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隔离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医院隔离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医院隔离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医院隔离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李六亿贾会学

一、起草背景

病区是构成医院的基本单位,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础,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共性管理规范和措施集中体现在病区,其他感染高风险科室(如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等)需在此基础上针对其感染特点予以规范。

原卫生部在2006年颁布实施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1],《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2]即被废止,关于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如何进行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为空白。因此制定“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迫在眉睫,以指导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及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2012年由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牵头制定本标准。在十余位专家共同努力下,经过充分调研、讨论、全国范围广泛征求意见,既吸收了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和成果,又从国情出发,还兼具一定的前瞻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相关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等国内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适于普通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并于2016年12月27日正式颁布。

二、目的

明确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建筑布局和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规范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三、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主要内容

本标准主要包括范围、术语和定义、病区医院感染的管理要求、布局与设施、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防护。管理要求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组成、职责,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和对教育培训的要求;布局与设施中涉及病房(室)、治疗室准备室、治疗室等各功能区域的布局及设施的配备;医

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和消毒效果监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主要关注标准预防、手卫生、清洁与消毒、隔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消毒物品及无菌物品的管理、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管理;职业防护着重强调职业暴露后的监测、处理及后续追踪管理。

(二)关键标准条款解读

1、条款“3术语和定义”中给出的“病区”、“病室(房)”和“床单元”的概念,这些主要依据《医疗机构内通用医疗服务场所的命名》(WS/T 527-2016,2016年11月30日颁布,201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而制定。

2、条款“4.1.3.1、4.1.3.2”指出各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结合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防控措施及流程。随着人们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渐重视和国家不断下发的各项法规、规范等,各医院都在不断完善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但主要集中在感染高风险科室,而普通病区具有特色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相对缺乏。因此希望各医院在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中,从实际与细节出发,将工作做到实处。

3、条款“4.1.3.3”要求病区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

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记录。就是“说你所想,做你所说,记录你所做”。本标准要求有自查、有分析、有改进、有记录;不可能一

次就能发现所有问题和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只要有发现,只要改进一个方面就是提升,要有这个意识和行动。

4、条款“5.3”要求设有适于隔离的房间。每个病区在诊疗过程中经常会碰

到需要隔离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感染防控和患者的安排,整个病区需要设定一间病室用于隔离,以减少外源性感染的发生,这是各医院执行本标准时需要注意的。

5、条款“5.4”治疗室等诊疗区域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应配置空气

净化装置,这里指的空气净化装置只要能使本区域空气质量达到《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即可,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紫外线灯、空气消毒器等,不要狭义理解成空气洁净系统。

6、条款“6.1.3”要求病区医务人员应根据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主要特点开展针对性风险因素监测。这是理念的转变,主要是要求临床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

工作中开展减少患者发生感染风险的工作,包括监测患者感染情况、分析患者感染高风险因素等。

7、条款“6.2.3”内涵的意思为对于普通病房,不建议常规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手、消毒剂等物品的消毒效果监测,只有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其相关时才监测,如果明确感染微生物,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8、条款“7.3.3.2湿化水、湿化瓶、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等的清洁、消毒与更换,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目前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已组织专家制定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等,这些标准已经通过标委会审议等待颁布,因此病区涉及此方面的工作将遵循这些待颁布的相关要求。

9、条款“7.3.5.1、7.3.5.7”里面提及的“定期”,各医院可根据自己医院的使用及污染情况,确定具体清洁与消毒频率。

10、条款“7.4.4隔离的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感染患者,除确诊为同种病原体感染之外,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这里指的是按照国家规范需采取隔离措施的患者,即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或感染患者,如痢疾、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多重耐药菌等感染患者。

11、条款“7.7.4”对于皮肤消毒剂开瓶后使用期限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使用期限的皮肤消毒剂,确保微生物污染指标低于相关标准就可以继续使用。连续使用最长不应超过7天,是针对开瓶后反复用棉签沾取使用的消毒剂。

12、条款“7.9.5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并及时密封。”这里指的是按照国家规范需采取隔离措施的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即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或感染患者,如痢疾、肺结核、多重耐药菌等感染患者。

13、条款“8.1.6”对于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7],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应遵循国家有关规定。

四、目前尚存在的不足

本标准对某些问题没有给出明确要求,如床单元“定期”消毒,一是因各医院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无法统一;另外也由于目前缺乏科学数据,希望今后能多一些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为今后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