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第10 卷第4 期1996 年12 月浙江大学学报

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张钢

18 世纪被称为启蒙时代。法国启蒙运动是这个时代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它直接影

响并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启蒙运动, 使人类思想的变革逐步走向高潮。在法语中, 启蒙( lumi..re) 一词既有“光明”的意思, 又用来指“伟人”,其复数则表示“智慧”、“知识”。这个含义丰富的词维妙维肖地勾画出启蒙运动的基本内涵, 即用理性的光芒驱走信仰主义、蒙昧主义的阴霾。因而, 在启蒙运动中, 人类理性的最伟大成就——近代科学就成为启蒙思想家们彻底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科学在这里已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知识体系或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 而是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科学, 也即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的互动, 一方面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另一方面, 科学文化在经历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后, 变得愈加丰富多彩, 促成了法国科学从18 世纪中叶到19 世纪初期的空前繁荣。一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蒙田( M. de Mo ntaigne, 1533- 1592)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神学的怀疑与批判, 并进一步借鉴了近代科学的成就, 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怀疑论与浪漫主义文学相结合的早期启蒙思想。

蒙田的代表作《随笔录》既是文学作品, 也是哲学著作, 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和人文主义思想。蒙田的怀疑论并不否认自然界的可知性, 而是怀疑人的绝对认识能力和人类知识的绝对性。蒙田要求人们承认认识活动的范围和限度, 量力而行, 不追求虚无飘渺的东西, 只求获得实证的知识。蒙田热情赞颂哥白尼学说, 认为盲目虔信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科学启发人们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 号召人们坚持走从事实出发的科学认识之路, 努力探索、遵循自然规律。蒙田的怀疑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用以批判宗教神学的武器。

蒙田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高尚的野蛮人”观念的充分发展上。“‘高尚的野蛮人’观念和古人的‘黄金时代’成为同义语”,是浪漫派文学的核心概念。浪漫派文学通过歌颂远方荒岛上的乌托邦来影射、批评封建专制王朝。蒙田将基于科学理性的怀疑论融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中, 用理性的批判代替了理想主义的远古崇拜, 承认君主与奴仆在精神与道德上的平等地位, 提倡个人自由, 要求摆脱封建等级束缚和教会的专制压迫。蒙田的怀疑论开了法国理性主义怀疑论传统的先河, 而他的人文主义与怀疑论相结合的思想则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雏形, 同时这种并不十分和谐的结合也预示了启蒙运动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野。

蒙田的怀疑精神, 在笛卡儿( R. Descartes, 1596- 1650) 那里发展成为“普遍怀疑”的方法论原则, 成为研究科学的出发点。笛卡儿认为, 理性是人人天然地均等的, 是正确地作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 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必须用理性的尺度大胆地审查以往的一切知识, 凡属违反理性的迷信和偏见, 一概抛弃。从这种“普遍怀疑”的方法论原则出发, 笛卡儿建立起他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在他的体系中, 笛卡儿一方面认为, 宇宙是一架大机器, 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学规律说明, 动物也是像钟表那样的自动机器; 另一方面又承认“天赋观念”,承认上帝的最高存在。这种基于近代科学成就的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带有唯心色彩的形而上学的奇妙混合体, 既是批判宗教神学的无神论的哲学源头, 又表现出对神学的妥协性, 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留下了地盘, 成为后来启蒙运动的批判对象之一

在17 世纪与18 世纪之交, 法国的另一位怀疑论哲学家培尔( P. Beyle, 1647- 1706) 进一步将法国的思想文化推向变革的边缘。培尔1695 年出版的《历史批判辞典》集中反映了他的怀疑论思想。培尔的怀疑论在笛卡儿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 不仅批判了宗教神学, 而且批判了整个17 世纪的形而上学。他宣称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怀疑是认识客观世界、通达真

理的必由之路。培尔颂扬理性, 认为宗教神学、形而上学都是理性不能理解的荒谬的东西, 而荒谬性正是宗教神秘主义的本质, 因此, 理性与信仰有如水火不相容。培尔还反对道德以宗教为基础, 他宣称, 宗教信仰最深的人可能是最没有道德的人, 相反, 无神论者可能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 玷辱人的尊严的不是无神论, 而是迷信和偶像崇拜, 无神论者能成为可敬的人, 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人的社会生活不应由福音书支配, 而应由法律支配, 只有改进国家的立法, 才能使社会进步。培尔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 从而为法国掌握建诸近代科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哲学打下了基础。虽然近代科学文化在蒙田怀疑论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思想里已露端倪, 而且笛卡儿庞大的自然哲学体系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科学的内容, 但是, 从根本上说, 无论是蒙田的思想, 还是笛卡儿的体系都不能代表当时的主流科学文化, 它们本质上还是民族性的。因而, 18 世纪前, 法国思想文化的变迁还只是渐进式的。只有到了18 世纪, 随着以牛顿思想为代表的近代主流科学文化的植入, 法国思想文化传统才会发生彻底变革。

二近代科学以文化形态确立起它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必须借助体制的力量。也就是说, 科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业, 而是一种团体或社会的活动, 并通过这种活动发挥出其潜在的物质、文化功能, 从而赢得社会的广泛承认。近代科学文化的日渐成熟正是伴随着科学的体制化而实现的。法国科学体制化的实质就是对近代科学的民族文化解读。科学的文化解读直接引发了法国启蒙运动, 并为牛顿思想在法国的传播创造了体制与文化条件。

17 世纪早期, 法国主要有两个科学团体在探究当时遍及欧洲的新科学。一个团体的召集人是皮雷斯克( N. F. de Peiresc, 1580- 1637) , 另一个是默赛尼( M. Mersenne, 1588 - 1648) , 这两个团体都是自发地组织起来的, 各有其特殊风格, 但长期苦于经济困难和组织不稳定, 它们都没能持续多久。后来法国的科学集会就转到巴黎蒙特摩( H. de Montmor , 1600- 1679) 家里举行。在蒙特摩家里举行的科学集会到1654 年就演变成正式学会了。同样由于经费紧张, 1663 年, 学会成员们不得不向路易十四的大臣柯尔伯特( Jean - Bapt iste Co lbert , 1619- 1683) 求援, 理由是科学的进步将使法国在经济上得到好处。经过柯尔伯特的努力, 1666 年12 月22 日由国王赞助的新的科学团体——巴黎科学院成立。

“法国科学院虽然受到了英国榜样的鼓励, 但不是它的仿制品”,而是具有强烈的法国民族特色。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时, 查理二世除了给予许可证并表示祝福外, 其他的什么也不给; 而法国巴黎科学院成立时, 约有20 名院士, 全由国王发给薪俸。巴黎科学院院士都是专业的科学家, 作为一个集体共同研究皇家大臣交给他们的课题。实际上, 科学院成了政府关于科学技术事务的“智囊团”, 有着稳定的资金来源, 有权颁布国家统一标准, 有权制定工业和发明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法国科学初步走向体制化。

法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一样, 早期颇受培根( F. Baco n, 1561- 1626) 著作的影响, 这主要缘于科学院荷兰籍院士惠更斯的介绍。但是, 培根的经验主义模式毕竟与法国民族文化传统中固有的唯理主义倾向有相当距离, 尤其是在法国文化尚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来消化异质的经验主义哲学的时候, 培根对法国科学院的影响自然很快就下降了, 法国科学家的兴趣由实用方面转回到科学理论和哲学方面。随着科学家兴趣的转移, 笛卡儿带有唯理主义色彩的思想流行起来, 成为法国科学的主导思潮。

丰特列尔( B. L. B de Fontenel le, 1657- 1757) 是法国科学兴趣转移中的核心人物, 也正是他拉开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帷幕。丰特列尔是培尔的朋友, 信奉笛卡儿哲学。他从1699 年起担任法国科学院秘书, 长达40 年之久。他以他的声望和地位团结科学界同人, 致力于传播先进的自然科学思想, 发难冲击宗教神学。丰特列尔主张自然神论, 否定人格化的上帝。他认为上帝与人世无关, 只是体现在自然规律之中, 对自然规律进行描述的机械论哲学可以从物理世界扩大到人的世界。丰特列尔写道: “几何学精神并不是和几何学

紧紧捆在一起的, 它也可以脱离几何学而转移到别的知识方面去。一部道德的, 或者政治的,

或者批评的著作, 别的条件全都一样, 如果能按照几何学者的风格来写, 就会写得好些。”这里所谓几何精神就是近代科学精神, 具体地说就是一种坚信自然界的规律决定性, 从规律出发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丰特列尔认为, 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思考和解决自然科学以外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

做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开山鼻祖, 丰特列尔以他的思想和行动道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 即将科学精神、原则和方法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用一种理性的、哲学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但是, 由于历史的局限, 丰特列尔并没有将他书写在启蒙运动大旗上的原则贯彻到底。他用科学于扫除迷信, 以理性与神性对抗, 却没有对现行的教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本身做细致的科学清理。而且, 丰特列尔在极力传播笛卡儿科学思想中的机械性原则的同时, 也接受了笛卡儿的旋涡论, 声言宇宙中包含若干旋涡, 天空不再是蓝色的弓形结构, 在高度和宽度方面都扩展了, 让人开始感到呼吸更加舒畅。这种基于假想而不是科学事实来构造科学理论本身就违反了科学原则。正像伏尔泰( V ol taire, 1694- 1778) 指出的, “哲学著作应井井有条, 清晰明了, 而丰特列尔的论述却建立在笛卡儿空想的涡流运动上。”

三如果说1699 年法国科学院的兴趣转向笛卡儿理论, 并热衷于对它进行文化解读, 标志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开始, 那么, 18 世纪30 年代牛顿思想在法国的传播则标志着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一方面, 用更能代表近代主流科学文化的牛顿理论代替包含相当形而上学成份的笛卡儿理论做为启蒙运动的“通用教材”;另一方面, 不仅用科学来扫除迷信, 而且用科学来召唤民主, 进而驱逐专制。牛顿的工作最早由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佩屠斯( P. L. M de Maupertuis, 1698- 1759) 的著作介绍到法国。.

牛顿理论初到法国曾遭到激烈反对, 由此在巴黎科学院引发了一场围绕牛顿理论的激烈争论。最后导致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远征队分别去拉普兰和秘鲁测定这些地区经线的一度弧长, 以检验牛顿理论关于地球是一个扁平的球的观点。实地测量的结果证明牛顿理论是正确的, 从而奠定了牛顿理论在巴黎科学院的地位。此后, 牛顿理论逐渐取代笛卡儿学说成为法国科学的主导思想。接下来的工作, 便是将牛顿理论哲学化、人文主义化。这是由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 Bano n de Mo ntesquieu, 1689- 1755) 等人完成的。伏尔泰对牛顿思想的宣传与哲学解说主要体现在《哲学通信》和《牛顿哲学原理》两部著作中。

1726 年至1729 年伏尔泰曾流亡英国。这期间, 他主要在四个方面受到英国的影响: 第一是英国的自由平等和政治结构; 第二是英国的文学繁荣和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的艺术风格; 第三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和实验科学的成就; 第四是宗教宽容政策和教派和平共处。其中第三方面对他世界观的转变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伏尔泰极力推崇建立在牛顿理论基础上的洛克( J. Locke, 1632- 1704) 等人的经验主义哲学, 将英国称为“哲学家的民族”。1734 年出版的伏尔泰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专著《哲学通信》,便是他在英国的观感和心得总结。

在《哲学通信》中, 伏尔泰写道: “当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时, 有人回答说, 一定是牛顿。这个人说得有道理, 因为倘若伟大是指得天独厚、才智超群、明理诲人的话, 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 才真正是伟大的。至于哪个世纪都不会少的政治家和征服者, 不过是些大名鼎鼎的坏蛋罢了。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 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 是认识宇宙的人, 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不仅如此, 伏尔泰还认为洛克经验主义哲学是牛顿思想的哲学真谛, 对之推崇有加, 并用它来批判笛卡儿的形而上学。在伏尔泰眼里, 洛克经验主义哲学代表着时代的理性精神, 值得法国人学习并广为传诵。

《牛顿哲学原理》一书则是把牛顿思想通俗化的一种尝试。伏尔泰声称该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 而是为他自己也荣幸属于的那个无知平民阶层设计的。他通过说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例如那个家喻户晓的说明牛顿万有引力理论产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 便是出自伏尔泰的手笔。类似这样一些生动有

趣的小故事, 将牛顿理论、思想、方法及其所代表的近代科学文化带进千家万户, 使近代科学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正是启蒙运动的宗旨所在。1738 年, 《牛顿哲学原理》在荷兰首次出版, 伏尔泰在该书的导言中提出智力平等的启蒙运动原则: 自然科学是属于一切人的好东西。后来狄德罗( D. Didero t , 1713- 1784) 继承了他们的思想, 呼吁道: “让我们赶快使哲学大众化吧!”.

伏尔泰在传播牛顿思想的同时, 将科学精神贯彻于社会政治思想领域, 在启蒙运动中比较早和比较详细地反复论述了以追求平等、自由和宣传君主立宪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理想, 在第三等级中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对扫荡封建意识、促进思想解放, 起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也揭开了启蒙运动更本质的层面。孟德斯鸠则是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前进的杰出代表。

在《论法的精神》中, 孟德斯鸠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 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 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他的法; 物质世界有它的法;人类有他们的法”。人类的法就是人的理性。从这样的前提出发, 孟德斯鸠对历来东西方各种封建制度进行了细致剖析和全面批判, 从理论上深刻地论证了一切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社会革新势在必行。孟德斯鸠在法国首次比较具体地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项基本制度, 为以后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提供了政治设计的借鉴。

四18 世纪中叶以后, 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高潮到来的标志是《百科全书》的编辑和出版。《百科全书》全名《百科全书, 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共三十五卷。其中, 前二十八卷辞典正文从1751 年第一卷问世起, 历经磨难, 直到1772 年才出齐, 主编一直是狄德罗。后来, 孔多塞( Condoret , 1743 - 1794) 等人又续编了补遗五卷和索引两卷, 分别于1776 至1777 年和1780 年出版。& 狄德罗将《百科全书》的宗旨规定为: “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 向现时同我们一起生活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 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 从而使得过去时代的业绩对未来的时代不是无用的东西, 让我们的子孙因为更有知识, 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 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

.. 《百科全书》的编写宗旨也正体现了启蒙运动的宗旨。《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18 世纪中叶以前欧洲人所取得的全部科学成果, 立足于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最高水平线上, 对各个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做了一次全面总结。不仅如此, 《百科全书》还是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各个领域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的荟粹, 它把先前的分散宣传变成一股集团冲击力, 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 向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展开全面进攻, 既重点打击宗教势力和专制统治, 又横扫与封建制度共生的一切旧传统、旧观念和旧文化, 直接奠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

围绕《百科全书》的撰写, 形成了一个以狄德罗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者团体, 史称“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有狄德罗、达兰贝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霍尔巴赫( Paul - Henri T hiry D'Holbach, 1723 - 1789) 、爱尔维修( Helvetius, 1715 -1771) 、布丰( G. L. Buf fon, 1707-1788) 、孔狄亚克( E. Condillo e, 1714-1780) 等。他们的共同纲领是, 崇尚科学, 坚信科学, 认为科学可以合理地阐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增进人类知识, 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任何违反科学原理的东西, 都应该予以否定。

“百科全书派”的纲领也是法国唯科学主义运动的纲领; “百科全书派”同时也就是法国唯科学主义运动的中坚。他们在将法国启蒙运动推向高潮的同时, 也引导法国唯科学主义运动达到了它的项峰。

“唯科学主义运动的参加者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相信科学是求得真理和有效地控制自然界以及解答个人及其所在社会中问题的一种正确途径, 即使这些人可能并不懂得科学。在这种观点中, 经验科学和数学科学是解决普遍问题的一种模式, 也是世界无限完美的一个象征。”..

法国唯科学主义思想早在蒙田的著作里已露出萌芽, 但做为一场运动却是伴随着启蒙运动开始的。从丰特列尔对近代科学的文化解读, 到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对牛顿理论的哲学与社会拓展, 直至百科全书派明确地以科学思想、原则和方法来改造自然、社会和人心的共同纲领, 法国唯科学主义运动始终与启蒙运动交织在一起。只不过在百科全书派以前, 唯科学主义运动还只是一股潜流, 是启蒙运动洪流的底蕴。当百科全书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 唯科学主义运动终于跃出水平面, 与启蒙运动汇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 直冲向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神坛。

但是, 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思想家大多接受牛顿自然科学和培根的知识研究战略, 把它们作为获得重要且客观正确知识的唯一可行方法, 将之应用于道德、政治和经济方面, 并认为这是人类进步的唯一途径。这种对于科学的极度乐观的态度实际上忽略了另外一个也许同样重要的问题, 即是否存在通过人类智力的努力就可以求得真理的与经验科学不同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最终使人文主义与唯科学主义分离开来。卢棱就曾明确指出科学不适于描述人的道德经验。他认为, 人天生是自由平等的, 自然是美好的, 科学艺术的文明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 只是造成了社会道德堕落和种种罪恶。..

卢棱1758 年宣布与《百科全书》决裂标志了启蒙运动高潮时法国人文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的分裂。历史走过了两百年, 在蒙田那里孕育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结合的胚胎终于裂变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从此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似乎越走越远。

五从18 世纪中叶到19 世纪初期, 是法国近代科学兴隆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期。法国科学在经历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之后, 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实现了职业化和体制化, 建立了现代科学教育制度的雏形, 推进了牛顿开创的科学革命, 为世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794 年起, 法国改革了封建教育制度和传统科研体制, 新建了包括世界著名的“多科技术学院”在内的一系列工业技术学校, 实行了大学区制, 组建了包括自然科学院、文学院和政治与道德科学院在内的法兰西学院。随着新型学校和新型研究机构的出现, 法国科学形成了教育与研究紧密结合、配套互补的建制系统。教育部门以教育为目标并举科研, 研究机构以科研为中心兼顾教育; 著名科学家承担基础教育任务。优秀的教育家首先是杰出的科学家; 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调整学习; 教师十分重视与学生的学术交流,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有效互动, 实现了法国科学的自我调节。

体制化的科学教育在法国结出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 从1789 年到1800 年, 在世界58 项重大科研成果中, 法国有23 项, 占总数的40% 。同期, 英国只有13 项, 占20%; 德国6 项, 占10%。..

. 拉普拉斯( Laplace, 1749-1827) 的《宇宙体系论》和《天体力学》, 拉格朗日( Lagrange, 1736- 1813) 的《解析函数论》,蒙日( G. Monge, 1746- 1818) 的画法几何学, 拜特洛( C. L. C. Brethollet , 1748-1822) 的化学平衡理论, 居维叶( G. Cuvier, 1769-1832) 的《比较解剖学》,盖- 吕萨克( J. L. Gay- Lussal, 1778-1850) 的气体定律, 泊松( S. D. Poisson, 1781- 1840) 系数值的测定, 拉马克( J. B. Lamarck, 1744-1829) 的《动物哲学,菲涅尔( A. J. Fr esnel, 1788-1827)的衍射理论, 傅里叶( J. B. J. Fourier, 1768-1830) 的《热的解析理论》,等等, 都是法国科学家遵循理性路线, 仰仗系统的科学教育, 把近代世界的科学图景不断地展示给全世界, 所创造出的一座座令世人瞩目的理论丰碑。

启蒙运动

第7课启蒙运动 一.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目标 1.从经济、政治、科学方面,了解启蒙运动的条件 2.理解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及其特点 3.认识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区别和联系。 三.概念解释 1.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rung),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2.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儿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中的一派),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 3.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的概念请阅读考试说明书181页 4.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5. 伏尔泰与儒家文化: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四.设疑自探 一、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1、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新兴阶级力量壮大 3、科学:科学的发展,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4、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二、兴起的概况: 1、进程:英国(兴起)→(高潮)→世界(进一步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摘要:18世纪的启蒙运动给法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中,大量的思想家不断涌现,产生和发展了大量的政治思想。本文分析了18世纪的法国社会状况,探讨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形成和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整理了启蒙运动中的几位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思想。 一、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 (一)财政吃紧,国库空虚,但支出十分庞大 18世纪的法国,国王控制着全国的国家权力,军权高度集中。自路易十四执政开始,国家权力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宗教失去了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反而成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路易十四在位的41年里,他虽然将法国发展为欧洲的一大霸主,但与此同时多年持续的战争也逐渐掏空了法国的国库,国家不得不从民众手中汲取更多的财富来支撑国家开支。此外,在战争不断的同时,王室、贵族生活奢侈无度,肆意挥霍,贵族空享高额的俸禄,都增加了财政的压力。再加上,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的连续战败,使得法国一直深陷在国内国债增加、货币贬值的民苦财尽的地步。 (二)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矛盾尖锐对立 18世纪法国的社会分为三个社会等级,即贵族、僧侣和平民(第三等级),其中贵族和僧侣作为特权阶级,享有不纳人任何捐税的特权,同时还享受着国王赐予的高额俸禄,以及对自己原有土地的所有权和管辖权。而最为法国社会最底层的第三阶级不但没有权力,而且还要负担名目繁多的捐税和义务。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矛盾日益加剧,第三等级迫切需要对社会制度的变革。 (三)工人抗议、罢工事件频发 工人作为小资产阶级,没有金融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财富,没有富裕的生活,更没有政治权利,同时小资产阶级作为各个阶层中最有思想、最具革命精神的一个群体,在18世纪的法国,面对国王、贵族、教会、资本家的剥削,面对自己生存状况的不满,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付出,却只能到达少量的回报,并且受特权等级的剥削和歧视,经常组织和进行工人抗议罢工的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争取更好的权利。

简析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鼓吹推翻君主专制和教会统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法国的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法国启蒙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18世纪初期到中叶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启蒙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他们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代表了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且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是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代表。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贵族家庭,当过法院院长,喜欢钻研科学。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统治,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并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而闻名于世。其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1721)、《罗马盛衰原因考》(1734)和《法的精神》(又译《法意》1748)。 《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它是由160封信组成的一部书信体的哲理小说。作品通过郁斯贝克和黎加两个波斯贵族青年旅居巴黎时与家人、朋友的通信,对法国绝对君权的黑暗统治、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和种种恶习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讽刺。作品大胆地否定了上帝,讽刺了教皇。作者还通过波斯贵族后房生活的描写,谴责了违反人性、摧残人性的多妻制和闭奴制度,并塑造了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的洛克莎娜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反封建思想。《波斯人信札》既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些零星的故事、寓言和杂感,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 伏尔泰(1694一1778)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封建贵族,曾两次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法国,侨居英国,从事英国社会政治、牛顿的科学思想、洛克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英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研究工作,最后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菲尔奈。伏尔泰的创作极为丰富,他是哲学家、史学家、戏剧家、小说家兼诗人。他的全集包括哲学著作、历史著作、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50多出剧本和26部哲理小说,一万多封信。主要著作有《英国通信录》(1732)、《哲学辞典》(1764),悲剧《俄狄浦斯》(1718)、《布鲁图斯》(1730)、《穆罕默德》(1742)和《中国孤儿》(1755),小说《查第格》(1748)、《老实人》(1759)和《天真汉》(1767)等。 《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小说描写一个天真纯朴老实人的曲折遭遇。他非常信奉其老师、“哲学家”邦葛罗斯所鼓吹的“一切皆善”的说教,可是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这一信条。他是一个男爵的养子,因与养父的女儿相爱而被逐出家门,在流浪中又吃尽了苦头。他的老师邦葛罗斯也历尽了灾难,险些死于宗教裁判所的火刑。他的情人居内贡的遭遇也同样极为悲惨。面对这样的世界,老实人觉醒了。他对那个可恶的“哲学家”叫嚷道:“得啦,得啦,我不再相信你的乐观主义了。”老实人认识到现实的丑恶,最后发出感慨说:“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小说还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黄金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幻想。结尾又提出了“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求实精神。《老实人》叙事流畅生动,繁简得当,开朗、乐观,富有传奇色彩。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这是法国启蒙文学的全盛期。代表作家是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他们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更为激烈,并明确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号,因此被称为“激进派”。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含答案)

1.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也是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和革命的时代。请回答: ⑴何谓“启蒙运动”?它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涵义: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条件: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极大地受制于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束缚。②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③一批先进思想家的著书立说和奔走呼号。④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⑵在启蒙运动中,涌现出哪些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各有什么主张?其主张的共性又是什么? 伏尔泰:被誉为启蒙运动的“泰斗”,著有《哲学通讯》等。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代表作品为《论法的精神》。他反对君主专制,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主张建立法治国家。 卢梭: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尔》等。他否定封建王权,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入手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学说,主张建立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 狄德罗:法国首部《百科全书》的主编,被视为“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他反对君主独断专行,主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 主张的共性: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天主教宗教神学,构建理想社会制度;②宣扬“天赋人权”,倡导自由、平等;③主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⑶启蒙思想如何在美国的政治体制设计中得以实践的? 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颁布了《合众国宪法》。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共和制度,是卢梭“主权在民”原则的体现;宪法还规定了联邦政府组建的原则为“三权分立(立法权——国会;行政权——总统;司法权——最高法院)、相互制衡”,正是源自孟德斯鸠的主张。(3分) ⑷为什么把启蒙运动称之为“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宣传人文主义思想,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再掀起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而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就是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两大思想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如果说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所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的话,那么启蒙运动所反对的是封建专制主义,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⑸你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基于史实进行概括提炼,言之有理给3分。其余酌情给分。 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君主宣传的“君权神授”、“朕即国家”、“主权在君”等思想,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入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幸福,反抗压迫的权利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他们提出的理想社会制度,如孟德斯鸠德“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民主共和国等,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2.1789年的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历史学家称之为“大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革命爆发前,西哀耶斯发表了被誉为“圣经”般的小册子《什么是第三等级?》。在书中,他呐喊道:“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 (1)西哀耶斯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呐喊?(2分) 第三等级深受压迫,没有社会地位;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权利,改变现状。发展资本主义。 材料二: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当路易十六的臣下向他报告这一事件时,国王吃惊地问道:“这不是造反吗?”臣下回答道:“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2)为什么说这是“革命”?(3分) 攻占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或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三: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3)为什么说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3分) 他们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们的思想是反对教会和封建专制,要求自由民主;他们的思想推动法国革命的到来。 3.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益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 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 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明确指出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如自由、财产、安全,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和主权在民的原则等。 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还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针对人权宣言的条文特意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 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如何评价“人权宣言”? 这取决于你对“人权”这个概念的理解。在专制统治下,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人权宣言”肯定了“人”的权利,确立起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人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进步的。然而,这样的权利仅仅只是抽象的人的权利,在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妇女就认为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规定,抽象的“人”的权利实际上成为了“男人”的权利,这违背了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因此,妇女特意要发表一个权利宣言,并在宣言中把妇女的权利列举出来。在对“人权”的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分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理解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甚至内在的矛盾性。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 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 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8分) 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主权理论;启蒙了民主平等思想。“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有时可能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有全面实施的可行性。(5分) 实践上: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但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3分) 5.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 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问题:⑴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 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对意大利的战争、侵略和占领 ⑵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拿破仑征服意大利后,破除封建制度,推行《拿破仑法典》 ⑶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掠夺性和奴役性,严重践踏了意大利的民族权利和国家利益。 1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2)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3)都改变了世界格局.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不同点: a.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 主要是普通工人和技师;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明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 师. b.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 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在美国和德国同时 起源的。 c.从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 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d、它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

e、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自然科学同生产紧密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 ①相同点: a.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b.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c.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d.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不同点: a.从发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明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明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b.从发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c.从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法国启蒙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之所以首先发生在法国,而且法国的启蒙思想以激进而闻名,是与18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的。在宗教信仰领域,法国人与意大利人一样,对基督教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法国人从来不会像德国人那样去思考深邃、玄妙的神学问题,他们更重视的是宗教的形式如繁琐、奢华的宗教仪式。在法国,基督教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在法国王权兴起后,基督教就成为维护国王权威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与法国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因为法国人对基督教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后,法国始终保持在罗马天主教阵营中,没有倒向新教。同时,也由于法国人对基督教的形式主义态度,也使得他们不像德国人那样为宗教问题而大动干戈(胡格诺战争更多的是一场关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的战争),当德国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为宗教信仰而斗得不可开交时,法国国王则默默地励精图治,终于使法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在法国的政教关系中,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依附于王权,教会用基督教君权神授理论来为法国王权提供依据。同时法国国王也赐予教会大量财富,任用教士担任高级官职,并将高级教士列为法国社会三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因此,尽管在法国教会依附于国王,但由于是王权的精神支柱,法国教会仍然权势熏天,教会主宰着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反对国王专制和教会神学的新思想都受到教会的迫害。教会还利用自己与王权的关系压制、损害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专制王权逐渐丧失了早期促进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转变为阻碍法国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而天主教会则是法国专制王权的护身符和帮凶,必然成为进步思想批判和攻击的首要对象。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几乎都对天主教会和它所维护的那个专制王权做过尖锐的揭露、抨击。而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天主教会更是遭到沉重打击。而且由于法国没有发生宗教改革,天主教会所欠的历史旧账和积累的矛盾太多,这些矛盾最终就以极端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大革命最激进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天主教甚至一度被取缔。大革命结束后,尽管天主教信仰得到恢复,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逐渐也成为一种个人的信仰,就这一点来说,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使法国补上了宗教改革这一课。 启蒙运动是一个庞杂的思想阵营,在它里面包含着形形色色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有的是自然神论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有的是无神论者(如狄德罗、霍尔巴赫),有的则是摇摆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执着地寻觅惟一真实的上帝的有神论者(如卢梭),甚至还有身为天主教神父,同时却在悄悄地从事宗教批判的梅叶。他们的思想侧重点各不相同,对改革社会的主张也相去甚远,但他们都对当时社会中的宗教愚昧现象和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进行了批判,揭露和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赖以生存的宗教神学基础。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区别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形成 雏形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初步形成是由英国开始很快拓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尽在世界各地抢占原料产地是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形成世界市场的途径。同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状况,是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此外,资产阶级还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武力战争,使亚非拉等地越来越多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组织方面,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跨国公司。工业部门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区别 科技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总称:分为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时间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几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时间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至今,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极大地扩大了劳动对象,使劳动工具自动化、智能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区别的:的区别在于他们转变为生产力的手段不同,工业革命是经验----技术成果(工具革新)----生产力;而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生产力。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都是生产力上的重大发展,两者没有本质上区别,只是所依托的时代和所呈现的侧重感上的差别而已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

第18课 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18课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反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 (3)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 二、法国的启蒙运动 1、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理论 (1)内容: ①力主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 ②君主保留行政权,立法权由贵族和人民共同享有,司法权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选举产生的常任法官掌握 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④强调国家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应当是人的理性的体现 (2)意义: ①不仅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提供了锐利武器,也为资产阶级设计了一个依法治国的完整方案。 ②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都吸取了它关于分权和法治的一些政治主张。 2、伏尔泰 (1)地位:法国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3)主张: ①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④法律应该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卢梭 (1)阶级立场:代表平民和小资产阶级利益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不平等,倡导人民主权论。 ①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②属于人民的主权不可以转让、也不可分割 ③人民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④主权在民的国家的最好组织形式,是民主共和制 (3)影响: ①他的一系列主张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封建革命的锐利武器,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②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于1789年被庄严地写进《人权宣言》,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一面旗帜。 三、启蒙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康德 1、代表作:《纯理性的批判》 2、主张: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封建国家,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时候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众多的资产阶级先驱们,展开了一场在人类历史上占有辉煌一页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 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他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为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 与封建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 启蒙运动意味着用光明驱逐黑暗,开启人们反封建的意识,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几乎贯穿整个18世纪。 启蒙就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开启民智。 启蒙运动就是一场驱逐黑暗,开启光明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运动。 当时老百姓迷信上帝,统治阶级于是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蒙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宣传他们的统治权力是上帝所赋予的,即所谓君权神授,因此,神圣不可侵犯。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先知先觉走在时代的前面,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宣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人们的思想于是得到了解放,统治阶级的面纱被揭开,原来,国王、贵族和神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人回归了理性,从愚昧无知走向了明白事理。 启蒙思想家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他们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奏响了消灭神权、王权和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的雄浑乐章。 伏尔泰(1694-1778年),多产的剧作家、诗人、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宣传家。 他的社会政治观点的核心是平等,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对当时封建等级社会的否定。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主张言论出版自由,人身自由等等。 《哲学通讯》是他全部启蒙思想最集中、最明确的表述,他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孟德斯鸠(1689-1755年),1716年,他承袭父亲和伯父的职业,成为波尔多法院院长和男爵,踏入仕途的孟德斯鸠对朝政的腐败和贵族的堕落深恶痛绝。 他苦心钻研30年,写成历世不衰的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一书具体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项

启蒙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启蒙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启蒙运动是指在17世纪及18世纪欧美地区发生的一场知识及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启蒙运动的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谈到启蒙运动,它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运动。启蒙运动的爆发,为西方国家及中国都带来重要的影响。首先先谈一下对西欧等国带来的意义,启蒙运动不仅振奋了民心,不再害怕教会等机构对他们的压迫,他们敢于站起来反抗,所以说启蒙运动在精神上首先是鼓舞了人们的内心。 这样一来,那些压迫民众的封建思想便不能长久存在了,很快借着启蒙运动,带领社会上的爱国人士又开启了其他革命,目的就是打倒封建统治,这样还推动了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意义还有就是榜样的作用,因为那个时候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是受封建压迫,人们虽然生活艰辛却没有勇气站起来反抗,启蒙运动的爆发让中国及世界各地受压迫的人民敢于向压迫反抗,这样一来,世界上更多的人民可以通过运动得到解放,因此,启蒙运动的这个意义是世界性的。启蒙运动的意义还有涉及到知识方面,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因为人们知识的开拓,对科学等知识进一步的掌握才有了启蒙运动,自然启蒙运动的意义也有推动了社会各界对科学等方面的向往,为社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启蒙运动对中国所产生的意义更是重要,中国当时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人民没有权利没有自由,中国的先进人士便学习启蒙运动开始企图通过运动改革社会,使中国的社会能够有新的变化,于是便有了百日维新等运动。 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场针对欧洲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运动。启蒙运动在当时的影响非常深远,那么启蒙运动的影响有哪些呢? 启蒙运动的影响要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对广大民众来说。广大民众一直生活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思想里也多是比较封建的。而启蒙运动的出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开始倡导和平、民主。第二个是对统治阶级来说,这个方面一是针对传统的封建统治阶级,新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而另一个则是针对资产阶级来说。封建统治阶级地位一被动摇,自然需要新的统治,而资产阶级则开始走向统治地位。第三个方面则是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可以说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能顺利的开展,就是因为启蒙运动为它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进行肯定会更加的波折,有了启蒙运动,人们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接受程度就非常高了,从而推动了它的推行。 可以说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当然启蒙运动的影响在当时还有更加细致的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启蒙运动的影响其实主要就是在思想启蒙方面,无论是以上三个方面的哪一个方面也是因为思想的启蒙才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可以说在当时的欧洲,正是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是通过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有的历史事件,原因和条件可以混为一谈,但是有的历史事件必须分清,原因就是原因,条件就是条件。例如新航路开辟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源于英国?通常的解释是:英国的民主政治与科学革命。1640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40多年的反反复复。直到1688年才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框架:国会掌握了财政控制权、政治弹劾权、军事制驭权。此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的民主制度已经成熟,并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基础。可以讲,没有民主就没有工业革命。 1688年~1689年的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人们普遍地接受了这样的学说,扩展国家的权力只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由权利和他们享受财产的权利。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但是在国内的商业范围内,许多限制逐渐被取消。民主政治对工业革命的催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业主的利益得到有效的制度保护;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力量被摧毁;自由竞争的原则得到普及。除了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发生还有一个基本条件,即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像的科学的力量,出现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包括科学体系的革命、技术发明的革命、哲学体系的革命。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科学革命在伽利略、牛顿、达·芬奇、哈维、波义耳、哥白尼、康德等巨人的推动下出现了。科学革命推动技术发明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从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上述两个条件只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基础条件,核心的因素或者说只有英国才具备的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人们的创业积极性调动出来了,但资金从哪里来?英国的光荣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且还带来了一场金融革命。正是这场金融革命为人们的创业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这场金融革命的意义基本上是被我们所忽略的。 光荣革命后的金融革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政府信用的债券化。光荣革命后,政府凭借着自身的可信性和承诺度,通过债务融资的数量一再上涨,1688年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而到1697年则达到1670万英镑,增加了16倍;到1750年更是达到7800万英镑。政府用这些资金做了大量的公共事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和海军建设。债务的增加说明人们对于政府有充分的信心。 ★各种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涌现出来,如特许公司、合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出现,个人储蓄业务开始发展起来。18世纪伦敦的银行数量已经达到25个,到1750年达到30个。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卫韦 [提要]法国的启蒙运动给了近代世界一笔宝贵的财富———自然科学和理性。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心议题,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甚至法国大革命也深受其影响。法国的理性不再扮演人的天赋能力的角色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无一不贯穿于法国的各个领域:,而是作为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能力和思维方式。本位的主旨就是证明理性如何作为一种方法被法国人运用到极致的。 [关键词 ]法国理性启蒙运动哲学自然科学法国大革命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使西方处于世界的焦点。各国评论家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这一启蒙运动留给了西方国家一笔巨大的财富————自然科学以及理性,这是当代许多非西方国家无法渴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埋没了曾将科学和理性推崇为人的最高官能的时代。18世纪身为启蒙运动主要战场的法国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天才式的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并在自己专属的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正是在这批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法国于18世纪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启蒙时代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 一、18世纪法国的哲学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已不再追求系统化,哲学家们让哲学自由的运动并在这内在的形式中发现现实的基本形式————整个自然和精神存在的形式。哲学形式的转变带来了两种变化: 11哲学不再采用由于一般的、不变的原理以及由哲学原理演绎出来的东西,而是主张用自己的理性来判断一切,这就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整个18世纪法国就是不断的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思维方式。21“哲学不再是位于自然科学、法和政治等学科的原理一旁或之上的特殊的知识领域而是一个贯穿一切的媒介,用这个媒介便可以归纳、发展和建立这些原理。”[2]哲学不仅能与历史学、政治学甚至宗教相分离,反而成为这些学科可以存在和在法国发挥作用的大气候。18世纪法国没有跟着以往的哲学学说中的那种思维方式亦步亦趋,相反,它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3]伏尔泰是启蒙时期的泰斗级人物,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典型代表。他一方面热衷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又是一位桀骜不驯的批评天主教者。在伏尔泰看来:牛顿自然哲学体系、牛顿的方法决不只限于物理学,还适用所有一般的知识,它逐渐代替了笛卡尔的传统(全部知识都是以第一原理为根基————分析的策源地)。启蒙时期的哲学采牛顿物理学的方法论模式,立即把这种方法加以推广,这就意味着人们开始用一种不同的、比较朴素的眼光看待理性。理性不再是限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的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现在,人们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后天获得物而不是遗产。他不是一座精神宝库,把真理象金币一样窖藏起来,而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真理的力量。经过这样确定真理,是一切真实的确定性的种子和不可或缺的前提。整个18世纪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理性的,即不是把它看作知识、原理和真理的容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力量,这种能力和力量只有通过它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充分理解。所以法国人毫不迟疑地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运用到各个自然科学领域、折回科学领域和社会实践中。经过法国启蒙思想的洗礼,又经过以宗教革命为外表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以不同于英国的强硬态度和革命结果将彻底的完成了宗教改革。但是,法国又建立了理性宗教。然而法国人就是凭借着对理性的信仰,真正发挥了理性这一媒介积极作用。《社会契约论》开宗明义的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中也写到:“由一种原始的理性存在着;智能的存在物可以有自己创造的法律。” 二、18世纪法国的科学 18世纪的自然科学开始由分门别类的收集材料,经历了对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与理论概括阶段

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斗争对象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势力。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欢迎阅读。 ?法国启蒙运动特点综述声势浩大的法国启蒙运动一经兴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总述:提倡理性而非外界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目标明确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思想一致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在启蒙思想家中,虽然多为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而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着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而且在启蒙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特点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 【摘要】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在革命前为启发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在法国兴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 【关键词】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背景特点 虽然启蒙运动最早的源头可以一直溯源到17 世纪的英国, 但是其发展并最终走向高潮,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却是在法国。“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而要驱散现实的黑暗就必须使用理性的阳光。因此,所谓的启蒙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由此,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一、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8世纪的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封建势力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天主教势力盛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自文艺复兴以来,神学权威在西欧各国虽遭多次打击,但在法国却仍然相当严重。18世纪的法国,“教士是无恶不作的伪善者,教皇是古老的偶像,人们按习惯向他“焚香”,可他只是一名大魔术师。法国国王是仅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用严刑峻法压制臣民,又利用一些有钱人的虚荣心卖官胃爵,肆意挥霍和挑动战争。”①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西欧封建专制的典型。君王乃绝对权威,神学乃绝对真理,任何对现实稍具改变的念头都不允许存在。波旁王朝的专治统治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牢笼,因而也成为正在成长着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众矢之的。 在法国启蒙运动正在兴起时期的法国统治者路易十四在法国统治了七十三年(1643一1715),是世界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个封建君主,也是法国有名的暴君。漫长的路易十四的统治,是法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过程。路易十四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王权,强化国家机器,使中央王权空前强大。他流放部份法官,宣称“联即国家”,从而使高等法院丧失了对国 ①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1721年出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