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不同因素临床病理特点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1.97 KB
- 文档页数:2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观察[摘要]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以及预后。
方法分析该院收住的112例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检查,比较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组织、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 cea水平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分化程度越低,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 μg/l。
1.2 诊断标准肿瘤分期标准: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的第7版tmn分期标准[1]:t1期:肿瘤侵到达到黏膜下层;t2期:肿瘤侵犯到达肌层;t3肌层被肿瘤穿透并侵袭肠周组织;t4期:肿瘤穿透脏层腹膜,直接侵袭器官。
淋巴结转移诊断: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至少有1枚淋巴结检查结果提示阳性;淋巴结转移阴性病例:检测12枚以上的淋巴结,未发现阳性结果。
1.3 统计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2.1 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 cea水平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①年龄:为了方便进行统计分析,将患者按年龄分成3个小组,统计淋巴结转移率。
60岁40.48%(17/42)。
3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性别:其中男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94%(26/62),女性患者为48%(24/50)。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肿瘤大小:>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45%(27/60),0.05)。
④血清 cea水平:5 μg/l的37例则为45.95%(17/37),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①肿瘤t分期:根据分期标准,t1~t4患者分布为8例、13例、44例、47例。
结肠癌的病理病例结肠癌的病理病例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癌症的病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结肠癌,一种恶性肿瘤,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结肠癌的病理病例,着重介绍其病理学特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提高对它的认知,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病理学特征1.1 肿瘤发生机制结肠癌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起源于结肠内的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最常见的起始点是结肠内的腺体细胞,因此,结肠癌也被称为腺癌。
肿瘤的发生机制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遗传突变如APC、KRAS和TP53等基因的突变在结肠癌的发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1.2 病理学类型根据组织学特点,结肠癌可以分为腺癌(adenocarcinoma)、粘液癌(mucinous carcinoma)、浆液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等类型。
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呈腺体结构。
粘液癌的特点是肿瘤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而浆液癌则以细胞内的浆液滴和明显的核移位为特点。
1.3 组织学分级结肠癌的组织学分级对其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通常采用Borrmann分类法将其分为四个不同的分期:I期(早期)、II期(中期)、III期(晚期)和IV期(晚期)。
早期结肠癌通常局限于肠壁内,而晚期癌症可能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或其他器官。
1.4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CK20(细胞角蛋白20)、CDX2(结肠细胞分化抗原2)和CEA(癌胚抗原)。
这些标记物有助于鉴别结肠癌和其他疾病,如胃癌或直肠癌。
二、诊断方法2.1 临床表现结肠癌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血便、贫血、乏力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被忽略或误解为其他胃肠道疾病,因此,临床医生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2.2 影像学检查结肠癌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步骤。
结肠癌的病理学结肠癌的病理学结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结肠(即大肠)的内层组织,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癌症之一。
结肠癌的病理学研究着眼于理解其发展过程、病理特征以及治疗策略。
本文将深入探讨结肠癌的病理学,从肿瘤形态学、分子病理学到治疗进展,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 结肠癌的肿瘤形态学特征### 肿瘤的起源与发展结肠癌通常起源于结肠黏膜中的腺体组织,因此也被称为腺癌。
癌前病变通常经历多步骤的演变,从结肠腺体的异常增生(腺瘤)到高度恶性的癌症。
这个演变过程被称为腺癌的“腺瘤-癌序列”。
### 肿瘤的病理特征结肠癌的病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分化程度:** 结肠癌可以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三种类型,分化程度直接关系到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
2. **肿瘤大小和扩散:** 肿瘤的大小和扩散范围也是病理学上的重要特征。
大肿瘤往往伴随着更严重的病情。
3. **腺体形态:** 腺体形态的变异是结肠癌的一个重要特征。
肿瘤中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腺体结构,这使得肿瘤细胞在组织中的排列不规则。
4. **浸润深度:** 肿瘤浸润深度指的是癌细胞穿过结肠壁并侵入周围组织的程度。
这一特征对于决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 结肠癌的分子病理学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结肠癌的分子病理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子病理学特征:### 基因突变结肠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1. **APC基因突变:** APC基因的突变是结肠癌发展的早期事件,导致Wn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使癌症的发生。
2. **KRAS基因突变:** KRAS基因的突变与抗EGFR治疗的耐药性相关。
KRAS突变的患者通常不会从EGFR抑制剂中获益。
3. **TP53基因突变:** TP53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与肿瘤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相关。
### 微卫星不稳定性一些结肠癌患者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这是由DNA修复系统缺陷引起的。
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一、本文概述结直肠癌,又称为大肠癌,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本文旨在对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结直肠癌的基本概念、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阐述研究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重要性。
随后,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讨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慢性疾病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还将对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表现等。
通过本文的调查与分析,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有关结直肠癌的全面、准确的信息,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结直肠癌概述结直肠癌,也称为大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发达国家中更为显著。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来看,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年龄、性别、种族、地理位置、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多数患者在50岁以上。
男性患者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在种族方面,一些研究显示,非洲裔美国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而亚洲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在地理位置方面,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
例如,西方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普遍较高,而一些亚洲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结直肠癌预后因素综述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1]。
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病死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8]。
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50年来,尽管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手段不断发展, 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却无太大变化, 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在50%一60%,50%的患者术后因局部复发或转移而最终死亡[10-14]。
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复发和转移[9]。
治疗比较棘手,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结直肠癌分期系统众多:TNM分期、Dukes分期、MAC分期(改良Astler-Coller分期)、Kirklin分期,Concord Hospital分期、中国分期、日本分期等。
使用最广泛的是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5]。
TNM分期是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 被世界各国学者接受, 也被全球各地肿瘤登记机构采用, 适于多学科结直肠癌分期的全球性语言[36]。
目前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
目前研究认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如下:1.性别:大多数研究表明[55,63,65,70],性别并不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研究显示,男性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同期相应女性患者无明显差异,而对预后并无显著影[60]。
另外,相关文献分析男性患者预后较女性差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永久肠造口、急症手术、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吻合口瘘[61]。
2.年龄:目前关于年龄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报道不一致。
有研究显示,年龄不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2,65]。
另有研究显示,年龄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7-49,59,82]。
国内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年龄不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65,42]。
但是有报道显示≤4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可能更差[66]。
青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青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分析从2008~2010年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就诊的部分结直肠癌患者的数据。
根据2013年WHO新的年龄分类标准,患者分为三组,青年组(≤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三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青年患者肿瘤分化较差(P=0.015)。
三组在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年龄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1)。
TNM分期,Duke分期,性别和分化程度均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年龄与3年~5年生存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χ2=6.198,P=6.198)。
结论青年患者组织学分化较低,相比中老年患者预后较差。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是必要的,与年龄可能没有显著关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young patients. Methods We analyzed the data of all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from 2008 to 2010 at Tianjin Union Medicine Centre.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the youth group (aged≤44years),the middle-age group(aged from 45 to 59 years),and the old group(aged>60years),and comparison was made in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of all categorical variables,and overall survival was calculated by Kaplan-Meier and Cox-Mantel hazard ratios in 200 cases . Results The young patients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with poorer differentiation(P=0.015). Age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for the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P=0.02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age with cancer-specific 3-year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χ2= 6.198,P = 0.045).Conclusion Young patients have a lower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a poorer prognosis compared with elderly patients.Key words:Age;Colorectal cancer;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Prognosis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1],在中国也是一个常见疾病。
结直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及治疗进展2024(全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全球CRC总体发病率已经升至第三位,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
在CRC中,黏液腺癌(mucinous carcinoma,MC)是非特异性腺癌(adeno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AC)中一个独特的组织亚型,其特点是细胞外黏液占肿瘤体积50%以上。
一、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统计数据表明,MC发病率具备一定地域差异,MC的发病率从亚洲国家的3.9%到欧美国家的10%~13.6%不等[2]。
通过对发病部位的研究发现,MC在近端结肠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直肠或远端结肠。
针对相同部位肿瘤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MC常发现于疾病进展期[3]。
对这一现象有两种假说。
其一可能与MC中黏液蛋白物理特性相关,MC中黏液蛋白基因MUC2的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转录因子HATH1沉默密切相关,与AC中的表达趋势相反[4]。
染色体不稳定可能是MC疾病快速进展的另一种机制,相对于AC,MC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频率更高。
高MSI发生率在Lynch综合征患者中也可以观察到,这表明MC与AC可能具备不同的致癌途径[5]。
MC与AC的转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AC常见远处转移器官为肝脏,而MC更容易出现腹膜转移,且MC术后淋巴结阳性率高于AC。
转移模式差异的原因目前认为与黏液组分密切相关[6]。
正常黏液与肠道微生物构成了菌群生物膜。
MC中菌群生物膜的失调导致肠道上皮通透性增强,黏液组分会由肠道向腹腔内移动,导致肿瘤的腹膜转移及对邻近脏器侵犯[7]。
另外,菌群生物膜将诱导肠道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导致大量细胞因子的产生,如TNF-α、IL-22,研究表明此类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黏液分泌。
例如,TNF-α处理的结肠癌细胞ATOH1蛋白的稳定性增强,进而促进黏液分泌。
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不同因素临床病理特点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15T11:47:42.0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王秀军马国先
[导读] 山东省莒县中医医院研究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性的主要因素
山东省莒县中医医院 276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性的主要因素。
方法:本次研究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22例≤40岁跟≥7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直肠癌分布、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及对比。
结果:≤40岁的青年组跟≥70岁的老年组在组织类型构成上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相比老年的结直肠癌患者来说具有以下几点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女性居多,主要是低分化、茹液腺以及印戒细胞癌,在正确确诊的时候已经处在疾病的晚期,非常容易出现远处转移情况,其预后效果也显著等。
关键词:结直肠癌;预后;不同因素;临床病理特点
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报道得到,结直肠癌发病率目前已经跃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实现一个不断升高的趋势,但是目前来说,年轻结直肠癌患者,也就是指30岁左右的患者的比例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上涨。
目前研究分析领域对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以及相应的预后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1]。
一部分研究结果得到青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来说,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同样具有病期晚,侵袭性非常的强等组织病理学特点,其预后效果更差。
当然也有一部分研究并不同意上述观点[2]。
所以本次研究为了研究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性的主要因素,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22例≤40岁跟≥7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其预后。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结果。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22例≤40岁跟≥7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收集这12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以及老年结直肠癌的122例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40岁的患者有70例,≥70岁的患者有52例。
≤40岁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为49例,年龄最小为28岁,年龄最大为40岁,平均年龄为30.14±2.47岁,维吾尔族患者有40例,汉族患者有30例。
≥70岁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为22例,年龄最小为70岁,年龄最大为85岁,平均年龄为76.24±2.88岁,维吾尔族患者有12例,汉族患者有40例。
对患者的性别、血型、病变部位、年龄、族别、病理分期、组织类型、肿瘤大小、转移、复发、转移部位、CEA及预期寿命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提供相应的基础以及对纤维结肠镜病理检查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
1.2选取以及排除条件
首先是满足年龄条件,选取≤40岁跟≥70岁的患者。
患者均接受0纤维结肠镜检查,同时取活检病理进行有效的证实为结直肠癌的患者,将上述条件列为入组条件。
将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患者、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以及被病理证实实质上为间质瘤、恶性黑色素瘤、鳞癌、腺鳞癌以及类癌等患者排除,将上述列为排除条件[3]。
1.3随访
在患者出院之后第一年开始随访工作,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在第一年之后,则每年进行一次随访。
随访率高达
98.36%(120/122),随访方法是门诊以及患者住院复诊,或者是通过随访信以及电话联系等方法进行随访等。
随访截至日期为2015年3月1日。
失访者1例,失访率为0.82%(1/122)。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数据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均数数据进行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表示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上述122例病例发病部位分析得到,直肠部位的患者有60例,比例为49.18%;乙状结肠部位的患者有21例,比例为17.21%;结肠脾曲部位的患者有5例,比例为4.10%;横结肠部位的患者有10例,比例为8.19%;结肠肝曲部位的患者有5例,比例为4.10%;升结肠的患者有21例,比例为17.21%。
≤40岁跟≥7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直肠跟乙状结肠目前仍然是结直肠癌发病最为常见的部位。
严格按照直肠、左半结肠以及右半结肠进行分类,上述≤40岁跟≥70岁两组患者之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病理类型可以得到,占据最大比例的是中分化腺癌患者,比例为48.36%(59/122),之后依次为:低分化腺癌,比例为25.40%;勤液腺癌,比例为16.39%;印戒细胞癌,比例为9.84%。
≤40岁的青年组患者主要是勤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以及低分化腺癌。
≥70岁的老年组患者则主要是高中分化腺癌以及乳头状腺癌。
上述患者中,溃疡型患者占据的比例最大,比例为49.18%,其次是肿块型,比例为40.16%;再次是浸润型,比例为
31.97%。
≤40岁的青年组跟≥70岁的老年组在组织类型构成上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直肠癌一般来说会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疾病,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90.00%左右的确诊患者年龄均≥55岁,但是根据相关报道得到,≤40岁的患者确诊为结直肠癌的却有7.21%左右。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40岁的青年组结直肠癌相比于≥70岁的老年,在实际分期、分级以及预后等各个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特征。
例如:确诊的时候已经处在疾病的晚期,非常容易出现远处转移情况,其预后效果也显著等[4]。
大部分因素被认为发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跟青年结直肠癌发病有着非常显著的联系,因为肥胖,半生肉的食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行为因素,例如:饮酒以及吸烟等。
与此同时,≤40岁的青年组中女性相比男性较多,但是≥70岁的老年组中男性多于女性。
上述资料还得到,在≤40岁的青年组中维吾尔族患者的比例较高,比例为57.14(40/70),在≥70岁的老年组,维吾尔族患者的比例较低,比例为23.08%(12/52)。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维吾尔族女性在青年组中比例相对老年组的维吾尔族女性明显的高。
分许种族的来源、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地域文化以及宗教等各个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以及特征。
维吾尔族患者因为文化上的原因以及宗教上的原因,其思想相对
比较保守,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裸露完成检查,同时也严重缺乏相应的定期复查意识以及预防疾病意识,最后造成难以及时发现以及及时诊治,导致预后效果不明显。
经过上述研究得到,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T分期、病理分期、术后远处转移等。
青年结直肠癌患者比例相对较小,但是医疗保健机构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这部分人群的重视度以及关注度。
促使年轻人保健意识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要指导他们进行定期的复查,有效的做到早发现以及早治疗,促使患者的生存率进一步提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新,赵丽瑛.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解剖概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17(2):143-144
[2]潘睿俊,马君俊,冯波,等.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T3直肠癌的非随机对照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9(10):640-642
[3]张忠涛,杨盈赤.结直肠癌手术的质量控制标准:从TME到CME——新的概念带来临床治疗效果的进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1(2):167-169
[4]王平,耿小平.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策略[J].肝胆外科杂志,2011,12(06):47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