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经济学答案.doc

人口经济学答案.doc

人口经济学答案.doc
人口经济学答案.doc

人口经济学答案

1、世界人口数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有哪些?从人口转变理论来看,每一个阶段的人口发展特征又伴随着怎样的经济发展特征呢?每一个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具体表现有哪些?

世界人口数量的发展,不同阶段有很大差异,人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传统型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冲击,医疗水平较低因此人口死亡率较高,为了在高死亡率中繁衍,人类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生育率,从而形成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曰增长模式。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爆炸型

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提高,低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影响的能力得到加强,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这一阶段的人口死率显著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出生率并未因生产力水平发展而降低,因而形成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爆炸型增长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现代型

这一阶段,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抵御各种白然环境冲击的能力和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人I I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 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开始出现负增长或零增长。

2、在世界人口转变理论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哪些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有哪些?据此进一步分析,工业化可以促进人口增长吗?

区别:

发达国家或地区(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巳经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人口死亡率虽然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出生率仍然较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原因:发达国家

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经济发展及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从而使城市生活的方式得以普及,社会的教育水平、妇女地位得以提高,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改观以及避孕节育措施日益普及,为出生率的下降创造了条件。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西欧的人口转变是自发的演变过程而旦未受到政府干预,但是,从日本的人口转变可以看出,政府干预可以加速人曰转变过程。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新加坡也是如此。

发展中国家

1)孩子是一种经济财富

2)婴幼儿死亡率高,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必然迫使家庭用高出生率来抵偿。

3)文盲率高

4)妇女地位低,在生育问题上没有决定权

5)盛行早婚,是发展中国家保持高出生率的原因之一

6)旧的传统风俗、宗教教义、人口政策的影响

工业化与人口增长:工业化确实能够在第三阶段降低人口的增长(当人口出生率下降时),但

是在第二阶段会加速人曰增长(当人口死亡率下降而人出生率仍较高时。)因此,

在陈述中应从R期而不是短期来进行准确的描述。

3、简要叙述坎南的适度人口理论。

1,他把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分为两种类型。在社会分工与协作出现以前,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当然就不存在人口问题,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每个人分得的土地越少,这时人口众多就弊多利少。

2,在社会分工与协作出现以后,人口越多,越能从协作中得到利益,即使肥沃的土地都占完了,由于知识进步、交通发达,也可以耕种偏远的肥力差的土地。但是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地球的容积也是有限的,所以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并不是人口越多越好,也不是土地越多越好,人口与土地之间有一个平衡点。

他说,“唯一实在的人口法则:在任何一定时期内,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运用而能适合获得产业的最大生产率的劳动力数量是一定的。”

2,他认为有关适度人口的思想古己有之,但是古代学者只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考虑多大规模的人口适合于统治,而华莱士、马尔萨斯等只关注人口增长具有超过食物增长的倾向。

3,并不是人口增加就一定使产业的生产率降低,人口减少就一定使产业的生产率上升, 只有当人口增加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可能使生产率下降,如果人口本来不足,再减少人口,只会使生产率下降;只有当人I」超过一定限度时,人口减少才能使生产率上升。也就是说, 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人口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只有保持一个适度的人口才能使生产率最大化。

4,衡圾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不仅要看它对农业收益的影响,还要看它对全部产业收益的影响。

5,适度人口:在任何一定时期,总有一个可以称为最大收益点。此时人口数量刚好恰当适应环境,以致无论人口是多于或少于此时人口,收益都会下降。

适度人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是最大收益点会发生变动。随着知识增加、技术进步,最大收益点会向着有利于人口增长的方向变动。坎南认为,正因为这样,所以历史上人口只有现在的几十分之一,人口已经过剩了,现在人口却不觉得过剩。

适度人口不仅仅是一个特定时点上的人口,而且是过去人口的产物,也是未来人口的趋势。

正常的人曰运动就是要考虑到产业的长期最大收益,并且包括所有各代人曰的利益C “这 -?代人口是上一代人口存在的结果,乂是下一代人口出现的原因,因此适度人口就是从长远来看的最适度人口”

边际收益递减。在一定时■期内,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劳动增加尚未达到一定点时, 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边际收益是递增的,到一定点之后,边际收益就递减了。

边际收益递减法则首先由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在论述农业生产问题时提出。坎南认为,工业、农业、各种产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都起作用,但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可以缓解这个规律的作用,但是这种缓解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最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要出现并起作用。

坎南认为在人口增长过快时,普遍实行避孕节育等措施是可行的。“由于现代避孕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不用马尔萨斯的“贫困”和“罪恶”的办法,通过利用避孕方法就nJ以是人口增长率下降到适度增长率的水平。

他同时指出,没有必要担心采用避孕方法会使整个人类的人数减少甚至灭绝,因为随着孩子的人数减少,他们具有更大的边际价值,获得更多的收入,并减轻家庭的负担。

要把人口调节到适度人口的水平,需要调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仁率,但是这种调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总是发达地区首先采用新的避孕方法,然后逐步向世界其它地区推广。欠发达地区由于学会婴儿护理技术使婴儿死亡率下降,使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过快,不利于总生产率的提高。只有随着人I」转变完成,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才能慢下来。

4、在莱宾斯坦的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中,孩子生产的成本和效用分别有哪些?请详细叙述。

孩子的成本

概念

是指母亲怀孕起,到把孩子抚养成为生活自立为止的各种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其他支出以及父母为教育子女所损失的时间。

1、直接成木:直?接花在了女身上的用现金或实物支付的抚养费用和支出。

新生婴儿的分娩费用;出生后的衣食住行的费用;孩子接受教育、医疗服务和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

2、间接成本:是指因生育抚养和培训一个新孩子,父母失去的自身受教育和工作的时间以及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

母亲怀孕期间和哺乳期间损失的工资收入;减少流动性而损失的收入;为抚育新增孩子,父母及家庭成员失去的闲暇和浪费的时间。

孩子的效用

消费效用:是指把孩子看做“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会给父母带来欢乐和感情上的满足。

劳动一经济效用:是指孩了作为准劳动或半劳动力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收益。

保险效用:是指父母年老时由子女供给生活来源。

经济风险效用:是指从孩子具有承担家庭经济活动成败风险的作用。

长期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子女承担将来可能承担的社会职责。有些社会把儿子看作具有长期维持家庭社会地位的效用。

对扩展型家庭作贡献的效用:人们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使家庭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5、世界人口地域分布呈现出怎样的规律性和趋向性?世界人口迁移表现出怎样的特征?中国的人口地域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一、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

(一)人口分布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

恩格斯认为,在原始初期,人类尚处于童年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口分布受制于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此后,随着火的发明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类显著增大了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分布方式也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演变,归根结底受社会生产率的分布及其区域结构特点所制约。

苏联学者认为:“人口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相适应这一规律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上层建筑就有什么样的人口分布形式。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生产力往往总要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力发展越快, 生产方式和生产布局变化越大,人曰地域分布的变动也越明显。

史前时代——人口极度稀疏、分散、流动

农业时代一一人口定居于村落,人口密度与农业产量成正比,人口流动性微弱,分布格局变动迟缓

工业时代一一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工商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人口流动性增强,分布格局变动较快

后工业化时代——平均人曰密度趋于稳定,城乡差异缩小,人口流动性更强。

(二)人口分布是扩散和聚集的对立统一

在社会生产空间分布及其区域结构特点的制约下,人口的扩散和聚集是构成人口地域分布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人口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形态

产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大大加速了人口增长速度,还从根本上逆转了人口分布的均衡化趋势, 其主要运动方向由扩散转为聚集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均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一?

般都70%-90%,乃至更高,而其分布范围占全国总面枳的比重多不超过5%-10%,越是大中型城市,聚集度越高。

人口迁移

人口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的,作为世界人口发展的一方面,国际人曰迁移也反映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变化。

20世纪以前,人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而后是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他们带来了两类移民:一类移民来自欧洲,他们迁移到新大陆的目的是掠夺金银财宝、发财致富;另一类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这些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涌向美国的移民潮。

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首先,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因国界变动而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治。形成亚洲人口最大的一次国际迁移: 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追返人口回国

其次,国际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和减轻了的人曰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造成该地区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第三,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来源结构发生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移入人口主要来源地,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人曰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现象,变为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卷不同的影响。

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来说,迁入人口弥补了其劳动力的不足,具有专门技能的移民既带来了他国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又为迁入国节约了教育费用对于人口增长率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的迁出虽然减轻了本国的人曰压力,但由于这些人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科技人员、专业人员,是人才,大笔培育费造就的高素质劳动力被外国利用,这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损失。

大工业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在一-定情况下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制止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现象,是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口分布特征

1、中国式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

2、中国人口分布的总规律是东部人口稠密集中,西部人口稀少分散

“东南半壁地势低平,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远为稀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