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使用对象:时间:课题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过程,记忆和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太平天国的兴衰,正确认识天京变乱,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难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到亡的原因,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回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
(15分钟)一、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直接原因:广西灾害严重二、过程:①1851年1月,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1853年3月定都天京,并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③1853年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核心:绝对平均主义特点:革命性,空想性④1856年,天京事变根源:小农经济分散性⑤1859年,重建领导核心,颁布《资政新篇》性质: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特点:进步性、空想性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分散性、落后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剿杀三、意义:①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②《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③打击了西方列强殖民侵略④是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农民战争最高峰四、新特点:①起义年代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治国方案新---提出《资政新篇》③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反殖民④失败原因新---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四、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败因:根本原因(内因):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提不出合理的救国方案;主要原因(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理解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专题第二课。
因为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同学,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水平,但历史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对高一学生注重培养其阅读分析史料的水平,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经过、纲领等主要史实。
分析、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提升理解历史问题的水平(即全面科学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失败过程,学会对太平天国运动实行初步评价,感受历史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视角。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等相关史料的研习,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的分析,探讨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的事实,深化对历史规律的理解。
通过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学会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一、概述(教材地位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一节关于鸦片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的主题课,源于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1课。
第四单元主要讲述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作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属于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一部分。
本节课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要求:识记: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1)能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能说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主要历程。
(3)能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4)能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能正确评价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时代没有赋予太平天国改朝换代的任务。
(2)认识太平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
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农民必须在先进力量组织领导下,科学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建设,才能恰当的发挥农民的力量。
(3)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
高一年级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的特点,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
经历过中学历史的学习,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由于中学课程标准仅要求学生掌握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所以学生对太平天国的大部分史实可能都不了解,甚至有可能都不知道洪秀全是谁。
因而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循序渐进,铺垫史实,使学生一步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自主探究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活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鸦片战争》,我们了解到: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无耻地向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种种变化。
同学们假设一下,如果大家生不逢时,刚好处于那个时代,你们能感受到哪些变化?(情境体验法)学生活动:结合当时的情境,想象自己感受到的种种变化。
社会更加混乱、政治腐败,矛盾重重。
银贵钱贱。
赋税沉重,生活困难。
嗯,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看来生活在那个时代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打出第一张幻灯片:鸦片战争后农民运动此伏彼起的原因。
伴随讲解,分点呈现。
1、由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2、洋货大批涌入,造成沿海手工业者纷纷破产;3、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4、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以两广地区最为严重。
这些变化使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运动此伏彼起。
其中,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太平天国运动。
大家要记住这个时间哦,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而不是两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
那么洪秀全是何许人也?他是怎么带领百万农民投身到建设太平天国的理想中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二、新课讲解:第二张幻灯片,第三张幻灯片,同时板书。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兴起原因刚才我们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这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词。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内容,勾画重点。
观察老师板书。
板书:1、根本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刚才我们了解到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的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生活也更加艰难,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太平天国运动就在这里最先爆发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一开始是一个普通的乡塾教师(大家看下课文的导读部分)。
他四次参加科举,但都名落孙山,心灰意冷的洪秀全意识到了科举制度的腐败,激起了对现实的不满。
他在一本偶然得到的宣传基督教的思想的小册子里,看到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萌生了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想法。
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1851年1月11日,在他38岁生日的那天,他集合拜上帝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太平军起义使清朝统治者大为恐慌,慌忙从各地派兵镇压,太平军与清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太平军前期的胜利进军路线。
板书:(二)前期斗争太平军前期胜利进军路线图金田起义(1851年)→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来,跟随我的讲解,帮助我完成这个路线图。
有自愿的同学吗?选择学生(梁煜妮或者沈德良)。
对其讲述要求,写出事件、时间及意义,用箭头表示方向。
同时展示第五、六张幻灯片,看不清晰的地方请学生观看课本54页《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不久,洪秀全指挥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封了五个王,分别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永安建制使太平军初步建立了政权。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连战连捷,然而不幸的是在全州之战和长沙之战中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分别牺牲了。
太平军声势浩大,各地反清势力闻风响应,太平军迅速壮大。
1853年3 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定都天京标志太平军正式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太平军的一系列军事胜利严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清政府以南京为中心,分别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挟制天京。
为了打破清军对南京的包围,实现推翻清政府的斗争目标,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
(打破了清军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
)打出第七张幻灯片:太平军北伐西征图。
北伐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
由于孤军深入,补给增援困难,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了。
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
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
在这里提一下曾国藩的湘军。
大家看课本55页的曾国藩头像及旁边小字。
曾国藩是汉族地主官僚,清朝是满族人统治,一直重视的是满人和八旗子弟兵,但此时的八旗兵战斗力低下,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咸丰帝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创建的湘军由于战斗力较强,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
太平军失利于湘军之后,翼王石达开率军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
请大家转到54页的地图,识记鄱阳湖的地理位置,位于江西省,在地图上介于九江、湖口附近。
此时,太平军已经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西征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检查学生所画的太平军胜利进军路线图,表示赞许,加以补充和纠正。
学生回到座位。
谐音巧妙记忆定都天京时间:1853年3月19日:一把乌伞,伞要旧。
过渡:设问:为什么太平军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学生回答:得到农民的支持)或者:自答:是因为有了农民的支持。
那么农民为什么踊跃参加太平军呢?太平天国许诺给了农民一个怎样的不同于清政府的理想世界?太平天国要怎样实现它?(问题希望得到回答)接下来我们进入到第二个子目的学习:《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请大家先看一下课本。
板书: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两个方面(2)三个原则(3)一个目的(4)二元评价为了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学习《天朝田亩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把握。
打出幻灯片第八、第九张,《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及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哪两方面的内容?答:怎样分配土地和怎样分配农产品。
2、涉及哪三个原则?答:分配土地方面:“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
分配农产品方面:“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
3、通过这一方面,太平天国想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答:太平天国想要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4、太平天国的这一理想社会好不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实现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和空想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具有革命性。
但是它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农民是小生产者,既想平均又想多劳多得,天朝田亩制度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因而严重脱离实际,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太平天国在一些占有区域,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果实。
依靠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反抗封建地主剥削,进行抗租斗争。
课本55页的历史纵横就是反映这个史实的,请同学们下去看一下。
过渡:在《天朝田亩制度》所构建的理想社会的感召下,无数农民为革命浴血奋战,创造了太平天国的辉煌时期,但是就在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之后,太平天国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史称天京变乱。
天京变乱的过程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引起的?接下来我们进入到第三个子目的学习天国悲剧。
板书:三、天国的悲剧(一)天京变乱在第一个子目里我们学习的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集体,主要由哪几个人组成?学生回答: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嗯,西王和南王在后来同清军的斗争中牺牲了,现在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就主要还有四个,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组四角关系图。
播放第十张幻灯片天京变乱示意图或者(板书)讲解: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的思想日益增长,领导集体内部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内讧(hong)。
矛盾首先是在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之间爆发。
1856年,东王自侍劳苦功高,借“天父下凡”逼迫洪秀全让位于他,洪秀全密诏北王韦昌辉回天京勤王。
韦昌辉与杨秀清之间也早有矛盾,韦昌辉回京后立即包围东王府,杀死杨秀清。
石达开听闻此事,从前线回朝责备韦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