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2011届)
- 格式:ppt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76
实用类文本的类型1.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
阅读新闻要先看标题信息,明确新闻类型。
新闻类材料要了解新闻中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2.访谈访谈是指因为人物、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
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
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3.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上级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阅读时,要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指导王 羽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报告及科普类文章等。
在试题中,实用类阅读多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样式呈现。
“非连续性文本”,由多个文本片段组成,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信息,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实用类文本选材多是新闻材料节选,如调查报告、专题评论等,常取材于社会生活热点,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具有正能量、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较多等特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学会从实用类文本中获取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考生应该具备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
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4.传记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传记的文体特征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阅读时要归纳出文中主要写了传主的哪些事迹,作者是如何刻画传主形象的,以及作者对传主是如何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5.科普文章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成为被读者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科技文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本专题共6课时。
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3节,讲评课1节。
第二课时专题演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运载火箭的发射与飞行火箭是一种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前进的飞行器。
火箭的飞行原理是它借助了物体的反作用力,就像一只充满气体的气球,当我们把它从手中放开后,气球内的气体便顺着气球的气嘴喷出,同时气球向前冲去。
因自身携带氧化剂,用不着像飞机那样依靠大气中的氧气,所以火箭可以飞出大气层,在真空条件下飞行。
运载火箭发射是指从发射前准备到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全过程。
火箭发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必须严格遵循预定程序进行。
火箭从制造厂运到发射场后,要先在技术区内对火箭进行检查,进行单元测试和全箭水平测试,严格检测和考核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情况。
火箭无故障或排除故障后运往发射区,进行起竖、吊装、安装有效载荷、加注推进剂、垂直度精确瞄准等一系列作业。
之后,进行射前总检查。
各分系统工作全部完成后,发射控制中心向各部门和各测控站下达时间统一指令,最后由指挥人员下达点火起飞指令。
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则立即停止工作,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下一程序。
如果故障一时无法排除,即使到了点火前最后一秒钟,也要中止或取消发射。
运载火箭发射后,一般包括垂直起飞段、程序转弯段和入轨段。
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系列(一)第十八单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阐释2009年考试大纲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里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接下来对本考点提出具体要求: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这单列的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
探究,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追寻。
它作为一种专门的题型,出现的时间不长,我们对它的解题规律了解不够。
但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一般出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做好探究题。
知识点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高中语文新课标选考内容之一,自07年登上高考舞台,因其内容贴近现实,语言通俗晓畅,往往成为学生的首选,但实际上这类题并不简单,因为它不仅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必考的一些能力,还从实用类文本的文体角度命题。
纵观09年全国高考试卷,考查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卷有福建卷、江苏卷、山东卷、辽宁卷、宁夏卷、广东卷共6套。
实用类文本的考试,主要为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从选材上看,传记是试题考查的热点体裁,但新闻、科普文章等也有试题考查,访谈未被列入考查范围。
从选文上看,选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均十分典型,利于考生对高考新设文体文章的把握。
从考查内容看,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备受青睐,鉴赏评价侧重就文本特点进行考查并有所拓展,而探究题设题的点和面均进一步拓展。
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灵活,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
从考查内容看,均涉及对语句的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为今后高考命题和备考提供了借鉴。
专题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入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新闻阅读即学即练不分版本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新闻阅读学案抓住两个根本,探究考查新闻的“4大要点〞(XXXX·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到达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XXXX—XXXX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开展记录》) 材料二XXXX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答复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答复“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中央电视台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
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别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置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XXXX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开展报告(下)》] 材料四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
高考语文复习精要-整理编辑墨癫1实用类文本阅读(加※为重点识记)第1讲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考点精讲 ——知识储备所谓“信息”,就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而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
实用类文本中的这个“信息”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意,或者是字里行间隐含的意义。
所谓“筛选”,即确定对象,就是针对题干的要求及其提供的信息,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题干信息与语言材料信息对应的信息源。
所谓“整合”,即调整组合所选信息,就是把筛选出的有用材料按要求分类,用准确的语言把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文本类型不同,其所蕴含的信息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高考命题所关注的信息重点也就有所区别。
新闻,主要关注最具价值的动态;访谈,主要关注被访谈者所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报告,主要关注调查所获得的事实和结论;传记,主要关注传主的性格特征、事迹、贡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科普文章,主要关注科学新动态、新发现。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欣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类题指津【设问方式】1.[2015·全国卷Ⅱ]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2.[2015·全国卷Ⅰ]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4.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1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分项专题解析3九.(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才子赵树理汪曾祺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
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
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
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
他能弹三弦,不常弹。
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
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
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
他写稿大概不起草。
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
考虑成熟,一口呵成。
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
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
他是负责发稿的。
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
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
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
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
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
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
”他才有点选择。
他爱喝酒。
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一、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尼采——伟大的漂泊者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
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
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
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
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
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
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
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
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
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
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
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
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完全解析版)(全国新课标卷)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呈现形式一样,都是三道主观表述题。
分值为18分。
实用类文本从2008、2009两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人物传记一直占主要地位,从2011年江苏省《考试说明》来看,今后复习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访谈类文章的阅读。
题型与赋分:2008年为二个客观选择题+二个简答题共设四个题,赋分值为18分(两道3分选择+两道6分简答),2009年进行了微调,赋分值为15分(一道3分单选+两道6分简答)。
2010年题型和赋分与2009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命题样式稳定,赋分渐趋合理,调整幅度不大。
2011年赋分值为18分(三道简答)。
考点设置:客观选择题均考查文本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解读,文本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简答题考点设置一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同时增加了对文本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的考点考查。
考点阐释: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能力层级要求是:1. 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章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 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