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1)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1)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1)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1)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一、概述

有线电视起源于共用天线系统MATV(Master Antenna Televison)。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文化、教育和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增加。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共用天线系统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人们不再满足于当地电视台开路播放的电视节目,而是期望实现高质量、多频道、多功能的电视转播,有线电视系统完全能够满足这些要求。有线电视系统CATV(Cable Televison)以有线闭路形式传送电视节目,不仅能高质量地转播当地开路电视节目,还可以自办节目或转发卫星电视节目,并能双向传输和交换信息。

有线电视网具有传输频带宽、信息容量大、播出质量高等特点,一般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几种。小型网通常采用电缆传输方式,特别适合于综合办公楼、大酒店等用户集中的地区。1985年,我国为适应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吸取了国外有益经验,制定了适合我国电视标准的30MHz~1000MHz全频道邻频传输系统(包括增补频道)。实践证明,750MHz系统可保证大型办公楼电视系统的需要,它具有传输频率低、网络损耗小、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系统容量大等优点。但在规划、设计上需考虑技术的进步和今后发展的需要。

二、设计依据:

1.《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2.《电视接收机确保与电缆分配系统兼容的技术要求》GB12323-90

3.《工业企业共用天线电视设计规范》GBJ120-88

4.《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天线部分》GB7615-87

5.《30MHz~1000M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6510-86

6.《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可行性要求和试验方

法》

7.东营鸿港医院弱电系统图纸

三、本系统设计技术指标

系统传输带宽:750MHZ;

系统前端信号输出值:100/96dBuV;

用户终端电平值:70±5dBuV;

载噪比(C/N):≥44dB;

交扰互调比(CM):≥47dB;

载波互调比(IM):≥58dB;

完成评价等级:四级以上。

四、节目配置

东营鸿港医院CATV系统的信号源为当地城市有线电视部门提供,及医院内部自办节目。

五、系统设计

'

东营鸿港医院CATV系统的信号传输网络主要由干线电缆、分支放大器、分支分配器、用户终端、电缆等组成。当地有线电视信号组成系统信号源,经过放大后送入大厦CATV 系统传输网络。

线路传输系统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系统网络的设计、施工和放大器、分支分配器、同轴电缆的选择及线路合理布局的程度。

分支、分配器是网络系统的主要部件,本系统全部选用迈威公司1000MHz系列产品,为该系统将来的扩展增容提供方便。

系统电缆全部选用C-F系列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该公司生产的物理发泡同轴电缆是我国多年的优质产品,常年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

主电缆为9C-FB电缆,各楼层分支分配系统水平电缆采用7C-FB电缆,用户终端

电缆采用5C-FB电缆,全部产品均有电子部生产许可书、合格证书及广电部入网证书。

六、系统的调试

CATV系统调试,是使系统各部分达到各项电气指标和保证各部分工作状态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是CATV系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系统调试是根据前端电平图、传输系统电平图和分配系统电平图等设计图纸进行。系统调试是充实和完善原设计方案的一个过程,调试中若发现设计有误漏或差错时,调试人员可以对部分设计进行修改或更换不合理的元器件,以使信号质量达到系统指标要求。

?

1、测试内容

前端输入电平测量:

输出电平测量:多波段放大器及用户端测试指标要求。参见机械电子工业部通讯广播事业管理局制定的我国共用天线电视系统主要技术规范。

频率特性测量:它包括测量频道间电平差以及测量频道内的频率特性。

终端电平的调整

现场调试主要是以“系统出口电平”调试为主,辅以主观评价进行。系统出口电平可视系统而定,即分全频道系统和邻频系统,其标准以“GY/T 106-9<<有线电视广播技术规范>>”为标准。本次系统中的所有终端我们均按照有线台的要求70±5dBvu进行设计,全部为邻频传输。

系统干线的载噪比(C/N)

有线电视系统中的载噪比是影响系统最终收视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决定系统整体性能的是干线部分。

.

干线由电缆和放大器组成,影响干线C/N的因素也就是电缆的C/N和放大器的C/N 指标。干线C/N由电缆C/N和放大器C/N合成。因电缆部分的C/N对干线C/ND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在目前的大部分设计中,一般均忽略电缆的C/N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考虑

放大器的C/N,它在干线C/N中起主要作用。而放大器的C/N是随输入电平而变的不确定量,即输入电平越高,载噪比越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放大器的输入电平必须控制在一个较窄的带宽之内。

干扰的种类及排除

CATV系统调试过程比较复杂,极易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干扰信号,从而严重影响信号的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安排。CATV系统中出现的干扰,有多种因素引起,其一部分来自天线输入阻抗和馈线的特性阻抗不一致或前端的设备屏蔽不好,以及系统内非线性器件引起的干扰。其次传输线路中器件受温度变化引起干扰。总之,前端信号优劣,直接影响用户的收看质量。对系统内出现的干扰要区分干扰种类。大体可分为:交、互调干扰,邻频、同频干扰、重影干扰、雪花干扰、交电干扰等。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干扰与排除方法:

(1) 交、互调干扰

交、互调干扰是工作点不对,或因强信号窜入使放大器进入非线性区域工作。根据进入输入端载频的个数多少,将产生一系列频率的干扰。这种新产生的多余的频率干扰称为交、互调干扰。

故障现象:产生竖白色条纹,且缓慢左右移动,严重时在背景上看到干扰的图像。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放大器产生自激,检修内部反馈电容或集成电路外围元件;

`

高频头内部自激,检修场效应管放大器或检查是否遭雷击;

V/U或U/V频率转换器故障;

节目信号过强;

(2) 邻频、同频干扰

CATV系统最根本的要求是各自频道,不能对其它频道有干扰。每个频道都要求有很纯的频谱。产生邻频、同频干扰的主要原因是频道分配不合理,射频通道有杂散信号输出。

故障现象:电视画面上有两个模糊不清的不同频道图像或帘状干扰。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需要采用严格的残留边带滤波,使相邻频道之间的频谱不相互交织,相邻频道电平差应尽可能小,希望在2db之间;

用户电平不能太高,以免在电视机高频头中产生交调、用户端电平一般不应超过80db;

要求对系统设备选型要考究,同时注意设计安装,最好对设备严密屏蔽隔离等;

(3) 雪花干扰

雪花干扰是因系统中各部件由于连接不良或输出电平太低、阻抗失配而引起。

故障现象:伴音噪声大,画面噪点多。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调制器或功分器的接插头松动或调制放大器输出电平偏低;

调制器或频道放大器内的接插头短路或断路;

&

放大器输入信号电平弱;

接收机、加扰解调器接口短路或断路;

高频头馈源接口处氧化、生锈;

天线角度偏离同步卫星;

(4) 交流声干扰

交流声干扰,主要来自交流电网。由于电源本身滤波不良,50Hz工频信号很容易混入电视信号中,导致图像有滚道、伴音产生严重的哼声。

故障现象:监视器画面上出现一条或几条垂直移动宽横条。伴音有严重的哼声。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如果是系统内所有频道都出现干扰,说明进入系统内的交流总供电电压偏低;电源频率偏离标准值50Hz;稳压电源失去调节能力,从而使稳压电源纹波增加。针对上述原因,需调整供电线路,使线路电压达到规定值;

如果是某一个频道出现干扰,说明某一稳压部分滤波电容失效、断路、容量干涸等:放大器电源调整管击穿、稳压管失效、元器件损坏等;

七、系统验收标准:

电缆电视系统验收分两阶段进行:

(1)主观评价:组织三人以上的视听评价小组,对系统的终端分优、良、中、差、劣五级进行评价。评价项目有对载噪比(雪花干扰),声音质量(交流声和背景噪声),交扰调制比(有无移动的垂直倾斜的干扰图像),回波干扰(有无沿水平方向分布的两条或多条轮廓线),色度/亮度时延差(是否存在色彩或亮度信号没有对齐,图像模糊不清,彩色鬼影现象),还有是否有移动的水平条纹等现象。

评价标准分五级如下表如示:

图像等级S/N

杂波对画面影响主观评价

545dB觉察不到优

440dB>

可觉察到,但不使人感到不舒服良330dB看上去有些不舒服中

225dB—

令人讨厌,看上去很不舒服差1无法收看劣

(2)组织验收:当地广播电视厅组织有关人员对系统各项指标按照广电总局通讯广播事业管理局制定的我国共用天线电视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规范及有关标准进行测试。八、工程质量的保证措施:

工程质量和施工规范按照国家及广电总局有关要求具体实施,图象主观评价达优良以上。

工程施工中随时接受业主和监理部门、质检部门的督导。布电缆前所有的管道由分管监理验收,布线时全部管口加护口用于保护电缆。工程用器材和隐蔽工程全部由工地监理验收签字后,方可继续施工。

本公司将派专业技术工程师和工地负责人对施工现场的器材、安装调试、安全纪律和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行督导,每天的工作量和现场施工人员都有工作记录。工程开工后,经常与业主交流工程进展情况,主动听取业主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要求。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由质检或监理部门签字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工序,其中包括结构、隐蔽工程、安全、指标性能、设备资料、施工记录和设备器材的验收。最后协助业主邀请广播电视技术主管部门进行全系统的技术验收。

有线电视系统接入方案

CCTV有线电视接入系统 设计方案

目录 一. 设计说明 (3) 二. 网络设计依据和标准: (4) 三. 系统规划 (5) 1、节目源 (5) 2、系统带宽 (5) 3、网络系统 (5) 四. 系统工程设计 (7) 1、系统总体规划 (7) 2、采用技术 (7) 3、系统工程设计 (7) 五. 主要设备器材选择 (9) 1、干线放大器 (9) 2、用户放大器 (9) 3、分支、分配 (10) 六、系统建设指标…………………………………………………………….

一. 设计说明 本系统依据《电缆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民用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30MHZ~1000MHZ声音和电视信号电缆分配系统技术标准》并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包括: 设备选材:选择品质优良、功能齐全、实用可靠、价格合理的系统设备,通过对系统及设备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做到物尽其用,充份发挥系统的最佳使用效能。 实用性:本系统规划了足够数量的电视频道以提供选择。电视频道包括多套歌华有线电视节目频道。 先进性:为了满足发展需要,本系统按双向传输方式设计。网络器材采用宽带产品。其中放大器、分支分配器和用户终端采用“双向”产品。 兼容性:本系统可作为独立的服务区使用,系统网络不需作改造,可直接并入有线电视网络。 可靠性:为了保证系统运行可靠,除了系统前端选择优质、可靠的产品设备外,对系统传输网络进行合理的规划十分重要。为了提高系统网络的可靠性,本系统传输系统按分区传送方式,这种方式可有效地避免因温度变化而导致系统带内高低端信号电平出现的不平衡,同时还可避免由于传输网络某部分出现故障而影响系统整体运作的情况。 此外,本系统在整体布局、方便维护和操作等方面均作了综合的考虑。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要求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 Technical code for regunation of CATV system GB 50200-94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国广播电影电视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的通知 建标[1994]19 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450号文和建设部建标[1991]727号文的要求,由广播电影电视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G B 50200-94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4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广播电影电视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1994年3月11日 ~A2~1 总则 1.0.1 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 2.1 射频同同轴缆。 1.0.2.2 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 1.0.2.3 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1.0.3 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1.0.4 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的规定。 ~A3~2 系统的工程设计 ~B1~2.1 一般规定 2.1.1 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1.1.1 宜预留1~2个频道。 2.1.1.2 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施。 2.1.2 传输方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小于100dB时,可采用甚高频(VFH)、超高频(UHF)直接传输方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100dB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方式或邻频传输方式。 2.1.3 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接收信号场强小于57dBμV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施。 2.1.4 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 2.1.5 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2.1.5.1 产品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 2.1.5.2 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 2.1.5.3 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75Ω。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E E S S T T 重庆某中学 有线电视系统解决方案书 重庆研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1-11

目录 一、公司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系统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方案介绍 (6) 1、概述 (6) 2、技术要求 (7) 3、总体方案 (8) 4、系统指标的分配与计算 (8) 五、设备选型 (10) 1、卫星地面站址选择、卫星天线直径与高频头的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系统的避雷及防护措施 (16) 七、有线电视系统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验收标准,测试内容和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售后服务...............................................................................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人员培训...............................................................................错误!未定义书签。

模拟有线电视系统工程建设方案

酒店、学校、企业、医院等集团单位有线电视系统工程建设方案 2011年7月

一、设计说明 1.1、项目的背景 该项目根据宾馆、医院、学校及大型企业等集团单位的有线电视系统为设计对象(以酒店为例),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及未来扩展的趋势,结合了国家相关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规定,为客户提供前端信号转换和布线解决方案。本系统的建成可为宾馆、学校、厂矿等集团单位的数字有线电视系统提供优良的性能,同时满足将来实现综合数据业务等增值业务打好基础,很好的体现了数字有线宽带的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 1.2、设计标准及设计规范 设计标准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标准 EIA/TIA-568B工业标准及国际商务建筑布线标准; IEEE 802.3 10BASE-T,100BASE-T标准; 中国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工业企业通讯设计规范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建设规范 重庆有线电视传输行业规范 1.3、本方案设计原则及特点 * 坚持开放性和标准化 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及建筑规范,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适于未来的扩展及升级。 * 实用性的基础上追求先进 设计中本着实用的原则,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尽量保护用户的投资。 * 简单实用,操作方便 比起一台电视一个机顶盒的节目收看模式,此方案更为简单方便,无需给电视机配机顶盒,把信号直接连接电视机即可收看电视节目,而且只使用电视机遥控便可进行换台操作。 * 客户端可无限的扩展 本方案建设的信号系统属于共享式系统,可无限扩展客户端,即电视机数量,百台千台电视接收信号均可。 * 良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可靠、安全是客户的基本要求,本方案采用高品质的有线电视布线器材和成熟的有线调制技术,结合我们多年的建设经验及强大的技术力量,确保实现一个稳定可靠、高度安全的有线电视网络环境。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一、概述 有线电视起源于共用天线系统MATV(Master Antenna Televison)。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文化、教育和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增加。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共用天线系统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人们不再满足于当地电视台开路播放的电视节目,而是期望实现高质量、多频道、多功能的电视转播,有线电视系统完全能够满足这些要求。有线电视系统CATV(Cable Televison)以有线闭路形式传送电视节目,不仅能高质量地转播当地开路电视节目,还可以自办节目或转发卫星电视节目,并能双向传输和交换信息。 有线电视网具有传输频带宽、信息容量大、播出质量高等特点,一般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几种。小型网通常采用电缆传输方式,特别适合于综合办公楼、大酒店等用户集中的地区。1985年,我国为适应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吸取了国外有益经验,制定了适合我国电视标准的30MHz~1000MHz全频道邻频传输系统(包括增补频道)。实践证明,750MHz系统可保证大型办公楼电视系统的需要,它具有传输频率低、网络损耗小、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系统容量大等优点。但在规划、设计上需考虑技术的进步和今后发展的需要。 二、设计依据: 1.《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2.《电视接收机确保与电缆分配系统兼容的技术要求》GB12323-90 3.《工业企业共用天线电视设计规范》GBJ120-88 4.《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天线部分》GB7615-87 5.《30MHz~1000M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6510-86 6.《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可行性要求和试验方 法》GB11318.5-89 7.东营鸿港医院弱电系统图纸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第1章有线电视技术方案设计 1.1 技术方案设计原则和标准 1.1.1 设计原则 网络带宽:5~750 MHz。 传输特性:双向传输。 接收质量:有线电视接收质量是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最为关心的问题,按国家GB-6510标准规定,接收点的信号电平应在57~83dB之间,载噪比大于43 dB,即图像客观评价质量达到国家标准4分以上要求。 稳定性和安全性:这是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最关心的问题,只有安全稳定运行的网络,才能确保有线电视终端的接收质量,网络的技术先进性是网络高性能的保证和基础,也是未来有线电视网络节目增容的保障,还可有效地减少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麻烦。 通过建成的有线电视网络可传输有线电视台传送的电视节目和调频立体声节目。 1.1.2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依据 1)【GB8898】《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一般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安全要求》 2)【GB6510】《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3)【GY106-92】《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 4)《民用建筑电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 5)【GB6510-86】《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6)【GB50200】《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 7)【GY/T121】《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 8)广电部“关于有线电视现阶段网络技术体制的意见” 1.2 有线电视系统的构成 有线电视一般是由天线、前端、干线传输和用户分配网络几个部分构成。 天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无线电波,并将接收到的高频电视信号馈送给前端系统。天线系统处于整个有线电视系统的最前端,它对最终用户接收到的图像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前端设备位于天线和干线传输网络之间,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来自天线的高频电视信号和电视台自己开办节目的电视信号进行必要的处理,比如滤波、调制、频率转换等,然后对所有这些高频电视信号进行混合并将混合后的信号发送到用户分配网络。 如果把整个有线电视传输系统比作一颗树的话,那么干线网络相当树干,而用户分配网络相当于枝叶茂盛的树枝,而普通用户的电视机相当于一片一片树叶。由此可以看出用户分配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干线上的高频电视信号将将其分配到各个用户。 用户分配网络通常是由延长分配放大器、分支器、分配器、串接单元分支线、分支线、用户线和用户终端盒构成的。 就网络的拓扑结构而言,目前人们对星形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和星-树形结构比较感兴趣。所谓星形结构就是将用户分为一个一个小区,每个小区均用光纤直接与网络中心相连。这种方式的优点是

有线电视系统方案(1)

有线电视系统 标 准 方 案

XX工程公司年月日

1.概述 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是建筑弱电系统中应用最普遍的系统。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国际上称“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缩写为CATV系统。 CATV系统是四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电视接收系统,它是多台电视接收机共用一套天线的设备。公共天线将接收来的电视信号先经过适当处理(如:放大、混合、频道变换等),然后由专用部件将信号合理地分配给各电视接收机。由于系统各部件之间采用了大量的同轴电缆作为信号传输线,因而CATV系统又叫电缆电视系统,也就是目前城市正在发展的有线电视。 由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CATV系统不但能接收电视塔发射的电视节目,还可能通过卫星地面站接收卫星传播的电视节目。有了CATV系统,电视图像就不会因高山或高层建筑的遮挡或反射,出现重影或雪花干扰。人们不但可以看好电视节目,还可以利用这套设备来自己播放节目(如电视教学)以及从事传真通讯和各种信息的传递工作。由于电视接收机的普及和高层建筑的增多,CATV系统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 2.有关设计标准 规划和设计应该依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技术参数应优于标准规定值。 GB6510-86:《30MHz-1GHz 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GBJ :《民用建筑电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Y106-92 :《有线电视广播糸统技术规范》; 广播电影电视部文件:《关于有线电视现阶段网络技术体制的意见》(修订稿); 3.卫星电视设计规划及技术要求 1)网络技术水准 卫星电视设计应以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为依据,目前宜采用750MHz或860MHz邻频传输技术,前端、放大器和信号分配设备选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准的产品,使整个系统工程在今后五年至十年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2)节目容量 电视节目容量 按照860MHz邻频传输规划,系统可容纳90多个正向电视频道,其中包括四十多个增补频道。 数据通讯容量 考虑未耒交互式数字业务的发展,应为其预留了足够的上行通道,以满足将来数据业务的发展。 广播节目容量 按照邻频传输规划,88MHz—108MHz为调频广播,系统可容纳16路数字立体声和50路调频广播。 3)对邻频前端的主要技术要求有: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1 总则 1.0.1 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 2.1 射频同轴电缆 1.0. 2.2 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 1.0. 2.3 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1.0.3 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 发展规划的要求。 1.0.4 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系统的工程设计 2.1 一般规定 2.1.1 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1.1.1 宜预留1-2个频道 2.1.1.2 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 2.1.2 传输方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小于100dB时,可采用甚高频(VHF)、超高频(UHF)直接传输方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100dB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方式或邻频传输方式 2.1.3 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接收信号场强小于57dBμV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施 2.1.4 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 2.1.5 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2.1.5.1 产品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 2.1.5.2 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 2.1.5.3 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 2.1.6 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 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 室内工作的设施:-5~+40℃。 2.2 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 2.2.1 系统可采用无干线系统、独立前端系统、有中心前端系统、有远地前端系统四种基本模式,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2.2.1.1 无干线系统模式规模很小,不需传输干线,由前端直接引至用户分配网 络(图2.2.1-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一、方案介绍: 根据贵单位的需要及实际情况,该系统设计思路定位成集中供电型860MHz邻频传输系统,系统的总容量100套(PAL-D)电视信号,入户电平65±3dB,初期系统节目数量定为20套(根据需要可增加其它节目内容)。数字卫星接收机完全符合DVB-S标准,采用意法ST 处理器,具有高灵度信号接收功能;调制器采用内嵌式微机控制电路,图像中频、伴音中频、射频本振均采用PLL锁相。 二、系统设计依据: 本有线电视系统以国家有关标准为依据,参考国内和研究了国内若干个城市有线电视系统的先进技术资料及经验,并结合贵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贵单位特点的有线电视系统。 系统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的依据如下: 1、GY/T106-92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规范》 2、GB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3、GB/T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4、GB6510-86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5、GBJ 《民用建筑电缆电视工程技术规范》 6、GB7401-87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三、本系统功能特点 1)、向用户传输N套(PAL-D)高清晰数字卫星电视模拟信号,也可以在N套节目的

基础上增加自办节目。 2)、网络通过光缆可以实行远距离传输,图像清晰、流畅。 3)、系统容量大,传输节目多。 四、广播电视系统组成及指标分配: 1、系统组成 系统主要由信号源、机房前端、干线传输、分配放大、同轴电缆分配网络组成。 2、指标分配: 五、系统组成框图:

六、主要设备选用 1、华泰750MH邻频调制器或PBI-4000MUV 广播级全频道捷变式邻频调制主机 (入网证书编号:011040100427) (3C证书编号:2003020815000065) 是专业级的全频道870MHz捷变式邻频电视调制器,采用高可靠性残留边带滤波器,中频调制信号处理方式;双重PLL 频率锁定,性能稳定可靠;射频放大采用进口模块组件,非线性失真小,确保高输出电平;其带外寄生输出抑制度大于 60dB(若外加频道滤波器,可大于70dB);微电脑CPU控制,可编程100个频道,两位LED频道显示;有断电记忆功能,具有频率微调功能,最大微调频率范围可达±4MHz,射频输出电平高达115dBμV,有极好的音频及视频线性度;可独立或与视景调制器,PBI-3000MC, 2500MB, 2000MB调制器或其它品牌的调制器组成中大型的CATV系统,尤其可用于CATV系统的扩容和节目的增加。 技术参数: 输出频率:48MHz~870MHz(Ch1~Ch56,Z1~Z43频道连续可调) 图像载频准确度:≤5KHz(VHF);小于等于10KHz(UHF); 射频输出频率微调范围:最大4MHz(0.5MHz步进)

某医院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汇编

合肥市第五人民医院综合楼弱电及系统集成工程项目 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目录 1、系统概述 ......................... . (3) 1.1 工程概况 (3) 1.2 系统概况 (3) 1.3 用户需求分析 (3) 1.4 系统信号源 (4) 1.5 遵从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4) 2、系统结构与配置 .................. .. (5) 2.1 系统结构 (5) 2.2 系统说明 (6) 3、系统功能描述 ..................... (6) 3.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功能 (6) 3.2 卫星电视系统功能描述及机房技术要求. (6) 4、系统性能及技术指标 .............. . (8) 4.1 系统技术性能指标. (8) 4.2 系统前端 (10) 4.3 传输分配系统 (10) 4.4 用户终端盒 (10) 4.5 系统设备工作环境. (10) 4.6 设备技术指标 (11) 4.6.1 分配器 (11) 4.6.2 分支器 (12) 4.6.3 终端电阻 (12)

4.6.4 设备箱 (12) 4.6.5 解调器 (13) 4.6.6 混合器 (14) 4.6.7 用户终端盒 (15) 4.6.8 同轴电缆与接头 (15) 4.6.9 射频放大器 (15) 4.6.10 无源器件 (16) 5、其它必须的内容 (17) 5.1 系统调试 (17) 5.1.1 系统调试所需仪器 (17) 5.1.2 系统检验设备 (17) 5.1.3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17) 5.1.4 系统调试 (17) 5.2 系统供电及接地. (17) 5.3 竣工验收 (18) 5.4 附表—涉外宾馆等单位申请接收的境外卫星电视收费表(2008) 18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和频道配置

3.3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和频道配置 3.3.1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 早期的有线电视系统通常采用“低分割”方案来确保下行的频率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即5MHz~30MHz为上行业务,30MHz ~48.5 MHz为过渡带,48.5MHz以上全部用于下行传输,频率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随着有线电视多功能业务的逐步开展,“低分割”方案的上行带宽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要。另外,上行信道在频率低端有严重的噪声干扰,也限制了该频段的利用。 1999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为了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重新颁发了《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一1999)。该标准对未来有线电视频率配置作了新的规划,更多地考虑了有线电视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对上行信号及数据传输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具体的波段划分见表3-1。 表3-1 有线电视系统的波段划分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一1999)中规定,FM段主要用于调频及数字广播,按不小于400kHz的载频间隔配置频率点;而原来标准中的DS-l至DS-5不再作为电视频道使用。数字电视、数据业务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在模拟频道内安排。 3.3.2 有线模拟电视系统的频道配置 有线模拟电视所选用的频道配置方案是一种与无线电视广播频率相兼容的配置方案。在无线和有线电视广播中,图像信号采用残留边带调幅的调制方式,而伴音信号采用调频的调制方式,每一路电视节目所占有的频带宽度为8MHz。 早期的有线电视系统采用的频道配置方案完全搬用了开路电视的频率设置,即当时的所谓“全频道系统”。随着有线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双向传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全频道系统不能再适应有线电视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开路电视的标准频道之外又开发了有线电视独有的可用频道。在开路电视广播的频道配置中,DS-5与DS-6之间除调频广播频段外,还有59MHz的频率间隔;在DS-12与DS-13之间有247MHz的频率间隔;在DS-24与DS-25之间有40MHz的频率间隔。这些频率被分配给邮电、军事等通信部门,开路电视信号不能采用,否则会造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有线电视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系统,信号不会泄露,一般不会与其它通信之间造成相互干扰。因此,在有线电视系统中可以采用上述的频率间隔来传输电视信号,以扩展节目套数。这就是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增补频道。有线模拟电视系统的频道划分见表3-2。 表3-2 有线模拟电视系统的频道划分

有线电视系统详细方案

有线电视系统

目录 第一章有线电视系统的概念 (3) 第二章有线电视的特点和优点 (5) 第三章有线电视系统构成 (7) 3.1 接收信号源 (7) 3.2 前端设备 (8) 3.3 干线传输系统 (8) 3.4 用户分配网络 (8) 3.5 系统设计思想 (9) 第四章有线电视项目概述 (10) 4.1 系统概述 (10) 4.2 系统设计思想 (10) 第五章项目设计方案 (11) 5.1系统规划 (11) 5.2系统模式 (11) 5.3设计依据 (11) 5.4系统的指标分配 (11) 5.5设备简介 (13)

第一章有线电视系统的概念 有线电视起源于共用天线电视系统MATV(Master Antenna Television),共用天线系统就是多个用户共用一组优质天线,以有线方式将电视信号分送到各个用户的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不仅能高质量的转播当地的开路电视节目,还可以自办节目和转发卫星电视节目,并能双向传输和交换信息。有线电视以有线闭路的形式把节目送给千家万户,所以被人们称为CATV(Cable Television)。 有线电视网一般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几种,其传送的用户数分别可以是几百户﹑几千户﹑甚至是几十万户以上。中小型网通常采用电缆传输方式。 过去有线电视系统一般只能传输12个频道,由于技术上的进步,现在大部分的有线电视可以提供40个以上的频道,目前规为:频带为300MHz的系统有28个频道﹑频带为450MHz的系统有47个频道和频带为550MHz的系统有60个频道等等。在美国一般都能传送50套以上电视节目,最大的为纽约长岛系统已将100套节目送进每个用户,而利用数字压缩技术来传输500套电视节目的系统也将开通。 先进的有线电视系统汇集了当代电子技术许多领域的新成就,包括电视﹑广播﹑微波传输﹑数字通信﹑自动控制﹑遥控遥测和电子计算计技术等,而且还将与“信息高速公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天上卫星传送,地面有线电视覆盖”的星网相结合的结构模式不仅成为21世纪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也将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框架。这样一来,它将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打破行业界限,作到了统一规划,建立一个高频带,高速率的工友信息网络,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机,电传机和游戏机等融为一体,进行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多功能处理。将各种社会所需的信息服务业务纳入这个网络,从而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卫生保健,商业购物和娱乐方式带来一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汇总

第七章有线电视系统 7.1 设计说明 本系统依据《电缆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民用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30MH N1000MHZ声音和电视信号电缆分配系统技术标准》并结合北京新保利大厦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 在设计大厦的有线电视系统(CATV )时,我们注意到基于有线电视的增值服务,如INTERNET、VOD服务,要实现增值服务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是利用现有网络,实施高带宽综合信息网建设,设计时我们考虑到双向使用。 7.2 系统规划 有线电视系统(CATV )由节目源、前端部分、干线传输及分配网络等组成。 7.2.1 节目源 本系统电视节目源包括卫星电视、市有线电视网接入、自办节目三大类。(1 )卫星电视

卫星电视频道是本系统规划传输的重要电视节目频道,卫星电视频道的规划以电视节目内容的可观性为选择重点。目前,在我国可以接收到的广播电视通讯卫星大约有50 余颗,电视节目频道总量多达几百套以上。 在北京地区收视效果较好的广播电视卫星有:“泛美二号”、“亚太一号”、“亚太2R'、“亚洲三号”、“亚洲二号”、“帕拉帕二号”、“泰国二号”、“鑫诺一号”等。 上述卫星播出的电视节目包括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频道(除个别非洲国家外),境外卫星频道包括有香港、台湾等地的数十套卫星电视节目,国内卫星频道包括有中央电视1~8 台、各省卫星电视频 根据上述卫星资料并结合大厦建设的实际情况,本系统拟设置卫星电视接收天线二座,分别用于接收“亚洲三号”、泛美二号卫星电视节目。 上述二个卫星播出的电视频道达百余套之多,从电视节目内容的可观性考虑,本系统精选出8 个电视频道。 (2)自办节目 本系统自办节目采用DVD播放或摄像机录制节目播放等方式。 3)接收市有线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行业常用标准

有线电视行业常用标准 GY/T 200.1—2004 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体要求 适用范围: 本部分描述了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基本构成,规定了对系统的基本要求以及对系统管理、兼容性和扩展性的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HFC网络数据双向传输系统。 GY/T 200.2—2004 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射频接口及协议适用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HFC网络数据双向传输系统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及网络层通信协议。 本部分适用于HFC网络数据双向传输系统。 GY/T 201—2004 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有线、卫星等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基于传输流的数据广播的数据结构、数据交换、数据传输协议等。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有线、卫星等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的数据广播系统。 GY/Z 199—2004 广播电视节目资料分类法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国广播电视节目资料内容分类体系。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广播电视节目资料管理部门对节目资料进行分类标引和编制分类目录。 GY/T 198-2003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QAM调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符合GY/T 170-2001和GY/T 106-1999的有线数字电视广播QAM调制器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对于能够确保同样测量不确定度的任何等效测量方法也可以采用。有争议时,应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适用于有线数字电视广播QAM调制器的研发、生产、使用和运行维护。 GY/T 197-2003数字卫星新闻采集通用技术规范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卫星新闻采集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卫星新闻采集地球站(车载或可搬移站)设备的生产、验收、入网、使用和运行维护。 GY/T 196-2003调频广播覆盖网技术规定 适用范围:

有线电视系统主要指标

有线电视系统主要指标 根据《有线电视系统技术规范》和《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的规定,将有线电视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归纳成10项:载噪比(C/N)、载波复合三次拍比(C/CTB)、载波复合二次差比(C/CSO)、交扰调制比(C/CM)、交流声调制(HM)、回波值、微分增益(DC)、微分相位(DP)频道内频响和色度/亮度时延差(△r)。 行业标准GY/T106—1999《有线电视系统技术规范》规定:有线电视系统测量项目共18项,即:系统输出电平、任意频道间电平差、相邻频道间电平差、图像/伴音电平差V/A)、频道内频响、载噪比(C/N)、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CTB)、交扰调制比(C/CM)、交流声调制(HM)、回波值、微分增益(DC)、微分相位(DP)、频道内频响和色度/亮度时延差(△r)、回波值、图像载频准确度、图像/伴音载频间距偏差和系统输出口相互隔离度、载波复合二次差比(C/CSO)和载波互调比。有线电视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共有10项:载噪比、载波复合三次拍比、载波复合二次差比、交扰调制比、交流声调制、回波值、微分增益、微分相位、频道内频响和色度/亮度时延差。 下面分别介绍上述各项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指标、对图象质量的影响及指标劣化原因和减少影响的办法。 1、载噪比 噪声普遍存在于有线电视系统内部,危害很大。人们只能把它减少到允许的限度之内,而不能完全消除。噪声对有线电视系统来讲是连续随机噪波,由一系列无固定幅度的窄脉冲综合而成,其脉冲幅度分布是随机的,某一瞬间无确定值,只能掌握其统计规律性。因此,噪声电平用均方根值来表示。

1.1定义和物理意义 ⑴、定义:图像载波电平的有效值与规定带宽内系统噪声均方根值 之比,用dB表示。即:C/N=图像载波电平/噪声电平均方根值(规定带宽内)。 噪声带宽BW=5.75MHz. ⑵、物理意义:被视频调制的图像载波电压的大小与有线电视系统 本身固有噪声电压大小之比取对数.这项指标反映在图像上,用信噪比的好坏来衡量. 1.2指标 行业标准GY/T106-1999规定 C/N=43.0dB(噪声带宽为5.75MHz)。 载噪比的客观测试与主观评价的关系:评价有线电视系统图像质量可通过客观测试指标,也可以对电视接收机屏幕上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一般采用五分制。客观测试与主观评价是统一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见表1。 表1图像质量客观测试与主观评价的关系 1.3噪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regunation of CATV system GB 50200-94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19 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450号文和建设部建标[1991]727号文的要求,由广播电影电视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94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4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广播电影电视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武汉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4年3月11日 ~A2~1 总则 1.0.1 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2.1 射频同同轴缆。

1.0.2.2 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 1.0.2.3 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1.0.3 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 1.0.4 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A3~2 系统的工程设计 ~B1~2.1 一般规定 2.1.1 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1.1.1 宜预留1~2个频道。 2.1.1.2 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施。 2.1.2 传输方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小于100dB时,可采用甚高频(VFH)、超高频(UHF)直接传输方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100dB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方式或邻频传输方式。 2.1.3 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接收信号场强小于57dBμV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施。 2.1.4 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 2.1.5 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2.1.5.1 产品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 2.1.5.2 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 2.1.5.3 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75Ω。 2.1.6 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室内工作的设施:-5~+40℃。 ~B2~2.2 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

有线电视参数

第一章 CATV工程设计标准 1、工程设计规格表(引自GY106-92,GY/T 121-95) 2、CATV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表 用户端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是采用五级损伤标准,应参照国际GB7401第4.2条五级损伤制标准执行,4级图像是CATV系统的设计标准。 对于中国电视制式 C/N=N+6.4dB,图像等级4级(S/N=36.6dB)对应C/N=43dB。 3、米加权信噪比与图像等级关系公式

(S/N)5MHz=23-Q+1.1Q2(dB)(欧广联实验公式),(S/N)5MHz指在5MHz带宽内测得的米加权信噪比 (S/N)6MHz=21-Q+1.1Q2(dB)(广电部补充公式) 第二章 CATV双向系统频率分割配置示意图 5-8MHz状态监测、业务通讯 8-22MHz数字电视回传 22-30MHz回传模拟电视 30-65MHz交互式数据业务 65-87MHz隔离带 87-108MHz FM广播(低端内含业务通讯频段) 111-566MHz下行模拟电视 566-670MHz下行数字电视 670-750MHz数据传输专用通道,传送交互式数据业务 此频率分割配置适合大型综合业务网,上行通路较5-30MHz扩展35 MHz,为开展交互业务提供可能;下行能路有58个模拟电视频道可供使用,同时提供了104MHz的下行数字压缩电视的频率空间,约可传送120套的数字压缩电视节目,为提供NVOD服务创造了条件;在最高端有80MHz 的带宽,可开展交互式数据业务。 第三章中国有线电视频道配置表

第四章常用电缆技术特性及参数 常用电缆枝术特性及参数常用(20℃) 结构特性

有线电视毕业设计

第一章有线电视技术概述 第一节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有线电视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期的共用天线电视系统MATV(mater antenna television)。世界上第一套共用天线电视系统于194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它采用一副主干线接收无线电视信号,并用同轴电缆将信号分送到用户家中,以解决城郊山区电视信号阴影的居民收看电视的问题。 我国有线电视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一直新兴产业。我国有线电视即使发展很快,从同轴电缆传输到光缆、MMDS、HFC等多种传输技术的混合应用,从只传输模拟信号到模拟、数字信号的混合传输,从单向广播网到双向交互网络,我国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已开通采用数字技术的光缆干线,实现了全省、全市范围内联网。同时,全国骨干网采用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为开展数字、数据传输业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我国有线电视进入了实现数字化、交互式高速多媒体新希望的试验阶段。 有线电视系统不仅能高质量的转播当地无线电视节目,还可以传送多套自办节目及转播多套卫星电视节目,同时还能进行双向传输和进行信息交换等多种功能。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

飞速发展,使许多先进的新技术、新成果及计算机技术等在有线电视系统中大量应用,从而使其得到高速发展,从当初简单的CATV系统,向综合信息网方面发展。 综合信息网综合了图像、声音、文字和数据,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有线和无线,广播和通信,移动的终端和固定的终端,地面的网络和天上的网络等的大型综合网络,是未来CATV的发展方向。综合信息网功能强大,频带非常宽(利用光纤传输),具有大容量的信息库,存取方便;同时具有交换功能,能实现各种信息的自由交换,如视频点播、居家缴费、居家银行、资讯广告、可视电话、网络游戏等,还可实现对系统本身的各项管理,如自动收费管理、自动加、解扰和自动防盗接,以及对系统故障的自动诊断及报警等。 总之,未来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将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发展及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第二节有线电视的特点 有线电视系统是指将一组高质量的音、视频信号源设备输出的多套电视信号,经过一定的处理,利用同轴电缆、光缆或微波传送给千家万户的公共电视传送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具有规模大,相对成本低;功能多,附加增值潜力大;节省费用,美化城市;频率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优点。 1.2.1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1.1.系统设计 有线电视系统(CATV系统)一般由前端、干线传输和用户分配三个部分组成。有线电视系统前端信号经放大器进入分配网络,分配传输系统采用同轴电缆射频传输方式。分配网络全部采用分配分支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抑制反射信号,另一方面由于终端是和分配分支独立连接的,终端与终端之间不互相影响,便于维修和以后的收费管理。设计中将所选分支分配器均选用双向的,整个系统具有双向传输功能。为使系统耐老化,全部电缆采用物理发泡同轴电缆。 前端系统部分设计 CATV系统的前端部分包括自播节目设备、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导频信号发生器、调制器、混合器以及连接线缆等部件。前端信号的来源一般有三种:

①市有线电视的信号 ②卫星地面接收的信号 ③各种自办节目信号 根据客户的需求,前端系统我们一般不作设计,前端信号直接从当地有线电视网引入,电平不低于90dB。前端部分预留卫星电视信号接口,便于以后系统的升级与扩展. 干线部分设计 干线传输部分是把前端接收的电视信号传输给用户分配系统的一系列传输设备.自前端至各建筑物的传输部分为干线传输部分, 干线传输电缆采用 SYV75-9同轴电缆.若干线距离较长,为了保证末端信号有足够高的电平,需要加入干线放大器以补偿电缆的衰减.电缆对信号的衰减基本上与信号频率的平方根成正比,故有时需要加入均衡器以补偿干线部分的频谱特性,保证干线末端的各频道信号电平基本相同. 用户分配部分设计 用户分配是CATV系统的最后部分,主要包括放大器(宽带放大器等)、分配器、分支器、系统输出端以及电缆线路等,它的最终目的是向所有用户提供电平大致相等的优质电视信号。有线电视前端信号经放大器进入分配网络,前端信号进入办公楼一层的分配器,再由分支干线(SYV75-9视频线)引至各楼层的分支器,再通过用户线(SYV75-5视频线)到各个终端的有线电视插座。 用户分配系统的设计: (1)电平的确定。用户电平太高,电视接收机的高频放大部分全工作在非线性区内,产生互扰调制和交扰调制。用户电平太低,会使接收机的内部噪声起作用,形成雪花干扰。按国家标准GB50200-94规定,CATV系统提供给用户的电平范围为60-80dBμV。 (2)分配器的作用是将射频电视信号功率均等地分配给各路。且分配损耗小,有利于高电平输出,但是应当注意,分配器的输出端不能开路(不接负载),否则会造成输入端的严重失配,同时还会影响到其他输出端。因此,分配器输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