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 格式:ppt
- 大小:25.79 MB
- 文档页数:7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目 录 科学发展观p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p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p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0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p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p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p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量的变化趋势图(1978-2013)-0.25 -0.2-0.15 -0.1-0.05 00.050 24681012141618单位GDP 能耗量(万吨标煤/亿元) 单位GDP 能耗量下降幅度我国每亿元GDP所消耗的标准煤的数量从1978年的近16万吨下降至2013年的0.6592万吨,下降幅度累计达-298%,平均每年下降-8.52%,我国经济增长效率从整体上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
但在1993年达到下降幅度的极值(-22.43%)之后,1994-2005年期间下降幅度明显回落,在2003年甚至出现了唯一单位GDP能耗量正增长的年份(增长2.13%)。
在2005-2006年短暂回落之后,2009年又有所上升。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不明显的年份与我国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的时间段是基本吻合的。
0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p 2003年7月,胡锦涛在全面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要更好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p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期间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
p 2003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2.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胡锦涛1.提出:2003非典疫情暴露问题→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充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3.成熟:2007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一、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善于抓住和利用好机遇、2.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①认识和把握五种建设统一体②保证各个领域协调推进③走文明发展道路④建设生态文明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①认识和处理事业中的重大关系②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④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兼顾和平衡二、主要内容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质: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根本任务: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