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墨子的“节葬”伦理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墨子的“节葬”伦理思想

摘要墨子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言人,墨子反对儒家提出的“厚葬久丧”的理论,转而复古,采用夏朝政策,提出节葬简丧的思想。墨子劝说王公贵族对复杂的丧礼仪式尽量简化,陪葬品尽量节省,避免对生者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负担。“节葬”与“兼爱”、“尚贤”、“节用”、“非攻”、“非乐”等共同构成了墨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体现出墨子代表的整个阶层对于和平与幸福生活的追求。“节葬”思想具有独树一帜的进步性和现代意义,同时也有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最终流于空想,难以施行。

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节葬简丧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曰:“今之显学,儒、墨也。”①墨子的伦理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墨家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倡导”兼爱”原则为标志的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道德学说。墨家伦理思想由墨子所创立,后期墨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的十项主张,其实都可以纳入广义的墨子伦理思想体系。墨子的十项主张并不是孤立,而是有联系的,研究墨子的节葬思想,须放进其整个

伦理思想体系来考察。

杨俊光先生在《墨子新论》中讲到:“‘兼爱’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从《经上》的‘仁,(体)爱也’和墨子不表异议地引述‘非兼者之言’‘兼即仁矣、义矣’看,‘兼’即是‘仁’,同样也就是‘义’”。②《墨子新论》一书中把墨子的伦理思想列为“人性与道德问题”和“兼爱思想”两个部分。把节用、节葬、非乐等归入“墨子的经济思想”这一部分。

墨子的伦理思想,核心是“兼爱”,反对儒家的“亲亲”和“爱有差等”的学说,强调“兼爱”要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爱人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③他肯定“万事莫贵于义也”④,是因为“义可以利人”。墨子以国家、百姓之大利为最高原则,以能否“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从注重功利出发,强调“合其志功而观焉”以及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天下之害”,就是墨子所说的“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乱者不得治”⑤总之,就是要求天下人民都能过饱食暖衣、和平幸福的生活,实现“国家之治,人民之众,刑政之治”⑥。这十项主张,其实殊途同归。

“节用”、“节葬”和“非乐”、“非命”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墨子认为衣服只要“冬以圉(御)寒,夏以圉暑⑦”即可,饮食、舟车、房舍等凡是生活所需的东西均应以实用为宜。反对华而不实,铺张浪费。墨子说:“费财劳力,民不加利者,不为也。”又说:“用财

不费,民德不劳。”⑧倡导节用、节葬的目的在于减轻人民的负担,限制王公大人的奢侈浪费。他说:“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不乱,不可得也⑨”,贵族富豪穷奢极欲,必然厚敛于百姓,使百姓陷于饥寒,导致天下大乱。

一、墨子“节葬”思想

墨子的节葬思想是指针对当时盛行的厚葬久丧的风俗,提出的节葬、“薄葬短丧”理论。主要记录在《墨子·节葬下》一篇中。杨俊光先生认为:“节葬是节用之推衍,实亦节用题中应有之义。”“穿衣吃饭,是活着的人的利益,还有所谓的节。从活人的节省推到了死人的节省。”⑩

(一)节葬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墨子的节葬思想主要记录在《墨子·节葬下》一篇中。作为一种独特的殡葬思想,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1、从阶级基础来看,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值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分工,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分化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逐渐形成各种社会利益的社会力量,提出各自的思想和主张,力图改变自身在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于是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激烈的斗争。墨子所代表的,就是此时兴起的一部分手工业小生产者阶层的利益。墨子本人曾经当过制作器具的工匠,自称“贱人”,接近“农与工肆之人”,他的门徒也多半来自社会下层,是手工业工

匠和中、上层农民,属于小生产者。墨家俭仆耐劳、不讲享受和虚文的行为,积极人世、救世以及行道、殉道而自我栖牲的精神,刻苦自励、生勤死薄的主张,便是植根于这样的阶级基础之上。

2、从经济条件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为统治阶级奢侈挥霍、厚葬珍物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因而当时天子诸侯、王公大人厚葬久丧已形成常习并且影响深入到整个社会。厚葬,要求对死者的丧礼要隆重丰厚,从死亡到安葬举行一系列庄重而繁琐的仪节修高大的陵墓,以无数珍宝器物随葬,甚至杀人殉葬,“久丧”要求死者亲属居丧致哀的时间要长久,如子女对父母要服三年之丧服丧期间要停止工作,住在墓地上专为居丧所建造的小屋里,头枕着土块,睡在草苫上,忍饥少食、忍寒少衣,以此表示自己痛不欲生的孝心,直至把身体折磨得虚弱不堪。在生产力仍相对低下的时代,这些无疑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时墨子正确认识到:保护好劳动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才能保证财富增加、国家安定、社会进步。具体做法就是使统治者与人民一道,在各方面尽量节约,“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3、从社会政治状况来看,奴隶主阶级大权旁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诸侯发起的土地兼并战争加速了原有的政治秩序的崩溃和宗法等级制的瓦解。旧的政治秩序和宗法等级制度处在崩溃、瓦解中,新的社会政治制度正在形成,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期,列国割据,

征战不休。墨子说他们“强之劫弱,众之暴寡”。同时,王公贵族们平日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把沉重的徭役赋税强加于人民;一旦死亡又大兴土木修建坟墓,陪葬财宝甚至活人殉葬,使人民遭受了连绵不断痛苦和折磨,生活极其艰难困苦。平民出身的墨子,对这些痛苦感同身受,故而求治之心最为深切。因此,如何建设一个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理想社会,安定社会民生,便成为墨子的政治追求。

二、“节葬”思想的渊源与内容

从“节葬”提出思想渊源来看,墨子思想源于儒家。《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儒家思想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服务的,其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强调“爱有差等”,根据不同的对象来表现爱的程度,而“礼”是“爱人”的具体表现形式,儒家的厚葬思想就表现在“周礼”各种繁复的祭祀仪式中,主要记载在《礼记》和《孝经》等儒家经典之中。

墨子看到厚葬久丧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危害,便针对儒家士大夫的厚葬理论及厚葬成风的社会现实,放弃他眼中“虚伪的周礼”,转而走向复古,采用夏政,以上古圣王们的言行为例,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节葬简丧的做法。如此既能表达哀思,又保护了生产,上能规劝统治者移风易俗,下能保护劳动者安居乐业。这正体现了墨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