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液及其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104
常用透析液钠离子浓度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透析液是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透析治疗的一种特殊溶液。
其中,钠离子浓度是透析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在透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常用透析液钠离子浓度的解释和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包含五个主要部分:引言、常用透析液钠离子浓度、钠离子浓度对透析效果的影响、使用不同钠离子浓度透析液的临床应用以及结论。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常用透析液中钠离子浓度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1.3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常见透析液钠离子浓度的含义和选择原则,介绍其对于透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不同钠离子浓度透析液在临床应用中的考虑因素。
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优化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透析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介绍了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
通过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常用透析液钠离子浓度的重要性,并掌握透析液钠离子浓度选择和调整方法。
同时,也会了解到钠离子浓度对透析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钠离子浓度透析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考虑因素。
2. 常用透析液钠离子浓度2.1 透析液的定义透析液是在肾脏替代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液体溶剂,通过人工方式将血液中的废物和过多的离子从体内排泄出去。
它由纯净水和多种成分组成,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分就是钠离子。
2.2 透析液中的钠离子浓度与机体平衡关系钠离子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电解质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身体会自动调节细胞内和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在机体内保持稳定的平衡。
在透析治疗中,因为患者本身肾脏功能受损,无法正确调节钠离子浓度。
因此,在透析液中加入适当浓度的钠离子是非常重要的,以帮助恢复身体正常的电解质平衡。
2.3 常见透析液钠离子浓度的选择与影响因素常用透析液的钠离子浓度通常根据患者目前的状况和治疗目标来选择。
一般来说,透析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可以分为三个范围:低钠(135-138 mmol/L)、中钠(138-145 mmol/L)和高钠(145-155 mmol/L)。
透析液的作用原理透析液是一种用于透析治疗的液体,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半透膜将体内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从血液中过滤出来,达到清除体内废物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透析液的作用原理。
一、透析液的成分透析液的成分包括水、电解质、碳酸氢根、葡萄糖等。
其中,电解质包括钠、钾、氯、钙、镁等,这些电解质的浓度和比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二、透析液的作用原理透析液的作用原理是利用半透膜将血液中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过滤出来。
半透膜是一种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的膜,它可以让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但是可以阻止大分子物质通过。
在透析治疗中,半透膜通常是由人工制造的。
当透析液和血液分别在半透膜的两侧流动时,由于血液中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分子比透析液中的分子大,所以它们无法通过半透膜,只能留在血液中。
而透析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分子则可以通过半透膜,进入血液中,从而达到清除体内废物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目的。
三、透析液的调节透析液的成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一般来说,透析液的钠、钾、氯、钙、镁等电解质的浓度和比例需要根据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进行调整。
如果患者的血液中某种电解质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透析液中的相应电解质的浓度也需要相应调整。
此外,透析液的葡萄糖浓度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节。
如果患者的血糖过高或过低,透析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也需要相应调整。
四、透析液的注意事项在使用透析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透析液必须是无菌的,以免引起感染。
2. 透析液的温度应该与患者的体温相近,以免引起体温变化过大。
3. 透析液的流速应该适中,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透析效果。
4. 透析液的成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以确保透析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透析液是一种用于透析治疗的液体,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半透膜将体内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从血液中过滤出来,达到清除体内废物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目的。
在使用透析液时,需要注意透析液的成分、温度、流速等因素,以确保透析效果和安全性。
透析液成分解析透析液是一种在肾脏功能衰竭患者中使用的治疗方法,其通过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维持电解质的平衡来替代肾脏的功能。
透析液的成分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透析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
1. 透析液的基本成分透析液主要由水、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与正常生理盐水相比,透析液的电解质浓度和组成更加精确,可以实现对体内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常见的电解质成分包括钠、钾、钙、镁、氯等。
2. 钠的重要性和调节钠是透析液中最重要的电解质之一。
它在维持体液渗透压、神经传导、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透析液中的钠浓度应该根据患者的体重、性别、血压和透析治疗的目标进行调节。
高钠浓度的透析液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和低钠血症,而低钠浓度的透析液适用于低血压和高钠血症患者。
3. 钾的平衡和监测钾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对于维持神经和心肌功能至关重要。
在透析液中,钾的浓度通常低于正常血液浓度,以防止太多的钾离子进入体内。
透析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清钾水平,以确保透析液中的钾浓度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
4. 钙和磷的平衡钙和磷是体内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在骨骼形成和维持各种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透析患者常常存在高磷血症的问题,因为肾脏无法有效地清除体内过多的磷酸盐。
透析液中通常不包含磷酸盐,以帮助控制血液中磷的浓度。
钙和磷的平衡也与甲状旁腺功能有关,透析液中的钙浓度和其他治疗手段可以用于调节甲状旁腺机能障碍。
5. 氯和碳酸氢根的调节氯和碳酸氢根是透析液中的其他重要成分。
通过调节氯的浓度,可以帮助患者维持体液和酸碱平衡。
碳酸氢根与酸碱平衡密切相关,透析液中的浓度可以根据患者的酸碱状态进行调节。
除了上述电解质成分外,透析液中还包含其他溶质,如葡萄糖和草酸盐。
这些溶质的添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透析液的渗透性和维持血糖水平。
总结和回顾:透析液的成分是透析治疗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它直接影响到透析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液透析监测总结报告范文一、引言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重要方法,通过透析膜将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水分排除,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然而,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临床并发症和监测参数需要关注,因此进行有效的监测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血液透析监测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为临床医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血液透析监测的临床意义1. 监测代谢物浓度:透析治疗主要是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因此对透析过程中血液中尿素、肌酐、钾等代谢物的浓度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监测这些代谢物的浓度,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状态,指导透析治疗的调整。
2. 监测透析效果:透析治疗的效果主要是通过监测透析前后水分量、体重变化、血浆电解质浓度等指标来评价的。
监测透析后体重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水分排除情况,而监测血浆电解质浓度可以判断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状态,从而评价透析治疗的效果。
3.监测透析合并症: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骨质疏松等,因此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
三、血液透析监测的内容1. 透析前的监测透析前需要对患者的体重、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尿素、肌酐、钾、钠、钙、磷等代谢物进行监测。
其中,体重的变化是了解患者水分情况的重要指标,而血液和尿液中代谢物的浓度可以判断患者的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状态。
2. 透析过程中的监测透析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同时,对透析过程中的透析液流速、透析膜通量、透析液的电解质成分等参数也需要进行监测,以保证透析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3. 透析后的监测透析结束后需要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血浆电解质浓度、尿量等指标,以评价透析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肾功能状态。
四、血液透析监测操作规范1.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监测:血液透析监测的操作规范对于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透析液的主要成分
透析液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养护液,它是由多配方组成的,主要功能是移除患者血液中的毒素及多余的水份,从而改善患者病情。
透析液的成分不仅仅是水,它还包含有大量其他成分,比如电解质、氨基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本文将介绍其中最常用的几种主要成分。
第一种主要成分是电解质,它是一种能在液体中溶解的无机离子,是人体必需元素,如钠、钾、氯、磷、镁等。
它们通过调节液体中离子的比例,影响液体的电导率,保持液体的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等。
第二种主要成分是氨基酸,它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由于氨基酸中含有氮,因此能提供血液中氮元素的供应。
此外,氨基酸还具有缓冲作用,能够调节血液pH,从而维护人体健康。
第三种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细胞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参与许多生物体的重要生化反应。
蛋白质也能够抵消极性物质的作用,并可以作为液体稳定性的维持者。
第四种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它们主要由糖类和淀粉组成,起到隐形功能,能够提供人体体液细胞代谢所必需的能量,促进体液的再生,为患者补充水分、热量等。
总之,上述就是透析液的几种主要成分,它们可以有效的移除患者的毒素及多余的水份,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
质量。
因此,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配制透析液,以确保患者的病情有效控制。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1201420935)通信作者:蒋顺忠,E m a i l :j i a n gs z 808@163.c o m 血液透析中相对血容量监测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蒋顺忠1,李 丽1,王彩玲2,罗燕斌2,易 薇3(1.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广州市信臣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440;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病案科,广东广州510515) 摘 要: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相关的研究更多着眼于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而进行在线相对血容量监测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㊂相对血容量监测反映血液透析期间体液分布的变化,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干体质量)㊁防止低血压和指导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从而达到个体化容量的理想控制㊂本文结合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主要综述了透析中监测相对血容量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并讨论了影响相对血容量变化的因素,为改善血液透析效果指引方向㊂关键词:肾透析;低血压;高血压;体重中图分类号:R 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05-0569-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6.05.025 目前,血液透析是各种急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1]㊂然而,尽管这种技术不断发展,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风险依然存在㊂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医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血容量的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㊂早期研究指出可通过血容量变化了解血液透析对血压的影响[3],亦可推测出血管内相对血容量的变化[4]㊂据此国内外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血容量的变化来研究引起血液透析效果不理想的因素,期望能够改善现有的透析效果㊂如今,一部分血液透析机增加了血容量监控设备,在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进行相对血容量监测已成为血液透析的重要环节㊂1 相对血容量监测原理及方法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相对于体质量约为65~90m l /k g ,储存着人体的健康信息㊂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即全身有效循环血量称为血容量,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㊂在透析治疗过程中,血液中的代谢物肌酐㊁尿素㊁电解质等物质通过透析膜排出体外,而其他大分子成分如血细胞㊁血红蛋白㊁血浆蛋白等则回到血管中[5]㊂假设血管内血液的成分是均一混合并且总量不变,则可凭据存留在血管中大分子浓度的变化间接测量血容量㊂过去研究认为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或稀释法进行绝对血容量的测定,但实际上单纯依靠血液成分的浓度变化反映不了整个血路的绝对血容量,而相对血容量是针对血液透析中某一时间点的血容量与透析前血容量的比值,通过监测血液某一成分浓度的变化即可实现[6]㊂基于这一原理,血液透析时监测血容量的变化都是针对相对血容量而言㊂例如基于超声波的相对血容量检测是利用血液浓度的变化与声速的关系,连续记录透析患者血容量的变化参数,进而根据测定的声速计算出相对血容量,无需考虑如光学法中还原/氧合血红蛋白对光的吸收度等限制,成为新一代血液透析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7]㊂2 相对血容量监测的临床意义2.1 评估透析患者干体质量 在长期血液透析过程中,正确评价患者的水合状态及如何达到合适的干体质量是血液透析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8]㊂目前认为,干体质量是血液透析结束时患者所能耐受的最低体质量,据报道,临床上25%~50%的透析患者存在干体质量方面的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病率和病死率[9]㊂在血液透析工作开展早期,医务工作者判断干体质量多采取临床评估法,即根据透析患者是否有肺部湿啰音㊁水肿及体质量变化等加以判断㊂但是,此方法依靠医生的主观判断,与其临床经验息息相关,一旦医生缺乏临床经验和患者体征缺少特异性,误差将明显偏大㊂因此,临床评估法没有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急需更有效的测定方法来提高评估干体质量的准确性㊂根据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的变化情况来评估患者的干体质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相对血容量的数值来对应干体质量,另一种是利用相对血容量曲线的变化特征来对应干体质量㊂应用较多的是直接利用相对血容量的数值,以患者透析开始时的相对血容量为100%,随着超滤的进行,监㊃965㊃‘临床荟萃“ 2016年5月5日第31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6,V o l 31,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测到的相对血容量逐渐下降,当数值达到约80%~ 85%区间时,认为患者的体质量就已接近干体质量㊂例如,王丽等[10]通过临床对比研究发现,透析结束时合适的相对血容量下降大约在15%~20%之间㊂周福德等[11]得出的结论是较合适的相对血容量下降大约为16.06%,如果小于5%,那么在透析后仍有水潴留症,容易引起高血压和加重心脏损害,而大于20%时,多数患者有低血压倾向㊂当相对血容量下降至83.41%时无症状性低血压比87.42%以上时显著增多[12]㊂冯志瑀等[13]则在透析治疗前预先设定相对血容量的最大降幅,以确保避免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根据实时相对血容量的反馈来调节超滤速度,达到更好的应用㊂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曲线的不断变化,也能在患者达到干体质量时显示出特殊的信号㊂正常匀速超滤情况下,随着超滤量的增加,监测到的相对血容量下降的速度是相对均匀的,其曲线下降的斜率相对稳定,当达到患者干体质量附近时,对应于血管和组织间平衡状态的改变,曲线下降会突然加快,因而可以作为判断干体质量的一个有用信号㊂梁莉等[14]报道了通过观察相对血容量曲线的变化来评估干体质量,当透析患者相对血容量平稳下降达到12.5%~21.6%区间时,如果出现一段较陡的加速下降,就暂时停止超滤30分钟,如果之后曲线显示平缓,则说明患者已到达干体质量;如果曲线上翘,说明仍可继续超滤,反之曲线继续下降的话,说明超滤过多,应给与护理干预措施㊂Z h u等[15]利用相对血容量曲线的二次导数来判断到达干体质量的信号,也就是相对血容量曲线出现拐点信号时作为判断到达干体质量的信号㊂由于血管弹性㊁血液黏稠度㊁血管再充盈等综合因素因人而异,如同其他生理参数一样,不同的个体其相对血容量特征也会有一定的差异[11],在运用上述方法评估患者干体质量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㊂临床实际操作时可全面综合其他方法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例如建立每个患者的历史资料,分析和归纳其规律性特征,或通过结合检测生物阻抗的方法以进一步准确评估干体质量㊂2.2避免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和控制高血压随着血液透析应用的日渐广泛,各种并发症也随之增多㊂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容易引发心功能不全㊁面色发白㊁胸闷气短㊁心脏骤停等诸多问题,据统计,发生率高达10%~30%[16],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㊂血容量偏离正常水平是低血压㊁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主要的发病机制㊂因此,把握透析后合适的血容量,能够减少透析中出现低血压或高血压现象,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㊂透析中相对血容量变化的具体数值,可以作为低血压和高血压的一个预警信号,以下降到85%~ 90%为相对中心区间,偏离该区间越大时,比如下降越大时发生低血压的可能性越大,下降越小时则出现高血压的可能性越大㊂80%~90%的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血压均和容量因素有关[17],调整到合适的相对血容量后可以得到改善㊂周福德等[1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如果最终相对血容量下降小于5%,那么在透析后仍有水潴留症,容易引起高血压和加重心脏损害,而大于20%时,多数患者有低血压倾向㊂王苏杭[18]通过24例透析患者对照发现,相对血容量下降15%的对照组效果良好,无低血压或高血压倾向,而相对血容量下降小于6%的对照组需要用降压药物,当调整超滤后相对血容量下降到85%~90%时,血压明显好转㊂冯志瑀等[13]则通过3220次在监测相对血容量下的透析与3120次未监测相对血容量下的普通透析对比发现,前者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㊂当然,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或高血压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还需临床医护工作者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全面考虑,同时不同个体透析后相对血容量下降的合适区间也有差异,例如M a e d a等[19]就发现透析期间低血压的发生与血容量下降速率和下降值无相关性,这在S t e u e r等[20]的研究中也得到验证,但不同的是血容量下降率在有症状低血压患者中明显高于无症状者㊂因此,以相对血容量下降的数值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多方面的因素,才是较为稳妥的做法㊂3相对血容量监测的影响因素3.1血管内血容量分布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从微循环到中央循环的迁移时可以观察到动脉或静脉相对血容量的变化,从而了解整体血容量的下降程度[21]㊂假设血液循环中血细胞和血浆是均匀混合,根据评价血容量状态的标志物血红蛋白㊁血细胞比容或总蛋白浓度的变化可计算相对血容量㊂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F a h r a e u s效应,全身血液血细胞比容低于动脉或静脉处血液血细胞比容,两者之比为F-c e l l,正常人的F-c e l l比率约为0.91[22]㊂如果血液透析期间不同血管床之间的血细胞比容保持不变,那么即使血红蛋白在整个血液循环中没有均匀分布,相对血容量计算也不会出现错误㊂简而言之,主要确保全身血液血细胞比容与动㊃075㊃‘临床荟萃“2016年5月5日第31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6,V o l31,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脉或静脉血液血细胞比容之比保持不变㊂然而,实际上血液透析期间F-c e l l比率会发生改变[21]㊂健康的人群中,运动㊁热应力和长时间站立均与F-c e l l比率增加相关,这反映了血液从微循环到中央循环的再分配㊂血液在血管内迁移被认为是心血管代偿机制为了补充在某种条件下血浆容量的下降,从而维持中心血容量㊂可是在这种情况下F-c e l l比率的变化将会影响根据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变化对相对血容量的计算㊂3.2心血管补偿机制当心血管补偿机制再也不能补充下降的血容量时,透析期间则出现症状性低血压㊂心血管补偿机制主要是通过静脉收缩从而减少静脉血容量,增加动脉张力和心率㊂静脉收缩促进静脉血量回流,有助于维持体循环充盈压,而小动脉的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血压[23]㊂另外,小动脉的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压力,促进血管再充盈速率[23]㊂特别是,当血容量下降和心血管补偿机制受损时可导致左心室血容量降低,激活心血管B e z o l d-J a r i s h反射和出现低血压现象㊂心血管结构的改变如左心室肥大和舒张功能不全造成心室充盈受损,诱发血液透析期间心脏舒张功能降低和心搏量下降,引起低血压[24]㊂心血管补偿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透析期相对血容量变化的阈值亦会有所不同㊂例如,不同的环境㊁透析液温度㊁食物摄入量㊁抗血压药物的应用以及透析体位的变化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低血容量症代偿反应,并降低相对血容量的水平,引发症状性低血压[25]㊂3.3超滤血管再充盈失衡肾功能损伤患者由于排水功能障碍,往往会出现水肿,体腔积液㊁高血压等㊂然而,通过血液透析清除大量液体及毒素,势必引起体内液体环境的波动㊂针对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开始关注透析期间的血容量急性损失㊂S a n t o r o等[26]报道在透析过程中血容量的保持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㊂尽管每次血液透析的脱水量约为体质量的3%~5%,但由于血管再充盈使循环血容量得到不断补充,大多数患者依然能保持血压的平稳㊂血管渗透压的大小及组织间水化状态是血管再充盈的主要影响因素[27]㊂由于血液透析期间缺乏对血容量状态作出准确评估的方法,临床上患者时常出现大量出汗㊁恶心呕吐㊁腹痛,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㊁内脏缺血等严重并发症,而超滤血管再充盈失衡是引起这些并发症的主要原因[25]㊂超滤与血管再充盈速率决定了血管内的容量状态㊂既往的实验研究发现透析前期血管再充盈缺失,随后经过初期阶段血管再充盈量逐步上升㊂针对这种现象,临床研究者认为透析前血管内容量产生负荷,患者处于水肿状态,以最大限度地承受多余容量㊂当超滤清除血管内大量水分,血管内的负荷逐渐消除,直至血容量出现缺失时,血管再充盈才被启动[28]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超滤是血管内容量丢失的原因,血管内容量缺失是血管再充盈发生的基本条件㊂超滤速率较大的患者,其血容量的损失速率也相应较大,而血管再充盈速率成为影响当前血容量的决定性因素㊂3.4透析期间进食㊁体位㊁运动在血容量监测过程中,透析期间体位㊁进食㊁运动变化均可引起血容量的变化㊂I n a g a k i等[29]研究了患者从站立到仰卧的血液浓度变化㊂患者站立的时候,由于血浆容量减少,促使血液浓度上升,而恢复仰卧体位后引起血液循环增加,血液浓度因为血管再充盈逐渐降低㊂这就解释了血液透析前期相对血容量监测仪发现测定血红蛋白㊁血细胞比容和总蛋白时经常会有不稳定状态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变化均能反映当前 真实 的相对血容量相同大小的变化㊂同样,在透析期间,低强度有氧运动的适当干预能够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大部分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运动锻炼似乎能很好地控制许多患者的血压[30]㊂另外,血液透析期间食物摄入量与相对血容量减少相关㊂进食后胃肠道分泌大量消化液,血液重新分布,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减少㊂此外,坐姿进食比仰卧进食相对血容量减少更为明显,可能由于脾血管收缩释放红细胞致使血管内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㊂3.5医务人员操作失误监测相对血容量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必要的一项技术操作,为肾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血容量监测仪的使用者为医生㊁护士等人员,由于操作不够熟练,加之其他工作繁重,疏于对监测状况的查看,导致不正确的操作行为在临床偶有发生,而不到位的操作是导致血容量监测准确性下降甚至失败的直接因素㊂动静脉瘘作为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如出现内瘘出血不佳㊁动脉端负压太大㊁管路气沫多等,将会严重影响监测的准确性甚至无法进行㊂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有娴熟的技术㊁细心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㊂4结论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的监测有利于调整适当的超滤率,对评估干体质量㊁预防低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有较高㊃175㊃‘临床荟萃“2016年5月5日第31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6,V o l31,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价值[31-32]㊂与过去相比,相对血容量检测的准确性越来越好㊁局限性相对也越来越少,而且部分研究证实了相对血容量监测临床应用的有效性㊂然而,由于血液透析中许多因素影响血红蛋白㊁血细胞比容和总蛋白浓度,根据假设中血管血液成分均匀混合来计算相对血容量的结果波动较大㊂因此,即使目前最好的相对血容量检测仪也不能完全和金标准等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测机制,提高其检测的精确性㊂此外,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相对血容量的改变与剩余绝对血容量的关系,尽可能使所有影响相对血容量的因素趋于正常化㊂例如:血液透析前和透析期间心态的变化㊁身体锻炼㊁食物的摄入量㊁心血管药物的作用时间及剂量等㊂相对血容量检测仪的广泛使用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对相对血容量和透析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关系的研究,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透析血压的病理生理学,尤其是对于制定 个体化 的相对血容量临界值,增加透析的安全系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科研价值㊂参考文献:[1] R a y n e rH C,Z e p e l L,F u l l e rD S,e t a l.R e c o v e r y t i m e,q u a l i t yo f l i f e,a n d m o r t a l i t y i n h e m o d i a l y s i s p a t i e n t s:t h e D i a l y s i sO u t c o m e s a n d P r a c t i c eP a t t e r n sS t u d y(D O P P S)[J].A m JK i d n e y D i s,2014,64(1):86-94.[2] K r o nS,L e i m b a c hT,W e n k e l R,e t a l.R e l a t i v e b l o o d v o l u m em o n i t o r i n g d u r i n g r e n a lt e p l a c e m e n tt h e r a p y i n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p a t i e n t sw i t hs e p t i cs h o c k:a p r e l i m i n a r y r e p o r t[J].B l o o dP u r i f,2015,40(2):133-138.[3] K i m K E,N e f fM,C o h e nB,e t a l.B l o o dv o l u m e c h a n g e s a n dh y p o t e n s i o nd u r i n g h e m o d i a l y s i s[J].T r a n s A m S o c A r t i fI n t e r nO r g a n s,1970,16(1):508-514.[4]S c h n e d i t zD,R o o bJ,O s w a l d M,e ta l.N a t u r ea n dr a t eo fv a s c u l a r r e f i l l i n g d u r i n g h e m o d i a l y s i sa n du l t r a f i l t r a t i o n[J].K i d n e y I n t,1992,42(6):1425-1433.[5] O n o f r i e s c u M,S i r i o p o l D,V o r o n e a n u L,e t a l.O v e r h y d r a t i o n,c a r d i a cf u n c t i o na n ds u r v i v a l i nh e m o d i a l y s i sp a t i e n t s[J].P L o SO n e,2015,10(8):e0135691. [6]王苏杭,董春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容量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12):2268-2270.[7]蒋顺忠,胡晓,梁忠伟,等.基于超声波的相对血容量检测仪的研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3,30(6):1204-1208. [8]张吉亮,吴昌哲,霍小林.血容量监测的方法及其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5,34(1):96-101. [9]孙芳,刘婧,马丽洁,等.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法调节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对血压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1,33(2):120-123.[10]王丽,伍丽珍,王维红,等.血容量监测下的干体重实时调整[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4):346-348.[11]周福德,蔡红梅,王梅.血液透析患者血容量监测的意义[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0(6):528-531. [12]李同妙,常立欣,耿同会,等.在线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1):1347-1348.[13]冯志瑀,潘达亮,陈刚毅.持续监测相对血容量预测和防止血液透析中的并发症[J].临床荟萃,2008,23(22):1622-1623. [14]梁莉,黄云剑,袁发焕,等.应用血容量监测调整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的护理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0):7-8.[15] Z h u F,K o t a n k o P,T h i j s s e n S,e t a l.P r e d i c t i o n o fi n t r a d i a l y t i c m o r b i d e v e n t s i n h e m o d i a l y s i s p a t i e n t s b ym o n i t o r i n g t h e s e c o n dd e r i v a t i v e o f r e l a t i v e b l o o dv o l u m e[C].C o n f P r o c I E E EE n g M e dB i o l S o c,2012:1226-1229.[16] P a l m e rB F,H e n r i c h W L.R e c e n ta d v a n c e s i n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m a n a g e m e n to f i n t r a d i a l y t i ch y p o t e n s i o n[J].J A m S o cN e p h r o l,2008,19(1):8-11.[17] L o c a t e l l i F,C o l z a n iS,D'A m i c o M,e ta l.D r y w e i g h ta n ds o d i u mb a l a n c e[J].S e m i nN e p h r o l,2001,21(3):291-297.[18]王苏杭.应用在线血容量监测评估干体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19] M a e d aK,M o r i t aH,S h i n z a t oT,e t a l.R o l eo fh y p o v o l e m i ai nd i a l y s i s-i n d u c e dh y p o t e n s i o n[J].A r t i fO r g a n s,1988,12(2):116-121.[20]S t e u e rR R,L e y p o l d t J K,C h e u n g A K,e t a l.H e m a t o c r i t a s a ni n d i c a t o ro f b l o o d v o l u m e a n d a p r e d i c t o r o fi n t r a d i a l y t i cm o r b i de v e n t s[J].A S A I OJ,1994,40(3):691-696.[21] M i t r aS,C h a m n e y P,G r e e n w o o d R,e ta l.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y s t e m i ca n d w h o l e-b o d y h e m a t oc r i t i sn o tc o n s t a n td u r i n g u l t r a l t r a t i o no nhe m o d i a l y s i s[J].JA m S o cN e p h r o l,2004,15(2):463-469.[22] D a s s e l a a r J J,H o o g e MN L,P r u i m J,e ta l.R e l a t i v eb l o o dv o l u m ec h a n g e s 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t o t a l b l o o d v o l u m e c h a n g e sd u r i n g he m o d i a l y s i s[J].C l i nJA m S o cN e p h r o l,2007,2(4):669-674.[23] L i g t e n b e r g G,B a r n a s MG,K o o m a n s H A.I n t r a d i a l y t i ch y p o t e n s i o n:n e wi n s i g h t si n t ot h e m e c h a n i s m o fv a s o v a g a ls y n c o p e[J].N e p h r o lD i a lT r a n s p l a n t,1998,13(11):2745-2747.[24]李爱莉,柯元南,曾玉杰,等.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构型和功能的超声心动图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37(10):913-916.[25] C a s p e rF,J u d i t hD,R o e lH.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y p o t e n s i o n-p r o n eh a e m o d i a l y s i s p a t i e n t s:i st h e r ea r i t i c a lr e l a t i v eb l o o dv o l u m e[J].N e p h r o lD i a l T r a n s p l a n t,2004,18(4):1010-1011.[26]S a n t o r o A,M a n c i n i E,P a o l i n i F,e t a l.B l o o d v o l u m er e g u l a t i o nd u r i n g h e m o d i a l y s i s[J].A m JK i d n e y D i s,1998, 32(5):739-748.[27] D o uY,Z h uF,K o t a n k oP.A s s e s s m e n to f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f l u i dv o l u m ea n d f l u i d s t a t u si n h e m o d i a l y s i s p a t i e n t s: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a n dt e c h n i c a l a d v a n c e s[C].S e m i nD i a l,2012,25(4): 377-387.[28]徐元恺.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容量及血管再充盈状态的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29]I n a g a k iH,K u r o d a M,W a t a n a b eS,e t a l.C h a n g e s i n m a j o rb l o o dc o m p o n e n t sa f t e rad o p t i n g t h es u p i ne p o s i t i o n d u r i n gh a e m o d i a l y s i s[J].N e p h r o lD i a lT r a n s p l a n t,2001,16(4):798-802.[30] A n i n d y aB,K o n g C H,K e nF.T h e h a e m o d y n a m i c r e s p o n s e t os u b m a x i m a le x e r c i s e d u r i n g i s o v o l a e m i c h a e m o d i a l y s i s[J].N e p h r o lD i a lT r a n s p l a n t,2004,19(6):1528-1532. [31] B a s i l eC,G i o r d a n o R,V e r n a g l i o n e L,e ta l.E f f i c a c y a n ds a f e t y o f h a e m o d i a l y s i s t r e a t m e n t w i t h t h e h e m o c o n t r o lb i o f e e d b ac ks y s t e m:a p r o s p e c t i v e m ed i u m-te r m s t u d y[J].N e p h r o lD i a lT r a n s p l a n t,2001,16(2):328-334.[32] W o l k o t t eC,H a s s e l l D R,M o r e t K,e ta l.B l o o d v o l u m ec o n t r o lb y b i o f e ed b a c ka n dd i a l y s i s-i n d u ce ds y m p t o m a t o l o g y[J].N e p h r o n,2002,92(3):605-609.收稿日期:2016-01-08编辑:王秋红㊃275㊃‘临床荟萃“2016年5月5日第31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6,V o l31,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