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塔瓦河(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课件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8月第1版)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33
沃尔塔瓦河---交响诗中的民族情怀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民族乐派音乐感兴趣,主动了解有关的音乐创作背景及相关音乐文化并体会音乐中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2.对比中外的经典作品,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共同的民族情怀。
(二)知识与技能1.感受作曲家如何应用音乐基本要素来描绘内心情感。
2.简单了解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以及创作特征。
(三)过程与方法在聆听过程中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较同主题“母亲河”的不同形式、风格、表现手法的两部中外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作曲家如何应用音乐基本要素来描绘内心情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课围绕“交响诗中的民族情怀”这一主题,通过听、看、说、动等不同角度教学,避免枯燥的作品介绍。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导入(图片导入)维谢格拉德城堡-----捷克最有名的古堡,揭示捷克的光荣历史。
沃尔塔瓦河-----捷克母亲河。
萨尔卡-----捷克女英雄。
这几图是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要表现的内容。
由此可以了解作曲家写这部作品是要来表达自己对于祖国和民族的爱。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果你是一位作曲家,如何来创作一部表达母亲河的音乐作品”、“作曲家为什么要创作这一作品”引入《沃尔塔瓦河》。
设计理念:从作品标题中入手,让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就抓住这一作品“爱”的深刻主题和内涵。
并采用了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的鉴赏做了一个铺垫。
第二环节:《沃尔塔瓦河》(一)源头1.初次聆听,想象音乐要表现的画面。
2.视听结合,思考作曲家通过什么样的音乐语言(配器)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画面呢?结合总谱谱例来说明配器手法上的特点。
3.对比聆听主题音乐,感受与表现源头的音乐有何不同。
(二)主题采用自学主题、听钢琴演奏主题、跟钢琴一起唱主题、分析旋律等环节来加深对主题的印象。
(三)乡村婚礼1.聆听并为音乐选择标题并交流讨论选择的理由。
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1《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我的祖国》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晚年创作的交响诗套曲。
斯美塔那生活的年代,捷克正处于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奥地利和德意志的封建统治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对捷克民族进行控制和日耳曼同化。
随着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欧洲许多经济落后或政治上长期遭受其他国家统治的国家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应此发展。
在音乐领域,民族主义音乐家们更注重音乐的民族性。
他们以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元素、题材等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同时与浪漫主义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创作出焕然一新的音乐作品。
斯美塔那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正是在“觉醒运动”、“民族复兴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1861 年,创作已达到成熟时期的斯美塔那回到了家乡布拉格,积极从事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的各种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创建了捷克国家歌剧院,开办音乐学院,先后创作出多首反映捷克民族音乐作品,最大的计划是创作一部交响诗套曲,但是丧失听力使斯美塔那承受着极大的精神负担。
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极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创作出《我的祖国》、《我的生活》等多首旷世佳作。
“想到我的家庭,想到还必须为我的人民和祖国工作,我就要活下去,做新的工作。
把自己心里拥有的一切都献给我们的民族。
”2《我的祖国》的题材特点交响诗由李斯特首创,盛行于19 世纪下半叶和20 世纪初,是受非音乐的概念、故事或“标题”的启发而创作的具有描述性、抒情性、戏剧性的单乐章标题管弦乐曲。
斯美塔那是响应李斯特交响诗体裁最早的捷克作曲家,但在题材方面没有延续李斯特交响诗那种单一的文学题材形式,而是开创出属于捷克民族的全新的交响诗题材。
《我的祖国》由六首交响诗组成,分别是《维舍拉德》、《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波西米亚的平原与森林》、《塔博尔》、《布兰尼克》,它们不仅描绘出斯美塔那心中丰富多彩的祖国,也反映了斯美塔那在艺术上强大的创新精神。
沃尔塔瓦河音乐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沃尔塔瓦河》这部交响诗是由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在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期间在布拉格完成的,它是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
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时间完成。
和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他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凭顽强的毅力写完了这部史诗之作。
《沃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
它运用了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
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摇篮的沃尔塔瓦河主题为乐曲基本主线,贯穿其它生活画面,描绘了大河从发源地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起源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由李斯特所创,大多以诗歌、戏剧、绘画、故事传说、历史事迹及自然景物等文学作品为题材,是音乐与外在世界和姐妹艺术相结合的结果。
交响音画、交响素描、交响叙事曲、交响童话、交响幻想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范畴。
交响诗通常有标题,通过主导动机等手法表达具体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特征,帮助欣赏者去感受音乐的意境、塑造真实可感的音乐形象。
其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规则,可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自由曲式创作,并常将不同结构糅合在一起,通过主题变奏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性格迥然不同的派生主题,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
第一源头用长笛轻飘飘地奏出,第二源头用单簧管吹出竖琴拨出晶莹的浪花配器清淡、用波浪式音型在乐曲的引子里,长笛和单簧管的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形象地而现了黎明时分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
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银辉……乐曲的主题部分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由弦乐器奏出宽广、抒情的基本主题,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取自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史诗般咏唱的美,抒发了作者对沃尔塔瓦河的无限热爱。
沃尔塔瓦河赏析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赏析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是斯梅塔那在1874年9月已明显感到耳聋灾难来临时创作的,他以顽强的毅力于1876年完成了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的全曲。
当第一次公演时,他却听不到一点声音了。
这六首交响诗分别是:第一首“维谢格拉德城堡”,描写古代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古城,并再现出古代捷克人民的光荣形象;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描写了纵贯南北的捷克最大的河流——沃尔塔瓦河的自然风光及诗一般的传说;第三首“美女沙尔卡”,写的是民间传说中民族女英雄的故事;第四首“波西米亚的森林”,生动地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第五首“塔波尔城”及第六首“布朗尼克山”,描写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英勇斗争,和对未来胜利的讴歌。
沃尔塔瓦河乃是南北纵贯捷克全国、。
并流经首都布拉格的一条著名的河流。
作者用音乐刻画沃尔塔瓦河水缓缓地流往成乡僻壤,展现其沿岸的优美景色及农民们生活习俗,从而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刻画了捷克的秀丽风光,倾吐了作者对于祖国的深忱的爱。
沃尔塔瓦河全区可分为八个部分:一、“沃尔塔瓦河的两个源头”沃尔塔瓦河的水源原是由两条小溪汇合而成。
乐曲先是在弦乐、竖琴伴奏下,竖笛奏出了一个委婉曲折的音调,表现水源之一;再用单簧管奏出一个与长笛音调反向行进的音调,表现水源之二。
然后,管弦乐的配器逐层加厚,音乐不断加强,表现出由涓涓细流逐渐汇合成滚滚的合川。
接着,在潺潺水声的伴奏下,小提琴声部唱出了一个民歌风的优美旋律,宽阔而又舒展,它成为贯穿全曲的“沃尔塔瓦”的基本主题二、“林中狩猎”在抒情主题未结束时,突然,四支圆号齐声奏出了嘹亮的号角式音调,它与小提琴走出的流水音调交织在一起,使人恍然若见在河边的树林里,鼓角齐鸣,犬马奔驰,正在进行一场紧张而热烈的狩猎活动的场景。
三、“乡村婚礼”当狩猎的号角声逐渐远去,河面恢复了片刻的宁静。
不久,又传来了一阵轻快、活泼的捷克民间舞曲“波尔卡”的乐声。
这大概是村里的农民们正在庆祝一对青年那女的婚礼吧:那样充满了欢乐,似乎是沃尔塔瓦河也受到了感染,随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呢!四、“月光及水仙的舞蹈”随着“波尔卡”乐声逐渐成绩下来,夜幕降临了,万籁俱寂,唯有那沃尔塔瓦河依然在缓缓地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