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DY04-06地块项目用地建设监管协议书前言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是以生物为主导产业的生态科技小城,交通推行“停车+换乘”的绿色发展模式。
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DY04-06地块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是以交通服务功能为主导,同时兼具区域商业、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综合体,是区域重要的交通换乘节点。
为建立高效、便捷的多模式一体化交通体系,提高出行效率,尽快形成组织城市功能的核心,通过本项目的商业价值,吸引社会企业承担交通服务设施、配套宿舍及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本,降低政府投资压力,依托综合体开发打造高品质、标志性城市门户地区,带动土地及产业发展。
为加强本项目的建设、移交等环节的监管,根据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相关规划要求和大鹏新区管委会有关规定,制定本监管协议书。
本协议所称的“公共交通设施及服务用房”,包括公交首末站、公共小汽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和相关交通设施。
甲方(监管方):深圳市大鹏新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指挥部办公室,法定代表人:,职务:,身份证号码:;地址:,电话:乙方(竞得人):,法定代表人:,职务:,身份证号码:;地址:,电话:为切实履行《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DY04-06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深土交告字(2017)号)要求,保证本项目既定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平等、友好、诚信的原则,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地块基本情况1.1 用地面积及建设指标本项目总用地面积37237.87平方米。
本项目计容建筑面积为149000平方米,其中交通设施9480平方米(含公交首末站管理用房2500平方米、充电站800平方米等);商业69000平方米(包括商业建筑20000平方米、办公25000平方米、酒店24000平方米);宿舍60000平方米;配套服务设施10220平方米(含邮政支局1500平方米、通信机楼3000平方米、公厕120平方米、产业服务中心5000平方米、综合管廊监控中心600平方米);物业管理用房300平方米。
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态势、挑战与对策建议作者:徐凌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4年第02期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多次强调,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生物育种,是指利用分子育种、合成生物、细胞工程育种、胚胎工程育种等一系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深度挖掘利用生物基因资源,培育、生产和应用性能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種。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生物育种产业列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对于显著提升育种效率、破除欧美对我国技术垄断、解决种源“卡脖子”难题、打赢我国种业翻身仗意义重大。
一、生物育种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一)生物育种是支撑未来现代种业长足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核心是生物育种技术的竞争。
其基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理论,通过先进生物技术应用可显著提高育种效率,有利于克服传统常规育种大多依赖育种家经验,育种效率低、精准度差、育种周期长的不利因素,显著提升育种产品在成本、价格、品质等方面的竞争力。
抢占生物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生物育种是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生物育种技术则是发展现代种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支撑。
从现状来看,国内增加种植面积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生物育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灾害损失,培育优质、高营养、高产、稳产、多抗、便于机械化管理的农作物新品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6.08•【字号】深府办函〔2023〕42号•【施行日期】2023.06.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6月8日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规划》(粤府〔2021〕44号)、《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深政数〔2022〕38号)等相关文件要求,打造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围绕分步有序建设鹏城自进化智能体,推进以数字孪生为特点的深圳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
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夯实以BIM/CIM为核心的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和孪生数字底座,健全数据资源治理体系,深化智慧场景应用,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赋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先行示范标准加快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建设“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
建设一个一体协同的数字孪生底座、构建不少于十类数据相融合的孪生数据底板、上线承载超百个场景、超千项指标的数字孪生应用、打造万亿级核心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高地,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从BIM到CIM作者:彭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27期一、BIM、CIM的基本概念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完备的三维空间及多维信息模型,能够将建设工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的被工程各参与方使用。
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提供相互协调、内部一致的信息模型,使该模型达到设计、施工和运维一体化,各专业协同工作,从而降低工程生产成本,保障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是以3D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与BIM技术为基础,集成了互联网和物联网(IoT)、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挖掘、信息发现、信息展示,是反映整个区域或者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运行的数字化信息模型,可用于区域以及城市的规划决策、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工作。
二、BIM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2008年前后,设计院推动BIM应用,包括三维设计,管线综合,碰撞检查,优化设计等,中国的BIM发展还停留在了解BIM概念,了解BIM对项目的价值,用BIM解决设计中的质量问题等阶段,可称之为设计院1.0时代。
2011年前后,施工单位开始推动BIM应用,典型BIM应用包括设计深化,预留预埋、深化出图、施工难点模拟、施工过程管理等。
建设行业开始对BIM应用效果有深入体验,用BIM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可称之为施工企业2.0时代。
2014年前后,业主单位开始推动BIM应用,典型BIM应用包括BIM算量和成本控制,决策分析,虚拟样板房,BIM项目管理协同。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1.22•【字号】深府办〔2020〕2号•【施行日期】2020.0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1月22日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推动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优化空间布局,聚焦优势领域,加速产业集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把握生物医药科技前沿发展动向,加速培育一批原始创新能力显著的优质企业,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产业服务平台,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引擎、全国生物经济先导示范城市、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
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实现突破2000亿元,初步构建创新生态活跃、基础设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建成“一核多中心”错位发展格局。
二、加强统筹协调,完善产业顶层设计(一)坚持创新引领。
0引言广东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南海海域约有3万多种海洋生物,其中已知有药用价值的约7500多种,生物多样性优势非常突出,可开发利用潜力巨大[1]。
“十三五”以来,在广东省重点扶持的海洋产业中,海洋生物产业逐渐成为一大重点[2]。
从2018年起,广东省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资金,对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在海洋生物产业、基础研究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海洋六大产业发展。
目前,部署“积极打造海洋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区、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加强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攻关”等工作,已成为全省各沿海地市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抓手之一。
随着我国海洋生物领域科学研究进程的不断加快,众多学者将目光投向海洋生物的产业化发展领域。
向云波等[3]认为我国长三角地区应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立产业园区、实现资源整合。
孟丽君等[4]回顾我国21世纪以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石秋艳等[5]对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成长性进行了测算和研究,并针对产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关建议。
然而,前人研究多聚焦于海洋生物产业中的生物医药方向,对海洋生物产业的其他方向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食品、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质能源等八大方向的进行研究分析,系统全面地分析广东省整个海洋生物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发展路径,为广东省建设海洋强省提供助力。
1海洋生物产业的内涵作为新兴产业,海洋生物产业的定义与分类在现有政策文件及相关标准中表述还不够具体、清晰和健全。
综合《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文件,广东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包括深入挖掘海洋生物资源,鼓励发展海洋新产品,如海洋生物型临床保健产品、海洋生物产品基础材料、海洋新药物及生物制剂、海洋活性化妆品等,发展海洋生物功能产品,如良种培育、远洋渔业、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
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典型案例·仅供参考)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广州目录第一章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概论 (1)一、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二、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六、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七、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总投资估算 (6)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十、研究结论 (7)十一、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第二章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产品说明 (15)第三章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6)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6)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二、厂址选择方案 (17)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一、建设内容 (20)(一)土建工程 (20)(二)设备购置 (21)二、建设规模 (21)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二)原辅材料来源 (22)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二、基本生产条件 (23)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二、工艺技术方案 (25)(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6)(二)技术保障措施 (26)(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6)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三、设备的选择 (27)(一)设备配置原则 (27)(二)设备配置方案 (28)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9)第八章环境保护 (29)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30)二、污染物的来源 (31)(一)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期污染源 (32)(二)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运营期污染源 (32)三、污染物的治理 (32)(一)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及治理措施 (32)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3)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6)3、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8)4、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9)5、施工建议及要求 (40)施工期间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一览表 (42)(二)项目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及治理措施 (43)1、废水的治理 (43)办公及生活废水处理流程图 (43)生活及办公废水治理效果比较一览表 (44)生活及办公废水治理效果一览表 (44)2、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措施及排放分析 (44)3、噪声治理措施及排放分析 (46)主要噪声源治理情况一览表 (47)四、环境保护投资分析 (47)(一)环境保护设施投资 (47)(二)环境效益分析 (48)五、厂区绿化工程 (48)六、清洁生产 (49)七、环境保护结论 (49)施工期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及预期效果一览表 (51)第九章项目节能分析 (52)一、项目建设的节能原则 (52)二、设计依据及用能标准 (52)(一)节能政策依据 (52)(二)国家及省、市节能目标 (53)(三)行业标准、规范、技术规定和技术指导 (54)三、项目节能背景分析 (54)四、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56)(一)主要耗能装置及能耗种类和数量 (56)1、主要耗能装置 (56)2、主要能耗种类及数量 (56)项目综合用能测算一览表 (57)(二)单位产品能耗指标测算 (57)单位能耗估算一览表 (58)五、项目用能品种选择的可靠性分析 (59)六、工艺设备节能措施 (59)七、电力节能措施 (60)八、节水措施 (61)九、项目运营期节能原则 (61)十、运营期主要节能措施 (62)十一、能源管理 (63)(一)管理组织和制度 (63)(二)能源计量管理 (64)十二、节能建议及效果分析 (64)(一)节能建议 (64)(二)节能效果分析 (65)第十章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劳动定员 (65)一、组织机构 (65)二、工作制度 (66)三、劳动定员 (66)四、人员培训 (67)(一)人员技术水平与要求 (67)(二)培训规划建议 (67)第十一章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8)一、投资估算依据和说明 (68)(一)编制依据 (68)(二)投资费用分析 (70)(三)工程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70)1、设备投资估算 (70)2、土建投资估算 (71)3、其它费用 (71)4、工程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7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71)5、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72)铺底流动资金估算一览表 (72)6、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总投资估算 (73)总投资构成分析一览表 (73)二、资金筹措 (74)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74)三、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75)资金使用计划与运用表 (75)第十二章经济评价 (76)一、经济评价的依据和范围 (76)二、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77)三、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78)(一)销售收入估算 (78)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一览表 (78)(二)综合总成本估算 (7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79)(三)利润总额估算 (80)(四)所得税及税后利润 (80)(五)项目投资收益率测算 (80)项目综合损益表 (81)四、财务分析 (82)财务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 (83)财务现金流量表(固定投资) (85)五、不确定性分析 (86)盈亏平衡分析表 (87)六、敏感性分析 (88)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 (89)第十三章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综合评价 (89)第一章项目概论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项目名称: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投资建设项目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3、项目编制单位: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4、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5、注册资金:500万元人民币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1、编制单位: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该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例如:资源条件、原辅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供应、交通运输条件、建厂规模、投资规模、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产品类别、项目节能技术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劳动卫生保障等,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