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22
1 长度单位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
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
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难点是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
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等来认识厘米和米,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知识,掌握概念。
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科书介绍了用庹、拃和脚长作为测量长度单位的情况,由于用人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其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不统一,测量结果很可能不一致。
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以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其他长度单位,这个过程不仅很有趣味,更有深刻的数学、社会学价值(当然这里不强制要求学生了解);并通过尝试用这些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厘米尺很常见,用起来很方便。
同时,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体会测量含义的最好工具。
因此,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要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1厘米、几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米”的认识也应如此。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前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尺子或者卷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或高度等尺寸信息。
而厘米作为一种常用的度量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本文将介绍厘米的定义,并提供一些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实际应用案例。
厘米的定义厘米,符号为cm,是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的一种。
它是米的小数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
即1cm = 0.01m。
厘米常用于长、宽、高等尺寸的测量,特别适用于小尺寸物体或者细微的测量需求。
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实际应用案例1. 测量身高身高是一个常见的个人特征,而用厘米来测量身高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常,在测量身高时,我们会站立直挺,将脚并拢并贴近测量板,头部也保持直立。
可以使用一把测量尺或者卷尺,将其从头部顶端到脚底部的最低点进行测量。
例如,一个人的身高测量结果为165cm,则表示其身高为165厘米。
2. 测量物体尺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尺寸,如书籍的尺寸、家具的尺寸等。
使用厘米单位进行测量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尺寸信息。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卷尺来测量书籍的尺寸,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书架来存放。
如果测量结果为20cm x 15cm x 5cm,则表示该书籍的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和5厘米。
3. 厨房烹饪在厨房烹饪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要求进行配料。
有时,我们会需要按照厘米的长度进行加工或切割食材。
例如,一道食物食谱要求将胡萝卜切成3厘米长的块状,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切菜刀和切菜板,根据需要将胡萝卜切成相应的长度。
4. 家居装修在家居装修过程中,用厘米作为测量单位非常常见。
我们需要测量墙面的长度、家具之间的距离等等。
例如,在挂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来准确测量墙壁的尺寸,以确保挂画的位置和大小更加合适。
总结厘米作为一种常用的度量单位,对于尺寸测量来说十分实用。
通过用厘米进行测量,我们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尺寸信息,并且方便在不同领域应用。
无论是在测量身高、物体尺寸、烹饪还是家居装修中,都可以充分利用厘米单位来实现精确测量的目的。
课 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第一单元,第2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人 学习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题。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能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并举例说出1厘米的物体长度。 2、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学习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导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 讲授法 学前准备 课件
评价方案 1、通过课堂交流、提问检测目标1。 2、通过课堂评价样题检测目标2。
导 学 流 程
一、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学法提示 拿出自己的尺子指认。
用手表示出1厘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米的长度。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量的时候要注意,让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