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穆观念与京派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京派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
1. 京派呀,那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的一股独特力量呢!就好比是文学天空中的一颗闪亮星星。
像沈从文的小说,那充满诗意的文字,不就是京派的经典例子嘛!
2. 京派,简单来说,就是一群有着独特风格的文学家群体哟!这就好像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学俱乐部。
像废名的作品,不就有着浓浓的京派韵味吗?
3. 嘿,京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可重要啦!它就像是一座坚固的文学城堡。
汪曾祺的那些散文,不就是京派风格的绝佳体现吗?
4. 京派啊,那可是有着别样风情的存在呀!可以想象成文学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凌叔华的小说,不就是很好的京派实例吗?
5. 哇哦,京派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非凡呢!如同是文学海洋里的一艘独特帆船。
萧乾的作品,不也带着京派的影子吗?
6. 京派,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呢!可以比作是文学丛林里的一条幽静小路。
林徽因的诗歌,不也有着京派的气质吗?
7. 京派呀,真的是很特别呢!就像是文学宝藏中的一块璀璨宝石。
何其芳的作品,不正是京派的代表之一吗?
8. 哎呀,京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独特地位哟!好比是文学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李健吾的戏剧,不就是京派的精彩呈现吗?
9. 京派,那可是不能小瞧的呢!仿佛是文学宇宙里的一颗神秘星球。
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不也和京派有着紧密联系吗?
10. 京派啊,真的很值得去深入了解呢!它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文学百宝箱。
卞之琳的诗歌,不就是京派魅力的展现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京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它的作品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文学享受。
从感官角度比较京派与海派小说的感觉观_现当代文学论文从感官角度比较京派与海派小说的感觉观.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的京派与海派之争以来,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的比较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并且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
很多研究者从地域文化、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等等方面对京海两派小说做了细致的比较研究。
本文同样是京派海派小说的比较论,是通过分析京派与海派小说中具体感官描写内容,即小说中对色彩、声音、光线等内容的描写,来比较京派与海派小说对感觉的不同认定,从而深化对京派和海派小说的审美旨趣及文学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京派海派感官审美理想文学理论京派与海派这两个流派的名称是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所谓京派,一般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文学的中心由北京南移至上海后,仍留守北京的一批作家群体,他们大多是一些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以沈从文、废名、林徽因、萧乾、朱光潜、李健吾等人为代表,一般以《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报刊为主要阵地发表文章,虽未发表具体宣言或明确结社,但由一些沙龙将大家联系起来,并且这个群体有着基本相同的审美旨趣和文学理论,并逐渐发展具备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态和各种特征。
而海派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等的性爱小说流派、30年代的新感觉派、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小说流派等。
而本文中的海派,则主要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风靡上海文学界的新感觉派,亦称上海现代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等,他们活跃于《文学工场》、《无轨电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上,以一种新异的形式来探索城市与人的关系。
京派与海派两个文学流派基本出现在同一时期,但他们对同一文学观念的具体创作风格要求却是大相径庭的,比如说他们都强调感觉,但对感觉强调的方向却是迥异的。
本文通过分析京派与海派小说中具体感官描写内容,即小说中对色彩、声音、光线、气味等内容的细节分析,来比较京派与海派小说对感觉的不同认定,从而深化对京派和海派小说的审美旨趣及文学理论的理解。
鲁迅与朱光潜对陶渊明“静穆”论之异作者:杜怡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5期内容摘要: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与朱光潜对于陶渊明是否浑身静穆,曾有过一场思想交锋。
剖析他们的美学观点,分析其分歧缘由,对认识陶渊明等不无助益。
关键词:鲁迅朱光潜陶渊明静穆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之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左翼领袖鲁迅与京派文人朱光潜在评判其是否浑身“静穆”展开了思想交锋。
朱光潜把陶渊明的伟大归结为其所达到“浑身静穆”的境界,而鲁迅则坚决反对完全忽视陶渊明“金刚怒目”的主观欣赏方法。
本文拟就鲁迅与朱光潜之间关于陶渊明“静穆”的观点进行剖析。
一.鲁迅论陶渊明的“静穆”鲁迅一向对魏晋人豪放潇洒的风姿倾慕有加,陶渊明自然得到了他的格外关注。
鲁迅对陶渊明的研究突破了大众对陶渊明成天飘飘然的传统认知,从现实需求的角度主张避免由于寻章摘句而选择性阅读,试图纠正人们心中陶渊明性格的单一化。
鲁迅提倡知人论世,既肯定了陶渊明质朴自然、平淡静穆的人格魅力,又发现其性刚才拙、金刚怒目的艺术风格。
(一)全面还原实际,认可“和平静穆”从南北朝至今,世人对陶渊明平淡冲和诗风为主要特征的认定基本一致,也得到鲁迅的共鸣。
但在鲁迅看来:“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鲁迅独创性地通过还原陶渊明的实际生活环境,结合社会境况和历史背景来剖析其“静穆”风骨。
鲁迅屡次提及陶渊明的《述酒》,那篇作品就是对两晋历史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里面充满了血腥。
1.内忧外患加剧,阶级矛盾尖锐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战火四起,北方贵族军阀逐鹿中原,民族矛盾日益升级,而腐朽的统治阶级却偏安一隅,只顾荒淫享乐,对外战争无法抗衡,对内人心无法安抚。
百姓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不断升温,反抗的声音也越来越激烈,然而统治者不但对哀鸿遍野的民情视而不见,反而采取高压政策,强制文人三缄其口。
陶渊明身处乱世便也无法独善其身,反抗的态度虽不那么激烈,但必然有针砭时弊的愿望,只是隐晦地表达些许内心深藏的政见,以免遭来杀身之祸。
2021“静穆”艺术境界与文艺创作的关系范文 “静穆”是朱光潜先生对于艺术所抱持的最高理想,它的形成源于朱光潜对于欧洲近代美学的吸收与借鉴。
受复杂的时代历史因素影响,这一理想境界一经提出就遭致鲁迅等人的论争与批评,其背后蕴藏的丰富理论内涵也淹没于时代洪流之中。
可是,从纯粹的文艺观出发,“静穆”不仅是创作主体追求的人格理想,更是读者接受时应有的精神状态,因而对于当今文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静穆”的提出与理论建构 1935年底,朱光潜先生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名曰“静穆”的艺术理想:“所谓‘静穆’(serenity)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
‘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
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
” [1]396这里,朱光潜先生将“静穆”定义为一种超越忧喜、泯灭忧喜的艺术理想境界。
美学大师宗白华也曾明确提出过“静穆”观念:“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2]65“静穆”是两位现代美学家融汇中西方诗学、美学的思想结晶,蕴涵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与学术价值。
“静穆”作为一种艺术理想,源自于18 世纪启蒙时期德国古典美学的先驱--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 1717-1768)。
他在《论对希腊绘画与雕塑的模仿》中认为:抑或表情上,它们都具有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正如大海的深处永远是平静的,不管海面上波涛多么汹涌;希腊人的艺术形象亦如是,一切强烈的激情都蕴涵在伟大而尊贵的灵魂之中。
“[3]42因此,”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亦成为温克尔曼心目中理想的艺术美。
所谓”高贵的单纯“是指形式上的平淡简约,”静穆的伟大“则指涉心灵和精神上的沉静与崇高。
京派文学的名词解释京派文学,又称为京味文学,是指以北京为背景、以独特的北京方言、风俗、习惯为特点的文学表现形式。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色彩。
本文将对京派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类型。
一、定义京派文学是一种以北京为题材、以北京方言为表达方式的现代文学形式。
它通过对于京城的描绘、北京话的运用以及对于特有的北京文化的呈现,展现了独特的城市生活和民情民俗。
京派文学的创作体现了北京地区的文化自觉和地域认同,往往以个人故事和家族史等小我体验为基础,通过个人化的叙述手法展现城市与人的相互关系。
二、特点1.语言表现独特京派文学以北京方言作为主要语言表达方式,通过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饱满的情感世界。
京派文学中的文字充满地方性特色,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京城的独特魅力。
2.情节紧凑京派文学以明快的节奏、紧凑的情节著称。
它通常以小背景、小故事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情节和事件,展现出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许多京派文学作品以小人物为主角,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出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温情脉脉京派文学往往以温暖、亲切的方式打动人心。
它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描绘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爱。
京派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真实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发展历程京派文学自20世纪初至今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经历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转型和发展。
早期京派文学作品大多以散文为主,以展示京城的面貌、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京派文学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呈现出更加立体、多样的京城风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派文学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新一代京派作家如莫言、李敖、王树增等积极探索着京派文学的创新路径,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现京城的动态与变化,创作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秧歌》等。
“第二个十年”文学开始的标志:《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与《新月》月刊这两种对立倾向刊物的出版及宣言的公布特征:1、“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文艺运动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左联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未形成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二、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革命文学论争(一)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1928年,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
鲁迅写作的“阿Q时代早已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革命人物”(二)鲁迅、茅盾赞成文学革命的倡导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认为文艺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揭示与认识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二、左联基本情况: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钱杏邨、鲁迅、柔石、茅盾、田汉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机关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左联贡献①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其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京派小说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化的方式来抒写诗意人生,无疑成为30年代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通过对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小说的细读,从“桃花源”情结、山水画意象、童真的人性来阐述京派小说与道家的渊源,同时,浅论京派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桃花源”情结;道家;人性;精神重建一、道家的渊源(一)“桃花源”情结京派文人大多都有着“桃花源”情结,对陶渊明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废名说:“‘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算是陶公独出心裁了,我记得我读到这几句,设身处地的想,他大约是对于树荫凉儿很有好感,自己有孤独惯了,一旦走到大树下,遇凉风暂至,不觉得景与罔两俱无。
”废名设身处地得替陶公着想,为其喜为其悲,这得是多么的崇拜之极。
甚至在读陶诗《读山海经》之后发出“这首诗我真是喜欢”的感叹,正是由于废名对陶诗的喜爱,他在《桥》里故设“桃林”一章;在《桃园》当中更是写尽桃林的美与灵性。
汪曾祺在游览桃花源后,写下《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题目一样,也表现出他对陶渊明桃花源的认同与向往。
陶渊明的桃花源其实是受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影响的,可以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理想国”联系起来。
《桃花源记》里这样写道“初极狭,才通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的确,处在桃花源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狭小的封闭空间里,他们不关心政治,不担心尔虞我诈的社会,他们自娱自乐也就没有了忧愁与痛苦。
京派小说家在30年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激烈碰撞时代也试图模仿陶渊明的道路,他们深知现代文明占据了主流地位,要想寻得“理想国”,要想回归平和安宁的生活,就必须远离充满病态污浊的现代都市,去构筑一个“小国寡民”式的栖居地。
于是就有了废名的黄梅故乡、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等。
(二)山水画意象1.文画相通,物我同一把小说当诗来写,差不多是京派小说家共同的艺术追求。
京派作家群文学创作阵地演变及思想何淑琴文学院10级9班1001040135京派指的是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重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方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京派作家们作品创作贴近自然,远离政治,追求静穆的恬淡艺术境界。
京派作为文学流派虽然没有集结社团,也没有正式的宣言,然而它作为一个流派依据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表现出派别的特征。
而作为作家群文学阵地的刊物创办,从最开始的《语丝》萌芽阶段到后来的成熟的刊物创办,无一见证了京派的成长和壮大,集中了京派一致的文学思想。
京派创作阵地的演变跟文人思想变化发展,政治经济格局,时势变迁紧密相连。
在2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一大批新文学初期的主力作家离开了北京,但是,已经渐渐深入人心的自由主义、个性激情却扎根在这片土地,北平的作家们继续经吃着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
这群作家们在文化阵地上发表言论、阐述思想观点,这也成为他们创作的不自觉表现。
在20年代末,《语丝》由于个人观念的分化,集中变现为鲁迅与周作人的决裂,成为京派作家创作的培植期、京派作为一个流派的萌芽期。
原来的暴躁凌厉的文风逐渐变得疏淡、平和,批评更加的柔和和文明,创作也更加倾向于性灵和趣味,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生活”。
周作人是《语丝》的中坚力量,作为小品文大师的他,在与鲁迅分道扬镳后吸纳了徐祖正、冯文炳等年轻作家,借着他们原有的影响力,发展和延续了一批新的京派力量。
而《语丝》在1930年春解体后,京派文学阵地变为了《骆驼草》。
这是废名在周作人的支持下创办的,《骆驼草》并非有意取代《语丝》,却也带着《语丝》热潮的余绪。
这是一份京派作家稍带自觉意识的文学刊物,散文、随笔、杂感是其主要创作,但也开始有小说连载。
创作风格减退了战斗锋芒而趋于“冲淡”和“闲适”。
在《发刊辞》中表明态度宗旨:“文艺方面、思想方面,或而至于讲闲话,玩古董都是料不到的,笑骂由你笑骂,好文章我自为之,不好亦知其丑,如斯而已。
京派文学特征
京派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现实主义:京派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注重写实主义,通过描写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现实生活。
2. 注重人物描写:京派文学中的人物描写注重真实、深入和细腻,力求刻画出人物形象的生动和鲜活。
3. 重视语言运用:京派文学的语言运用讲究简洁、明快、清新,富有京味和韵味,强调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4. 多描写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京派文学以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为题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5. 重视文学传统:京派文学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注重文学艺术的审美和文化内涵。
6. 多写长篇小说:京派文学以长篇小说为主,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富有表现力,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
7. 思想上保持独立和距离:京派文学在思想上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和价值,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永恒性。
8. 强调文学本体观和审美意识:京派作家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总的来说,京派文学以其关注现实、注重人物刻画、语言优美、题材广泛、思想独立等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京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
京派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京派文学在形式上注重现实主义,追求真实、生活化的表达。
作家们常常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真实的社会景象。
他们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其次,京派文学在主题上注重对现代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映。
作家们关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常常以批判现实、关怀弱势群体为主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此外,京派文学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创新和突破。
作家们在叙事结构、语言运用、意象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他们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的鲜明性,追求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京派文学以其对现代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以及对语言和艺术的精湛表达,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容简介
近30年来,京派研究已有相当深厚的积累,相关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但《“静穆”观念与京派文学》独辟蹊径,将“静穆”作为京派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审美观念,从理论资源、文学思想、文化心态和创作特色等诸多层面,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审美观念的内涵与表现形态,以此深入探讨京派与京派文学的历史特质,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内涵与美学风格。
《“静穆”观念与京派文学》适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艺理论专业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以及文学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作者简介
许江,1976年9月生于新疆乌鲁木齐,2010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有《北京新文学与新北京文学》(合著)等著作。
目录
引论
第一章“静穆”:京派的一种审美观念
第一节“静穆”观念的建构与基本内涵
第二节京派文人的思想资源与“静穆”观念
第三节京派文人对“静穆”观念的阐释与坚守
第四节“静穆”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位置
第二章“静穆”观念与京派文学思想
第一节古典主义
第二节悲剧精神
第三节心理视角
第四节“纯正的趣味”
第三章“静穆”观念与京派文人心态
第一节自然情怀
第二节隐逸风气
第三节人生美学
第四节客厅与城市
第四章京派文学作品中的“静穆”美
第一节神逸与静穆:周作人与何其芳的散文
第二节融合与静穆:沈从文与废名的小说
第三节象征与静穆:林徽因与卞之琳的诗歌
第四节冲突与静穆:李健吾的戏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确认了这种文学思潮的存在,并且将京派作为这一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主要代表之一。
然而,对于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内部差异究竟如何?京派在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艺思潮
中到底占据着什么的地位,两者具有怎样的关系?仍然缺乏具体而清晰的阐释,相关研究尚有未尽之处。
古典主义不是保守主义或复古主义,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它原发于欧洲。
在欧洲文学史上,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实际上包含两种道路指向:一种即所谓新古典主义,这一艺术思潮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并传遍整个拉丁世界,同时影响了英国、德国等地区;另一种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并不像新古典主义那样显豁一时,也没有获得一个不同的、易于辨识的能指,但是它对后世的影响绝不亚于新古典主义。
这种古典主义的道路起于文艺复兴,盛于德国古典美学时期,他们的艺术理想是模仿、再现古希腊文艺的光彩,继承并发扬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精神与风格;他们绝非墨守古希腊的一切成规,但“古希腊”可谓其艺术创作及研究的灵感之源与不竭动力。
新古典主义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指向,古希腊不是他们效仿的典范,他们的典范甚至也不是某种古典艺术类型,而是理性与规律,是对时代政治的一种调适与回应,他们借此确立新的艺术标准,他们自身就是“古典”。
古希腊的古典主义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哪里?历来对后者的研究与界定远多于前者,因为后者是一个确定存在的思潮,而前者则要模糊一些,好比一条河流,新古典主义是浮在上面明处的水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