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本阅读选择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答题技巧汇总,绝对干货,不看可惜今天给大家整理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汇总,大家一定要仔细看看,看懂之后做类型题巩固下。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一种认识、发现和感受,也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信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
阅读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
③文章中的标题、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等。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命题重点,三道题中占了两道。
从命题实践看,这两道题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所谓局部信息筛选题,具有以下特点:①筛选标准明确、具体。
②重要信息筛选的区域相对较小。
③重在判断重要信息的正误。
④筛选的内容主要围绕论述类文本的观点与材料、文意概括展开的。
具体的筛选内容和题型如下:(1)易混重要概念辨析的信息筛选判断。
(2)观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就是把握观点和论据的关系。
观点往往出现在引材料、举例子的前后,或者出现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中。
围绕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证的,或者列举了哪些材料支撑观点的。
试题往往给出观点,要求判断支撑它的材料信息的正或误。
做筛选局部重要信息题的技巧技巧一: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选择题中,只有这道局部信息筛选题的审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题干既是筛选的标准,又是确定筛选范围的依据。
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
因此,必须认真审读题干,以明确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
技巧二: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有:读通读懂原文。
筛选关键词关键句。
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
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
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
一、读通读懂原文。
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
二、筛选关键词关键句。
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
关键词语主要包括:
1、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2、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最……”、“除……之外”等)。
3、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
三、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
四、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
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五、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
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
因此,排除的依据只能忠实于原文,对原文的超、脱、改、换都有可能出现本质错误。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攻略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攻略大全要做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首先要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整体感知、整理归纳分析等放方面。
可以练习掌握一下快速阅读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攻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攻略(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论述类文本阅读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考试目的: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
备考目的:明确并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意识。
大致步骤: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攻略技巧分析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主次、详略、线索等材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衔接等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
技法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方法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方法1.养成精心分析、明确方向的审题习惯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阱,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
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
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分散于文章的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方法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的语句。
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针对结构复杂而含意(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可从分析其结构人手。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进而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统领句,理解句意时就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整体把握行文思路。
4.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针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才能了解作者的真正目的,进而准确解读句子的含意。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在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重要的题型之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先粗略阅读全文:初次阅读时,不必深入细节,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从
而获取整体的理解。
2. 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导语:往往文章的标题和导语能给出一些重要线索和主题,帮助
理解文章的意图和论述方向。
3. 关注关键词和引号:通过关键词和引号可以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论述依据,有助于把
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4. 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推敲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论述意
图和主旨。
5. 理清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论述类文本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
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理清论证思路和论述脉络。
6. 分析论证方法和手法:作者常常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和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比喻、引用权威、对比等,考生需要注意分析这些方法和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7. 注意细节和细致揣摩:细节可能包含着作者的深意和意图,需要考生通过细致揣摩,把握文章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8. 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有时候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
和理解,考生需要善于把握上下文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9.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多做真题和模拟题,可以熟悉解题思路和模式,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
以上是针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论述类文本已经成为高考中必考的一项,因此,掌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答题技巧对于高考考生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先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
同时,要注意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词组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论证逻辑。
其次,对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答题,考生一定要注意观点和论证方式的分析。
文章中的观点可能有多个,要注意区分不同观点的主张和论证方式。
在阅读时,可以先找出文章中的主旨观点,然后再仔细分析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式,如比喻、举例、引证等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
最后,针对论述类文本的答题技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回答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题目要求,选取相关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并注意对答案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其次,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论证方式,如比较、对比、引证等,以加强阐述的说服力;最后,要注意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如恰当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行文逻辑,以便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掌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答题技巧对于高考考生来说非常重
要。
只有经过多次练习和总结,才能够在考场上更好地应对论述类文本。
分析干扰方法提高答题分数——2018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一、必须知道的前提(一)2018《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规定的考试范围与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五大知识点:词义(概念)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解、信息筛选、据文推断。
(二)论述类文本出题范围1.社会科学类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三)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的特点1.试题稳定性2.内容陌生性3.文本规范性4.设题整体性5.答案唯一性6.思路确切性(四)命题特点(1)第1类题多为概念定义(词语理解),常见错误是要么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基本格式(A是B),要么不属于概念定义的范畴或者不全面。
(2)第2类题多为“符合(或者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在原文中抽出一些句子或增或减或偷梁换柱,把原句改造一番,只需细心地咬文嚼字地比照即可,无须分析就可以做出答案。
(3)第3类题一般是选出对某一主干句意思的理解正确或者错误的一项,这就要求务必把题干咬文嚼字地分出几个题意要点来,再将题支先在原文中比照再与题干意思进行比照分析,双合了才是正确选项。
(4)第4类题是找出推断正确或者错误的一项。
命题者一般是把原文中一两个句子引下来做成一个题支,将题支的后半部分做一番改造。
既然是推断,那么错误往往在后半部分,按照双合的原则就可以找出答案。
尤其是题支中有片面绝对性的词语的,往往是错误所在。
阐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考察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看法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剖析文章构造,掌握文章思路;4.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心思想;5.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
二、设误手段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有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误解。
2.添:增添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误解。
3.调:调动。
调动词语或句子次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其余的词语取代,造成貌同实异。
比方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现实取代猜想……5.漏:遗漏。
看似是保存原文词句,但联合题干来看不过重申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存心遗漏了另一方面。
这类选项有很大诱惑性,须多加留神。
6.凑:拼集。
将意义有关或没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将就而造成错误,或许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扰乱判断。
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纳句式交换、同义词代替的方式。
三、选择题设错圈套的规律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成心增删、变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扰乱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别代广泛。
从而使考生作犯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目多少的词语(少量,部分,几个,大多半);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全部;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略微等);表频次高低的词语(往常,老是;有时,有时等)2.混杂时态:(未然与未然)就是指成心把原文中还没有确定或还未实现的假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以前;过去,此刻,当前;将要,还没有;以前,以后等3.因果杂乱:因果杂乱一般有两种状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碰到波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必定要在原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比较一下,认真剖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许因果关系能否倒置。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指要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每一张高考卷上都会出的题目,可是这种题目难倒了不少人,很多人都在这篇文章上错了,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的相关资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11、读通读懂原文。
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这种题型的时候,只关注后边的题目,而不读全文,时间久了,基本功没训练出来,往往在这一环节满盘皆输。
最开始的训练,必须按步骤走,熟练以后,在考场才能游刃有余。
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
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语主要包括:(1)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2)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最……”“除……之外”等);。
(3)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
关键语句则主要包括表示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的过渡句以及结论句。
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
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进行仔细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
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
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
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从多年论述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
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
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1、通读原文。
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文本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阅读技巧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理解非常重要。
掌握文本阅读技巧,不仅可以增强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阅读
速度,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为我们开启新的学习之门。
下面,我们就一般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做一个详细的探讨。
首先是读前准备。
读前准备的步骤有:了解读物的基本内容,了解读
物的类型,掌握读物的大体架构;掌握读物中涉及的各个概念,包括文体、语言特点、组织结构和说明文字等;细致观察读物,注意文字语言和结构,掌握读物中关键信息的位置;根据读物的特点,提出自己的预测性问题,
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完成阅读,掌握有关的背景知识,强化阅读信息过程的
质量。
其次是阅读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快速浏览、精读和
上联。
快速浏览是指迅速地浏览文本,注意分析文本的结构,抓住文本的
大意和重点,快速浏览可以有效地掌握文本的宏观结构。
精读是指在快速
浏览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容和信息进行细致的阅读,深入分析文本,掌
握文本的细节内容,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有效性。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不断地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章、学术论文等等。
阅读论述类文本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本文将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方面,讨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
一、阅读前1.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文章主题、作者立场、相关概念等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防止出现理解偏差。
2.预设阅读目的在阅读前,我们可以预设自己的阅读目的,如了解某种技术的最新发展、探究某种社会现象的原因等等。
预设阅读目的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
3.阅读重点标注在阅读前,我们可以根据预设阅读目的,标注出文本中与目的相关的信息,例如重要名词、观点等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快地获取所需信息,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阅读中1.注重段落结构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注重段落结构。
文本中每个段落往往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其它句子都是为了论证、解释等服务于主题的。
通过理解段落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
2.注重语句逻辑关系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注重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等。
通过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看清事物的本质。
3.识别关键词在阅读中,我们需要识别文本中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所在,其它句子都是为了论证、解释等服务于关键词的。
通过识别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阅读后1.总结文章主旨阅读结束后,我们需要总结文章的主旨,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文本中可能有许多观点和信息,但只有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才能真正懂得文章的含义。
2.评估信息可靠性阅读后,我们需要评估文本中的信息可靠性。
文本中的观点和数据是否准确、数据来源是否可靠等等。
通过评估信息可靠性,我们可以判断文本的价值和信用度,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3.思考文本意义阅读后,我们需要思考文本的意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六大命题手段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对原文语句进行一番改造,经过这种“改造”出来的“删”“添”“调”“改”“漏”“凑”。
经过这种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不改变原文的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那就是“不正确的一项”。
①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扩的,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②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添加中心词或其他语句,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
③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
④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似是而非,干扰判断。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题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等。
⑤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需多加留意。
⑥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加进去,干扰判断。
二、八大设误陷阱被六大命题手段“改造”后的试题选项,就可能存在下面的八种错误类型。
1、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表现、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
2、张冠李戴命题者将相关信息措置,把属于甲的特点或行为说成乙的特点或行为,或者前面的条件、原因属于甲而后面的结果却属于乙,等等。
3、无中生有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测出来。
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有的信息。
4、混淆因果混淆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5、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条件、数量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进行干扰。
论述类文本阅读(社科类)阅读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考点提示
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考纲明确规定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句子” “筛选
信息”。
所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的是:理解指代性的词和
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主要是概
念的内涵义、概括义。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可
能不理解某一部分内容,甚至难以理解全篇文章。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
以概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是作者的观点。如果是辨析驳斥类的文章,还有对方的
或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二、考查形式:选择题
这类试题的选项多数是对较大文字区间内容的转述,或对相同、不同信息的归纳、对比。
三、高分策略
1、把选项还原到文本中,联系语境,确定其正误。切不可离开语境凭想当然。
2、在选项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大约”“将要”“可能”“已经”等限定性副词以及
关联词语的使用。
3、关注设题8大陷阱
陷阱 选项表述特征
内容曲解
张冠李戴 某某的观点是
转化失误
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已然变未然,未然
变已然,或然变必然,必然变或然。
曲解原意 故意曲解原文意思
程度差异
以偏概全 全部、都;必然、一定;严重非常
推测有误 已经、将要、完成、成功、全部、都、一定
无中生有 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中有,却在不同位置
逻辑错误
混淆因果
因果的位置和原句是否一致 ;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
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之所以,就,只要……就……
偷换概念
增加减少一两个词,甚至是 “的” “了”等改变意
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四、解题示例:
【高考原貌再现】
(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
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
“,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
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
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
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
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
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
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
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
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
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
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
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
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
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
——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
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解析: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中“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错,
原文是说“似凫而大”。偷换概念。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解析:A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
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
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
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
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
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
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解析: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在原文中找
不到依据”“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错,原文对应信息在第四段是“这说明周王室
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