐景衬哀情)、联想与想象。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三、答题模板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四、典题赏析[典例1] (2019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题干已经明确“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说明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剖析表现手法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剖析表现手法第二种模式剖析技巧型1 发问方式:这首诗用了如何的表现手法?2 发问变体:请剖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有何成效 ?3解答剖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正确答题,一定熟习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1)正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联合诗句阐释为何是用了这类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如何的感情。
答题示例 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冷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剖析。
[ 参照答案 ] 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 步骤一 ) 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 步骤二 )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形 ( 步骤三 ) 。
答题示例 2:醉潦倒·咏鹰 [ 清] 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 注] 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 这首词的上片主假如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剖析。
[ 参照答案] 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阔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 把“衬托”答成“衬托”也算对 )(2)联合下片的句子,剖析词人表达了如何的思想感情。
[ 参照答案 ] ①“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望发挥志向、立功立业的理想。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考向阐释】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
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及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近几年中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如下:1、渲染和烘托首先是概念,渲染,指的是对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手法。
而烘托指的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的过程。
接下来是判断方式,虽然概念中说了,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侧面。
但是实际上,渲染和烘托都是侧面描写时使用的手法。
无论是描写场景,还是描写其他陪衬事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
所以很明显的,两者都是侧面描写。
2、衬托和对比同样是先说概念,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3、比兴比兴实际上就是比喻,只不过比喻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中就叫做比兴。
诗歌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前面说的,诗歌当中的比喻就叫比兴,所以说,只需要在诗歌中找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了,可千万别说找不出比喻哟。
4、象征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特点。
简单举个例子。
比如说蜡烛,蜡烛在燃烧的时候可以带来光明,同时也在焚烧自己。
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就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和比兴其实很像,如果通篇贯穿着一种比兴的意象。
就形成象征。
5、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多为浪漫主义诗人采用。
比如说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诗中大篇幅的描绘了梦境,仙境,仙人。
第11课时表达技巧(综合)学习目标:1、从高考真题入手,能说出艺术特色、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之间关系及其包括内容2 、在训练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根据题干锁定答题的方向与角度学习重点:在训练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根据题干锁定答题的方向与角度学习难点:能在解题中,准确找到答题的方向与角度一、江苏高考诗歌考查术语辨析同学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有必要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厘清,以便我们在做题时迅速找到答题的方向和角度:《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对选修内容“诗歌”提出的“学习要求”中明确规定,“鉴赏诗歌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对比烘托。
(4)化用典故。
(5)联想想像。
(6)比兴象征”。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诗歌的形式技巧,如:押韵、对仗、反复、顶真、回环,篇章结构上的建筑美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变形”。
①“由于诗歌特殊的表达需要,诗人还常通过倒装、错落、夸张等语言的变形技巧,创造艺术形象”。
②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鉴赏表达方式,可以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方面入手;鉴赏表现手法,可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联想、对比烘托、托物言志、正面侧面、欲扬先抑、化用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比喻象征等入手”。
③从“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可以看出,编者对于“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理解也是比较模糊的,这里也没有提到《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
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分清但又心照不宣的问题。
艺术特色、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这几个术语到现在也没有定论,那么,我就从历年高考真题特别是江苏高考入手,试图去将以上几种概念理清。
例:1、06江苏,“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2、07江苏,“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1 学案11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学案略语 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难在哪里?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无多大问题,但对表现手法的判断较困难,失分较多。因此,准确地讲,考生之难,难在第一步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上。本学案希望能在这一点上给考生以帮助。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盱眙[注] 常 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注 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诗人曾任盱眙尉,属于九品小官。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诗人借在黄昏时的所见所闻抒情;视听结合,黄昏时的大雁栖息在平静的沙湾,驿站里听到鸡叫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应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本联运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实际上作者是在借景抒情。结合本联中的“雁”字和尾联中的“乡国”和“羁旅”,可分析出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山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
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 ①鹿虔扆(yǐ):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翠华: 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②反衬。 2
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助以动衬静来创造清幽的意境。“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幽静;“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寂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反思 在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方面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问题剖析】 “自我诊断”第4题 问题一 表现手法判断不准 现场答案一
剖析 对该题误判为“虚实结合”的考生很多。手法判断错了,下面的分析自然也会错, 3
不可不慎。该答案误判有二:一是“最后一联”不都是“虚写”,只是尾联末句用的“想象”,其实整个尾联才是“虚实结合”;二是不会从关系中理解手法。关系即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尤其是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原诗材料分为两部分,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怀人,应立足于这样的关系组合中判断,而不是割裂诗歌内容上的有机联系,生硬地往“虚实结合”上套。
现场答案二
剖析 答“借景抒情”,虽然抓住了原诗两大基本内容或关系,但因对“景”“情”逻辑关系上理解不够精准而误判。当“景”与“情”构成相反关系时一般要答的是“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而不是“借景抒情”。 问题二 分析不到位 现场答案一
剖析 该答案虽然把表现手法判断准了,迈出了答题的可喜一步,但在分析时不到位,或者说在进一步判断“反衬”上缺乏深入。因为该诗运用了两次反衬。
现场答案二
剖析 该答案手法判断准确,两处反衬分析到位,但用“情意悠长”来回答这种手法的作用显然大而化之。王夫之说: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关键是“倍”字,意即“反衬”手法的作用是“更突出”“更强调”。 问题三 审题不准,答题不清 现场答案一
剖析 该答案属审题不准。表达技巧题审题上一个重要内容是“定量”,即确定题干要答出“技巧”的数量。要求答“一个”,若答成了“两个”,即便其中“一个”答对了,该题也不能得分。原题干中的“最大”一词告诉你只能“定量”一个。
现场答案二 4
剖析 该答案在答题上完全不顾整体,只抓住其中一点就下结论。原诗题要求判断的是整首诗,而不是其中一句、一联。该答案的错误很明显。在判断一联或一片的表现手法时极容易出现这种以部分代替整体的问题。 参考答案 反衬。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著,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破解之道】 1.要加强对表现手法的动态认识。虽说对表现手法的种类、特点有所认识,但毕竟停留在静态上,要在具体诗歌中看它是如何使用的,使用的特征是什么。尤其要对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的各自特点、相互联系和区别加以动态认识,以便准确判断。 2.强化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意识。实际答题中,不少问题来自审题答题方面,如审角度、审范围、审数量等审题要求,需要在实战中强化训练。 【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一、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反衬三种表现手法的再强化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
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白沙渡 真山民[注]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 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通观全诗,这首诗重点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了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置身自然的怡然之情、对家园故国的思念以及亡国的哀痛。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意 [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 了了: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中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