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

【摘要】:按金岳霖先生的说法,“治哲学总会到一说不得的阶段”(《金岳霖学术论文选》第339页)。现代哲学的发展似乎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即使到了这个阶段,人类的思维也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它要求有一种全新的超脱,这种超脱就是要把那些“说不得”的东西“说”出来,寻求一种与对象齐一的、身心自由的感受。对“转识成智”的探讨可说就是这种追求的内容之一。“转识成智”说最先由佛家瑜伽行派明确提出,本文依此对佛家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作一综合性考察。从考察中来分析“转识成智”在唯识学中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并联系唯识宗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从承继佛家慧命、解决“转识成智”难题的角度对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缘由作出解释。同时就它对中国传统哲学和当代哲学的影响作一比较分析。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引论”,主要就本文写作的背景、写作目的、写作所依的材料及取得的成果作出说明。在这章中,通过对当代哲学的简要回顾提出自己以“转识成智”为研究主题的原因,并对以往研究者取得的成就及研究现状作了交待。根据以往研究者的经验,介绍了自己所做的工作,论文写作所依据的材料和取得的成果。从本文的写作目的中可以看出现今对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唯识学‘转识成智’传入的理论背景”。本章对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提出的历史及其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就玄奘去印度取经的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作了说明。以往

都是以解决“心性”和“佛性”问题来论说玄奘的西行行为的。在这里我将他的取经行为直接与“转识成智”联系起来;他是为了解决“转识成智”问题而去西天取经的。认为中国哲学经过先秦诸子学及魏晋玄学的发展后,进入到了一种新的发展境界,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印度传来的佛教影响最为强烈,印度佛学的各种宗派在中国都能找到其对应的代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玄奘法师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游历天竺十七年,取回真经。法师在印土游历,以专攻唯识宗著名,并认为从瑜伽行派的理论中找到了他想要的解决中国佛学争论的诸多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唯识学的“转识成智”及其相关理论。文章通过对法师出国前国内佛教界对“一分无性说”、本有始有关系问题、佛性寂觉问题、修行问题等的考察,得出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息息相关,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成佛的“转识成智”问题。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讨论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第三章“转识成智何以必要”主要讨论识转的必要性问题。通过对唯识学识的结构与分类、识与三性三无性关系、识与四智、识与真如的关系等唯识学没基本内容的考察分析,认为从唯识学的认知体系中来看,“识”无始以来就是与烦恼无明结合、是染狰皆依的,清净无漏的种子只不过是依附于赖耶妄识的,只有杂染成分转弃之后才能显出、才能成佛与超然于俗世之上。在这里,“识”一开始就被定义为要转的内容,唯识学的整个学说,正是围绕着识的“转”来展开的,如果识不转,清净无漏智将不可得,唯识学的所有理论也将无从谈起,这是唯识学建构其理论的必需。第四章“转

识成智何以可能”主要讨论识转的可能性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及实践上对识转的可能性作出了说明。从理论上来说,唯识学提出的“种子学说”使识能在诸缘的助伴之下,逐渐地转染趋趴达至四智相应心品的净慧。从实践上来看,唯识学提出了其修习的五位说,使“转识成智”在他这里成了一个可以跟踪、模仿的过程,通过五位三大阿僧抵的修习,达至无上正等正觉的究竟果位。第五章“转识成智的实现”以佛家因明证宗的过程为实例,对唯识学“转识成智”的过程作一类比性说明。强调了因明涪唯识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因明的知识论因素。在唯识学中,“转识成智”被描述为一个须经过三大阿僧抵劫才能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有种子熏习及修习五位上的保证,但其明晰的、可操作的程序却是模糊的,通过对因明证宗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得知唯识学这个“转识成智”的过程是可以实现的。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唯识学的‘转识成智’理论与冯契先生的智慧说”,就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作一简要说明,主要以冯契先生的智慧说为代表来看中国当代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回应。冯契先生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史的梳理,认为中国哲学在对智慧的追求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冯契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注重智慧问题的传统,一在新时代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智慧说。他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把“转识成智”看作是一个可以实现的过程,并从理【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94

【目录】:第一章引言10-20一、“转识成智”与东西方哲学10-13二、以往研究者的成就与局限13-14三、本文所依据的主要资料14-15四、本文所欲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15-20第二章唯识学“转识成智”传入的理论背景20-36一、佛教“转识成智”理论的形成20-22二、“转识成智”说的内容22-23三、玄奘西游时国内佛教的理论背景23-361、一分无性说25-282、本有、始有的关系28-303、佛性的寂觉问题30-334、修行问题33-36第三章“转识成智”何以必要36-48一、识的结构与分类36-40二、识与三性、三无性的关系40-43三、识与四智43-45四、识与真如45-48第四章“转识成智”何以可能48-63一、“转识成智”理论上之可能的说明48-551、概说48-492、唯识学的种子性质与分类49-513、种子的熏习51-55二、“转识成智”实践上之可能性的说明55-631、资粮位56-572、加行位573、通达位57-594、修习位59-615、究竟位61-63第五章“转识成智”的实现--以因明的证宗为例63-79一、佛家因明与“转识成智”63-64二、关于陈那的量论与因明64-66三、关于因明论式66-68四、关于因明推论的规则68-69五、关于同品、异品69-70六、对因三相的理解70-73七、关于九旬因73-74八、关于二喻俱说的理论74-75九、因明证宗过程的逻辑实质75-77十、对因明证宗过程评述77-79第六章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与冯契先生的智慧说79-96一、宋明儒学与“转识成智”79-80二、关于冯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